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我在揭秘《水浒传》晁盖被谋杀之谜中,详细分析了晁盖之死,现简要罗列几点,一窥水泊梁山之谜。
第一,晁盖是第几任寨主?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晁盖是王伦之后的第二任梁山寨主。实际上,晁天王应当是第三任寨主,杜迁是第一任,王伦是第二任。古本第十回,林冲上山后,王伦问了一回情况,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这种句式与“合于桑林之舞“、“合着时代节拍“用法一样,说明杜迁先在山上,王伦合着而来。
于是,第三十回中,小李广梁山射雁射的是第三只雁的头,则是伏线晁天王曾头市中箭。水浒无废笔,施耐庵不会无缘无故的写这一段,晁盖能容天下好汉,不会如此轻慢花荣。花荣也不会争一时之气,卖弄本事。何况,为什么偏要射第三只大雁?因而,此处笔墨必然为后来故事布局。
第二,晁盖是托塔天王吗?晁盖绰号得之于把西溪村的镇妖宝塔夺过来,安在东溪村。他手中象李靖那样,时刻端着宝塔吗?没有。所以,晁盖最多称得上“移塔天王“或“夺塔天王“。施耐庵叫晁盖为托塔天王,是要告诉读者,晁盖非道家人物,不是龙虎山地窖中放出来的妖魔。因为,托塔天王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之一。不是道家中人,当然不会在梁山中呆下去,石碣碑上肯定不会有晁盖的大名了。《大宋宣和遗事》也说,晁盖在宋江上山时已经去世,施耐庵据此设计了晁盖的命运,死于梁山泊排座次之前。
第三,七星聚会包括晁盖吗?古本第十五回中讲,公孙胜突然闯入,加入到劫取生辰纲行列中。吴用很兴奋,说正应了晁盖的七星聚会之梦。其实,智取生辰纲总共八人,其他七人才是上应星煞者,不包括晁盖。吴用说白胜是道白光,显然是遮掩之词,宽慰晁盖的。因为,吴用后来有资格与宋江同观天书,说明他与其他“妖魔“并不一样,乃是受命辅佐宋江的,固有先见之明。这是施耐庵的预设晁盖之死的又一个伏笔。
第四,晁盖中的是毒箭吗?不是。当时,晁盖面颊中箭,回营之后,林冲命令军士拔箭,并没有请军医起箭,说明箭头尚未完全没入,射得不深。拔出箭后,晁盖只是”血晕倒了。林冲叫取金疮药敷上后,晁盖便自言语不得。林冲不能洗脱下毒嫌疑。回看第三十回小李广射雁,致晁盖曾头市中箭中毒的嫌疑人不言而喻。
第五,凶手是史文恭吗?施耐庵是很喜欢史文恭这个角色的,他用的武器都是”神枪”,威风凛凛,颇具大将风度。况且,曾头市很狂妄,安排了陷车,要捉拿晁盖宋江,能么会放毒箭射死”贼魁“呢?晁盖死前留下遗嘱,说话“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寨主”有观点认为,梁山上当时除了林冲便无人能捉史文恭。这个观点有两处说不通。一是晁盖遗嘱并没有指定要捉史文恭,遗嘱是宋江篡改了的。二是林冲绝非史文恭对手。从后来卢俊义捉拿史文恭的情节看,卢俊义恐怕也打不过他。倘若不是吴用精心设计,公孙胜做法,燕青相助,卢俊义未必能够活捉史文恭。能够捉住射死晁盖之人,恰恰就是宋江。因为,整个过程就是宋江设计的,凶手都是宋江的部下。晁盖实际上是指定了宋江接班。
第六,晁盖托梦意味着什么?古本第六十四回中,宋江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急切不能下。晁盖夜间托梦,讲的话与宋江东溪村报信时对晁盖的告诫如出一辙,句式结构都一样。而且,告诉宋江,此来非为追究宋江没能为他报仇之责,晁盖说”非为此也“,轻描淡写的放弃了自己的遗嘱。这是晁盖为山寨团结大计着想,不必捉拿射他的人了。试想,若是史文恭射的晁盖,天王阴魂岂能轻饶于他?正因为是内部的一场谋杀,大英雄晁盖才放弃了复仇。上面讲过,晁盖非龙虎山地窖中的妖魔,足堪称梁山唯一英雄豪杰。
第七,水浒传到底写什么?古本楔子中讲得很明白,赵匡胤是道家雷部(道家最高最厉害的机构)下凡的霹雳大仙,建立大宋后,道家诸仙喜欢得以手加额,陈抟老祖直从驴背上兴奋得滚了下来。但是,到了宋仁宗这里,道却开始坏了。仁宗是道家散仙赤脚大仙下凡,档次已经很低了。但散仙也能施福民众,层次低但也不很坏。
不过,从嘉佑三年起,道就变坏了。这一年,洪信放出了妖魔,这群妖魔在六十多年后聚集在一起,一同上了梁山。为什么是嘉佑三年呢?因这一年是熙宁变法发轫之年,因变法而导致朝廷党争,水浒就是反映这段历史的,其蓝本主要是《大宋宣和遗事》,是朝廷党争的江湖映射。所以,晁盖之死也是这个主题中的一个典型个案。读水浒也需仔细,要读到故事背后隐藏故事。
限于篇幅,且上在手机上作答,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列位看官拍砖。
这是很早的时候写的一个回答,偶然读到,配几个图。
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晁盖是自己“作”死的!导语:晁盖之死原因后来争论较多,这里不去分辩。只想从晁盖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找到的结果是:晁盖是完全自己“作”死的!
