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家中有一个长寿老人,对子女来说是幸福还是悲哀?这个问题不好断然下结论。因为毕竟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人对这件事的认识用不尽相同,每家的经济状态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
大多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这是一种生命的执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有长寿老人,是这一家子的福气,然而,这其中的滋味却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下面就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在其中找找答案吧。
一,张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个长寿老人,而张先生也非常孝顺,对于老父亲的高寿,张先生也特别高兴。不过,随着老父亲年岁越来越大,张先生就有了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张先生家中并不富裕,老父亲前几年得了一种终身吃药的病,并且药费昂贵。张先生家里的积蓄都花在老父亲吃药上面了。张先生目前家中一贫如洗,儿子三十好几还没钱娶媳妇。张先生也经常目光呆滞的想着心事。
二,赵阿姨的老母亲今年90多岁,这几年,身体也是越来越不行了,基本上这几年就是在床上吃喝拉撒。为了侍候好老母亲,赵阿姨这些年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其实,赵阿姨老两口岁数也都不小了,就是这样还是轮流着侍候老人。虽然晚辈也很孝顺,但是毕竟工作忙,也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替换父母。
现在老两口身心疲惫,欲罢不能,只得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这里面的个中滋味,又向谁述说,只求无愧于心罢了。
三,李先生的老父亲今年也是年近90,并且患有老年痴呆症,自己什么事情也记不清楚,并且脾气也不好。李先生和老伴对于这个脾气不好的老父亲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即便是这样,在外人面前,老父亲还经常说孩子们如何的不好,弄得李先生两口子里外不是人。
这一两年,外面就风言风语说是李先生家里虐待老人,毕竟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李先生一家只得默默承受。
在外人眼里,老人长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其实,大家看到的也只是一个表面,如果他们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长寿老人,可能结论就完全不同了。
家有长寿老人,对于一些条件不好的家来说,多数只能是是一种折磨和悲哀。不过对于对于家庭条件各方面都非常优越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幸福的感觉。
对于像上面举出的三个家庭例子,大家说,是幸福还是悲哀?
“久病床前无孝子”,古人的话,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结论,不信不行啊。
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是幸福还是悲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蝼蚁尚且苟活,何况人乎?
老人长寿是儿女的幸福还是悲哀,一是取决于老人的身份地位收入;二是取决于孩子们是否有赡养的能力和良心。三是,老人身体状况及生活能否自理等。
长生不老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寿限并非个人说了算的。否则秦始皇就能活到今天,能长寿是老天恩赐的幸运。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好比一宝。意思是说老人经历的多,在家里能帮年轻人掌舵,年轻人能少走弯路。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可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人老了,解决温饱问题容易,一旦生病了或许就不容易了。老人有退休金或者孩子们收入高还好说。假如老人没有任何收入,孩子们也自身难保,问题就大了。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实例,老人能吃能喝 ,就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孩子们也步入老年了,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两头忙、两头累。时间长了,身体也就累垮了。
所以,人老了是幸福还是悲哀,取决于一个字:钱!
老夫认为,人老了后有尊严的活着最好!
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伯母65岁了,每天早上给84岁公公做好早中餐,然后就开着电三轮去5公里外的娘家照顾90岁的母亲,给母亲做完晚餐再回家照顾公公。
这样的日子伯母已经坚持了五年了。婆家和娘家每天穿梭,风雨无阻,哪怕生病也不敢中断哪怕一天。
伯母家公公有脑血栓后遗症,一侧肢体活动受限,但勉强能自理,自己另一只手能吃饭穿衣,上厕所也能自理。伯母的母亲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太老了,身体弱,走路要拐杖加持才能勉强行动。
伯母有个哥哥,本来是老娘是哥哥负责照顾的,传统风俗就是儿子养老嘛,女儿尽心意就好,多年来,哥哥也把老娘照顾得蛮好,伯母就是隔一段去瞧瞧,拿点礼物。
但是五年前,伯母的娘家哥哥去世了,嫂子也早就去世了,她妈妈就面临着重新安排照顾的问题,哥哥是有一个儿子儿媳,但侄子要赚钱,媳妇不愿意照顾老公的奶奶。如果硬逼着孙媳妇照顾奶奶,怕也会照顾不周,没办法,伯母就说把老娘接到自己家里养老,反正自己的公公也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一个两个都是在家里守着照顾,伯父要去打工贴补家用,公公就一直由伯母照顾。
但老太太不肯,在伯母家住了不到三天就哭闹着要回自己家,她说自己活不了三天两天的,她一定要死在自己家。不给回家就哭闹不止。
没办法,只能把老太太送回娘家。于是伯母开始了每天穿梭的双村生活。比上班都准时。原来,娘家侄媳妇还在老家生活,偶尔天气不好,还能拜托一下侄媳妇送碗饭给老太太。后来侄媳妇搬去了县城生活,老太太在村里真正的孤身一人了。哪怕刮大风下大雪,伯母也得去照顾母亲。
有一天大风,三轮车被刮到沟里,伯母的胳膊摔得关节脱位了。去医院简单复位后,根本没来得及回家,依然顶着大风去了娘家。
这次之后,为了安全,伯母硬是要把老娘接到自己家,半是拖半是抱把老娘往三轮车上弄,老太太已经有点糊涂了,哭着闹着,拉着门把手,往地上瘫倒就是不肯走,惹得邻居围观。
邻居看老太太实在不想离开自己家,也劝伯母:
“穷家难舍,要不就别难为老太太了,你家老头也这么大年纪了,要不就别让他出去赚钱了,让他回家照顾他爹,你干脆住到这里伺候你妈吧!老太太还能活几年呢!你这样硬逼她去你家,老太太天天跟你闹,你也受不了啊!”
