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上天一位同学家小孙子过十岁,同学们在酒席上还提及过此事,当年我们隔壁班就有八位男生拜把子"桃园八结义″,在全校轰动一时,你别说他们八人现在还走的近,讲义气,犹如亲兄弟。听同学讲,八兄弟中有位大哥去年过世,家中因病致贫,经济十分困难,得亏七兄弟鼎力相助,帮其料理后事,连安葬大哥的墓位费也是七兄弟出钱平摊…

题主所言及是,那时候人闲得慌,模仿电影电视上的情节,年轻人不分男女,拜把子大行其道,赶时髦觉得好玩,然而现在人,尤其青年农民都外出挣钱,整天忙乎乎哪有那功夫瞎折腾,况且人情逐渐淡泊,只有利益…

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这种情况,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有12个“拜把子”哥们,我排行老三,在河北老家叫盟兄弟!

那时候是感觉我们投脾气,都讲义气,无论谁有事,都毫不犹豫的往前冲,在一起时,并不是像别人说的,一群酒肉朋友,说心里话,聚在一起时的那段时光,真的特别幸福!

我们那时候都十五六岁,因为盟兄弟多,也没少惹事,不但在本村里惹,逢年过节的,就去各个集市上去惹事,我们这十二个人是不同村子的,都知道我们有十二个盟兄弟,也没人敢惹我们,相距最远的也就十多里地,有事一招呼全到!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们都成了家,有人说一成家,这种哥们感情就淡了,我们则不然,虽然见面时间少了,心里都惦记着!

我后来回到了哈尔滨,离家太远了,我不在家时,我这帮盟兄弟轮流去我家,帮我照顾我父母,就是春节我不在家时,他们也会约好日子,一起去我家,给我父母拜年,替我尽一份孝道!

有两年多没聚在一起了,原来没有疫情的时候,我每年都回家两次,每次回去,父母抱怨最多的就是我不着家,也没法着家,就算悄悄回家,只能陪父母待上一天,也就是一天而已,他们就能知道我回去,立马开车来我家,先在我家待上一天,然后就开始强行把你拉上车,没个七天八天你回不了家,也回不了家,每天都喝的醉马天堂的,连家都找不到了!

记得将近二十年前了,我带我原来对象回家过年,我和对象去我们盟兄弟老大家拜年,当天我们聚齐了,喝了个天昏地暗后,不知道是谁,开车把我拉到了一个哥们家接着喝,把我对象扔到了老大家,跟嫂子在家,她以为我晚上能回去,没想到,我这一走,就是三天,她都快疯了,最后没招,给我爸妈打的电话,让我家二哥去接的她!

等我三天后回到家,气的我对象死活要回哈尔滨,说我没把她放在眼里,哪有把她扔在一个陌生地方不管的啊?当时她真的都急哭了,我又是赔礼又道歉的,这才把她哄好了,从那以后,我再回家过年,尽量自己出去喝酒,不带她,省的她不高兴,再跟我生气!

这些年随着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允许这么挥霍了,我们这帮哥们在一起时,都控制自己了,说心里话,真的想我这帮哥们,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真的太想他们了,实在回不去,我们只能视频喝酒,说句没出息的话,我跟他们视频喝酒,喝一次,醉一次,不是喝多醉了,而是想他们,心情不好醉的!

要问现在为什么“拜把子”的少了,其实也有,就是不多了,现在人没有我们那时候重感情了,再一个就是生活压力大,人本身就被房贷,车贷,压的喘不过来气,哪还有心思扯闲篇啊?

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压力,日子过的穷的跟孙子一样,但是快乐的像爷爷,天天无忧无虑的,除了吃喝就是玩,真的太怀念了以前的日子了!

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不仅是六七十年代,以前也少不了拜把子的人,拜把子的举动是没有界线的,只要情投意合,无论是官场、军界及商界,还是整个民间,一直没有间断过。因以前的人能讲耿直义气,诚实守信。关键时刻能为其拔刀相助,危难之间可为其两肋插刀。

就拿六七十年代来说,真正拜把子的人不多,也很少听说过。而结为患难之交、亲如兄弟的朋友关系倒也不少,即使是农村人,祖宗的一些好习俗,好传统,一直延续着。特别是在那政治空气浓、社会风气好的大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非常融恰,不用说去拜什么把子,作为一般的人都是人为人、人帮人,可说是不是兄弟也甚是兄弟。

现在的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如果要和六七十年代普遍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相比,那就差得远了。很多都变了,变得是那么的陌生,变得是那么的复杂。要说到相互支持,去帮别人的狠心忙,如果没有相对的好处,没有利益,社会上的人又有谁能主动积极、心甘情愿的上?特别是在将会付出自身利益或以生命作代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挺身而出?

