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荣国府和薛家的众生相,这一回刻画得极细致。送宫花(第七回)这一段细看起来,有意思极了!
1.先说这宫花
宫花是薛姨妈张罗送给荣国府的姑娘们的,薛家为什么有宫花?自然是因为自家皇商的身分,才会有这种东西
薛姨妈原话是:
这是宫里头新鲜样法,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
薛家为什么有宫花,为什么又关心宫里的新鲜样法?
答案很简单,为了宝钗的待选。薛家进京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送薛宝钗待选。前文(第四回)对她待选一事写得很细致: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岀之隆恩,除聘选妃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一段写所谓薛宝钗待选的名头挺吓人的,可实际上,就是给公主、郡主选伴读。同当年的贾元春入宫为女史,跟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样轰轰烈烈的待选,之后在《红楼梦》中却没了下文,那么宝钗是选了还是没选呢?很明显薛宝钗是参选了,但是没选上。
参选的时间点,就在送宫花之前。
既然宝钗沒选上,那宫花留着无用,看着闹心,反正这花也是好东西,干脆做人情送与荣国府的姐妹们吧。
薛家商人的本性,精明着呢。
2.送宫花一事,是炮制金玉良缘前的试水
薛家就爱在这些人戴的东西上下功夫。当时的薛家虽然挂着皇商的身份,虽然大富,可是能混贵族圈的资本早就没了!
薛宝钗表现得再端庄大度,知书达礼也无用。在豪门圈,岀身商家的她,根本算不上贵族小姐。
薛宝钗待选沒选上,薛家自然为宝钗的未来谋划岀路。为此,薛姨妈同王夫人自然要长篇大套地商量,最后弄来个金玉良缘。
薛宝钗在第四回时入荣国府,那时根本沒有对金锁有任何的描写。
这一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对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就炮制岀来了。
这极有可能是薛姑娘自己对岀来的:
1.若找别人对,会落人口实,以后难免有人会说岀去。
2.宝玉玉上的字是篆字,王夫人和薛姨妈都不认识。
3.以薛姑娘的才学,认清几个篆字,再工整地对个对子,毫无问题。
3.虚虚实实的写法,是作者惯用的
实着写送宫花,但暗线就指金玉良缘,这就是作者的本事。
把读者的注意力先引到宫花上,然后下一回重推出金玉良缘。
既然送宫花是实,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荣国府的刁奴太刁了,周瑞家的是其中一个代表。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儿罢。”
这才是薛姨妈送宫花顺序的原话,如果这样送,根本无人可挑理。同时也写岀了薛姨妈为人之周到。
1.清旧俗,姑娘的地位比媳妇高。先送姑娘们正常。王熙凤又是薛姨妈的亲侄女,最后一个送,符合国人送礼先疏后亲的顺序。
2.薛姨妈客居荣国府,先送三春,再送黛玉也是正常的。
可惜薛姨妈的人情,被周瑞家的这个刁奴弄坏了。
4.末世的荣国府早失了大家规矩
荣国府的衰败,就是从人心离散,失了大家规矩开始的。
像王夫人这样的荣国府当家,她身边使岀的陪房都这般失礼,别的仆人就算不写,也只会更糟。
得了宫花的周瑞家的,根本沒把主人薛姨妈的吩咐放在眼里。这周瑞家的,平日只管同太太、奶奶岀门的事情。送宫花不是她的分内工作,所以她想早点送完早些家去,处理自家事情。
周瑞家的家事,就是女婿冷子兴和人分争,被人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
对于这样的事,周瑞家的仗着王夫人和王熙凤,竟也毫不在意。贾府这棵大树,贾府之人的目无法纪,由此可见一斑。登高必跌重!到贾府树倒猢狲散那一天,这些人又该当如何自处?
5.周瑞家的并无无视黛玉之意
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路线,她是按照自己方便的顺序送的。
三春住得近,又一同住在王夫人房后的三间小抱厦内,就先送了。
之后送王熙凤,也是因为顺路。这时的贾琏戏熙凤,这时他们是很恩爱的。如果王熙凤住得最远,周瑞家的这刁奴,一样敢最后送!
