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袭人人如其名,如同一个藤蔓一样,要靠着别人的支撑才能生活。她毫无筋骨,也如藤蔓一样,为了达到自己争荣夸耀的目的,尽情的攀爬。渴望从一个高枝而攀向另一个高枝。

袭人从来没有被黑过,《红楼梦》的作者以一个悲天悯人的视角来珍惜每一位女性,所以才没有直接在书中骂她,也没有直接将她脸谱化。

袭人温柔和顺,这些都是个性,绝不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鉴于题主的要求,就算不提晴雯,袭人也不是什么善良、品行端正之人!

以下将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袭人的判词与画卷

袭人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那本人有独立的判词和画卷。

画着一簇鲜花,一床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一簇鲜花自然是指袭人,因为她姓花。一床破席,定然是指的她将来穷困悲惨的命运。

《红楼梦》这部小说总是一语双关。

除了袭人之外,《红楼梦》的作者没有用字形容过任何一个女子。

比如在私德方面很差的多姑娘,还有真正的妓女云儿,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女子人性中的闪光点。

破席、破被还有大名鼎鼎的破鞋,这些都是形容女性最恶劣的字眼儿!

只一个字足以证明袭人品性的不堪。

无论是枉自,还是空云。都是对袭人温柔和顺的全面否定。自然也是对其人品的全面否定。

这些都是作者本人所写,并不是《红楼梦》的读者主观臆测的。

作者给了袭人一个最不堪的结局。堪羡优伶有福,普遍认为优伶就是蒋玉菡。

袭人最后的结局会同蒋玉菡在一起。

袭人自己的家庭算得上是一个小康之家,她的母兄曾经有过将她赎出荣国府的想法。如果敌人真的被赎出去了,就会从奴籍变为真正的平民,然后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可袭人拒绝了这种安排。

她想要的是成为宝玉的房里人,永远的留在荣国府这个富贵温柔之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的袭人最后也没有达成她的愿望。

蒋玉菡是什么身份?

戏子。

古代戏子是贱籍,贫贱不能通婚。跟了他的袭人也将永远的成为贱籍。

蒋玉涵这种戏子还有另一重身份,不过就是达官贵人的男宠!

跟了男宠的女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袭人的清白,蒋玉菡真的保不住!

此时您是否会好奇,袭人做了什么不堪的事情,作者要给她安排这样悲惨的结局……

二.袭人背主求荣图上位

袭人曾经是贾母的丫头,她服侍过贾母,也服侍是过史湘云。最后贾母觉得袭人是个劳模,才把她送给宝玉使唤。

贾母把袭人给宝玉使唤,只是想让她如大姐姐一般服侍、照顾宝玉。

贾母从未想过把袭人给宝玉做妾。

贾母放在宝玉屋里的房里人,从来都是晴雯。

为了成为宝玉的房里人,袭人真是机关算尽。

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说了一番男女大防的大道理。

此时我也不认为袭人在告密。

一番大道理是袭人给王夫人的投名状,从此之后,袭人从贾母的人就变成了王夫人的人。

而王夫人也真的提拔了袭人,直接升袭人为准姨娘。

封建道德不等于现代道德,主仆关系也不等于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双方可以随时终止这种契约。

主仆关系不行!

封建道德的基础是,仆人要忠于自己的主人,袭人私自投靠王夫人就是背主求荣。

背主求荣,是仆人在私德方面的重大污点。

这点根本不用读者去黑她。

当然袭人的不道德之处远不止这一点。

三.袭人用自己的身体求上位

就是在现代社会,用这样的方式求上位也为人所不齿。

可这样的事情,袭人就偷偷地做了。

在男女大防的时代,在一个女子的节烈比命重要的时代,袭人这姑娘就敢勾引男主人初试云雨情。

当时的贾宝玉年纪还很小,小到在侄儿媳妇秦可卿的房里睡觉,也不会惹出什么闲话。

袭人为求上位,为了拿住宝玉。就勾引未成年的宝玉,同他发生不可描述之事。

此时的袭人已经不是道德的问题了,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她根本就是犯罪。

而宝玉呢?