晁盖到底怎么死的?阴谋论者认为是宋江害死的,反阴谋论者认为晁盖表演结束,该领盒饭了。
按现在的话说,NO ZUO NO DIE!笔者认为,晁盖是自己“作”死的!晁盖的作死之路主要有五步,其中攻打曾头市就走了“四步”,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的:
一、作死第一步——智取生辰纲心存侥幸晁盖本来是东溪村的保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吧,也可以说是村霸!应该是地主出身,是东溪乡的富户,和宋江一样,喜欢仗义疏财,做做好人好事,县里城里,江湖之上,落得个好名声。
可是这位晁天王,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去劫什么生辰纲。去劫生辰纲,虽然吴用算计安排得周密,智取到手。但这件事完全是凭着侥幸心理去做的:
首先,劫纲能否成功全凭侥幸。吴用的算计虽然周密,但是破绽也很多,至少有十来个破绽,不能保证100%成功和全身而退。幸亏杨志和老都管等人做不到明察秋毫,才被他们蒙混过去。而在智取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做过“失败应对预案”。
其次,智取生辰纲以后。没有很好地做“反侦察”工作,也没有做好“事发应对预案”,一伙八人分在三个地方逍遥自在,掩耳盗铃地以为没人会知道。等到宋江担着血海干系报信才慌了手脚。
其三,没有准备“逃亡”预案。黄泥岗事发后,晁盖慌了神,不知道去哪里,吴用说去梁山泊。梁山泊什么情况,有什么人在泊里,这些细节都没有提前打探清楚。导致逃亡上梁山也是撞大运,幸亏林冲梁山反水,火并了王伦,否则很有可能就提前领“盒饭”了。
二、作死第二步——攻打曾头市不带军师
晁盖上梁山以后,依靠林冲内哄,夺泊做了寨主。
凭心而论,晁盖做寨主,没做什么大恶事,虽然会打劫客商,但特别关照小喽罗不要伤人性命,还算仁义。
江州劫法场,晁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救了宋江一命,也算报了宋江的救命之恩。把宋江请上梁山,晁盖也心满意足了。
宋江的领导才能确实在晁盖之上,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打高唐州、聚义打青州……这一系列战绩既让梁山发展壮大,好汉人数不断增多。但也培养了宋江的势力,让宋江的名声响彻江湖,晁盖感觉到自己成了宋江的影子,难免失落。
所以当段景住报信说准备送宋江的宝马被曾头市劫去以后,晁盖大怒,非得要亲自下山攻打曾头市。宋江、吴用怎么劝都没用,一定要坚持下山,迈出了作死的第二步。晁盖坚持攻打曾头市犯了几个错误:
其一,为了一匹马而劳师远征,属于不义之战。这样的不义战争,得不到军官和部卒的认同,影响出征士气。
其二,没有对曾头市进行侦察和了解。完全不知彼,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其三,没有带上军师。吴用没带,朱武也没带。不带军师,一来轻视对手,二来导致后面的无序指挥。
三、作死第三步——风吹认旗不知道规避出征打仗,强调吉利。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一般都要想办法化解,否则影响士气。
晁盖出征,宋江、吴用、公孙胜等留守头领,都在金沙滩为晁盖饯行。结果正在喝酒的时候,一阵大风把新做的认军旗吹折了。这是不祥之兆。宋江吴用都劝晁盖,暂时不要去,等几天再打也不迟。晁盖认为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坚持去打曾头市。
其实,水浒传里多少有点神话色彩。风吹折认旗,绝对是上天对晁盖示警!但是我们的天王哥哥,根本无视,继续向作死的路上迈出第三步。