黛玉住在贾母处,住得最远,所以周瑞家的就最后送到。轻视住在贾母处的黛玉,周瑞家的还沒那个胆子。
6.黛玉吸引了太多读者的注意力
黛玉的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吸引了太多读者的注意。
这时的黛玉还是个被宠的小女孩;这时的黛玉,还不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厉害。
而这时还是小姑娘的黛玉,就可以看岀,她虽傲,可也有勇气。绝不是迎春那种老好人,可以由着婆子们的对自己搓圆捏扁,而不吱一声的懦弱姑娘。
荣国府的婆子多厉害呀!自家的正牌主人迎春、探春都敢无视,若黛玉可欺,早就被欺负死了。
周瑞家的送宫花,以她的视角,描写了荣国府的生活状态。这里有仆人的刁;有荣国府的目无法纪;有主人们的放荡;尼姑也是俗人;还有关于姑娘们的谶语,惜春:……可巧又送了花来儿,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最重要的是借宝玉的口,引岀宝钗病了。送完宫花,宝钗病,病了贾宝玉自当去看望。而这时,宝钗金锁上的八个字,也刚刚錾好。虚伪的金玉良缘,正式开演。《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谢谢邀请。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哪?我认为作者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刻画豪门奴才。
大观园里人际关系复杂,下人们长期在这样的尔虞我诈环境里生活,为了个人的利益,各个炼就了看人下菜碟的本领。趋炎附势,拜高踩低,势力眼。大观园就是江湖,就是社会的一角。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从娘家带过来的,跟随王夫人多年,善于揣摩人心,察言观色。黛玉在王夫人心中的地位,她摸的的门清。她要看王夫人的脸色行事。在她心里,三春重要,王熙凤更重要,林黛玉次之。她是外戚,是客人,是寄人蓠下,所以她轻视黛玉。如果最后送给王熙风,怕人家不高兴。虽然她知道,要先送客人,后送自家人这个理,但她仍然违背薛姨妈嘱咐顺序,三春,黛玉,王熙风。自行改变顺序最后才把花送给黛玉。作者着意刻画了贾府奴卜的势力眼,以及溜须拍马的行为和处世作风。
二,想通过这件事点出黛玉的个性
。
黛玉是什么人,贾母的心肝宝贝,虽然寄居也是主子,有什么不满不用藏着掖着。况且黛玉古灵精怪,心思细腻,看事敏锐,明察秋毫,眼里不揉沙子,快人快语,纯真率直,她早就对这些豪门奴才昔日拜高采低的行为心生不满。这种欺软怕硬的做法可能时有发生,以前没有机会发作,这次让她抓个正着,扯住周瑞家的错处借题发挥,敲打,警告,发泄不快。那句:我就知道,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话虽简短,却道出了黛玉这种被轻视的想法由来已久,昔日奴才们对汤水,用药,及生活用度的怠慢不是一天两天。整好借这件事说出来以往的憋闷,一吐为快!周瑞家自改顺序,讨好王熙风,内外有别,厚此簿比的作法也该受黛玉数落,教训,无可厚非,任何一个人最后收到礼物都可能有这种想法,且当时其父还在朝为官,并非没有背景,遭到如此轻视怎能不气。此事并非黛玉小性刻薄,起码我不这样认为。牙尖嘴利,心真口快倒是真性情。
三,着意描写了贾琏和王熙风床帏之间云雨之事。
说明年青的夫妻二人那时还恩爱有加。为以后贾琏不断偷腥引起夫妻矛盾埋下伏笔。虽不是明说,是借送花间接从丫环和平儿的言语和行为以及周瑞家的观察道出的,正体现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第七回的标题就是: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先是丫环丰儿摆手,再是奶子哄大姐睡觉,再是传来笑声及贾琏的声音,后来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让丰儿舀水。这一系列的行为描写,虽然字数不多,却让读者明白了作者用意。
小结:周瑞家送花,最后送黛玉。我认为作者这么写一是描写豪门奴才周瑞家溜须拍马,拜高踩低乖滑行事作风。二是突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三是隐写贾琏夫妇当时恩爱有加。这是我的看法,至于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只有曹公自己的答案最准确,我们只能是根据文字揣测而已。
作者,顾作娟。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告之即删。
