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表达出南唐后主的所有心声吗?
他生于七夕,卒于七夕,生来浪漫,死亦不凡。历来亡国之君,多半会遭到后世的非议,但是南唐后主李煜却有不得已的苦衷。
生不逢时,在李煜身上是硬伤。李煜继位之前,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向宋称臣。他继位之后在面临诸多内外困境之下,依然撑了15年之久,即使被俘,也始终时时不忘故国,日日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却成了他的绝命诗,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何以能表达他冤屈的所有心声呢?
01 在帝王圈里,最会写词的帝君,尤擅“离愁”味儿在中国历史上文学造诣突出的皇帝屈指可数,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及其二子,他们在诗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恐怕只有南唐后主李煜可与其一比高下。离愁类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历代文人墨客对离愁都是情难自已。但是在离愁诗史上,恐怕没有人能超越一代词人李煜了。作为一代国君,他的经历是常人不可能经历的,所以他的离愁比富贵人多了几分离别,比平常人多了几分愁绪 。他出生于帝王之家,自幼善诗文、工书画,不爱皇权,为了躲避帝位之争,自号“钟隐”,醉心经籍、不问政事。然而命运还是和他开了个玩笑,当了个二等皇帝,他不得不屈服于强大的宋朝,在夹缝中生存,最后沦为俘虏。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天上跌入地狱般断崖式的下降,可见他的离愁早已深入骨髓。
《虞美人》【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02 改变不了命运,把握了自己作为一国之国,沉溺于诗词歌赋,会担上误国误民的名声。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的选择,一个李煜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为自己留下了重笔,用他的诗词慰藉后人,在后人的眼里,他只是个文学家,这大抵是对他最好的安慰。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创作内容上,亡国前后成明显的界线。他的词改变了以往花间月下慢吟轻唱的传统风格,开创了直抒胸臆的独特风格。感情纯真,语言自然,词境优美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具有较高的欣赏性。此外,他还擅长绘画、书法。他画得竹,被称为“铁钩锁”,他的书法,被南宋文学家周密评为“法帖之祖”。李煜用他极富悲剧色彩的一生,诠释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唯有把握自己,留得千古一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表达出南唐后主的所有心声吗?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未必能完全表示南唐后主李煜的心声,但也以宏阔的形象和境界,表达了他的万千愁绪、感慨和悔恨。词好,形象生动是一方面因素,词因人贵也是重要因素。因为李煜是南唐后主,读他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虞美人》整首词,进而联想到他的经历,功过,得失。所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形象生动,境界宏阔,表现力十分强大!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表达出南唐后主的所有心声吗?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
李煜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传诵的《虞美人》。这首诗词不加掩饰的,流露出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正由于这首词,宋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李煜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于是赐李煜“牵机药”自毙。《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虞美人》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而已。”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表达出南唐后主的所有心声吗?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不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