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老人还真有,我的一个连襟的父亲,就是这样。老人身体非常好,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据说连小伙都追不上。
连襟的父亲,今年86岁,儿子只有一个,就是不喜欢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唯一的要求,就是儿子每周要去看他一回,陪老人说说话就可以。
前些日子,连襟的孙子过周岁,我们都去参加宴席,在宴席上,我见到了这位老人。
老人看起来不爱说话,坐在那里看不出有高兴的样子。按理说,老人四世同堂,面对一周岁的小重孙子,应该高兴,但是看连襟的父亲,始终面无表情,似乎重孙子周岁,也不能引动老人心中任何情绪。这种无喜无悲的心境,着实令人佩服。
据说老人自己蒸馒头,每次蒸10个小馒头,又蒸10个玉米面饼子,放到冰箱里,每天换着吃,变换口味。
看连襟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再自己生活个五七六年也没有问题,压根不需要请什么保姆,说不定请来的保姆,身体还不如连襟的父亲身体好。
像这样的老人,喜欢自己生活就让他自己生活吧,自由自在。像连襟父亲这种性格,就算是和儿子们住在一起,估计也很难融洽。只要孩子们能经常回去看看老人,达到老人满意,就算尽到责任了。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我在上海做保姆,遇到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子女都很有钱,也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况。
不愿意去子女家,也不愿意请保姆,这证明她有自理能力。
那天我陪同她70多岁的女儿去看她,她正在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我掀开锅盖看到了她的早餐,一个大的蒸锅里有6个很精致的盅,老人家很开心的向我炫耀:”我来拿,你看我吃的都是什么,半截海参,两颗红枣,五颗银杏仁儿,一个蒸蛋,一小碗儿杂粮粥”拿出来摆了满满一小桌!旁边还洗好了一个苹果,两个核桃仁儿和配的三两粒坚果,老人在熟练的有顺序的,一样一样的品尝,很享受!
吃完老人家还拉着我的手,让我去看她的书案,我看到上面一摞摞毛笔字,我暗自惭愧,老人家说我今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几点要锻炼,几点要写字,几点读书,几点午餐,几点晚餐,这些她都不让她的女儿插手。
老人家头脑很清醒,我说:“你跟我们一起去你女儿家吧,这样你就不用什么都亲手做了。”
老人家说:”啥是孝顺?你觉得给我请一保姆,前后都跟着我,上个厕所也要跟着我,像看狗一样,你们觉得那是对我好,我觉得那是受罪,没有一点儿我自己的空间。”
“啥是幸福?虽然她们都很有钱,如果我真的是有病在身,再有钱也买不走身上的病痛,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我活着觉得自己还有一点价值,人活着就是活个精神头!”
”去谁家不如自己家,这个家我住了几十年了,闭着眼我都能摸着我的东西在哪里放。去别人家都是一家人家了,净给别人添乱,那我就更不舒心了。”
老人家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庆幸她有一个好的身体。为什么说一个老人能养活几个子女,几个子女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老人家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如果她觉得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最能让她幸福的,那就任由她去,做子女的每天给她通两次电话,经常去看望看望她,也未尝不可,老人家过得开心,过得自由,自己觉得还有价值,我觉得这样才是有孝心!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谢谢邀请!
我先把我们单位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情况说一下:现在,80岁以上的老人 ,还真不少 ,光是我们这个院,就有四、五十个。主要有这样一些养老状态。1,是请保姆的。有一个徐师傅,85岁了。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国外。他说:孩子们回来一趟不容易,会牵涉到许多问题,自己又不愿意去国外生活,认为到国外习惯不同,语言不通,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就找了一个全职60多岁的女保姆,陪着溜弯、逛公园,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事;晚上在一个屋睡,照顾徐师傅的起居,看病、吃药,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等。也有一个杨师傅,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在外企工作。都忙的不可开交,没有精力照顾父亲,也给老人请了全天候保姆,其工作状态和前边相似;还有一个马老太太,89岁了,身体还健朗,六个子女,一个男孩,大的已经七十余岁,最小的女儿也五十多岁了。按说,子女全部退休了,既可以轮流看护母亲,或者其中一个看护母亲吧!但是,母亲不愿意跟子女在一起住,她给好友说:有的子女自己年龄也快七十了,身体不怎么样,根本不能照顾我,有的,丈夫脑梗,也需要照顾,有的婆婆家有病人,也抽不出身来,儿子的小孩在国外工作 ,结婚生子,需要照顾,两人退休后,去国外看护孙女去了,一个女儿也看第三代了。只有一个有精力和时间,母亲不愿意跟她在一起。怕将来有些事,容易有麻烦。最终选择了和保姆一块生活。
2,和子女一起生活。这样的也不少。有两个是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孙子结婚,自己和儿子、媳妇一块生活,大体是,早饭后出来遛弯,然后和一些老头,老太太一块聊天,11点回家吃中午饭。饭后午休,下午出来转转,聊一会子天,五点回家,晚饭后看一会儿电视,8点左右睡觉。有几家是房子欠缺,挤在一起住的。还有一些是为子女接送孩子上学的,这样的也不少,比较多的是老太太,接送孩子上下学外 ,还买菜做饭,她们基本上身体挺好。
3,住养老院的。也不多。一个是儿女双全,儿子从结婚就在岳父母家,现在岳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了,只能看护岳父母。女儿家条件挺好,两口子打拼自己的事业,太忙,去他们那里住,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家。住自己的大房子,又感觉寂寞 。于是,选择了去养老院生活。一个是母亲去世,父亲痴呆,在家上班后又怕父亲走失,将父亲送到了养老院。
4,相对比较多的是居家养老。可以占到一半多。其中,老头有三分之一,老太太有三分之二。他们大多不出远门,主要在大院里活动,聊天,走步。极少数还有爱好画画,写字的。
各具情况,不同做法,没有对错!