《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去回王夫人话,被薛姨妈抓差,给小姐们及熙凤送宫花,送的一路过程中,曹雪芹精细刻画了贾府小姐及黛玉、熙凤、周瑞家的众生相等及各人物正传。
- 一 周瑞家的其人,王夫人陪房,世故圆滑,对上巴结附炎,对下嚣张跋扈,宝玉眼中的"鱼眼睛”形象代表之一。
她是跟随王夫人陪嫁而来的,连宝玉都要尊称她一声"周姐姐。"刘姥姥初进贾府,幸亏她的引见,而她引见的目的不是行善,而只是为了显摆自已的体面。她显然知道刘姥姥来的目的,刘姥姥羞愧不能开口求人时,她连使眼色,
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从此段描写中,可见她的精明圆滑,她作为两个截然不同阶级的连接者,成功完成了对接,既维护上层及自己的体面,又得到了刘姥姥的感恩戴德。她的嚣张跋扈又体现在了"宰相门前七品官"上。
周瑞家听了道:“我就知道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且家去等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去就回家去。此时太太、二奶奶都不得闲儿,你回去等我,这没有什么忙的。”他女儿听说,便回去了,又说:“妈,好歹快来!”周瑞家的道:“是了,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的你这样了。”
从这段描写中不难看出,贾府中的人平日做派,女婿让人告了,要递解还乡,在她的眼里根本不算个事,因为衙门平时就是为像贾府一样的权贵开的,她做为贾府的一个有脸面的奴仆,这点子小事求求王夫人或者凤姐就能办妥,可见狂妄到了极点。
- 二 为引出宝钗宝玉的金玉良缘的初聚
在第七回中,我们知道了宝钗落选皇家"陪侍"。这样,薛府可能为了家族利益的原因,寄希望于宝钗能结缘皇戚贵族,而开始暗暗操作金玉良缘。此回从周瑞家的与宝钗对话中得知,宝钗天生从胎里带的一股热毒,必须吃"冷香丸"才能压制。以此喻意,为培养宝钗成为一个封建制度下合格主妇,已经用封建礼教教育压制住宝钗的天性。以此入了封建礼教忠实拥趸者王夫人的眼,为金玉良缘奠定了基础。
- 三 跟随周瑞家的送宫花路上,见证贾府众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最先送的是贾府三位小姐。迎春与探春正在窗下下棋,迎春的丫鬟是司棋,说明迎春平时精于棋道,探春的丫鬟是侍书,说明探春工于诗书,而惜春呢,正与尼姑智能一起玩儿,预示惜春在家族败落后,着缁衣独卧佛前的凄凉命运。
②再接着送至凤姐处。此时凤姐贾琏还正是情投意合,夫妻恩爱之时。甲戌本脂砚斋对这一段的评论是: “妙文奇想。
[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所谓此书无一不妙。][余素所藏仇十洲《幽窗听莺暗春图》,其心思笔墨已是无双。今见此阿凤一传,则觉画工太板。]
③凤姐又吩咐转送蓉大奶奶秦可卿两朵宫花,点明平日与秦可卿的亲厚之情。
- 四 最后送至黛玉处,点出颦儿之天性未泯真性情,呷醋之意。
周瑞家的送至黛玉处,黛玉正在宝玉处,见送花来,黛玉就宝玉手中看了看,便问周瑞家的:
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黛玉生气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深知周瑞家的自作主张,还有作为资深奴仆的狗仗人势。按照封建礼教,姑娘在家要比嫂子尊贵,客人为先的顺序,但周瑞家的显然没有按礼数来行事。贾家主子内里再怎么想,表面上的礼教不会失掉,周瑞家的可能平时里见王夫人不怎么待见黛玉,而自作主张,怠慢黛玉,黛玉没有惯她这个脾气,直接怼了回去。
②可能有点吃宝钗的醋,因为宫花是薛家送的。本来黛玉在贾府中深受贾母等众人宠爱,但宝钗一来,众人都称赞随分从时的宝钗,引起了客居在贾府的黛玉的不安全感。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从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这一路走来,展示了贾府中众人的性格特点,无一不刻画精细,好似就在我们身边,送宫花这件小事,平平常常,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对提拉重要人物线索,提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深入起重要作用。《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周瑞送宫花的顺序。
她先是送给了三春,然后再送给王熙凤,最后才是林黛玉。那么,我们再来看三春住在哪里?
