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古人建房子一般都是四合院,也称四合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结构。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般四合院都是按几进几出的格局建立,三面房屋环绕,一面大门两旁加屋舍构成封闭式结构,院落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如下图)。院落的大小与房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力都有关系。
但是曹雪芹没有让这些女孩子住在等级明显的四合院,而是单独给她们设立了一个无阶级差别的,如张爱玲说得儿童乐园“大观园”。在大观园里,每个人的住所不是依据其家庭地位亲疏来分配的,而是暗合了各个屋主人的脾气秉性以及命运走向。《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提到了大观园分房,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林黛玉的院落我们借着贾政的眼光来看下林黛玉的潇湘馆。众人还未入内,只看到外面的景色便都道,这是一个好所在。入门后是游廊,地上则是用石子铺就的小路直通房内。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间房内有个小门通往后院,还有两间小小退步。注意这里“小小退步”,是指供临时休息的附属房屋,就像现在的楼盘,二房要写成2+1房,其中这小1房算是个附属房屋,你当卧室也行,当书房杂房花房阳台都可以,不太适合长期居住。宝玉取名“有凤来仪”,后贾元春赐名为潇湘馆
所以黛玉的房间,准确来说有二室一厅,外加2个休息房,还有一个后院,这算是建筑结构。
再看潇湘馆的地理环境,我们现在买房也很讲究,不能靠马路边,不能买2楼和顶层,4层要写成3A,周边要么配套成熟,要么要有公园绿地,最好有学位,反正房子不好买,关键什么房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贵。这些问题在潇湘馆统统不存在。潇湘馆的优点就是静动结合,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我们知道树的作用是很大的,防止水土流失,也有降噪的功能。所以黛玉说,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水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君子之德如水般纯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居住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黛玉所住,小小院落,墙下一隙,一股清泉从后院流至前院,绕着翠竹而出。这样的院落多有诗意,多么清幽,多么灵动。但是潇湘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悲。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小说里,不在现实中。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加形象的衬托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揭示她的悲剧命运。潇湘馆配翠竹,引入了湘妃竹,娥皇女英哭丈夫舜的典故。林黛玉的诗号又是“潇湘妃子”,一位美妃眼泪如清泉从潇湘馆静静的流出,直至消失在看不见的岁月里。多么令人惋惜悲凉的爱情故事。薛宝钗的院落我们再借贾政的眼光看下薛宝钗的居所蘅芜苑。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在此处先说了一句话,“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然后才入内。院内只见环石林立,竟无一株花木,异草倒是不少,特别是那清香的是杜若蘅芜。宝玉取名“蘅芷清芬”,后由贾无春赐名蘅芜苑。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蘅芜苑一共有5间房,山石多,异草多。环境相对枯燥单一,无甚情趣。山石都是无情物,且是固化物,不宜移动,耐静。这些都暗合了薛宝钗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宝玉的生日会上,她抽到的一支花名签为“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还写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贾政从外观看对此处并不感兴趣,入内看后,改变了看法,院内景色清雅,又令贾政直呼“有趣”。这也暗示了贾府最后选定了薛宝钗新一代的掌门人。她符合封建礼教下女人的标准,对外要客观冷静,对内则要庄重素雅。其他人对这两处的评价首先贾宝玉是对这两处的第一评价人。他和林黛玉的心性相近,自然都觉潇湘馆清幽,关键他更看重潇湘馆离怡红院近,他过来看林黛玉也方便。潇湘馆在他的心中是一处特别的所在,黛玉在时,那是他心向往的地方,黛玉去了,那是他魂常逛的地方。相比之下,蘅芜苑与大观园里其它姐妹住得地方无二,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其次,刘姥姥也是逛过大观园的人。她说潇湘馆,“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了。在她的眼中,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给人亲近的感觉。而对于蘅芜苑,刘姥姥来的时候,曹雪芹亲自做了评价。雪洞一般,这倒是有多冷的房间,可与雪洞一比。薛宝钗吃得是冷香丸,住得是雪洞,就算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没有她冷。一个女子理性冷静到如此无法撼动的地步,实数罕见,这世上再找不出第二个薛宝钗。所以,这两处房舍,从理性角度上说,非蘅芜苑莫属。从人性的角度上说,潇湘馆胜出。从人文环境上和情感上来说,潇湘馆夺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欢迎留言讨论。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3不一定大于5,林黛玉住的也不是3间小房。您往后看就知道了。而要说潇湘馆和蘅芜苑,孰优孰劣,就像问人家究竟喜欢宝钗还是黛玉一样,也是个见仁见智的事儿。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您想想,曹公既然能把黛玉和宝钗并列写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上,又怎么会把两人的住处弄成“一面倒”呢?