年轻的宝玉会欣赏袭人的娇媚,留恋她的所谓温柔。

可长大之后的宝玉,必然慢慢地能看出袭人透在骨子里的心机,而同她渐行渐远。

国府这样人口众多之处,根本没有任何秘密可谈。

袭人以为她与宝玉偷试无人撞见,并没有人知道,这根本是个可笑的结论。

所以袭人要排除异己,有可能知道这件事情的丫鬟全都挤岀怡红院。

四.袭人与同事间极不和谐的关系

若不仔细读,小说中的袭人就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劳模。

可那真的只是表象。

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娘,她从小抚育宝玉长大,宝玉身边的丫鬟品性她一定会非常熟悉。

李嬷嬷同袭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利害关系,他没有必要去侮辱、诽谤袭人。

李嬷嬷说袭人是个狐媚子,这一点她根本就没有说错。

枫露茶事件是小说红楼梦中的疑案,因为李嬷嬷喝了宝玉的枫露茶,惹宝玉大怒,口口声声要撵李嬷嬤出去。

最后李嬷嬷没有事,端茶给李嬷嬷的茜雪却被撵走了。

宝玉从未说过要撵走茜雪,李嬷嬷把撵走茜雪的气全部撒在袭人头上。

这些足以证明茜雪是李嬷嬷的人,茜雪最有可能知道袭人这些不堪之事。

袭人为了排除异己撵走茜雪。

小红也是怡红院中想要求上位的姑娘,但是怡红院中的大丫鬟对她防得太严,她并没有这个机会。

是小红选择了另谋他路,跟了凤姐。

已经跟了凤姐的小红想要同宝玉辞行,连这个机会袭人都不给。

芳官是一个很得宝玉宠爱,却毫无心机的丫鬟。寿怡红红群芳开夜宴时,众人都吃多了酒,袭人竟然把醉了的芳官,放到宝玉的身边躺下。

男女同榻,简直不成体统。

而这一切就是袭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安排的。

这样的心机,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众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怡红院中的嬷嬷们也没有说错,袭人就是一个西洋花点子哈巴。

袭人品行不端,是在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根本不需要读者去黑她。

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袭人真心不错!有头脑识大体,善良宽容,尽职尽责,和宝钗一样能给人踏实安全感!

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那么多人对红楼梦中,凡是世上认可的温柔细心的标准女性都不滿,都要被他们黑,拚命掘地三尺,找出她们劣迹来指责,如对李纨,宝钗,袭人等,连湘云都要被挂上,只有对平儿因太善良了,太委曲求全了,不好意思再黑她了,才把她放过。

而对凤姐,夏金桂,这两坏女人,因曹公把她们有多坏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就无人再去挖掘她们了,被放过了,她们倒落得清静。

袭人是宝玉贴身丫头,是准备作宝玉侍妾的,她周到,忠心耿耿的服侍宝玉,这是她的本份责任。

晴雯表现专横跋扈,骂人,得罪了很多人,宝玉的奶妈,保姆,,丫头们都对她不滿,是她们反映给王夫人也没可知,

袭人对晴雯一向担戴,容忍,说她要害晴雯还不容易么,只要进言王夫人几句,马上見效,但袭人没有。

是晴雯太霸道了,自己作死的,叉腰骂人时又被王夫人亲眼所见,再加上众人馋言,加盐添醋,才被撵走,于是气病交加,死了,怪不了袭人。

  • 袭人背了黑锅了。

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袭人是个喜新厌旧的

背地里老贬低主子的心上人

自己跟宝玉发生关系 (还装睡要宝玉来哄她)却要在高级主子面前装的清白无比 让宝玉远离女色

妈都快死了还要打扮成一副准姨娘的样子回家炫耀

晴雯死了还要被她骂 “是个什么东西”

很善良吗?