书中说:
“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王熙凤又住在哪里呢?
王夫人带着林黛玉去贾母拿吃晚饭的时候写道:
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最后林黛玉是和贾母住一起的。
然后我们再看看贾府平面图。
看见没有,周瑞家的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顺路而已。她一路走下去,谁近就先送谁。
然而真的应该这样送吗?
其实不是的,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时候,在家的姑娘是比媳妇尊贵的。看吃饭就知道,姑娘们可以跟着贾母一起吃饭,但是媳妇们得在边上伺候。所以薛姨妈给周瑞家的说送宫花,也是这样说的: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儿罢。”薛姨妈会做人,她已经给周瑞家说了怎么送了,但是周瑞家的想偷个懒,顺路就把王熙凤的送了,结果就导致了送到林黛玉手里只有两只的局面。
然而这对于林黛玉来说,就是一种怠慢。这本来就是周瑞家的怠慢了林黛玉,林黛玉年轻气盛,当面说出来也没错,只不过林黛玉这样一说,更是让很多都觉得她小气。
这里不能说林黛玉小气和敏感,因为这个时候林如海还在,还是一个朝廷的大员,周瑞家的敢这么怠慢了林黛玉,就是看不起林家的意思,所以林黛玉才会那么生气。
《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送宫花”这一节故事充分反映了周瑞家的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心性狡滑”的性格特征。而第七回中直接涉及黛玉的不到两百字,通过送花一系列情节刻画出一个自尊、尖酸、小性的少女形象,而这番尖酸小性的出现,都是由周瑞家的送宫花引起的。
一、周瑞家“半主半奴”的特殊身份,轻看黛玉。
一方面,她是奴仆的身份,是伺候主子,替主子办事的,另一方面,她地位又高于其他奴仆,沾上了一点主子的气味。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半主半奴”的地位,使得她变得心性狡滑,具有很突出的媚上欺下的两面性。七十一回,作者有句对周瑞家的定评:“周瑞家的虽不管事,因她素日仗着是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处房里的主人都喜欢她。”正是对周瑞家的形象最好的概括。
作者写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表面看来只是随意,但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随意中却有着她的道理。先依次送迎春、探春、惜春、凤姐,最后送黛玉,这样的安排在小丫环可能出于无心,但在周瑞家的就是有意了。因为这一回开篇写她回王夫人不回凤姐其实已经说明了她对事情轻重、人物分量都拿捏得很精准。
在薛姨妈处寻王夫人,却怕惊动了王夫人又写出其办事的老道。更值得注意的是送宫花到黛玉处之前,作者还插写了她的女儿———即冷子兴的妻子,来找妈妈帮忙时,她的一番话:“我就知道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且家去等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去就回家去。此时太太二奶奶都不得闲儿,你回去等我。这有什么,忙的如此。”可见她久经世事且有太太和二奶奶的撑腰,并不把一般事一般人放在眼里,故对待黛玉这个寄居于贾府的少女自然不如对府中的几个姑娘重视,最后送宫花给黛玉即便不是刻意之安排,那也是贾府下人们对黛玉态度的一种无意流露。
二、侧面呼应黛玉的性格,反衬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