《水浒传(120回本)》第60回: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吴学究谏道:“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厮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宋江那里别拗得住,晁盖引兵渡水去了。四、作死第四步——主帅当先锋不会打仗
晁盖初到曾头市,就遇到曾魁,林冲率先上来与曾魁斗了20多回合,曾魁估计打不过林冲,就回去了。
晁盖安营扎寨后,林冲和他商议,明天林冲先去搦战,试探对方底细再说,晁盖同意。
第二天,两军正式对阵,双方出战主将副将都亮相。曾头市是教师史文恭、副教师苏定及曾家五虎。梁山是晁盖领着林冲、呼延灼、孙立、徐宁等20个头领。
双方兵力其实差不多,梁山有5000兵马,曾头市也差不多。关键是将,曾头市只有七人,而梁山算上晁盖21人,梁山的将是曾头市的三倍,而且梁山有四名朝廷军官出身的人,这四人不仅功夫了得,还会行军布阵,梁山明显优势。
本来按照前一天晚上,林冲与晁盖的商议,应该由林冲、呼延灼等人去搦战。但是没等林冲出阵,对方推出几辆囚车,言语挑衅激怒晁盖。于是让人无语的一幕出现了,晁盖既没有让林冲等人搦战,也没有让手下的20个头领出马,自己主帅身份不要了,直接杀了过去,把自己当先锋了。
晁盖这一当先锋,完全打乱了原来的部署,梁山将多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全伙跟上去混战,结果互有伤亡。最后不分胜负,双方收兵。
这一战,晁盖犯了好几个错误:
其一,军事指挥完全外行。晁盖就是个村长,什么时候带兵打过仗?稍微大一点的军事作战就是剿灭何涛和黄观察,那还是吴用指挥的。再有就是江州劫法场,但那个以个人英雄表现为主,不是军事指挥。这个弱点在曾头市暴露特别明显。
其二,没有和几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商量。晁盖自己不会打仗,但他带去的人中有行家啊,林冲、呼延灼、孙立、徐宁,都是朝廷军官出身,都带兵打过仗的,知道行军布阵。晁盖应该先和他们商量如何打。即使没有商量,也应该听从林冲的建议,先搦战,试试虚实再制订攻打方案。但是晁盖同志偏不,就像个二傻子、楞头青一样,上来就打群架。让林冲、呼延灼等人目瞪口呆。
其三,对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没有清醒认识。晁盖不会打仗,对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也高估。晁盖的实力,估计也就矮脚虎王英的水平。但自己可能以为跟林冲一个档次,所以一言不合,自己就冲上去单挑。不对,不是单挑,是一挑七。要不是林冲、呼延灼及时上去保护,估计晁盖在史文恭面前走不了两合就得领“盒饭”。
脑补一下晁盖当时主帅当先锋使唤的画面,只能用“滑稽”两字来形容,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五、作死第五步——轻信诈降轻率劫营中毒箭晁盖在战场上的滑稽表现,林冲、呼延灼他们只能“无语”,但史文恭估计要笑掉大牙。
林冲没有在战场上试出曾头市的虚实,但是史文恭却试出了梁山的虚实。梁山将领占优,如果将对将的话,曾头市完全占下风。所以当梁山连续搦战时,史文恭闭门不出,在商量如何智取楞头青晁盖。
在史文恭看来,晁盖不懂军事,且性格冲动,头脑简单,容易上当。于是史文恭定下计策,派两个和尚诈降,引诱晁盖来劫营。只要梁山全体都来劫营,史文恭就设伏,把梁山好汉将领一网打尽。
两个和尚来诈降,其实是漏洞百出,但晁盖,变着花样“作死”,令人徒唤奈何:
