《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就书论书,就事论事,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宗旨,是讽喻北宋晚期,尤其是宣和年间的朝政失道,导致灭亡,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九天玄女庙池中二龙戏珠)。朝政的失道肇于宋仁宗嘉佑三年发轫的新旧两党的党争,整部水浒传就是把朝廷的党争映射到江湖,映射到梁山。因而,看晁宋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置于这种大主旨大背景之下。
仅说说晁盖、宋江的绰号、乳名。晁盖绰号托塔天王,实际上这个绰号与晁盖的实际行为基本不相符。晁盖因为把西溪村的镇鬼宝塔夺过来移到了东溪村,从而得到托塔天王这个江湖称谓。按讲,晁盖最多可称为“夺塔天王”或“移塔天王”,手中并没有像李靖那样整天托着个宝塔。这难道是施耐庵的笔误吗?完全不是,施耐庵在此处深有含义。原来,托塔天王原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属于佛家系列,而梁山的108将皆是道家龙虎山地窖中的妖魔,属于道家天界的天罡地煞。于此,就映射了晁盖与宋江的党争关系。
宋江的乳名是“三郎”、“黑三郎”、“孝义黑三郎”,暗讽宋徽宗。为什么呢?因为宋哲宗早亡无子,便在兄弟当中选继位者。宋徽宗非嫡生,排在第五顺位,但由于前面两位因身体残疾和其他缘故自动失去了继承权,于是,赵佶以第三顺位资格当上了皇帝,而且,还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此人很讲孝义。所以,施耐庵实实在在的在“黑”徽宗。试想,书中并没有交代宋江上面有哥哥,只是很突兀的介绍他行三。这就很明显的告诉读者,宋江行三大有深意。有宋一代,抑佛崇道,宋徽宗更是打压佛教、毁坏佛经,这在鲁智深醉打山门中有所隐喻。可见,宋江与晁盖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根本就不能坐到一条板凳上,江湖上的义气并不能取代各自的政治主张。
道不同不相为谋,宋江当然不会为晁盖请功。即便是宋江为晁盖请功,估计朝廷也难以封赏。
关于晁盖和宋江之间的事情,还有很多值得分析探讨的,此处仅回答所问问题。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宋江、晁盖是两条道上的人,晁盖未上梁山前,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而宋江未上梁山前是地方小吏,他的信仰是孝顺朝庭,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宋江只所以投奔梁山,是出于无奈,他杀死妻子后,逃亡在外,被官府逮住后,脸上刺字,押在牢里,在押送路上被救上梁山,但他还不与他们为伍,最后在酒楼吃醉酒题诗一首,被人报告朝庭说是反诗,朝庭出告天下,捉拿宋江,此时已走头无路,才逼迫上梁山。所以宋江和晁盖是两条道上的人,给晁盖请功,等于污点往自己身上揽。因此宋江不会为晁盖请功。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晁盖有什么功劳可以让宋江为之向朝廷请功?