寄人篱下的无奈和凄楚只有黛玉心中清楚,由于她自尊心强,所以平日间不能直接对下人们提出要求,也不好告诉贾母、王夫人,这个兰心蕙质的少女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不满和强烈的自尊自然就只能用尖酸刻薄、使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对黛玉的这个性格小红说得很直接:“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可以看到下人眼中的宝钗和黛玉亲切度区别很大。
周瑞家的送宫花到黛玉处,黛玉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写出所有读者读到此处时的共同困惑。周瑞家的回答很直白:“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难怪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心中虽有不满,但并无底气,也正是黛玉性格中自卑的一面。一切均源于自己的身世,不是贾府正统小姐出身,是外姓,是被收留的孤儿。黛玉祖上本是名门望族,父亲以科举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作者拟定黛玉是悲剧人物,乃至刻画其家庭也是悲惨至极,先是弟弟夭折,六岁时母亲病逝,再后来父亲病逝,皆为大不幸,也注定了命运多舛。
对这一点的照应作者安排在了第四十五回,黛玉旧病重发,宝钗来探望时劝黛玉平日间用食补代替药疗,此时黛玉对宝钗说了掏心窝子的话:“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三、作者的“天外之笔”表现手法
这一章节,对串线人物周瑞家的刻画更堪称经典之笔,把她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乖滑心性”形象地展现出来,而黛玉只是这其中的一个小片段。事件先叙写了她同宝钗的拉家常,后又奉薛姨妈之命“送宫花”,几个主子,不同性格,既通过周瑞家的眼睛看出,也通过她的行为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如耐心听宝钗“海上方”的由来,到凤姐院是“蹑手蹑足”,对黛玉的小性儿“一声儿不言语”等。“送宫花”途中的一个个小插曲,看似闲笔,却正是刻画人物的点晴之笔。
先是周瑞家的拉住香菱的手表示关切并为之“叹息伤感一回”,表现了她的同情心;直呼智能的师傅水月庵的老尼姑为“秃歪刺”并过问庵里“十五的月例香供银”,表现了她的粗俗和多管闲事;路上碰见女儿说女出事要被“递解”,对女儿所交待之事,只是轻描淡写的“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了。”反映了她一贯的狗仗人势。
表面上是描写了封建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却“闪现了从迎春、探春、惜春、凤姐、黛玉、宝玉到周瑞女人,以至金钏、香菱、丰儿、平儿、智能、余信、周瑞的女儿和女婿等等不下十数人不同的生活环境、阶级地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送宫花”发生在《红楼梦》第七回,不仅集中描写了几乎全部主要人物,预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结局。这一回对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发展和结局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曹雪芹写《红楼梦》千回百转,哪怕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在心中拐好几个弯后,也会想到林黛玉。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有3个方面的原因。
因亲疏关系和地位身份不同,导致周瑞家的送宫花顺序和薛姨妈吩咐的不一致。薛姨妈吩咐周瑞家的送宫花原文。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儿罢。
迎春三姐妹是贾府的小姐,第一批给她们送宫花是毫无疑问的。剩下的给黛玉和王熙凤的宫花,到底应该先送谁的?
周瑞家的却越过了黛玉,先给凤姐送宫花。为什么?