首先,两个和尚来历不明,晁盖不仔细盘查,寻找破绽,轻易就相信。
- 其次,林冲已经提醒了,晁盖还是不听。
- 其三,和尚一来就要带着晁盖劫营,目的性非常明确,晁盖竟然一点都不怀疑。
- 其四,林冲提出晁盖留守,他去劫营,晁盖竟然说要身先士卒,敬业精神可佩,但行为完全无脑,好像怕林冲抢了他功劳似的。
- 其五,到了法华寺明显不对劲,也不怀疑,誓把“作死”进行到底。
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晁盖中了埋伏,混战中曾头市乱箭齐发,其中一支刻着史文恭名字的毒箭射中晁盖脸上,晁盖侥幸逃回梁山,不久毒发去世。
晁盖死后,他才明白,刘唐找他的前一天晚上做的梦,北斗七星落到他家,其中斗柄上一颗小星化作流光而去。当时他们认为那颗小星是白胜,其实这颗小星就是晁盖。黄泥岗上8人,就他最先化作流星而去……
结论:晁盖攻打曾头市,完全是盛怒之下的刷存在感行为!其实根本没必要,感觉到大权旁落,完全可以坐下来商量,或者用帝王术阴宋江。但是晁盖同志偏要用自己不会指挥打仗的弱项去挑战宋江的强项,即使挑战成功也不一定能夺回江湖和梁山老大地位。出征曾头市临阵既不会指挥、又不和部下商议、本事不高又逞勇蛮干、还一意孤行,希望凭借侥幸赢得胜利。但结果很现实,也很残酷。侥幸可以逃得一次,但不可能次次能逃。晁盖自己作“死”,老天爷借史文恭的毒箭成全了他!晁盖之死,令人叹息,但并不令人同情!晁盖同志,生的简单,死的窝囊!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昨天跟大家聊了晁盖遗嘱,晁盖临死之前给宋江出了一个难题,杀死史文恭的才能当梁山老大,害得宋江好一番布置,请来了卢俊义卢员外,才把这个难题给破了,其间,宋江防鲁智深可谓防得最深。
有亲表示,想聊一聊晁盖之死。晁盖到底是怎么死的,正好有这个问题,咱就聊一下这个问题。
晁盖可以说是被宋江间接逼死,甚至是直接逼死的。
晁盖死于打曾头市,我们看事情的起因是金毛犬段景住来投梁山,带了投名状,一匹宝马,在路过曾头市时,却被抢了。
而段景住说的时候,有个小细节,他就说,自己这匹马是献给宋江的。
这就奇怪了,虽然宋江号称及时雨,江湖名气大,但梁山老大毕竟是晃盖,你来投山,不应该给老大送礼吗?你给老二送,是摆明了要离间啊。
就是曾头市的口号:摇动铁镮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人家也是门清的,梁山大哥是晁盖,二号首长才是宋江。
宋江听了后,是:心中暗喜。
喜滋滋的。把段景住请上门,安排房子了。那晁盖有什么表示?书中没说,但很明显,是很不爽的。
这时候,就要准备打曾头市了。
商议时,晁盖突然跳出来说要带兵去打。
晁盖为什么一定要打呢?很简单,以前数次宋江下山涮副本,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又拉了很多人上山,宋山系已经超过了晁盖系,晁盖再坐着不动吃老本,就只有主劝让贤,不然就是火并。
以前晁盖要下山涮副本,宋江总要劝,说大哥不易轻动啊,让我去就行了。
这一次呢,宋江却一言不发,一句话都没有说。
为什么呢? 一是宋江已经积了很多功劳,派系也很厚,一时不着急扩张。更重要的是,宋江已经看出曾头市不好打。因为前面派人去打探了消息,那曾家府并不好惹,曾家五虎外带两个教师,而且是庄院,前面宋江要打祝家庄就吃了大亏,所以宋江料定这个事情不容易对付。
所以,他故意不出声,让晁盖吃个大亏,而且就算晁盖胜了,宋江也不怕晁盖势力变大,如果败了,那对晁盖来说就是一个致命打击。可以动摇他的大哥基础。
且看宋江为晁盖点的人马,也是很有讲究的。
第一个:林冲,当年火并了王伦将晁盖送上梁山第一宝座的人。
下面呼延灼、徐宁、穆弘、张横、杨雄、石秀、孙立、黄信、燕顺、邓飞、欧鹏。
这里面别人不说,杨雄,石秀当年上山时差点被晁老大砍了,能为晁老大卖力吗?