在小说《水浒传》当中,晁盖是一个过渡性的的人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的那种“黑白通吃”的基层地方势力的典型代表。
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也就是“村长兼治保主任”。算是东溪村的头面人物。晁盖这个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读史书,甚是粗鲁”,也就是说晁盖大致上就是一个没什么文化但是胆子大有担当的“粗人”。
无论是在官府还是在江湖人士面前,晁盖都能照顾的很好,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从这个角度来讲,晁盖也有他不粗鲁的一面。
村里人拿他当老大,甚至是当“老板”,官府里的大小官吏也把他当做朋友,当然,对村里人和对大小官吏,晁盖做得都挺够意思。
听说邻村西溪村有一个可以镇妖给百姓带来安宁的宝塔,晁盖二话不说就带人把那宝塔扛到自己的村里,按照晁盖的意思,好东西就必须是为我服务才行,我当村长,那个宝塔就应该到我的村里来保佑我的村民。
这说到底也不算为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尽管晁盖还只是个“地方自治”的小头头。
晁盖和郓城县的大小官吏的关系应该是“非常不错”,所谓的不错,就是伺候的好,贿赂的好,巴结的好。从晁盖接待雷横带着手下吃酒的场景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和宋江的关系应该是更好,不然的话,宋江绝对不会冒着“血海般的干系”给晁盖通风报信。
对于江湖行走的各类人等,晁盖也是基本上“有求必应”,甚至是“主动资助”。
他的“黑白通吃”总的来讲,算是好汉行径。所以晁盖的威望还是不小的。
晁盖的威望给他到来的不仅仅是到处“吃得开”,还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因为“名声在外”,晁盖受到了刘唐,公孙胜还有吴用的撺掇,趟了一趟浑水,他牵头和吴用,公孙胜,刘唐还有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应该算上白胜)一起在黄泥岗抢劫了大名府梁中书送给他老丈人、朝廷太师蔡京的十万贯“生辰纲”。
晁盖等人的抢劫行为,对于朝廷来讲就是一件“杀无赦”的大罪。当然对于晁盖等人来讲是可以宣称是“劫取不义之财”,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劫取的不义之财都分给了那些“穷苦百姓”。
犯了大罪的晁盖,在朝廷抓捕他们的时候,拒捕杀人,然后逃往“水泊梁山”落草为寇,这在朝廷来讲,更算是“罪上加罪”。
晁盖在水泊梁山的所作所为,大体上就是典型的“贼寇”。一群犯下大罪走投无路的的江湖好汉,平日里干的最多的应该是“拦路抢劫”和“敲诈勒索”。他们和官府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对抗的,朝廷把这些人视为“土匪贼寇”欲剿灭而后快。
直到晁盖被那只神秘的箭射中面门不治而死,晁盖对朝廷都没有丁点功劳,有的只是“罪行累累”。
对于朝廷来讲,对水泊梁山的好汉们“论功行赏”的前提,是这些好汉们接受朝廷招安,替大宋朝廷南北征战。这些功劳,晁盖没有,宋江拿什么“请功”?
这和宋江是不是“忘恩负义”没有直接关系。宋江和晁盖之间如果说有“恩义”的话,那也是“江湖恩义”,与为朝廷“建功立业”毫无关系。
其实,在细读《水浒传》之后,我总有一种感觉,宋江这厮为了自己和大多数好汉的前途,把晁盖牺牲掉了。
换句话说,晁盖和宋江其实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相比之下,也许宋江的道路对于绝大多数好汉来讲应该更好一些。当然宋江的道路,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所以让后人对好汉们的结局唏嘘不已。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宋江是大宋密探,干掉晁盖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宋江向谁请功?只能向朝廷请功。晁盖对朝廷有功吗?没有。怎么请?
《水浒传》中宋江被招安后,率领人马抵御外侮,清扫叛匪,108将去了三分之二。他对朝廷有功。一是打仗立了武功,二是灭了梁山好汉,为朝廷消除了隐患。而晁盖呢?只是打家劫舍的强盗,是朝廷的祸患,对朝廷有害无功。
再说,晁盖与宋江的政治理念完全相反,就是两路人,不是书中直白的“心腹兄弟”。仔细研究《水浒传》就会发现,宋江不愿意上梁山,就算上梁山也要有“三五百人马”,不然怕晁盖“错为”,当他上了梁山就要求先来的坐在左面(9人),后来的坐在右面(27人),并且“以后按功劳排座次”,然后,每次都是他出征,收兄弟,抢财物。这样,他就在梁山培养出了大批自己的“心腹兄弟”。晁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没办法了,只好自己亲自出征曾头市,就这一次还莫名其妙的被射中了毒箭(许多人认为是宋江安排人下的黑手),所以,晁盖在临死时说“捉得那人者为山寨之主”。就是不把寨主位置传给宋江!宋江恨死晁盖了,还给他请功?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不为晁盖请功?难道是他忘恩负义?
为晁盖请功!疯了吧!宋押司好不容易托靠了朝廷,下一步打算向上爬,梁山生活就是政治上的污点!为了洗白自己就得牺牲晁盖:不是俺想造反,是晁盖那斯拉我下水的!我以一颗忠心忍辱负重当卧底,将梁山则寇一网打尽!现在我就把晁盖的罪行揭发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