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小时最爱盼着过年,到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记得家门口有一条河,我们最爱在河边看来来往往的船只,因为快过年了好多结婚的,一天中可以看见好多好多装满嫁妆的船,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我们几个小孩子最爱看这家有三条船嫁妆,那家有两条船嫁妆,看的不亦乐乎,我家隔壁不远还有一条稍微有点宽的石子路,每到年脚尾这时候,马路上可热闹了,也是一卡车一卡车的嫁妆,还有走亲戚的,有街上去的可热闹了,村里谁家结婚搬嫁妆我们小孩子最爱去看了,因为主人开心会塞糖果我们吃,还有最爱看漂亮的新娘了,过年就是我们小孩子最爱的日子,不管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

年味,存在于过程之中,过程长,年味则浓,过程短,年味则淡。

小时候过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那时候,人们过年喜欢蒸年糕和粘豆包,蒸年糕和粘豆包,需要黏米面。那时候,农村人用的黏米面都是大黄米面。大黄米是叫糜子的谷物脱粒的叫法。制成的面粉,颜色金黄,也是一个好的寓意。

一到腊月,村里的碾子就忙碌开了。碾子,并非家家都有,有碾子的人家,人来人往便是络绎不绝。这种忙碌的情形,也使人兴奋起来。过年了的感觉,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那时候,一般家里也不存什么东西,过年的用品都是到时候现买。你就看吧,农村的合作社,小卖店里面开始热闹起来。店里面的物品,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吃的、喝的、红红绿绿的鞭炮周围围满了孩子们,熙熙攘攘,一派喜庆景象。

杀年猪,是农村人过年的重要议程。腊月里,村里几乎每天都有嘶声力竭的猪叫声。大家见了面,都问一句:“大嫂子,你家的年猪今年杀了多少斤啊”。“大妹子,俺家今年杀了300多斤呢,全都是3指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种忙碌的过程中,年味渐浓了起来。

人们都说,过年过的就是孩子,孩子们才是过年的主力军。换上新衣服的孩子们是最兴奋的。初一一大早,孩子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出去“捡小鞭”。天还不亮,孩子们提着玻璃做的12角灯笼出去捡小鞭,捡到那些没有炸响的小鞭揣进兜里,大家互相比着,看谁捡的多。有引信的,就点着放个响,没有引信的,就折断“呲花”。天亮了,还有走街串巷的去给长辈拜年。

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年味达到了高潮。

那时候的农村,别看平时日子过得挺清苦,但是到了过年,该有的还是都要有。

农村自发组织的踩高跷、扭秧歌一队队从门前经过,唢呐声一响,人们就都从家里跑出来。红红绿绿的彩绸空中飞舞,猪八戒背媳妇、张果老倒骑驴,把人们引得一阵阵的欢笑。

小时候的过年,真的令人回味。而现在的过年,就只剩下“春晚”了。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提起小时候的年味,而现在没有,真有的一提,孩童时代的过年,那真象过年,刚迈进了腊月,大街小巷就响起了鞭炮声,集市上鞭炮声音能响彻五里路之遥,小孩个个脸上洋溢着盼望节日的喜乐气氛,希望生活的改善,穿新衣,戴新帽,兜里还能赚到老人们给的庒岁钱,有的单位或村里甚至办起了高跷队,扭秧歌,耍龙,跑狮子,跑旱船,很是热闹,一直闹到正月十五,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溶入社会,智能手机普及,大人小孩都沉浸其中,不再愿意走亲串门,而蹲在家中玩电脑,打游戏,再者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过年吃穿与平常没有区别,使的人们产生懒惰思想,各种娱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没有了人们对过年的向往,使之逐渐暗淡失去了年味。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1.小时候过年,没有发红包的压力,有收红包的动力。现在过年没钱收,红包送得手发抖。

2.小时候不是天天有酒肉,过年过节大开荤,有吃有喝乐呵呵。现在天天鸡鸭鹅,猪肉吃腻吃野物。一到过节,心就慌,顿顿酒肉腰长胖。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国人最浓重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辞旧迎新,一月一日是新年。这个传统节日至今已四千多年了。

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只到新年的一月十五日就基本结束了。

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过年真的很有意思。非常热闹,大人们忙碌着,小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非常开心😁。

记得每到大人忙年时,我也会参与,觉得好玩。过去吃元宵农村没有糥米,只有糯高粱,要把踹成面,必须有碓臼,两个人踩着一上一下很费劲,然后还要用筛子筛(萝子萝)。开始好玩,然后就累了,不玩了。但喜欢吃元宵,大年初一早晨早早起来等着吃元宵和饺子。因为我们就春节才能吃到呢!