如今拜把子的确实少了,甚至是绝了迹,如今即使是拜个把子又如何?顶个屁用!你能为别人两肋插刀拔刀相助吗?还不是大难来时各自飞!人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先为自己打算?恐怕是不互相的骗来骗去,不互相的你防我、我防着你,搭伙共存就算够意思的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拜把子”是一种江湖流民文化,地域性很强。我记忆中石家庄附近很少,而有些地方譬如沧州一带,就是现在也很多。一般不说“拜把子”而叫“盟兄弟”。盟兄弟之间磕头换帖起过誓,因为彼此间没有田舍财产关系,有时候凝聚力还超过亲兄弟。盟兄弟的母亲叫“盟娘”,要当亲娘去孝顺的。一般在红白事儿上看的出来,跑的最快。

沧州一带有句俗话:“盟兄弟,狗臭屁”,什么都值钱,就是盟兄弟不值钱。在沧州几乎人人都有盟兄弟,盟兄弟又有盟兄弟,盟兄弟的盟兄弟之间可以“联盟”。一个人如果像疫情密接一样,联系盟兄弟,有时候可以联出百十个人。过去法治缺位,盟兄弟主要的作用是撑腰打架出头拔份。有时候帮忙打架,跑过去才知道对方也是盟兄弟,好尴尬。如果斡旋的好,有时候可以摆几桌言和。但大多时候摆不平,帮一方则得罪另一方,不帮撤身则全得罪,很为难。现在好了,法治社会,“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打赢坐牢,打输住院。打架成本太高,盟兄弟也不愿轻易助拳。经常是打电话喝酒来一群,打架平事儿都有事儿。想想也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都可以翻脸,盟兄弟还是别用人性考验,否则别说兄弟,朋友也没得做。

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以前的农村“拜把子”兄弟姐妹那种感情,意气真正的是现在的人很难达到了,不说别的,以前的“拜把子”的人就是把对方的事情当着自己的事情去办。根本不把所谓的利益放在自己身上。“拜把子”的兄弟姐妹们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帮,不受他人言语挑拨离间,并且一直到老都还是那么真正的铁关系。最可敬的是,哪个哥们姐们先离逝,那么这些人都得去真心帮助,也不受到外人欺负。

而现在“拜把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利益放自己最前面,彼此之间各怀“鬼胎”什么意气不意气“拜把子”。一旦有难,就各种借口各种理由,有些困难去求“拜把子”兄弟姐妹的时候,困难话还没有说出来,所谓的“拜把子”兄弟姐妹们就嘡塞过去了,不但不帮还打压,这就是现实。还有一些人“拜把子”的目底很可怕!哪个媳妇长的好看,所谓的拜把子却惦记着,哪个的老公长的帅有钱,所谓的拜把子媳妇也惦记着他。以前认的姐妹,也就是现在的新词,“闺蜜”认着认着把别人的老公勾跑了,所以说,现在没有真正的“拜把子”哥们兄弟姐妹,最好别单纯的去拜把子拜姐妹。运气好关系还长,运气不好,所谓的“拜把子”真正的没有意气没有很铁的哥们姐们,全有也是吃吃喝喝,娱乐场所里一起的意气,出了点事情,会闹的鸡犬不宁。失去了传统上的道义。

六七十年代,农村“拜把子”的为啥那么多?现在咋没人拜把子了?

这或是各地不一样。如果把"拜把子"作为一种结拜形式,是分好坏的。也并非农村才有,城市也有。

我们这里,拜把子一直不多。自我记事70多年来,相对说来,上世纪80、90年代多些。

一种拜把子是情投意合、身份地位相近的平民百姓,在青少年时期结下的,有互帮互助互爱义气的。一种是互相利用、依靠、勾结,带有封建帮会习气的团伙,好事、坏事都能干。还有一种是酒肉朋友,狐哥狗弟,混混式的小团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二三种拜把子的较多,且都是青少年多。

我也有亲亲友友,朋友关系也有亲疏,分别五十六年的战友、三四十年的同事也有不少人往来,内心中也有视为兄弟姐妹,但从不拜把子。在岗在位时,原则问题上绝对公平公正不偏袒不欺人。

最近二三十年,一是社会交往现代化、法制化了,拜把子已是陈旧习俗,哥们义气也行不通,。二是生活节奏加快,管理、教育从小孩起就紧就严,哪有闲遐去拜把子。青年人更忙。三是人员流动性大。象农村,只剩老年人多,十户五六户空,就是拜过把子的,长年不来往,又有什么作用。四是人的观念也改变了。拜把子不一定比金钱地位有用。

总之,我看拜把子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或许我这个有点孤僻吧。多少人家中父母兄弟夫妻妯娌关系还搞不好,拜把子就一定好吗?

就旧社会,出卖把兄弟、甚至互相残杀也多的是,说到底,它只是一种帮派形式。

仅个人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