伯母也哭了,只能放弃把老太太接到家里一起照顾的念头。
但不让老公出去赚钱,一家人花什么,老两口就一月二百块的养老钱,儿子女儿个个都是普通打工族,自己的日子都难过得很,老人帮不上忙,媳妇心里怨气大着呢,哪里还敢问孩子要生活费?两个六十多的老人要赡养照顾两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又要赚钱又要照顾,老公公有后遗症,整年都不能断药吃,老娘虽然没有大病,但小病不断,也是三天两头找医生开药,这都得要钱啊。
虽然老公公有两个女儿,但都是自己的生活都顾不好,除了偶尔回娘家买斤肉表示一下,从来不肯把老爹拉走照顾一下。
伯母自己天天照顾老娘和老公公,没办法去给儿子带孩子,儿媳妇心里都很有意见了,自从公公十多年前生病后,伯母就放下了孙子回家照顾老人。媳妇只能自己带孩子。
因为没有人帮忙带孩子,媳妇很多年都是一个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不加班的工作不好找,工资又低,结果是孩子没带好,钱也没有赚到,媳妇对公婆都充满了怨言。
媳妇总是说:“别人家婆婆要么带孩子,要么给钱,要么又带孩子又给钱,我怎么这样倒霉,家里啥也帮不上忙。别人都在城里买房子了,我要是能有人帮忙带孩子,说不定也买上房子,弄得现在一直带着孩子租房住。”
每逢媳妇抱怨,伯母只是听说,不辩解,任由媳妇牢骚,有人问伯母:“你为什么不辩解呢?”
伯母苦笑:“这不都明摆着的吗?我有什么可辩解的,媳妇又不是看不见家里情况!总不能不管这两个老人吧!”
去年伯母患了腰椎疾病,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求了娘家的侄媳妇帮忙回家照顾了老太太,伯父一边在医院照顾伯母一边回家照顾老爹,两头穿梭。
伯母痊愈出院后,医生嘱咐以后不能太过于劳累,如果劳累的话容易旧疾复发,但迫于生活,伯父依然出去打工了,伯母也依然恢复了照顾两个老人的双村生活。伯母有一次和婆婆聊天,抚着疲惫的腰:“我这腰啊,可得争气点,这两个老人都指着我呢!”
说着又叹口气:“我感觉我越来越容易累了,我妈那身体虽然看起来弱,却没有啥大病,我真担心我也活不过她,我要是走在我妈前面,那可咋办哦!”