最好玩的是我爷爷帮我们做灯笼,还有花车。爷爷在农历二十四就把做好了,里面放蜡烛,原来天晚很黑,因为没有电灯。我们拉着花车,拿着灯笼,好多孩子都出来了,照着外面很亮。听老人说用灯照照菜菜就肯长了。我们都去照啊!照啊!很开心。我们在年三十晚上,初五晚上,初七,初十五,还有二月二,都会玩花灯、花车。那时孩子也很疯,在晚饭前就出去玩了,会在沟边、路边点火烧荒草。那时农村都是点灯吃饭。大人喊吃饭了各人才散去。

最热闹的是放鞭炮,以前农村人舍不得买花鞭,只有不长的小鞭炮。小孩子胆子小,往往会把解开一个一个放,就这样放着没完,全家人看着都很开心。

我还记得年二十九晚上,我们家做豆腐,我奶奶和我妈一个烧火,一个看锅,我妈做三浆豆腐,我们不睡觉,就在等吃三浆豆腐脑。那时候可馋了。

还有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家做馒头蒸包子。我和妹妹一起跟妈妈学揉面。而大队广场上在玩花船,一个大队的人都聚拢来了,我和妹妹急着去看花船。妈妈看出来就让我们看去了。歪花船真好看,一个男的装扮成老太太,一个女的坐在花船上,边走边唱,还有送亲队伍跟着,真的好热闹。

年三十晚饭后,大队宣传队演节目。大人孩子都去看戏赶场子。这也是大人孩子最向往的。

特高兴的还数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和元宵,我们几个孩子就开始给长辈磕头了,先是爷爷奶奶,然后爸爸妈妈。我们拿到压岁钱可高兴了,其实也就几毛钱,然后出庄子如去跟二爹二奶磕头,得到了四分钱。高兴😄的边跳边跑回到家。

现在过年不同了,大家有钱了,不想忙了,就去饭店吃年夜饭。现在大人孩子玩的东西太多了,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打牌等等。到集市上更是五花八门任选择。

为什么我们还向往过去浓浓的年味?主要因为我们都老了,爱回忆过去了。每想起过去觉得那时的童年趣事太多。其实现在的年味更浓了。不论是吃的还是玩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孩子们更幸福,家长们能够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过大年可以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看电影。家族聚会上饭店,天天喝酒玩牌。玩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又进入上班的队伍了。有的初五后就各奔东西上班去了。原创作品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也变了。

当下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为适应日新日异的变化,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都在负重前行,只能“自扫门前雪”那顾得上他人“瓦上霜”,过个年那也是葱葱忙忙,离多聚少。

说到环境变了,在小时候,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都住在一个村里,一个筒子楼里,一个大院里,每到逢年过节,热闹非凡。那个时候,兄弟姐妹多,七大姨八大姑多,人们互相走动,亲热异常。鞭炮从初一放在十五。现如今,村庄抜了,农民也住上了楼房,城里更是高楼大厦,人与人之间被无形隔开了,人情谈了,感情薄了。下班回到了也是关门闭户,老死不相往来,更有甚者,一起居住多年的老邻居也不知姓什名谁。大家说哪里来的年味。

说到条件变了,小时候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平时很难闻到鸡鸭鱼肉味,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改善生活。看现在,天天都在改善生活,过去想吃的现在反而吃厌了,都改成吃“斋饭”了。曾有人说过,现如今是“富人吃菜,穷人吃肉”

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只能当作永久的回忆了。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有年味,现在过年一点也没年味了?

提起小时候过年,还真叫人回味无穷。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平时很少有白面馒头吃。到过年了,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要做些白面馒头。有馒头吃,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孩子们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拿上鞭炮在本族家中轮流‘’请纸‘’(接仙人)放鞭炮。每个孩子还可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那时候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聚在一起又玩又闹,打扑克聊聊天,可高兴了。

正月初四以过,庄庄都闹起了社火,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孩子们从早到晚不进家门,高兴的不得了。

而现在过年,好吃的早就吃腻了,守在家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根本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那年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