宫花一般是给未出阁的年轻女子戴的。薛姨妈说,宝钗古怪,不喜欢什么花儿粉儿的,与其白放着,不如送给姑娘们去戴。这相当于做了一个大大的顺水人情。
首先,论亲戚,王熙凤是薛姨妈的内侄女。这样一看,林黛玉就只是个远亲。先给王熙凤送宫花,王熙凤会觉得,薛姨妈看重她们之间的姑侄关系。
其次,论地位,王熙凤打理贾府上下事务,俨然是贾府的女管事。薛姨妈吩咐周瑞家的,送4朵宫花给已经结婚的凤姐,变相讨好了凤姐。凤姐虽然结婚,但是人年轻漂亮,戴宫花也没关系。
周瑞家的原本就是王夫人的陪房,是个精明能干人。她没有原原本本,按照薛姨妈吩咐的顺序送宫花,还因为她知道黛玉心思比谁都细腻。因此,最后才给黛玉送宫花。
如此一来,林姑娘顶多抱怨一句,“挑剩下不要的才给我”。也就不会出现黛玉盘问剩下的4枝宫花要送给谁的情况?更不会牵扯出薛姨妈想要讨好王熙凤的小心思。
曹公为写林黛玉天然心性,刻意为之。周瑞家的给林黛玉送去两枝宫花,按理说,一般人收下了宫花还要感谢几句。可是黛玉小心思多呀。她仍旧要追问,“可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黛玉这句话,无非就想看看薛姨妈待她,是否是真心实意。若特意单送她一人,那便是看重她的意思。而现在别的姑娘全都有,无非就是一趟顺手人情。
周瑞家的很聪明,含糊其辞地回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
她没有说明薛姨妈送别人宫花的数量,黛玉也就不会去追问数量。因此只是冷笑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自问办事周全,定然没有料到黛玉会如此纠结,反正她左右都不是人罢了,因此一声也不言语。
表面上,林黛玉是在嗔怪周瑞家的没将她放在眼里,把她排到了最后捡剩。实际上,也是对薛姨妈的人情世故表示不满。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的身份,是外来投奔贾府的孤女。因而,她事事留意,比别人更加多心。
如果薛姨妈此次送宫花,只是单独送给林黛玉,她说不定还要登门拜谢,感激薛姨妈的深情厚意。然而薛姨妈终究和宝钗一样,是一对人情世故的母女罢了。
曹雪芹为了刻画一个与众不同的林黛玉,不惜笔墨,把送宫花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反复折腾,就是要在黛玉那里兴起一阵波澜。
或许,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不过一路顺道而已。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3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周瑞家的从薛姨妈的梨香院出发,经过西南边的角门,走一条夹道,就可以直奔王夫人的正房东院。而迎春三姐妹,此时暂住王夫人正房后面的三间小抱厦内。
抱厦,是指房屋后面毗连着的小房子,类似于我们建了一栋房子后,又在屋后面加出几个小房间。夹道,是指左右都有墙壁的狭窄道路,感觉跟背靠背、紧挨着的房子之间的小路差不多。
众所周知,弯小路一般都比走大路近,所以周瑞家先从薛姨妈的梨香院走夹道,给迎春姐妹送去宫花,路程短,省时省力。
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方往凤姐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
李纨是王夫人的媳妇,和王夫人住在一块。李纨的后窗下,正好又有一条夹道,过了西花墙出西角门,就能直达凤姐院中。因此,周瑞家的第二个便给凤姐送了宫花。
给王熙凤送完宫花,穿过穿堂,这才往贾母那边去给林黛玉送宫花。
因为黛玉目前是住在贾母院中,而在王熙凤住的院子和贾母院子中间,正好有个通行的穿堂。周瑞家的给王熙凤送完宫花,正好可以从穿堂过去,顺路给黛玉送宫花,一路通畅无阻,不必绕来绕去的费时费力。
假如先给黛玉送宫花,最后给凤姐送宫花,会出现什么情况?宫花数量有限,送迎春三姐妹各一对,林姑娘两枝,剩下四枝全给王熙凤。
因为迎春三姐妹每人一对是固定的,那么黛玉和王熙凤,一个2枝,一个4枝。
在数量上黛玉少了2枝,假如先给黛玉送去2枝宫花,多心的林黛玉必然会问,剩下的那4枝宫花都送给谁?周瑞家的若说,“4枝全是给凤姐的。”
林黛玉极有可能会产生疑惑,“薛姨妈这是厚此彼薄,瞧不起我的意思?她跟王熙凤是亲戚,所以送她的宫花多我两枝。凤姐姐又是个管事的,讨好她必然有用处,不像我一个外来投奔的孤女,一无是处,还真真是个势利眼。”
其实,周瑞家的在《红楼梦》中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她要在贾府高门大院里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她之所以最后送宫花给黛玉,一来怕林黛玉多想,弄得薛姨妈不好做人。二来,她极有可能只是因为一路顺道走过来,省时省力罢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