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指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共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含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通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还有为整栋楼服务的共用房给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如果细分,还有住户与公共建筑的分割墙以及外墙的水平投影的1/2面积。
共用建筑面积和分摊的的共用建筑面积归整栋楼购房人共有,购房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买房的公摊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计算房屋的公摊面积,要知道公摊面积的分摊系数,然后 :
公共分摊面积=分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我们国家规定,7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公摊面积系数是7%--12%;
7--11层的小高层的公摊系数是10%--16%;
12--33层高层建筑的公摊面积系数是14%--24%;
别墅类的公摊面积系数是1%--8%。
目前,买房同时买公摊面积,这一点没有问题,毕竟有些公摊面积实际上和房屋密不可分,关键是对公摊面积分摊系数的监管。
我国从1995年住建部就发布了《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以及公共建筑面积分摊规则》,从政策上将这种房屋销售模式确定了下来。由于楼房的层高、服务设施、消防设施、环境美化等内容不同,导致房屋的分摊系数也不相同,从而导致了房屋的公摊面积上升。
比如高层建筑、公寓楼等,这些建筑的电梯多、大堂面积大、楼梯比较宽等因素,这些建筑的公摊系数也就比较大。
但是,如果有些建筑公摊面积过大,超出了合理范围,比如有的楼房公摊系数高达46%,这要看在营销的时候,开发商的广告是多少公摊系数,如果严重不符,首先和开发商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就要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公摊系数大的楼房,居住舒适,服务到位,但是,过大的公摊系数,也要警惕开发商的猫腻。不过,过小的公摊系数也未必是好事,公摊系数小,说明了服务项目少,楼梯间过窄,电梯间小,缺少避难层等,这样的楼房居住不安全。
发现公摊系数不合理,如何维权?
买房时,如果发现公摊面积过大,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
1、直接找开发商协调;
2、向房屋测绘部门或者是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甚至要求测量部门重新测量;
3、如果上述两个办法不能解决,可以通过法院诉讼的途径来解决。
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想听真话吗?真话和真相一样,都是不入耳的,好听的都是笑话或相声,是没有一点实际作用的。
买房肯定要买公摊面积的,就像买一个鸡,或一个蛋,肯定是有骨头和蛋壳的,这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无法取消的。
所以,所谓的取消公摊面积只是说换一种计价方式,是以套内面积计价买卖房产,也就是说,买卖鸡或蛋,是以纯的肉和蛋来计价。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公摊面积部分的建筑成本,远远超过套内面积成本,只要是建筑行业人员,都清楚这个事实,开发商都是不愿意增加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公摊面积的。
再告诉你一个事实,只要是楼房,肯定存在公摊面积,公摊面积越少,房屋品质越差,建筑行业有规定,各种楼房,要符合相对应的公摊面积,不能低于标准,否则就是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销售的。
取消公摊面积,是一个很荒缪的想法。
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一个小区的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大,那么高的楼,每户的公摊面积加起来是不是已经超过了小区的占地面积,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既然超过占地面积,还哪里来的公摊
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公摊只是给发展商一个乱摊乱收费的一个漏洞,购房者根本就没能力与发展商确认,公摊比例是从那里算起,其实发展建房成本比谁都清楚,房价完全可以用房子实用面积来定价,虽然实用面积定价比含公摊面积价格高很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反而更加清楚和实在,自己需要买多大房子够用,而公摊房子,各楼盘很多都不一样,买房者根本就不知自己买的房子,将来到手时能有多大,这种事况根本就不符合公平交易准则,所以宁可买实用面积房价贵的房子,也不买公摊面积谁都说不清楚的便宜房子,等于路摊买水果一样,价格比店铺便宜,但一斤给你七八两甚至更少。
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买不买 你有的选择吗
我们买房要不要买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价格和房子的相同合理吗?
好似这不是个人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的,这是我们国家的一项购房政策。至于价格问题,购房人实际上是没有申辩权的,合理不合理都得接受。问题是大多数房屋买受人对于房屋使用面积、公摊面积是否实际,公摊面积都包括哪些部位往往是不清楚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能如此了。购房有公摊面积这还好理解点,而热力取暖费也按着建筑面积收取,是人们不太情愿接受的,认为应按各户使用面积收取,但无论是否理解都得按规定办,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