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袭人害晴雯,这种说法确实是没有根据的,而且袭人虽然一心向上爬,到底也不是不择手段的人,所以我觉得应该不是袭人向王夫人告的密。但是她们两个并不和睦,这也是我们都能看出来的。所以喜欢晴雯的小伙伴们难免会对袭人喜欢不起来。

其次,袭人总给人有种功利心的感觉,跟大观园天真烂漫的姑娘们比起来,确实不讨喜。

袭人在被宝玉不小心踢了一脚,以至于吐血之后,“把那平日里争荣夸耀的心歇了一半”,已经明确指出来了,袭人是有争荣夸耀的心的。她不像鸳鸯,认准了老太太一个主子,就一心一意什么也不求,把工作当乐趣当使命。袭人也不像紫鹃,可以为了主子黛玉傻傻地去试探宝玉,反而越发显得一片赤诚。总觉得袭人憋着一股劲,总要做出点什么名堂来才甘心的感觉。这就让人很不舒服了。

再次,袭人是宝玉的大丫鬟,却背地里跟王夫人同心同德,虽然不至于去告密陷害别人,但是她明显是站在王夫人这边的,等同于王夫人派来的监工,督促宝玉按照王夫人设定的路线发展。

这种定位就很尴尬了,好像一个明摆着的卧底,也难怪宝玉后期和袭人是有一些保持距离的感觉。她这是僭越了自己的本分,而王夫人也太过耿直,不知道保护自己人,还明目张胆地又是从自己这边拨月钱,又是送菜给袭人,她这是怕袭人还不够树大招风?

另外,袭人实际上才是王夫人口里真正的“狐媚子”,最终罪名反倒由晴雯来挡,虽然不是主观陷害,但是客观上来说,晴雯是成了袭人的替罪羊,这样的袭人,你说怎么会叫人喜欢呢?

袭人名声上好听,但是实际上呢?在“忠”字上,她算不上忠,背地里攀上王夫人,谁喜欢自己身边的干将偷偷投靠了你的上级?还美其名曰“为你好”,想想可怕不可怕?在“贤”字上,也不是真贤惠。一个丫鬟总是想左右主子的看法,对其他姑娘们藵一个贬一个,对自己喜欢的人极尽夸奖之能事,是不是有点飘了?如果是真贤惠,就应该促进大观园兄弟姐妹们之间的团结,而不是以自己短浅的眼光去影响主子的判断。在“可爱““有趣”“烂漫”这些属于年轻姑娘们美好的字眼上,袭人更是沾不着边。只能说她是想得到的太多,能力和眼界却实在有限,倒不如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一直很喜欢袭人,觉得她很温柔,很细心。很善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袭人?为什么有人说是袭人害了晴雯?

看袭人,绕不过的问题是,她有没有陷害了晴雯?

我的答案是:没有,袭人从来没有主观上陷害晴雯。但是晴雯确实因为她而死。

首先,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要找个怡红院里的丫鬟去问话。并没有指名要袭人去,是袭人拦住了其他人,自己要去的。王夫人要找怡红院里的人,是要问出宝玉挨打是不是贾环进的谗言。那么袭人主动要去见王夫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就是要让王夫人把宝玉从大观园里挪出去。

袭人和王夫人进言在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第三十二回发生了两件事情:金钏儿死亡和宝玉向黛玉诉说爱意,结果被袭人听见。

这三个章回一定要连起来看。

第三十二回里,宝玉和黛玉告白,结果被袭人听见。袭人有两个反应:一是宝玉告白对象一定是黛玉,二是如果不拦住宝黛交往,以后一定会发生不才之事。什么不才之事呢,就是袭人和宝玉一起发生过的云雨之事。

