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要说年轻的时候下馆子,还真有几件事记得很清楚。

去过大连的人都知道,大连市内有一条天津街,在上个世纪那是大连最著名的商业街。人们都说,来大连不去天津街,就等于没来大连。

我年轻的时候,住在单位的独身宿舍,,上下班都要经过天津街。天津街有好几个有名的饭店,其中我们住独身宿舍的最常去的有两个,一个是“四川饭店”,还有一个叫“苏杨饭店”。

有一天下班往回走,哥几个走到苏杨饭店门前,也不知道谁的馋虫子上来了,说,今晚就去苏杨饭店吃点?大家齐声同意。

进入饭店,大家商量今晚喝点什么酒,在琳琅满目的大酒柜前看了半天,我就说,干脆,今晚喝点果酒吧,我看“金奖白兰地”挺好。大家都同意了。

其实,我们平时在饭店喝点酒,一般很少喝果酒,大多都是白酒和啤酒。听我一说要喝金奖白兰地,大家都没喝过,也想尝尝这瓶名酒到底啥滋味。

我们和酒柜前的服务员说,就拿那瓶金奖白兰地。万万没想到的是,服务员说:“你们赶上了,这瓶金奖白兰地今天只卖1元钱。”我们都感到很惊讶,服务员说:“饭店进了好多瓶这个酒,早已经收回成本了,但是也不好白送是不是,所以就象征性的收你们1元钱。”

那天晚上,大家几乎是白喝了一瓶金奖白兰地,点菜时,就多点了几个“高级菜”,痛快的喝了一顿酒。

下馆子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事。

一天晚上一个人回宿舍,经过一个不长的小胡同,想起小胡同有一家饺子馆。饺子馆不大,只有四张桌子。进门看里面没人,就来到往外递饺子的小窗口,对里面的老板说要4两饺子。老板赶紧说:“对不起,今晚饺子买完了”。我一听没有饺子了,就要转身出去,这时候,只听老板说:“别走,我给你现包点。”

我哪好意思叫人家给我现包饺子,我家说算了吧,下次再来吃。老板说:“很快,你稍等一下,一会儿就包完了。”

我一看老板这么热情,也不好拒绝。不长时间,热气腾腾的一大盘子饺子端出来了,我感觉这是我在这家饺子馆吃的最好吃的一次饺子。

年轻的时候,因为住独身宿舍,经常下馆子吃饭。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至今难忘的也就是这两次了。

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我下馆子吃饭比较迟了,因为以前那有钱下馆子呀。一个市中心就一个长江饭店,没进去过,不知里面什么样?可悲。

后来因为拉板车运矿石,拉板车可是个体力活,吃的再饱,一会儿就饿了。不过那时,粮食虽然紧张,但家里还是一日三餐。对于干体力的我,早上必须吃饭出门,耐饿些。

拉板车路过市里,当时马路两边只有回民食堂,卖馒头,包子,面条。肚子饿了,进去买几个包子,下碗面。这就是第一次下馆子。基本上过几天进去一次。时在76年。

当时板车队是我拉起来的,拉车的伙计都叫我队长。因为我替他们去矿里结帐,然后给他们发工资。板车队里的人较杂,邻市县的都有。他们为了感谢我,说我辛苦,一般月底结帐发运费后,请我去饭店吃饭。

大约76年的某一天,我生平第一次下馆子。当时饭店菜价很便宜,炒肉丝3角5分,炒肉片3角5分,大盘的5角。肉片汤,2角,鱼,忘了,也只几角钱的样子。八个人一桌,一桌菜,也不到10块钱。!

拉板车的人都很义气,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瓶装酒也只一两块的大曲高粱。请客安排在晚上,可以喝酒的。一桌一般没有四五瓶酒不够的。

一桌估计8元到10元的样子,酒是大头。以前的白酒,上头只一会儿。抵过去一点事没有。我的酒量与那时拉车有关,拉车很累,每天晚上都喝酒的。一个车队十几个人,轮番做东,一个星期会下一次馆子。

回忆那时候,真的有意思,拉车伙伴各自东西。没留地址,忘了姓名。很想他们的。

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我十九岁第一次下馆子,在公社东一里左右的地方,这也是公社所在地最大的饭馆子,名字是向阳饭店。

我们七位知青参加完暑期知青学习班,决定到饭馆子拉拉馋,改善一下十几天来素食的生活。

大家各自翻兜“集资”,七个大小伙子,满打满算才凑足六元三角。

进入饭店,大家围坐一桌,要的第一个菜是炒肥瘦。这个菜名我那时是第一次听说,后来回城也没听说此菜名,估计是当地人起的菜名,入乡随俗吧。

接着服务员明确告诉我们,肉是痘猪肉,不过痘较少,我们都做了高温处理 …… 我们饿狼一般,只想吃肉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啦。

第二道菜是尖椒干豆腐。

三大碗地瓜酒,七人平分喝。

问一下服务员费用,将打将够啦,我们就放心地开始喝起来了 ……

要知道,那时一般人工资每月才三十元左右啊。

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在票证年代。都是国营的卖早点的多,很少人去问津,主要是经济不允许,再就是要粮票,中型或大型的饭店几乎就没有或少之又少。只有在电影里才见到外国的奢华场面。

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一九七五年左右,我一五六岁。有一次父亲让我到公社买东西,办完事已过中午,饥肠辘辘。于是我狠了狠心,一改往日再饿也要回家的习惯,走进了一家饭店。当时的饭店都是公家开的,那时还没有个体饭店。

走进饭店,要了一碗"大碗面",就是打卤面,当时叫大碗面,就是一大盆煮好的面条,旁边放一大盆肉卤,二角五分一碗。

我交钱买票,然后让师傅盛面,坐好后大口吃起来,老解馋了,不一会就"三光了",感觉有点没吃饱,于是狠狠心又要了一碗,(因兜里还有两角五分钱)又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了。其实我当时吃不了两碗,也就能吃一碗半,但平时太挠啃了,就使劲全部吃光了。这下坏菜了,撑着了。在以后的好几天,胃都不舒服,老反酸水。

这件事至今难以忘怀,经常在朋友聚会时津津乐道!

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说说都吃些啥?

早年插队知青,很荣幸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起大早步行30里到公社参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半天会议中午不管饭。巧遇一位回族同学,约定中午一块吃顿饭。小镇子太小只有一家小饭馆,进去打听,卖票的不耐烦,说人手少太忙做不了清真菜,而且只卖一种菜,6毛钱一盘的炒肉片。有人指点我们公社招待所食堂也许能做。四处打听找到招待所食堂,打饭的师傅说,公社今天有客人厨师正忙,不能单炒菜,你们要吃只能吃伙食饭了,公社干部和住宿客人都吃这个一一大米饭,大豆腐炖肉,每份4毛。我起早赶路肚子饿的咕咕叫,当时特别为难,上哪找清真伙食呀!我那位同学也许真是饿疯了,他断然说就这样吧,要两份,你吃肉,我吃豆腐。我没犹豫,马上抢着付了8毛钱。师傅见我们俩半大小子能吃,打了满满4大碗,饭菜都上尖,我俩在菜碗里挑挑捡捡,然后风卷残云一扫光。分别的时候,同学叮嘱我,以后到他家串门,千万别告诉他父亲吃饭这件事,老头规矩大爱打人。这是50年前的事了,每逢想起来,总感觉对不起那位同窗好友,那年我们18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