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刻画的一百单八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人物,如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等。但是,对于他们的领头羊宋江却是褒贬不一,争议颇多。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一心要招安,导致了梁山的覆灭。那么,小说中的宋江为何一心要招安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遵循历史事实第二,水浒故事流传的版本影响第三,作品本身的基调第一,遵循历史事实--历史原型中的宋江结局

《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作者都不是第一创作者,而是在民间故事、戏曲改编和史料记载,包括正史野史的基础之上,最终加上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或者故事新编等形式,加工完成一部长篇巨著。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有历史原型人物的。话说宣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朝廷腐败,上到皇帝,下到官僚。宋微宗滥用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再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民间怨声载道,于是官逼民反的起义出现了。宋江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年河北、京东地区遭遇天灾,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约36人在京东起义。

宋江的起义军灵活机动的打击贪官污吏,追剿朝廷军队。宋廷对其恨之入骨,并称其为“京东贼”,但是也没有切实可行消灭他们的办法。宣和二年末,宋朝原本打算派重军解决宋江。但是此时,两浙地区以方腊为首的起义军发展也颇为迅猛,最终朝廷的大量官兵派到了江南地区。这样一来,宋江的起义军又得到了充足发展机会。

宋徽宗赵佶见无法控制起义军,于是改用了诱降的策略。但宋江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并且在郓州及梁山泊地区建立起了根据地。后来,宋江带领起义军南下,并狂妄的向官府借道,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回。

不久之后,宋江又卷土重来,再次南下,这次一举攻陷了沂州、淮阳军。宋徽宗闻讯再也坐不住了,调兵遣将,讨伐宋江。最终,宋江败在了海州知州张叔夜的手里。副将被俘,大部分义军接受了招安。

起义军余部又退回京东地区,最终被朝廷军剿灭。宋江等36名义军首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因而被封官加爵。由此民间也流传出这样的民谣:欲作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原型人物确实是接受了招安,这是宋江现实中的大结局。小说本身取源于现实,但对于正史板上钉钉的事实,不会也不能做出根本性的改编,这是历史共识。

第二,水浒故事流传的版本影响作者编写的《水浒传》主要受到了民间水浒传说和元代戏曲的影响。

《大宋宣和遗事》是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民间版本,这个版本与官方记载的《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中的宋江,在形象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不只是宋江,还有一众英雄,如杨志、李进义(即后来的卢俊义)、林冲、王雄(即后来的杨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人,都营造的是一个官逼民反的时代英雄形象。

而宋江在官方资料《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中的记载,则把张叔夜写成了一个大英雄,宋江俨然成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他之所以接受招安,那是因为兵败被困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

再看元朝戏曲中宋江的形象,元杂剧盛行,剧目种类繁多,水浒剧在当时的民间也很流行。比如高秀的《黑旋风双献头》,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争报恩三虎下山》等。宋江在元代的水浒戏中,之所以杀阎婆惜是因为喝了酒,也就是酒后所为,是借着酒胆行凶的。这与《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杀惜的情节有区别,宋江在大宋时看到阎婆惜通奸,直接上前杀了。而到了元代的宋江则有了一个可以被人们谅解的理由,这说明元人把宋江的杀妾与落草写成不是出于目无国家法度,以免有损他作为草泽忠良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元代中的宋江,绰号不仅在原有的“呼保义”前冠名了“顺天”二字,还新增了一个绰号“及时雨宋江”。

民间史话对作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刻画宋江的形象上,作者借用了元代戏曲的形象,把宋江刻画成一个忠肝义胆的英雄。通行本中作品的基调

现行版本中的宋江,忠义第一,所做之事均为替天行道,何为天?在他心中的天指得是当朝的天子,即他是替天子行事,并且是在忠义的名义之下。

作者写宋江招安,可谓一唱三叹。他放走晁盖后,梁山来人找他,他嘱咐人家,以后不要再来了,意思是他其实不想趟这个浑水,但是又行侠仗义,这也正是他矛盾的地方。

无奈之下,宋江杀惜后,那时他并不想到梁山,落草为寇不属于他的人生理想,那会辱没了他的祖宗。在清风寨身陷危难之时,只好拼死一搏,有了上梁山的打算。但是半路又被他父亲哄回去了。后来因为一首诗被推上了断头台,这下如果不上梁山,真得只能等死了。在生与死的选择性难题上,他选择了生,最终上了梁山。

