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在家庭条件下,如果不是专业电工,也不是无线电爱好者,没有验电笔和没有万用表非常正常。那么,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插座里的三根线哪一根是火线和地线呢?
下面,我就手把手教你如何完成这项工作。
在家庭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判断哪一根是火线,只要1--2两步即可完成,如果还要继续判断哪一根是地线,就需要3--4步。
一、如何判断哪一根是火线?
(一) 准备工作 :
1、灯泡1个、灯头1个、1.5米--2米双股软线一根,或者单股软线两根、螺丝刀一个、克丝钳一把、厨房用干燥的橡皮手套一双。
2、将两根软线的两端克掉大约1.5公分的绝缘皮,露出铜线,其中的一端连接到灯头的导线固定位置上,用螺丝刀扭紧螺丝,盖上保护盖。
3、将灯泡安装在灯头上。
4、用干燥的大约一平米左右木板,或者面积较大的比较厚实的塑料布铺在准备工作的地面上。
4、戴好橡皮手套。
(二)开始查找火线
1、站在塑料布或者木板上,将准备查找火线的三根线尽可能地分开,每根线相距不小于4公分。
2、将三根线前端绝缘皮剥掉1.5公分,露出铜线,并设定这三根线分别为1号线头、2号线头、3号线头,记住。
3、先将接好灯头的两根软线的另一端,碰触1号和2号两个线头,如果灯泡不亮,那么3号线就可以确定是火线。
4、如果灯泡亮了,那么火线就在触碰的1、2号线的其中一根,3号线肯定不是火线。下面 :
5、碰触1号线头的软线不动,另一根软线头碰触3号线头,如果灯泡亮了,那么1号线就是火线。如果不亮,那就是说明1号线和3号线是零线或者地线,这两根线之间没有电压,而2号线就是火线。
经过这样的查找,火线就找出来了。
二、如何确定哪一根是地线?
在确定了哪一根是火线后,再确定哪一根是地线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假定已经确定2号线是火线,那么 :
1、将连接灯头的两根软线分别固定在2号线和1号线上,将灯泡点亮。
2、在家庭入户总箱里找到地线(在总箱里,地线不经过总开关,也不经过任何分支开关,固定在箱子里的金属支架上,然后又从金属支架上引出直接分别进入各个分支管道里,比较好查找)
3、将入户的总地线从支架上卸下断开,如果灯泡熄灭,那么,1号线就是地线。如果灯泡没有熄灭,那么3号线就是地线。
三、安全注意事项
干这些电气工作,安全是永恒的话题,特别是这种带电作业,需要注意两个安全,一个是人身安全,另一个是设备安全。这里的“设备安全”,就是防止线路短路。
1、工作时,要站在绝缘物体上,戴绝缘手套。家庭条件可以使用厨房的橡胶手套。
2、检查橡胶手套是否有破洞,将手套护腕的端口撑开,两手甩动兜风,然后捏住端口向手指方向挤压,检查是否漏气。漏气则不能使用。
3、被检查的三根线头要分开尽可能宽的距离,防止短路。
4、如果使用钳子等工具,钳子的绝缘套要完好无损。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不知道题主你是不是电工,看到这个问题感觉真的是很恼火,电笔和万用表可以说就像是狙击手手里的枪,对电工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工,工具都不带就去电工作业?如果你还不是电工,我劝你找个正规的学校好好学一下;如果你已经是电工,我劝你最好端正工作态度,对电保持敬畏之心。否则,你还是改行吧!因为迟早会出事!
我看很多电工高手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有人说拿要分辨的线和地线短接一下?甚至还有人说用手背面摸一下?不知道这些方法是从哪里学来的?你就不怕别人被电死?你就不怕短路的时候电弧伤到眼睛?
