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的实质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大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一面鲜艳的红旗。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直到六十年代,大寨的农民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在太行山上,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大寨,改造成了一个崭新的新大寨,成为了当时全国农业学习的榜样。
改造前的大寨,生态恶劣,贫穷落后,他们在贾永贵、贾进才为首领导班子带领下,硬是在200亩山梁地,围起来1尺多高的山沟。把400亩斜坡地改造成了梯田。把7条不长庄稼的山沟沟,改造成了80亩高产良田。大寨人用自己长满老茧的双手,把原来散乱的4700多块的地,连接成了2900块。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电力,没有水源,没有机械化,硬是把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774斤,粮食产量翻了几倍,在那个年代,可以称之为奇迹。
大寨人在自己的实践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依靠辛勤的汗水,依靠粗糙的两手来创建自己的家园,创建美好生活。这就是当时的“大寨精神”。
很多人都认为大寨精神过时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其他因素,大寨精神对于后人都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我们走进大寨纪念馆,你会看到有这样一段话 : “大寨人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转化为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不断铸造着令人瞩目的辉煌,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动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我们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大寨精神,不仅不会过时,在今天很多农村都需要继续发扬。
大寨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农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摒弃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这正是和今天发展新农村的政策要求相吻合。
现在农村的条件,比起当年的大寨好了很多,国家也给与了各项惠农政策,但是,总体来说,中西部农村的差距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还是要需要发扬大寨精神,将艰苦奋斗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办实事,讲效率,维护好农民的利益,把自己的家乡发展好,建设好。
我们坚信,有大寨精神这面红旗的指引,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特点,让大寨精神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广大农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