我们看作者写宋江一系列的事件,都和一个“逼”字相关,他所做的那些违心的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么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忠义,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中,他也把这个思想带到了梁山。

由此,我们看到,整部书的基调都伴随着忠义思想。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一步步被逼上绝路,最后在忠义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招安,回归正统。

所以,宋江招安,从小说创作上来说,也是必然。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我认为宋江一心想被招安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宋江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入仕求取功名便是那个时代文人的出路。宋江作为一个读书人,忠君报国的思想在他的心里也是根深蒂固。在上梁山之前, 他已经是郓城县的一个小吏。他的本意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效忠朝廷,赢得功名,为家族争光。
  2. 宋江走上梁山,也是出于无奈。从他自己的内心来讲,他并不愿意落下一个贼寇的名号,给家族蒙上厚厚的一层污垢。最初晁盖等人几次相邀他入伙,他都婉拒掉了。由此可见,他并不想落草为寇。所以向朝廷靠拢,便能洗掉贼寇这个名号。
  3. 宋江在真正做了江山之主后,看着日子壮大的队伍,心里开始担忧了。因为他是文人,跟那些草莽英雄的兄弟不同。虽然,梁山聚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目的是要打出个清平世道。但是,宋江他们也想过,即便是打下来天下,就凭这些莽夫糙汉,是治理不了天下的。

所以,宋江为了自己的人生包袱,也为了给兄弟们留一个好的出路,才一心想要被朝廷招安,寻找机会,向朝廷靠拢。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这件事可以说是水浒传里面英雄人物的噩梦。在梁山上,宋江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呢?最后推出宋江为什么要招安的答案确实让人吃惊。接下来就说说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吧。

宋江是水浒梁山中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手中有很多有勇有谋之人。按常理说宋江足够可以自己当皇帝,反朝廷。可是他最终选择了朝廷的招安,难道他对当皇帝一点兴趣都没有吗。

接受招安的宋江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宋江是刀笔吏出身,很懂世故人情,其中原因自然很耐人寻味,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其一,梁山就这么大,既不是一座大州,也不是一座大城。人口也不是很多。想要凭借它来与大宋朝廷抗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宋江之所以借助它来打个漂亮仗,就是为自己谈判谋个好价位。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其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宋江自己就是文人,且写得一手好诗词,虽然曾经想着要做黄巢,但是骨子里缺乏改朝换代的本领,入了山寨之后,常常把朝廷放在嘴上,动辄以忠孝教育大家,那个孝义黑三郎和山东呼保义的名号都不是胡乱叫的。至于梁山的军师吴用本身就是个不第秀才,自然也把宋江的思想揣摩透。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其三,山寨的领导成员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投降分子,或者与大宋朝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呼延灼、关胜、秦明等人本身就是朝廷的将军,因为战败才暂时栖身水泊,一旦归顺朝廷,再能够去端国家的铁饭碗,如何不争先恐后,因此都是赞成朝廷招安的。虽然几个很激进不愿意与朝廷合作的人物,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也大都被宋江等人同化的差不多了,因此大是大非还都是唯宋江马首是瞻。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其四,向朝廷妥协,自己一生可有荣华富贵。自己继续革命,万一不成功,自己和手下弟兄可能会万劫不复,谁能跟朝廷抗衡,自己手下虽有人马,可是长期下去,如何得了。如果掳掠百姓财物,肯定会激起民变。如果不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掳掠,自己又不能自给自足。时间一长,梁山上的弟兄自然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无衣无食。这样下去,自然会让梁山走投无路。

宋江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其五,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只要朝廷对自己招安,自己和手下的马仔就能过上好日子,既然胜利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何必还要东奔西跑。再说一旦革命成功了,说不定还有其他人借机上位。梁山上英雄众多,至于谁笑到最后,这一点还真不好说。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可以说宋江两手准备,一方面把梁山水寨搞得红红火火,什么一败高俅再败高俅,另一方面和朝廷的公关小姐李师师不惜重金相求,这样两手都做足之后,才招安进朝廷,顺利成为体制里面的人物。

