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如果夜晚行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迹罕见,怎么办?只见小路两侧都不远,一侧有一座荒庙,另一侧有一片荒坟,你会选择住在哪里?

一般人正常思维,肯定选择住荒庙,而远离荒坟,因为荒坟,都是一些死人,太吓人了,唯恐避之不及呢。而住在荒庙,虽说破了点,但是有墙有顶,遮风挡雨,至少也比露天强吧。

但是,民间有句俗话 : “宁可夜宿荒坟,不可夜宿荒庙”,这是为什么?难道荒庙会比荒坟还可怕吗?

既然是民间流传的俗话,那必定会有它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俗话有哪些道理。

一、荒坟

荒坟,就是荒郊野外的坟地,平时人迹罕至,对于坟地,或者说对于死人,人们都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里,荒坟,无不充斥着妖狐鬼怪,给人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我们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些当然都是一些无稽之谈。除了可能会有一些小动物,其它的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吓唬自己。只要是能克服自己心理的恐惧,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

中国人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要内心坦然,“鬼神”也会避你而去。

所以说,人们对荒坟的恐惧,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阴影在作怪。我们看小说,师傅为了让徒弟练胆,大多都要让徒弟晚上去睡荒坟,通过这个锻炼,让徒弟克服心理障碍。显然,连古人都知道对于荒坟的恐惧,通过锻炼就可以克服。

还有一方面,人们选择坟地,很看中风水,一般坟地都是在半山坡,既不是山顶,也不是山脚,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也可以避免自然灾害。

二、荒庙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荒庙要比荒坟更安全,也更舒适。但是,实际上住荒庙的潜在危险要高于荒坟。

你想想,城市的桥洞底下,有时候晚上会有人聚集在那里,你不要以为这些人都是流浪汉,实际上这些人里面可太复杂了。互相都不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里面说不定就有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亡命之徒。

住荒庙的情况也一样。正拉巴经的人肯定不会半夜三更住进荒庙。这样一个地方,会安全吗?说句实在的,世界上真正可怕的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人!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都向我们反复提醒。

《水浒传》大家都看过,很多命案都发生在荒庙。而《聊斋志异》里,这样的故事更多。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艺术加工,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可见荒庙到了夜晚的可怕。

中国还有一句俗语 :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这句话和“宁宿荒坟,不宿荒庙”异曲同工,都说明了人心之险恶。

还是那句话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真的遇到了特殊情况,那就“宁宿荒坟,不宿荒庙”吧。

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作者以前住的地方有一个邻居,少则四五天,多则10天半个月才露一次面,每次都给我带几条鱼,大小参差不齐,我才知道他是一个钓鱼发烧友。

这位邻居属于钓鱼发高烧的那种,他一年到头不工作,唯一的爱好就是钓鱼。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富二代或者家里很有钱,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焊接工人,而且水平非常高,只要工作一年就足以支持他1、2年的家庭开支和钓鱼费用。

我原来不知道钓鱼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听他说了很多,才知道迷上钓鱼的人犹如吸毒一样会沉迷。

他出去钓鱼一般都是最少三五天,多则半个月,经常露宿荒野。他说,在荒野中其实安全第一,最大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能住在深山的古庙、废弃建筑里,宁可睡在坟地里,也要露天宿营。

听他说了很多在荒野的事,才知道原来“鬼”不是最可怕的。

古语说:宁住荒坟,不住古庙。以前以为这只是老一辈劝晚辈不要外出留在自己身边的一些话,但是听了这位朋友的说法,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

▍深山里有荒废古庙,说明此处不宜人类居住。

建造好一个建筑又不在这个建筑里面住,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周围的环境有问题,而这些问题肯定是没有办法治理、改善的。

有一些山谷里面有瘴气,有毒的植物也会散发出有害的气体,而且又无法明白到底是哪一种植物散发的。

有些人会对漆树过敏,漆树科的植物也有很多,腰果、芒果都是漆树科的植物。甚至有人吃芒果也会过敏,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建筑周围可能会有一些鲜艳的野果,但是这些野果实际上是有毒的,人也不宜采食。

除此以外,周围环境可能存在对人体不好的能量。

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解,这种能量一般认为属于某种次声波。制造这种次声波的波源有很多,有的时候是风吹过山谷,有时是流动的小溪。

次声波虽然人的耳朵听不见,往往会经废弃建筑物空间放大、聚焦。这就好像喇叭必须放在一个空木箱里面组成音箱,才能有更好的声音效果,道理是一样的。

次声波虽然不会让人立刻生病,但会让人感到头晕、恶心、背后发凉。有时会让人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来,神情恍惚,失去判断能力。

▍废庙里,可能会藏着毒虫猛兽。

国外有一个荒野求生的节目,两个人在非洲露宿荒野。

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以供选择,一是巨大枯树的树洞中,还有一个是就地露营。

在争论了一段时间以后,荒野求生者决定在野外露营。他们面对的是非洲的狮子、鬣狗、野狗、花豹等猛兽,所以他们用刺篱笆围了一圈,在中间生火。

如果从纯粹安全的角度上来说,在树洞里住一晚上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入口比较小,用石头一堵什么猛兽都进不来,而且树干会提供很好的保温、防御。