话虽如此,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两处院落做一番品评;甚至更进一步,划定一个标准,比较一下谁更契合。具体来看:
01、竹泉绕雅舍,山石隐正容,布置格局各有千秋潇湘馆和蘅芜苑虽然共存在大观园里,布置格局却截然不同。潇湘馆是进入大观园后看到的第一个院落,用贾宝玉的话说,这是“第一行幸之处”。设计师大概是想一上来先惊艳皇妃一把,故此建得既精巧又雅致: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退步”,在周汝昌老先生编撰的《红楼梦辞典》中有解,指的是正屋后面用来临时休息的套间一类的附属建筑。在原文中也称作“退居”。七十一回中贾母过生日请客,就提过”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让宾客休息。可见,退步多是套间,空间一般都大,潇湘馆中这“两间小小退步”,其实就是两间休息室。因此,潇湘馆的房间应该是5间,而不是3间。
再看蘅芜苑:一进门,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绕柱,萦砌盘阶。两边俱是抄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显而易见,潇湘馆和蘅芜苑完全是两种建筑风格。前者整体看是一个有些狭长的纵深空间,翠竹掩映前后五间精舍,四周环绕着一脉流泉,其间有梨花芭蕉,有曲折游廊,地方不大,但起承转合安排巧妙,处处透着仙气,很合绛珠仙子的来历,就连脂砚斋也说:此方可为颦儿之居。
相比之下,蘅芜苑虽然也有纵深,但要开阔规整得多,是个趋于方正的大院子。门口一块大山石权作影壁,隐去了院子的真容。但绕过山石便眼前一亮:两边的抄手游廊,正面的五间大房,院子里形状各异的山石,以及上面缠绕依附着藤蔓异草,颜色各异。有才却思守拙,端庄不失清雅,正是宝钗的品格。虽然贾政进门之前说这房子“无味得很”,但进来后便发现“此造已出意外”,“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综述,潇湘馆和蘅芜苑,一个仙巧灵秀,一个端方清雅,建筑布局迥异,各有千秋。所以元春说:“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
02、修竹喻君子,蒲草韧如丝,风采气度难分轩轾就像人一样,每所房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一半来源于设计,另外一半则是房子的主人赋予的。
论气质,潇湘馆有三个特点:水系环绕,屋外多竹,屋内多书。蘅芜苑也有三个特点:依山而居,屋外藤草多,屋里啥也不多。这就很有意思,您可能已经发现了,山水,竹草,室内布置,这两处院落的特点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正好可以比较一下:
第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自古以来象征着厚重深沉,水则是灵秀通透的代名词,被清泉环绕的潇湘馆宛如一个明眸善睐、婀娜灵动的少女,居于半山之上的蘅芜苑则是一名沉稳端庄的妇人。
第二,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象征着清高的人品和独立的精神,从来都是中式美学里的最高境界,千百竿修竹亭亭玉立,瞬间撑起了潇湘馆高洁傲岸的风骨。本来一个小小的精致院落,硬是由此平添了几分独立不屈,这跟蘅芜苑中攀附缠绕的藤草正好南辕北辙。藤草,枝枝蔓蔓,依附山石而生长,接了果实便“累垂可爱”。但也只是可爱而已,跟独立和风骨不沾边。
于是有人借此攻击宝钗的品味,甚至她本人,说她这一生无论是选秀还是做宝二奶奶,一直都是期望依附男人而活得更好。与追求独立完整爱情的黛玉一比,就落了下乘,连带着厚重沉稳的蘅芜苑也落了下乘。这个观点我不同意。
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竹,固然是高洁的,但谁又能说草就不坚韧呢?更何况蘅芜苑除了藤草还有山石,嶙峋而立,万年不移,不正是另一种风骨吗?再退一步说,藤草也没什么不好,小时候老师让小朋友说长大以后想当什么,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说明星,也有的说,就是想当妈妈。你自乘风破浪,我要宜室宜家。人各有志,分什么高下。