我觉得在给别人解答问题的时候,最起码要基于安全的前提。有些操作在经验丰富的电工手里可能没什么大风险,但是对于新手而已就不一定了。坚持安全规范操作,不可图一时方便,否则出事了后悔晚矣。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火线,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家居杂坛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判断火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测试灯泡来分辨出来火线:- 这种方法我们需要准备一个用于测试的灯泡,灯泡接线的另一头装有测试用的电线;此操作具有危险性,非专业人士不要操作;
- 具体做法是:我们把灯泡的电源线接到待测电线的任意两根线上,然后合闸然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如果灯泡正常亮,那么这两根电线分别是火线和零线,剩下的那根是地线做好标记;如果灯泡微亮,那么这两根电线分别是火线和地线,剩下的那一根电线是零线,同样也可以标记出来;如果灯泡不亮,那么这两根电线是零线和地线,剩下的那一根是火线;
-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把每一根电线都测试一遍,最后我们就可以清楚的分辨出火线,零线,地线。
- 这种方法是违规操作的,只是给大家说说这种方法,大家千万不要去尝试操作,很危险的,只有专业电工才能去操作,测试的前提是确保安装的空气开关或者是漏电保护开关有效;
- 如果家里安装的是空气开关,那么做法就是:把待测电线的线头露出线芯,处理好以后合上空气开关;把三根电线的线芯分别快速接触快速断开,如果不跳闸,那么这两根电线分别是零线和地线,那么剩下的一根就是火线;
- 如果家里安装的是漏电保护开关,那么做法就是:把待测电线的线头露出线芯,处理好以后合上漏电开关;把三根电线的线芯分别与地面或者是墙面接触,如果不跳闸,那么这两根电线分别是零线和地线,如果跳闸,那么这一根就是火线。
- 这种方法一般都是老电工再使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进行这个操作是带电进行的,大家不要尝试;
-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断开电源,将待测电线的线芯处理好,使线芯裸露出来约10mm左右;然后合上闸送电,然后用是指的指背快速弹一下电线的裸露出来的线芯,有轻微触电感觉的就是火线,另外的两根一根是零线一根是地线。
关于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火线的问题,家居杂坛都给大家分析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交流探讨使用,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指正!最后还是恳请大家关注一下家居杂坛,多给家居杂坛点赞评论转发,万分感谢!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一般这种没有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是不建议进行电工作业的。当然,既然你问出来了,我还是给你提供几种方法,助你找出火线。
1.观察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未必准确,但却是最安全的——方法①:观察你面对的电线颜色,红色的是火线;蓝色的是零线;黄绿双色的是地线。想要通过观察线色得到正确结果,前提是铺设电线的电工使用了正确的线色。
方法②:拆掉一个插座,观察插座接线柱以及上面的接线。接在L接线柱上的是火线,接在N接线柱上的是零线。想要通过观察接线柱得到正确结果,前提是安装插座的电工按照规范接线(左零右火或按照接线柱标识接线)。
2.电器测量当你面对着三根电线(零火地线),可以通过电器测量的方法找出零火地线。方法是:(我们给三根线起名为a线b线和c线)找一个电器(或者灯泡),分别接在ab,ac,bc之间,观察灯泡亮度。
其中ab线接在一起可以正常点亮灯泡(或正常使用电器),而bc线接在一起不能时,a线就是火线,b线就是零线。
3.短接测试我接下来要说的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使用。使用时,断开电路接线,合闸时接线点附近不要站人。(继续沿用我们刚才给三根电线起的名字。)
把a线和b线直接接到一起,合闸。如果断路器没有跳闸,则c线为火线——如果跳闸了,就把a线和c线接在一起,合闸。如果此时不再跳闸,则b线是火线;如果继续跳闸,则a线是火线。
4.接地测试如果你的断路器是漏电断路器,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把某一根电线的绝缘层剥掉,并与墙壁接触,合闸观察。如果跳闸了,则该电线为火线。如果没有跳闸,则更换另一根电线,直至找出能够使断路器跳闸的线,就是火线。
用这种方法测试时,不能出现多根电线同时与墙面、地面接触的情况。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在没有试电笔和万用表的情况下区分火线与零线方法很多,比如1、观看电线颜色,一般零线是蓝色,火线为黄、绿、红之一种。但这个方法不是100%有效。因为有些人接线根本就不按规矩来分颜色。2、用手指背,注意是手指尖背面,轻触电线,如果有电人感觉的是火线,没感觉的是零线。3、从多股软线中取一根细铜丝,越细越好,分别接在两根线上,然后用细铜丝接触地面,打火花或铜丝烧断的是火线,没什么反应的是零线。4、看电线的来向或去向,如来自零线排的肯定是零线。
以上方法我都在工作中试用过,也还确实有效。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没带电笔也不用万用表怎么判断是火线?
海为川认为纯粹是脑袋进水了,没电笔也没有万用表还判断什么火线。生命与接线哪个重要啊?!下面各种方法咱先不说是否可行,但有一条必须要明确,有必要这么做吗?
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回。万一判断错了,谁来负责任啊?不安全不工作,不安全不做事。
连个基本的工具电笔都没有,你还想做什么工作啊?
就算你判断对了又如何,只是你这次的运气还不错,但是你能保障次次运气都佳吗?
没有验电工具,就别讨那份嫌,别做那些危险的工作。
回头去找个电笔或万用表,然后再做认真下一步的工作,影响不了多少工作效率。千万别抢那个时间,也不用着那个急,人生中回去拿电笔或万用表的时间,相信大家还耽误得起。
千万别因为一时的冲动,就将自己的生命都扔了进去,那才是最得不偿失的大蠢事。没有那么急切的接线工作,也没有那么急躁的领导。如果领导真的安排你这样做,那么可以直接告诉他:
哥们不伺候他啦。谁愿意做谁来,自己肯定不能干傻事。
影响到安全的事,任何领导也不敢直接同你叫板,咱们到哪里都会理直气壮。
“安全第一、不安全不工作”,并不是一句口号,那要落实在具体工作。因此,这条提问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建议到此为止吧。
别把众人都扯偏了,无论什么样的好办法,只要安全规定不允许就不能去做。
生命重于一切,别为了两根破线挥霍掉自己的生命。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