我自己觉得:在子女家住,有诸多不便。一是两代人生活习惯差距比较大。 老年人大多睡觉少,睡的早、起的早,而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懒床,玩手机。老年人喜欢吃的素一点 ,软一些。而年轻人喜欢有滋味,有嚼头,荤素搭配。老年人多喜欢按点吃饭,年轻人则由于第一条而吃饭不正点 。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矛盾。二是,老年人关心的东西和年轻人不同,许多事关心点不一样,共同语言相对比较少。三是如果不止一个孩子,时间长了,你管多了,他管少了。容易相互产生意见,造成子女不和。还有一样,在一起有点受管制的感觉,活动的自由度会差一些。基于此,我认为:老年人只要有自己活动的能力,身体没有大毛病,还是自己独立过比较好。有点距离,孩子们有空,来看看,团聚一下,热热闹闹,气氛融洽;有事能够帮助解决;打招呼,可以及时帮忙。这样的距离美感,比在一起要好的多!请保姆,不是适宜的办法。当我们身体好的时候,请个保姆,自己基本脱离了劳动环境,而年纪大了,不劳动,就缺乏活动机会,运动量减少;我们看看那些农村里的长寿者,基本都是一生劳动不止,在劳动中增强体质,减少杂念,思想单纯,心情愉快,则身体健康。缺乏劳动,闲下来,容易思前想后,多杂念则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是一。再者,和保姆在一起,也容易和子女加大距离,亲情受损。有网上文章说,一个老头谢世以后,把房产和财物都给了保姆,而只给子女一元钱。虽然这无可厚非,尤其是子女孝心欠缺时,老人一时气愤,做的考虑不周,在所难免。但是,其留给后人的将是痛苦与不安!尽管从老人的角度看,独立居住,有一定好处。如果从子女角度说,可能有点想不开。怕别人议论,怕父母不爽。我自己想 :子女应该顺其自然,孝顺,孝顺,又要孝,重点在顺。老人想怎么做,支持就好。当然,支持之后,还是不要放手不管,多关心,多问候 ,多联系 ,多回家看看,抓紧时间多陪陪父母,尽孝需要抓紧时间,莫要等待,落一个行孝顺老人心,关心尽儿女力。给子女榜样,自己心安!这是我的管,孔之见,请朋友们指教!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我母亲85岁坚持自己一人独居在一套七十多平的房子里,曾经用过小时工帮她外出买东西搞卫生。但这二年拒绝小时工,一日三餐自己做着吃,个人卫生和家里卫生也是自己搞定,一切井井有条的。三个儿女每周至少去看她一次,时间错开,帮她带些生活用品和食物,每晩七点打电话说几句话。最不放心的就是高龄老人夜晚发生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处理,于是我们把家里一间屋子租给一单身姑娘,姑娘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睡觉,象征性收取费用,主要是保证晚上家中有人,这样老人安心我们也放心了。
无论年龄多大的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既然老人选择了儿女就顺从她的意愿吧,平时辛苦多跑几趟[祈祷][祈祷]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我支持老人的行为。因为它说明老人身体健康,没有老年痴呆或其它的疾病。老人愿意自己单独住,不愿和子女及保姆住在一起有下列原因。一是,老人吃的比较少,而且吃饭定时定点,吃的饭比较软,喜欢稀汤烂饭。而儿女们喜欢吃炒菜,炖肉等之类的食品,在饮食上老人和儿女们吃不到一块。二是子孙三代或四代住在一起,老人不习惯,特别是小孩因为作品或者其它的事情,遭到小孩父母的打骂,老人看到后很难受,隔辈疼谁都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当时的处境会非常尴尬。三是老人自己比较独,喜欢清静,有人在跟前居住认为特不方便,有些不适应。所以,我认为,如果老人身体正常,没有任何毛病,生活能够自理,顺者为孝,那就听从老人的意见,让老人自己住。儿女们可以利用早晚或者休息的时间买些老人喜欢吃的食品去看望一下老人,看看老人有什么要求需要解决的。老人身体好,对儿女来说也是个福份,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它能减少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
谢邀请,依我看,这位老人很可能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自己身体健康,有自理的能力,不想打扰子女们的平静生活。另一种是想找个理想合适的老伴来过好自己的幸福晚年。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