伯母是我婆家隔壁邻居,她和我婆婆关系不错,我婆婆常念叨她的家事给我们听。
我婆婆也经常感慨:“活得太大也没什么好处哦,我不想活那么大以后连累你们!”但这寿命的事只能看命运了。
伯母65了,老娘90岁,如果老妈妈长命百岁,伯母就75了,还有能力照顾老人吗?就像她自己说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把妈妈送走。
@蝉鸣初夏可想而知,老人如果长命百岁,儿女基本已经七八十岁了,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才七十多岁,很大概率都会送走儿女,一旦儿女 先走,只能由孙辈照顾,虽然说祖辈对孙辈有隔代亲,在孙辈小时候往往有帮着带着照顾过,但祖孙的感情和亲子之间的感情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孙辈成年后还有伴侣有家庭,现在年轻人日子也过得不轻松,指望孙辈能孝顺祖辈并周到地赡养祖辈终老的,真的是一种奢望。
如果有钱有遗产的还好说,晚辈也许会看在遗产的面子上照顾祖辈,而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普通人来说,养老都是个问题,更何谈遗产。
我觉得长寿对子女来说是不是福,要分各种情况。
如果身体健康能够自理,儿女也健康,经济无忧,父慈子孝,八十岁还能叫一声“爸妈”,那可真是幸福的的晚年。
如果老人活得高寿而需要儿女照顾,最好不要太固执,像伯母的妈妈一样,固执地坚持要住在自己家,不肯去女儿家里住,导致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儿风里雨里来回跑着照顾她。如果她不那么固执,肯住在女儿家里,也可以给女儿减轻不少负担。
在咱们以孝为美德的社会中,没有谁敢说父母长寿是子女的悲哀,这话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孝忤逆。
但是,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往往已经自顾不睱,再去赡养年近百岁的父母实在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家庭条件甚好,子女一样遗传了父母的长寿健康基因,代代长寿健康,七八十岁的儿女 还能轻松照顾百岁老人,那才算是家庭的福气,也是子女的福气。
如果子女都不健康了,甚至都没有能力照顾父母了,父母成了子女很难背起的负担,甚至成了子女临终前难以放下的牵挂,真的是一种悲哀。
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家有一老是一宝,老人长寿当然是子女的幸福,我有亲身感受。我是一个年轻时就外出远门谋生者,我未到退休,父亲就因病去世,当时感觉很难受,但幸好母亲身体健康,在我退休时,得以赴老家服侍母亲怡养天年,时母已八十有三,且有多种老年病,左腿不便,需借助拐才能免强移动,大部分时间是卧床。但此时,我服侍母亲时一是有种亲切感,感觉又回到了与母亲在一起童年时光,母亲养了我的小,我必养母亲老,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二是回家服侍母亲还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母亲住在小弟家,而我服侍母亲并没感觉是住别人家,而是住在自己的老家。并且三天两头或逢年过节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开心快乐!述说当年往事,甚有回到童年的感觉。三是陪伴母亲和长辈们与他们聊天谈心,其乐融融,感觉日子过的好快,
天有不测之云,母亲没过84这道坎,还是走了。送走了母亲,家里象空了一样,兄弟姐妹再也难团聚了,而我回老家再也没有回家的感觉,只是去兄弟家小住几天,便不自在了,尽管他们比以前还热情,但那已不是我原来的家了,
有父母在,家便在,他们去了,大家庭便没了,只能是兄弟姐妹各自的小家了,去他们家是做客,走亲戚,而不是回家!因为长辈不在了,一句俗话叫"爹死娘不在,一身无挂碍!"至此,自己成了真正的父辈了。但那种父母双全幸福感全消,精神上是悲哀的,老家也只是种印象和记忆,每年只有清明节才去老家为长靠上坟祭祀而已。如此,我宁愿父母虽疾病缠身,也愿其健在、高寿!
长辈健在、高寿,是晚辈前世修来的福份,当珍惜!
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按理说,有一个长寿的老人,是家庭的一大幸事。但是,对于长寿不健康的老人来说,就该另当别论。
那年,我刚好30岁,公公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好在有婆婆照顾,我们兄弟四个都还没事。不料第二年,婆婆的腰粉碎性骨折,在医院里住了好长时间,回来之后还是得卧床。没办法,我们兄弟四个开始伺候两个老人,一人一周,四个儿子轮流值班,因为儿子们忙生计,其实都是媳妇们伺候。轮到我,每天一大早先做好两家的饭,再照顾两个孩子,回头把婆婆的饭端在眼前,再一口一口的喂公公。公婆都是有规矩的人,吃饭不能将就,一天三顿饭要有时间点,不管你们在干什么,反正就得到点吃饭。到了那七天,整天忙的我跟打仗似的,管孩子,伺候老人,上着班,地里忙了还得地里干活。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半,老爷子去世了,我们妯娌几个都稍微的松了口气,觉得侍奉一个要轻松的多了,最起码不用喂了。但轻松了没几年,由于老人的骨质疏松,胯骨也出了毛病,随后又得了胃出血,整整19天没吃东西,全靠输液维持,那年老太太84,是我们家乡俗语中低年头。但坚强的老人挺过来了。不知怎么回事,老人的性格却变得异常,稍有不如意,就闹绝食。前几天,自己撕开纸尿裤,嫌不是纯棉的,开始闹,解释了半天,不顶事。夏天多热的天,不让开窗户开空调,儿子们气得够呛,说她几句,就开始闹绝食运动。媳妇们哄哄,就没事了。
所幸我们为伺候老人没闹过矛盾,大哥原来在市里工作,为了照顾好老人,提前退休了,自己出钱买了洗衣机,小弟在外边做生意,怕老太太寂寞,买了手机送给他。我因此失去了很好的转正机会。我们的大家庭还多次被评为县级五好家庭,爱老敬老的模范家庭。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妯娌,在瓢泼大雨中一手抱着周岁的孩子,一手提着老人的饭菜,孩子嚎啕大哭,大人泪水满面。在每一个光环的背后都有苦楚。
老人长寿是子女的幸福还是悲哀呢?
我的回答是:孝顺的子女都希望父母长寿健康,因为父母在家就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