而且有好多猛将没去,花荣、秦明没去。登州系人马没去,特别能战斗的青州三山人马也不去。更重要的是,晁老大当年动生辰冈时的老搭档:吴用、公孙胜也不去。
吴用不去,是因为已经跟宋江穿一条裤子了,老大下山竟不去为他出谋划策。当年之情,今日看来如此之薄了。
公孙胜不去,是他那鬼师父交待了,要辅助宋江,没让他辅助晁盖。所以他也躲了,也不去。
下面还有谁去?刘唐,三阮并白胜.却是当日劫生辰冈旧属下,还有两个杜迁,宋万,也是面前的老头目了。
前面,宋江起兵,满厅皆应。晁老大好容易出一次征.却只有二十头领相应,而且这二十个里面,还有不少磨工,出工不出力的。
此去就已经显出败迹,到了金沙滩饯行。突然起了狂风,把军旗刮断了。这是兵家大忌,碰到这样的事情,定是不能去了。
可是,为什么突然有大风了呢?应该是有人故意为之,而梁山上能够呼风这个本事的,只有公孙胜。可见,公孙胜也算出来了,但不好当面说,所以刮断晁盖的军旗示警。
这时候,吴用终于来劝了。
要不要打道回府呢?我想晁盖心里也是打鼓的,但是这些人劝没用,必须要一个人来劝,就是宋江。
一是以前就是宋江来劝啊。二来,晁盖这次出征,也是跟宋江争气。
可是,屡屡劝晁盖的宋江却失踪了一样,连个人影也没有。
晁盖去了。宋江摇着屁股回了山上,突然把戴宗、这个自己的心腹悄悄叫过来,让他下山打探消息。
什么事情不可对人言,要密下任务呢?自是秘密去探,有什么消息,秘密来报.不要与山上众头领知道了。万一晁盖有事,只我知道,别人不知.就无须救难.
祝家庄难打,曾头市难啃,这个地方,才三千户,却有五六千兵。
曾家起这么多兵,可能是金国在宋朝的内应。他日,金国攻宋时,他在里面响应,来个里外夹攻。奇怪的是,近了曾家庄,也没听到曾头市的那句歌谣。施先生写水浒传,向来有呼应,前面写了,后面必须添上一笔,但这次到了曾头市,却完全没提那首歌谣了。
说明什么?说明那首歌谣可能是假的,曾头市根本没有针对梁山的歌谣。因为没有动机啊。这个歌谣其实就是宋江编出来的。
宋江先打祝家庄,后破高唐州,后杀青州擒拿呼廷灼,再取华州,地位已经稳固.这个晁老大,在上前占着位置不下来,我立了这么多功,你还不让位,实在可恼。
得,我编个儿歌,把你激往曾头市,让你吃些苦头。
那宋江有没有想过要晁盖死?那倒未必,只要晁盖能败,就可以了,到时候晁老大自动让位与我,不也是一段佳话?
且看晁老大打曾头市,不看别的,只看谁人出力.第一天,林冲出战曾家四子曾魁,林冲出力了。
第二日,没有头领相杀,只是混战。只见有一行字: 林冲 、呼延灼,东西赶杀,却见路途不好,急退回收兵。
林冲,呼廷灼出力!
后三日,都是如此,没什么进展。
晁盖回到寨中,心中甚忧。众将劝道:“哥哥且宽心,休得愁闷,有伤贵体。往常宋公明哥哥出军,亦曾失利,好歹得胜回寨。今日混战,各折了些军马,又不曾输了与他,何须忧闷。”
晁盖只是郁郁不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为什么众将要这样劝呢? 一是合情合理,二也是要与宋江做一比较。
当年宋江出战,多是如此,打不下来,宋江也是闷闷不乐,但宋江的闷闷不乐,到了第二日,就有人下来救应了,多是吴用那家伙.而我们晁盖也是闷闷不乐,有人来救,来相帮没有?没有!
是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吗?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宋江密令戴宗下山相探,自是知道的。知道了打曾头市不利,为何不派兵相助?
好像晁盖这一去曾头市,山上就没有这个人了,不管他死活了。
我们晁盖何止闷闷不乐啊,估计就是这时候开始对宋江心生恨意.这才有临终时那一番话。
晁天王闷闷不乐,没有等来援军。却来了两个和尚了,说是来相助晁老大了。林冲警觉,知道没这么好的事,多半是计。可苦劝不听啊。
晃盖急于求成,必要跟这两个僧人进去曾头市里夺寨。林冲又劝,说:“我先去,你在后面接应。”
林冲还是个不错的人,他对晁盖还是有感情的。
这时候,晃盖说了一句话:“ 我不自去,谁肯向前。”
八字在目,如血在泣,晁老大苦啊,身为梁山那么多头领的大哥,自已不去,竟没有多少人替大哥冲锋陷井。可以说,晁大哥这时候的心已经是哇凉哇凉的。
于是,起二千五百人,十个头领:刘唐、呼延灼、阮小二、欧鹏、阮小五、燕顺、阮小七、杜迁、白胜、宋万。
大家注意看这个顺序,可不是随便排的,逢单数的全是晁天王的真正心腹。说明对晃老大当然是忠心不二的。逢双数的,都是有二心的。
此去,真个是计,半夜里,引路的鬼僧人不见了,却进了敌人的埋伏圈了。
乱箭齐射将过来.有一箭正中晁盖头上。
倒撞下马,有谁来救?