说到底梁山并不是宋江一个人的,还有很多出生入死的兄弟。宋江可能只想让自己的兄弟过上好日子,不想冒风险,所以选择了朝廷的招安。不过这些都是小编的猜想,历史已经过去,很难知道当时宋江为何做出如此选择。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忠君思想,功利思想,以及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促使宋江接受朝廷招安。

一,宋江忠君思想的体现。

晁盖死后,宋江一是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忠”字当先,“义”为忠君服务;二是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所谓“替天行道”的“天”,并非“上天”,而是指“天子”,与“忠义堂”三字相呼应,共聚大义以效忠君王之宗旨明了。

小说《水浒传》中,宋江所做的诗句里,忠君思想也是随处可见:

宋江见李师师时,赋《念奴娇 . 天南地北》,说“义胆包天,忠肝盖地。”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 在梁山泊英雄大聚义时,作《满江红.喜遇重阳》,说“日月常悬忠烈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忠君思想一目了然。

即便是浔阳楼上所谓的反诗《西江月 》里“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 以“刺文双颊”为耻,以“配在江州”为憾,以至于心中愤懑到“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大好男儿渴望效忠君王而不可得的思想昭然若揭。

要真正忠君,当然必须接受朝廷招安。

二,宋江功利思想的体现。

作为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宋江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但宋江的仗义疏财,最终目的他自己说得很清楚:“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面对每一个初上梁山的头领,宋江的说辞始终如一,都是“博得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之类的话。这里的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无可置疑,也是宋江自己心中的愿望。

要想达到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愿望,当然也必须接受朝廷招安。

三,宋江的阶级局限性。

梁山泊农民起义,与中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一样,其根本宗旨不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小的起义,无非啸聚山林,攫取“不义之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落得逍遥快活而已;大的起义,根本目的是“彼可取而代之”,也无非试图终结一个旧王朝,开辟一个新王朝,对于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而言,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小说《水浒传》里,李逵的话说得很直白:“大宋皇帝姓宋,我家哥哥也姓宋,为何做不得皇帝?”

宋江的反诗《七绝》“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其实,个中内涵与李逵的话并无二致。

黄巢最后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再后来被唐王朝扑灭,兵败身死。即使宋江成为了第二个黄巢,也无非黄巢同样结局。

人民革命家刘志丹说得好:“梁山好汉为老百姓做过多少好事呢?他们为贫苦百姓分田分地了吗?他们是为了解放受压迫的老百姓吗?不是,他们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分,招安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决定了宋江只能接受朝廷招安。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宋江?本身受过良好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又是在仕途之中因为情为大义,而被迫走上梁山。是他不得以而为之的暂且息身之处。

得之他稳座梁山第一把挍椅之后?为为自己和众兄弟谋后路及光宗耀祖?他?也可谓呕心沥血的谋划招安之途!并不惜以身犯险前往东京面唔圣上。必境招安归朝才是王道!才能光宗耀祖,才为名正言顺做人,才为堂堂大丈夫所为。

招安后。南征北战,连战皆获胜利。战端之下?必有死伤!因此,朝庭也大加赏赐。兄弟们战后,不论幸存与战殇都获得了光宗耀祖的封赐!

致于宋江本人后来,他被奸人所害?那是另外一回事。。。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宋江原本就是一位走仕途之路的人,而且在仕途之路上能做到左右逢源。他也是一位忠义之士,一心报国,空有一腔凌云之志。他逼上梁山,实属无奈之举。上了梁山,他一样心不甘,不愿落草为寇。一世清誉又岂可毁于一旦,因此,为了能有雪清的那一天,唯有有招安才有出头之日,他招兵买马,访才纳士,揽四方豪杰,就是为了日后能招安作准备。他是一位有抱负之人,有胆有识,不愧为急时雨宋头领。然而,时代总有它的局限性,英雄也有落难之时,可怜的草莽英雄…个人浅见,望大家发表看法,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