第三,室内陈设,这是最凸显主人性情的地方。毕竟房子不是她俩盖的,但摆设肯定是她俩说了算。潇湘馆内最多的是书,刘姥姥逛大观园,逛到潇湘馆,看到馆内窗明几净,书案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架子上装满书籍,就对贾母说:“这必定是哪个哥儿的书房了?”得知是黛玉的房间后,赞叹道:“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要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潇湘馆里面,没有针线穿凿,只有一屋子书香。
同样是刘姥姥视角,到了蘅芜苑就换了一番天地:“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一句话,就是空,空得几近做作,甚至有点难堪。机智如刘姥姥,愣是没敢说话。
有人说这是宝钗刻意为之,存心要搏一个简朴的好名声,没想到最后弄巧反拙,惹得贾母不高兴。对此我只能“呵呵”了,看过宝钗发现黛玉偷看《西厢记》后是怎样反应的吗?看过宝钗在探春搞大观园经济改革时,是怎样表现的吗?如果都看过,那您是觉得如此审时度势、拿捏人心几欲成精的宝钗,在布置自己屋子时突然脑残了吗?还是想嫁宝玉想疯了?
在我看来,这“雪洞”一般空空的屋子,正是宝钗自我精神风貌的展现。这个头脑聪明,人情练达的姑娘早就洞悉了一切:世间万物难逃成住坏空,熙熙攘攘不过一场梦。索性来个“极简主义”,我薛家什么都有,而我就喜欢屋子里什么都没有。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样,这才是宝钗的格局和底气。
03、最后,潇湘馆还是以“自然和谐”略胜一筹综上所述,比格局,论气质,潇湘馆与蘅芜苑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但您别忘了,我们讨论的是《红楼梦》,不是明清建筑考,除了格局、气质这些建筑物的共性参数,还应该考虑红楼特有的价值指标。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自然灵性”。
这一点是从贾宝玉身上看出来的。贾宝玉,公认的红楼第一主角,一度被认作小说中的曹雪芹,曹公几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对于人性和世界的全部主张。而贾宝玉最喜欢什么?当然是“水做的女儿”啊,他说“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
但他真的认为所有女性都是美好的吗?当然不,因为他也提过女儿嫁了人就变“死珠”,老了之后更是“鱼眼睛”。可见,宝玉看重的并不是单纯女性本身,而是女儿们代表的人与天地、日月、山川相连通的一条精神纽带,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灵气、灵性”。万物有灵,自然而通,这是宝玉眼中世间一切人事最可贵的品质,也是红楼全书的一个重要价值指标。
《红楼梦》中谁最有灵性?除了宝玉,那就是黛玉了。作为灵河岸边的绛珠仙子转世,黛玉天生是一个“自然灵性”之人。她的思想总是指向天地自然,在自然里找到心灵的归宿。黛玉葬花就是最好的体现。正因如此,作者让黛玉姓林,并且告诉我们,她是草木之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然灵性的黛玉住在潇湘馆,连带着潇湘馆也充盈的自然灵性:房梁上住着燕子一家,傍晚,一定要等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廊前挂着鹦鹉,鹦鹉会说“林姑娘回来
了”,会念她的“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这里,人的生活和自然连通一体,灵秀的意境油然而生,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明月清风不用钱”。
反观薛宝钗,这方面就有些“先天不足”了。这姑娘虽然冰雪聪明,温柔持重,但一生都周旋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时常被“俗务”所累,“社会性”太强,“自然性”几乎被挤占殆尽。连带着蘅芜苑也变得主流工整了起来,虽没有宝玉口中“稻香村”那般“穿凿扭捏”,终是少了几分自然灵气。
于是,潇湘馆便胜过蘅芜苑了。
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好多人以为薛宝钗胜过林黛玉。殊不知,林黛玉胜过薛宝钗。
这就如同林黛玉的潇湘馆,看起来小小的,里面别有洞天。蘅芜院看起来五间清厦连着卷棚,看起来高大上,里面雪洞一般,什么都没有。
