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如今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很流行,提到情人节,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但可不是传说中的“七夕”,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如何蒙混成了中国现代人的情人节,这事儿有必要说一下。关于“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西京杂记》,记录的是汉朝的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汉代的宫女会在宫里举行“穿针引线”的比赛,民间也跟着纷纷效仿。因此原始的“七月初七”和男欢女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女孩子们比赛女红技术的日子,这种风俗也叫“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

这个习俗和织女还是有关系的,民间传说,织女最初就是织布的,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以求自己心灵手巧。而传说的中织女又和牛郎是一对,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织女和牛郎会在鹊桥相见。但这样的相见仅限于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和现实中大众男女还扯不上关系。七夕历经了很多朝代,历代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对七夕增加新的内容,但女性乞巧这一内容一直都在,从未明确出“这天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日子”。一直趋向于未婚女子互相切磋女红手艺,聚餐玩耍的日子。所以在古代的七夕,更像是一个“女红节”、“妇女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观念影响下,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出门也没那么随意,对于未婚女孩子就更是了。

现代人眼中的七夕情人节,可以说完全是商业催生出来的产物,不过受益者倒是双赢,商家可以卖特色情人礼,女孩们也可以借此收到心爱的礼物。

那么古人类似的情人节有吗?这个还真有,历来爱情都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话题,古代男女也一样。这个节就是元宵节。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这样算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元宵节最初被称为上元节,每到这一天,城里人张灯结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大唐晚上有宵禁制度,晚上出来会被抓起来,但是上元节可以除外。唐朝上元节开禁三天,大家可以出来观灯赏月。到宋代,宵禁制取消了,当然女孩子们也没有天天晚上跑来玩,还是到了上元节,姑娘们都喜欢出来走动了,小伙子们也不示弱。年轻人在街上相见,一见钟情也是有的,小伙子们平时听得哪家姑娘好看,也会在这一天晚上特意瞧上几眼。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就是描述上元节这种情况的,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有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讲得就是上元节男女晚上幽会的情形。所以,在古人眼中,他们更认可的情人节是上元节(元宵节)。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目前有2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另一个是七夕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上元佳节,也就是元宵节。在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年轻的男女,乘着这一天出门逛灯会、猜灯谜,互诉衷肠,表达情愫。

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描写的正是元宵节,情人们在月上柳梢头的美好时节,相约黄昏后,相互依偎互诉衷肠。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在古代并非情人节,只是到了今天被当做了情人节。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在古代其实没有明确意义上的情人节,只有用来让更多平时不怎么接触的男女青年进行接触,寻找人生伴侣的节日。

主要有中原地区的元宵节,七夕节,苗族的游方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女儿节等等。

这些节日虽然还包含了其它的一些意义,包括祈祷未来的人生等等,但用来给这些常年见不到多少男女青年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意义更加多一些。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1.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七夕(七月初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七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