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干保安时,结识一位好朋友,他就是赤脚医生出身,当年还在地区卫校培训了两年。

据他自己讲,赤脚医生身背药箱田间地头、走村串巷,为全村社员和社员家人医小病治小伤,而且不分昼夜一呼即来,空闲之际还要满山遍野采草药。

后来私人承包合并在卫生室,他看不惯某些同行唯利是图,开大处方,小病大治,一气之下,辞职下江南打工。

年老返家做保安,遗憾的是自己没有行医证,而且赤脚医生又不算工龄,只靠打工期间的参保缴费,命运捉弄人,直到64岁才满缴费十五年,才办理了退休…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能怎样?农村自七十年代末开始改革,也就是它产到户,分田到人。原来靠集体补助工分养家糊口的赤脚医生,此时的集体名存实亡。失去集体补助后,虽然摊子还在,但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一边经营自己的责任田,一边若有病人找上门就给病人治病,当然是要收费了。

随着老一代的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最基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也就是行政村的卫生站名义上依然存在,靠自收自支来残淡经营。少数还由相对年轻的赤脚医生靠个人的声誉所经营的卫生室或叫卫生所也仅仅是利用个人干活之余,给病人瞧病抓药,并不承担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

本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了一名生产队的卫生员,业务指导就是那时大队卫生所里的赤脚医生。对这部分人的生存状况还是有所了解,农村改革的方向就是学习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把集体的土地一分了之。农民自己经营,当时有一句口号,叫作交足国家的,剩下是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户经营,当时公粮任务分解到每家每户是必须完成的。集体实事上名存实亡,成为了一个空壳。集体没有积累乡村赤脚医生的生活补助也就自然落空了。

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的力量加强,再加上经济推行市场化,允许人们利用自己所长,只要经过考试取得行医资格证的人,都可以开办诊所为人治病,乡村的赤脚医生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赤脚医生成为了一个历史符号,在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自然条件下,这项制度的推广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关键就是在防止传染病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南方人所得的血吸虫病、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等疾病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前些年根据官媒报导,南方血吸虫病死恢复燃,让人惊诧不异。基层卫生组织机构的贪涣,受到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赤脚医生的产生,当时被当作一种新生事物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好象还为此作为题材拍摄有一部名叫《春苗》的电影,时间久远,已经记不清楚了。(原创于:2021/12/07)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说起农村赤脚医生,

我们不得不夸夸他们,

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中医,

治病如神,药到病除,

其实不是他手艺有多高,

而是他用的药都是好药。

他的手艺不用广告宣传,

老百姓的口碑一传十,

十传百,

不到几年时间十里八乡,

都知道。

一个赤脚医生成为乡镇的医生。

感到骄傲而自豪。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的回答:谢谢邀请!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赤脚医生大都是农民身份。以后有很少数因医术超群,贡献突出,经地方政府推荐参加了医师资格晋级考试,成绩优异达标的,被录取为地方卫生局在编的区乡级医院医生。大部分有至今还在村卫生室行医的。也有小部分改行的。但都要比纯农民过的好些。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赤脚医生,是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当年应运而生的惠及农村数亿老百姓的新生事物。后来毛主席不在了,他老人家曾经倡导的很多事情,都因社会时代的变迁,改革潮流的涌动,自然也就不复存了。那些曾经的赤脚医生,也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过其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是过着清贫的小日子。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后来都怎么样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都是村领导的子女或亲戚、住大队医疗室、体制改革医疗室归他人所有了、又有技术、改成收费后一般成农村首富的多、有规划的人儿子通过学习经验传授己成名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