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树洞里过夜,就是因为在树洞底下发现了大量的蝙蝠粪便。

蝙蝠到底有多么的毒,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就不讲了。

荒郊野外废弃的古刹、建筑里,可能会有大量蝙蝠,还可能会有藏在暗处的毒蛇、猛兽。

这些建筑迂回曲折,因为年久失修会有倒塌的地方,很多隐藏的地方不可探索。人住进去以后,很可能成为毒蛇、猛兽袭击对象。

我国虽然大型猛兽已经很少见了,华南虎已经绝迹,但是像豹子、野猪之类的,也可能把废弃古庙当成家。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小动物栖息在这些地方,躲避风雨,繁衍后代,比如说狐狸或者是土獾。这些动物都没有打过疫苗,咬人一口可能让人感染狂犬病。

而且根据我那个朋友讲,在这种地方往往都没有手机信号,联络非常不方便,出了问题很难叫外界救援。

但是在坟地上,往往手机信号蛮强的。有些连片的坟地,还有上新的烧纸,一般是家族墓地或者是公墓之类的,这些地方经常会看到人来悼念,只是清静而并不危险。

▍废弃建筑年久失修,容易倒塌。

露宿荒野,哪怕是坟地,总不用担心天会塌下来。

被废弃的建筑物。因为缺乏维修,很容易造成结构性损坏,住在里面从头顶上砸下来的东西很容易造成意外。

年代比较久远的古庙、古刹,往往都是木质结构、泥打的墙,更需要时常的维护。

尤其是像木头柱子和梁,要经常刷漆,要有人气才不会腐朽。否则很容易被蛀虫蛀空,看上去很牢固,轻轻一碰就会倒下。

▍附近很可能有隐藏的地质灾害。

这些废建筑有可能在某个断裂带上,或者附近有泥石流、滑坡,就是因为这些危险因素才会让人逃离建筑。

也可能在建筑附近有某些特殊的矿,比如说磁铁矿,会吸引天空中的闪电,甚至在晴朗的天空下会造成滚地雷,造成人员伤亡。

再一种可能是附近的水源可能被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污染,而这些元素没有达到成矿规模,或者是不具备开采价值,但是却会对人造成伤害。

在欧洲有一个地方,建筑物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齐,却被废弃。

荒芜的土地上鸟语花香溪水清澈,野生动物成群结队,但是却不适宜人类居住,因为这里叫切尔诺贝利。

▍无人建筑可能是犯罪分子藏身地。

这位酷爱钓鱼的朋友,有的时候会路过深山野岭里的大房子,完全没有人住,院子里却散落了大量的设备。

这种荒郊野外没有摄像头监控,治安与繁华的闹市有很大的差别,很可能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场所。

躲开人口稠密地区,或者是因为被追捕而逃窜,或者是因为需要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进行隐蔽的犯罪活动,才会选择在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建造建筑。

一旦误入犯罪分子的窝点,与犯罪分子不期而遇,就会很危险。这些犯罪分子都是穷凶极恶的人,遭遇到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和他们一起犯罪,要么被他们杀掉。

除此以外,隧道或者是桥涵的下方也最好不要住宿,因为这里有可能是犯罪分子的接头地点,或者是晚上野兽通过的道路。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野外建筑都是不可以住宿的。最好、最安全的房子,是移动基站或微波站。

这些户外的微波发射器件往往都有固定设备配套,需要放在室内。

这些房子往往不会很大,但门窗都加固了,有铁丝网或者是铁栅栏,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房子是被锁上的。如果一旦可以打开,在这里面过夜很安全。

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回答这问题时,先弄清寺与庙的区别。

寺是佛教所在地。供奉的是佛和菩萨,和尚和香客可居于此。路人也可借宿。

庙是祭拜鬼神们地方。如土地庙,城隍庙,家庙(祠堂)。路人从不借宿。

其次,住宅有阳宅和阴宅。阳宅是人居住地。阴宅,指坟墓。

迷信说法,人死后变鬼魂,在坟墓(阴宅)“安家落户)。既然鬼魂有地方住了,夜宿荒坟上面,上阳(人)下阴(鬼魂),互不干扰,就相安无事。

而荒庙就不同,本來庙祭拜鬼神地方,也是鬼神居住地,即使荒废了,还是鬼神在,可谓阴魂不散。你硬往你挤,占地而宿,岂不遭侵扰?!与其同居,没好果子吃呀。

古人信鬼神,所以有古语:宁宿荒坟,不住荒庙。

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荒坟一般在人们心中比较恐怖,几乎晚上没人敢去,所以比较安全,荒庙经常会有一些流浪汉,乞丐甚至强盗居住。晚上留宿可能丢了性命。

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土匪恶霸横行。荒庙往往是土匪恶霸夜晚的栖身之所。荒坟,看见这词就会让人不寒而栗,但他却是很多作恶多端害怕报应的恶徒不敢光顾的地方。

所以在动荡年代,对于逃荒避难的人来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就很有道理了。

古语说“宁宿荒坟,不住荒庙”,难道古庙比荒坟更可怕?

住坟地鬼来了起码知道是鬼,而庙里来的鬼都是扮的人。就于人世间。伪君子都扮的即高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