所以袭人给王夫人谏言的时候就说,林姑娘宝姑娘都长大了,她们又不是亲姐妹,都是亲戚家的小姐。原本应该有男女大防的。现在天天在一起,难免有人说闲话。

袭人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

但是王夫人听进心里的是另外半句话。宝玉就喜欢和丫鬟们一起玩,丫鬟们里面有坏人会说宝玉的坏话。

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後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便後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

她直接联想到金钏儿跳井事件了,又琢磨了下到处说宝玉坏话的小人是谁呢?毕竟袭人说宝玉挨打不是贾环挑唆的,那就是哪个丫鬟是小人挑唆的咯?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

毕竟以王夫人对宝玉的溺爱,明明是宝玉先挑逗金钏儿的,她只会怪罪金钏儿教坏宝玉,然后撵出去。所以她没有和袭人说,好的,我会想着和老太太商量把宝玉挪出去。而是说袭人你以后多留心这种事情,不要让坏人教坏了宝玉。我自然给你升姨娘。

这就是双方都觉得说了自己应该说的话,双方都觉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实际上呢?

实际上还是鸡对鸭讲。

王夫人为什么没有听进去林姑娘宝姑娘是亲戚,要有男女大防的话呢?

一来,她是大家闺秀出身,天然有种主子不会做错事的思维。如果主子们做错了事,都是奴婢们的错。

二来,此时薛姨妈刚和她说完“金玉良缘”,如果挪出宝玉,那宝钗也不能再和宝玉一起培养感情了。对以后宝玉宝钗的夫妻感情没有好处。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

三来,她就没有觉得宝玉已经长大了,已经发生过不才之事了。在她眼里,宝玉还是小孩子,还不曾知道“性”和“爱”。

所以袭人苦口婆心说了老半天,林姑娘宝姑娘都是亲戚是外人,宝玉应该遵守男女大防了。王夫人压根就没有听见。

王夫人听见的是什么?

宝贝儿子贾宝玉很喜欢和丫鬟们在一起玩,丫鬟们里有知道男女之事的,会让勾引宝玉知道并行苟且之事。

为什么金钏儿叫宝玉去拿贾环和彩云的时候,就被王夫人打了?贾环和彩云在东小院子做什么事?

显然贾环和彩云做的事情是不能被宝玉看到的,如果宝玉看到了就会学坏。因此王夫人才会发怒。

宝玉打小吃了多少丫鬟们嘴上的胭脂,王夫人都视而不见了,还在乎宝玉往金钏儿嘴里塞东西?宝玉的房里伺候的丫鬟十来个打不住,王夫人还在乎再送一个?

显然王夫人真正在乎的是:如果宝玉听了金钏儿的话,真去东小院子瞧了贾环和彩云做得事情,难免知晓了男女之事,也学了起来。所以才怒不可遏立刻就扇了金钏儿一巴掌,并撵了出去。

这和现在家长们不愿意让上初中、高中的孩子们早恋一样。现代有人敢给十四五岁的少年们科普性教育,多少家长们还很愤怒,觉得带坏了自己的娃呢。

显然王夫人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第六回宝玉就和袭人初试云雨情了,第十五回就知道拿秦钟和智能儿了。哪里还需要别人教呢?

我们说回袭人的谏言,袭人劝王夫人挪宝玉出大观园,反而引得王夫人对宝玉身边丫鬟们警惕。

这次王夫人问袭人谁在诬告宝玉,曾这样说,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

下次别的丫鬟来回话,王夫人若是问宝玉身边有没有轻狂丫鬟,必然也会说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那么这位丫鬟会如何选择呢?

所以说袭人并没有诬告晴雯,至少是在第三十四回没有。毕竟袭人的侧重点在林姑娘身上。但是在事实上提高了王夫人对丫鬟们的警觉性,行动上在怡红院安排了自己的眼线,导致了晴雯、芳官们的被撵。

当然更有趣的是:晴雯、芳官们因为可能会勾引宝玉被撵了,司棋因为想要有苟且之事被撵走了。而真正行了此事的人被提拔了。

那么问题来了,大观园里,有真正的真相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