房屋数量潇湘馆不比蘅芜院少。乍一看, 蘅芜院有五间房,潇湘馆三间房。实际上在房间数量上,潇湘馆不输蘅芜院。 潇湘馆一进院,看到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小小房舍。可是进房后,还有一个后门,后院还有两间小小退步,所以潇湘馆一共五间房。与蘅芜院一样。
潇湘馆在大观园里的位置比蘅芜院重要。无论现代人还是古代人买房都会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重要的地方。
潇湘馆在大观园里是第二重要的所在,第一重要的地方是大观楼。但是那里,元春不过是看看而已。
宝玉说潇湘馆是第一处行幸之处,贵妃娘娘要在此住跸停留。
潇湘馆与怡红院在一平行线上,蘅芜院则相对偏僻一些,要么划船去蘅芜院,要么在山林中穿行,走过朱栏板桥来,才能见一所清凉瓦舍,这就是蘅芜院。
潇湘馆的匾额是:有凤来仪!
蘅芜院的匾额是:蘅芷清芬!
古代女子以凤为尊。潇湘馆和蘅芜院,谁为尊,勿需赘言。
潇湘馆里别有洞天,蘅芜院里一览无余。潇湘馆和蘅芜院都是一所院子,不是单纯的几间房子。
潇湘馆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旁边是几百杆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黛玉一明两暗的房间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杌椅案。书架上摆满书籍,条案上都是笔墨纸砚。
堂屋房梁上有一个燕子窝,里面住着大燕子和小燕子一家人。月洞窗前还有一只鹦鹉,时不时的说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后院还有大株的梨花和芭蕉。下雨时,黛玉可以坐在窗前听雨打芭蕉,雨霁天青,黛玉可以看梨花带雨。
潇湘馆后院还有一湾泉水,“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风水上讲,房屋有一湾活水,是吉利的宅子。
蘅芜院建在山腰上,“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院子里只有前院,没有后院。一进门就是一块大玲珑山石,四面群绕各式石块。转过大石,发现里面没有花,只有各种异草。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到了秋天,垂着累累果实,煞是可爱。
进入房间,里面一色器物皆无,如雪洞一般。蘅芜院清雅有余,活力不足。
红楼人对潇湘馆和蘅芜院的评价。贾政评潇湘馆:“这一处倒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贾政评蘅芜院:“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在潇湘馆不虚此生,在蘅芜院不必焚香。看来,贾政还是喜欢潇湘馆的。
元春是大观园的主人,元春的评价最说明问题。
元春说:“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
元春将潇湘馆排在蘅芜院之前。
潇湘馆和蘅芜院体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品味与性格。
林黛玉品性高洁,心地善良,所以她的院子里有竹,有花,有燕子,有鹦鹉。
薛宝钗藏愚守拙,所以院子里没有张扬的花,只有低调的草。屋子里也没有暴露自己性格爱好的摆设。从蘅芜院,谁都看不透宝钗想什么。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比优劣,比好坏,数量从来不是决定因素。所以,黛玉的3大于宝钗的5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房屋数量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论数量,林黛玉也没有输哟!除了一明两暗的三间小小房舍,后院还有两间小小退步,也就是套间一类的附属建筑。大观园刚竣工时,贾政一行人来到蘅芜苑,只提到了五间清厦。也许,潇湘馆和蘅芜苑不止这些房屋,但文中未提,不好妄断。
贾政评价潇湘馆是“好个所在”,这是众人的一致观点,贾政极为喜欢,能让他这个读书人萌生出要在这里月下读书的想法,潇湘馆也是厉害了。对于众人给这里的题字,贾政挑刺得很,这个俗,那个也俗,拒绝得干净利落。在贾政眼里,潇湘馆很仙,题字马虎不得,可见他是真的喜欢这里。当贾政到了蘅芜苑,第一句话竟然是“无味得很”!对于众人给出的“兰风蕙露”四字,贾政立马就同意了,看起来,比潇湘馆要草率得多。