当然是单数心腹, 三阮,刘唐,白胜。
其余五人那里去了,却不见文中有写。
退到寨中,点起军来.才写:宋万、杜迁,只逃得自家性命,只顾自己逃命了。
带去二千五百人马止剩得一千二三百人,亏得跟著呼延灼的,都回到寨中。
看,是跟着呼延灼.呼廷灼一看不妙,先自跑了,才有人跟着他逃了出来.却不管晁老大了。
晁老大怎么样?已经中了毒箭.言语不得了。没办法,只得先行送晁天王回山。却不撤军,但是必须等公明哥哥将令下来,方可回军。
晁老大没死.却是只有公明哥哥才能调动得了。不走也好,让我们曾家英雄来打你们这般不顾老大的宵小。
半夜里,曾家尽出,火把通天,杀将过来.不得已,梁山大败亏输,取了旧路.逃回梁山了.
回到山上,宋江守在床前哭.晁老大确实是要死了。前些天中箭时,已是言语不得,到死了,却回光返照,给宋江当头一棒:“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言罢,便瞑目而死。
宋江怎么破这个晁盖遗嘱呢?看昨天我的回答就可以了。
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从水浒传记载和电视剧演绎来看,晁盖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率领梁山人馬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暗发的毒箭射中后毒发身亡的。间接原因是:宋江上山时一路拉人入伙,上山后屡立战功,对晁盖这亇山大王的王位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用实力证明自己,建功心切,主动出征攻打曾头市。由此看来,晁盖死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巩固自已的王位建功心切而死的,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是个迷,肯定是宋江逼死的,甚至有九成可能是宋江密谋直接杀死的。原著中并没有说明,但有几点可以看出:第一,史文恭不会蠢到要把自己名字刻在箭上,即使后来与卢俊义较量时也未提过射杀过晁盖。第二,射杀晁盖后曾头市并没有大肆宣扬过。第三,宋江派戴宗一直关注晁盖动向,却始终不发兵救援。第四,花荣是宋江心腹,粱山只有他有这种箭法可以针对性射杀。第五,晁盖临死前的话完全是曾恨宋江设计陷害他。晁盖再活一次就应想尽办法动组织架构和文武分治,宋江文治管后勤,他武治管兵权,刚开始就不能同意宋江左右分坐先后上山的派系来分。是他自己感情和义气用事,一步步拱手把自己位置和性命搭进去了。是个好老大,好兄弟,却不是个好的管理者。真是慈不掌兵,义不经商啊!
晁盖到底怎么死的?
晁盖是攻打曾头市时,中了药箭而死。
自从上梁山后,梁山泊率队出征的都是宋江,而宋江每次都凯旋归来,不但声望日隆,而且在征战过程中刻意收服降将,招纳别的山头,拉拢关系,支持他的兄弟渐多,实力日渐雄厚,几乎到了四方众人只知宋江不知晁盖的地步。
如此下去,晁盖的寨主之位不过徒有虚名。他急需一场胜仗为自己正名,也需要招纳新的力量壮大自己来与宋江抗衡。为此,他不惜与宋江争执,不顾军师劝阻,执意亲自领队下山攻打曾头市。这是大的背景。
晁盖因为迫切需要一场胜利,轻听轻信,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晚上劫营时中了埋伏,慌乱中面颊中药箭,梁山也大败而归,自己也身丧命陨。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众将得令,引军回到水浒寨上山,都来看视晁天王时,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当日夜至三更,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瞑目而死。晁盖之死大体如此,但细细深究,里面却有些蹊跷之处。直接引动梁山和曾头市火拼的导火索是照夜玉狮子马被抢,而照夜玉狮子马是来不不明的马贩子段景住从北面贩来的,他被抢后,不但没有报官,反而是跑上梁山哭诉,说这是本来要送给梁山的,这才引出了后面的事。而段景住此人身份背景成疑,后来他上梁山后竟然加入的是保密部门,是四大机密步军头领之一。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
另外,晁盖的遗言也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地方,回头我会写一篇专栏,细细分析,请大家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