元妃点评元妃省亲时,亲口说到,她最喜欢的是潇湘馆、蘅芜苑二处,其次是那些。虽然两个都爱,但顺序这样排列,我们大概也能推测出元春偏爱潇湘馆多一些。再来看她的那句话,“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我觉得元春的性子和宝钗不同,元春进宫纯属光耀家族的责任感,而宝钗是鸢飞戾天者,她想进宫更多的则是自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欲望。因此,元春应该是更加喜欢潇湘馆的。
地理位置潇湘馆是贾政一行人第一处行幸之处,之后走了好久才到达蘅芜苑。可知,从布局上,潇湘馆在园子靠前的地方,蘅芜苑则在后山深处,偏远许多。更重要的一点,和蘅芜苑比起来,潇湘馆离怡红院相当近,走两步就到了,方便了宝黛一起玩耍。宝钗出门一趟也是不容易,要走很远的路。
布置设计房间的漂亮与否不在大小,而在于屋子的布置,林黛玉的屋子比薛宝钗的屋子更加精致,黛玉比宝钗懂生活,会享受。
据刘姥姥观察,林黛玉的屋子比上等书房还要好,比大屋子还要齐整,满屋子的东西都特别好看。还有贾母亲自出马指点,命王夫人拿出霞影纱给黛玉糊窗屉,让屋子的格调再升一级。薛宝钗的屋子如雪洞一般,玩器全无,素净过头了,说好听点叫生活朴素,说难听点叫没有品位,贾母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趣的人,即使屋子简陋,也能布置得别有洞天,浪漫温馨。显然,宝钗不是这样的人。
院内景观潇湘馆和蘅芜苑都有绿植,潇湘馆只有大片翠竹,清雅幽静;蘅芜苑奇藤异草极多,芳香扑鼻。总体来说,不好比较,各有千秋。但是,潇湘馆有一样蘅芜苑没有且极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泉水。如此一较,潇湘馆多了几分灵气,更胜一筹!
就是这样!
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大观园建成后,林黛玉挑了潇湘馆,薛宝钗分到了蘅芜苑。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呢?
房屋布局不同,潇湘馆层次分明,房屋错落有致。一、从外部环境看
潇湘馆:远看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环境优雅,粉墙翠竹颜色颜色对比分明,相映成趣。
蘅芜苑:远看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就是一处普通的房子,毫无特点。
二、从内部布局看:
潇湘馆进门游廊曲折,石子漫路。院内道路设计别致有情调,曲径通幽。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房屋主次分明。里间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屋后别有洞天,花园内花木茂盛,生机勃勃,点缀在两间小房左右,相得益彰。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一泉溪水把整个潇湘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灵动的整体。
蘅芜苑入门大玲珑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这处就有许多不妥了,一是山石在前把房子堵了个严严实实,遮挡视线和阳光,此为不吉;再是院内没有一棵树,光有花草,房子孤零零地耸立着,此为不利;再者接连五间清厦相连,多而繁,没有新鲜感。
潇湘馆外面环境好,里面房屋参差、错落有致,花草高低有别、层次分明,有悬念、有层次、有亮点,富有诗情画意。所以贾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反观蘅芜苑不仅没有优点,还有许多缺点。所以贾政道:“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
泉水赋予潇湘馆灵性,而蘅芜苑没有。水是生命之源,青山绿水育圣人。中国南北文化两个发源地,一个是黄河流域,一个是长江流域。有水就有了一切。
潇湘馆得尺许灵泉一派,入墙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泉活灵活现,韵味十足。原文对这一意境有确切记录,宝玉闲来潇湘馆找黛玉玩,走到院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写的就是竹子和泉水,形神具备、声情并茂。
我们都知道潇湘馆的竹子好、泉水也好,但具体怎么个好法难以确切表达,曹公这八个字表达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要知道凤和龙都是传说中的神物,我们只闻其名而终不得见其踪。但凤为百鸟之王,龙为百兽之王,凤舞那肯定是最美丽的样子,龙吟也是最好听的声音。
馆名赋予潇湘馆底蕴,蘅芜苑要差些。黛玉所居为潇湘馆。传闻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所以潇湘二字皆有水,潇湘馆内亦有灵泉相伴。林黛玉所住之处清幽静雅,青竹掩映,泉水围绕,很适合林黛玉青竹般耿直高洁的性格,即便只有3间小房,那也是极好的住处。
薛宝钗所住蘅芜苑。宝玉初题“蘅芷清芬”。 蘅,香草名;芷,香草名。传闻汉武帝卧梦李夫人授之蘅芜之香。所以这三个字是清一色的草字头,蘅芜苑内也是清一色的香草。薛宝钗生来就受尊崇,虽然她的五间房间特别高大豪华,但和黛玉那处比较,却是少了清幽和意境,香草和青竹相比,更是少了高洁。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居首,红楼梦中林黛玉本人最美,凡是和林黛玉有关的都是最好的,就连强大的薛宝钗也不例外,所以林黛玉3间小房,能完胜薛宝钗的5间上房。
3大于5,林黛玉住的3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5间上房?
大观园里的院子,都是能工巧匠别出心裁的杰出之作,各有特色,各有优势,无论林黛玉的潇湘馆,还是薛宝钗的蘅芜院,应该没有好坏之分的,作者曾以贾政的视角细细描绘两个院子:
蘅芜院:
“(贾政)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因见两边俱是抄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初清雅不同。”
对于蘅芜院,元春省亲时曾表示颇为喜爱,并亲赐名为“蘅芜院”。宝玉也为其题匾为“蘅芷清芬”,题对额为“吟成豆蔻诗尤艳,睡足荼蘼梦亦香。”可见蘅芜院并不弱于潇湘馆。
等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时,贾政看到的则是另一种形象:“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潇湘馆与怡红院一阔大,一小巧,一清幽,一精致,各占胜场,各有千秋,哪里有优劣之分。若真说道黛玉的房间胜过宝钗的房间,应该不是院子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一,林黛玉的潇湘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院子里特别招人,贾宝玉自然是潇湘馆里的常客,薛宝钗也经常出入那里,还有邢岫烟,贾探春等都曾去找黛玉说话。这主要是因为林黛玉性格比较诙谐幽默,经常打趣別人,有她的地方,经常会传出笑声一片。如贾探春举办诗社,自号为“蕉下客",黛玉便拉着探春要吃鹿脯,因为有“蕉下覆鹿"的典故。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而且,潇湘馆里人情味很浓,紫鹃对待黛玉如母如姊,教导指点,对待雪雁也是爱护有加。而林黛玉对待紫鹃则如姐妹一般,并无主仆之分,雪雁也乖巧伶俐,把紫鹃做为依靠。整体感觉非常温暧和谐。而潇湘馆里设有书房,养有鹦鹉,更给人一种生动有趣,很有生活趣味。
二,薛宝钗的蘅芜苑。薛宝钗的院子自然也是美的,但因其阔大,便显得冷清,又因为宝钗性格冷淡,虽面似牡丹,却理智淡漠,她的宽厚大度之后是疏离,是无情,又因宝钗多说教,重礼法,因而人们对她敬畏多于亲近。到蘅芜院去玩的人就显得少了。除了史湘云的心大,似乎无人可以承受得住宝钗的个性。
而且蘅芜院里的装扮也显得太过空阔,不合年轻人口味。如贾母与刘姥姥初进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给人感觉生机盎然,但进了房屋,却发现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就给人一种清冷素净,正如贾母所言“看着不像,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也忌讳”。所以,姐妹们大多不会主动到蘅芜苑里做客,怕打扰薛宝钗的清净,也怕承受不来蘅芜苑的冷清。
薛宝钗是山中高士,高处不胜寒,自然来往者要少一些。
院子本身本无大区別的,但因住在院子里的人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才有了变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