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孩时在县电影小队的露天电影院看过不少场电影,家院内的座位都是一排排带编号石头砌水泥面的长凳,吸引我们小孩去的主要是票价8分钱,正片之前还放映《新闻简报》纪录片。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军节,驻军部队晚上都会在县体育场放映电影二部。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叮嘱自己的母亲早些做晚饭,狼吞虎咽一番后,嘴里还叼着一片饼,肩扛长板凳,边走边吃,约上小伙伴去电影放映场占个好位置。部队放的电影都是好看的战斗片和反特片,有一次在郊外粘知了回家晚了,顾不上吃饭,跑步到体育场,还是没有空位置,只好在电影银幕的反面坐着看场电影,友别说,看反方向画面还另有一般乐趣。
《南征北战》里的矮胖战士"大炮不能上刺刀,还是看我们步兵的!";《英雄儿女》里的英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董存瑞》手举炸药包"为了新中国,前进!";《地道战》高传宝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雷战》放哨山娃的"不见鬼子不挂弦。";连同"高,实在是高"、"胡汉山我又回来了"、"未讲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从来不花钱"……露天电影孩时的记忆,这些耳熟能详的片中台词,永远烙印在我的心坎里,永远也不会忘记……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60年代到7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经历过看露天电影。这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那时候没有什么文化活动,那看场电影是最享受的了。
幸福1:不花钱不用花钱就能看电影,即使是看过的也要看。那时候的电影也比较少,很多台词都能背的下来。印象深的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还有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还有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战争影片,一时想不起名字了;后来的“革命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也有个别时候在院子里放电影要票,5分钱,买不起,怕在墙上听电影,实际上也听不到,有点小可怜。
幸福二:聚会时刻大家聚会的好时刻,有时候邻村的亲戚会来,小孩子们晚上可以聚在一起,一边看电影,一边打闹,就是一个高兴。那时候我们整个县都没有市电,放电影用的电,是人工发电,年轻人们轮流登(和登自行车一样),大家不抱怨,反而很高兴。
小时候虽然有点苦,回忆起来还是很快乐的,不管生活成什么样,健康快乐最重要。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答:当然记得。感想就是觉得很有意思。
一是占位置并等电。位置选好后,就地坐下来,用小刀开始挖坑,等挖到有一个碗大小时就停止了。用处是盛尿,因为时间长,又很难出去。挖好尿坑后便可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熟悉的人或者稀罕的事发生没?或者抓一个坷垃偷偷掷向看着不顺眼的人,或者和熟悉的人瞎喷。
二是电来了。一般情况下要等到晚10点以后就来电了,有时候要等到深夜2点钟(当然这时候人已经很少了)。当白炽灯泡突然亮了的时候,那个场面别提多带劲了,掌声欢呼声潮水般地响成一片,真是掌声雷动。
三是电影内容。电影一般都是《渡江侦察记》、《苦菜花》、《英雄儿女》、《南征北战》、《三进山城》等,后来又增添了许多彩色故事片。
四是放映中情况。由于时常电压不足或不稳定,屏幕上总是不时出现烧焦样画面,有尿泡样大小并扩展,紧接着喇叭哽咽,被迫停止,灯亮了。
五是放映结束。屏幕出现“再见”字样后,灯就亮了。人群开始躁动,慢慢起来做回家准备,但总有一个疑惑:明天还有吗?有人就信誓旦旦地回答:“有,你没看见‘再见’二字吗?再见就是说明天还继续演。”听着半信半疑,自己也不知道“再见”是什么意思,也许有吧!因为自己心里想继续看。
一般是不用坐板凳的,席地而坐。
很少有彩色电影
观看的人很拥挤,前面是孩子们坐在地上,中间是大人坐木制凳子或站立的孩子们,后面和周围都是站在马屋子或长凳子上的人。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我家在农村,我看的第一部露天电影是“白毛女”,也是解放后来我们区放的第二部电影。是在离我家十多里的区政府所在地附近一个大堆货场上放的。
上一天放的第一部电影是“钢铁战士”,我当时还小不知道没去看。
到电影放影地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人小根本看不到,后来都亏我堂哥人头熟,借了条长板凳让我站着才看得到。
后来慢慢的也到村上来放了,到我们村上是没有场地就在路边山坡上放的,银幕放山脚,人在山坡上往下看,都席地而坐,也有小孩爬树上的。其他村里的人都来的。第一部放的是“抗美援朝”。
到六十年代初我们村上把一个大塌屋基弄平整成稻场,就在那儿放了。每当放电影,小孩们最起劲,附近的都早早地去排好板凳,场子就在我家附近,因为远的人借板凳的多,几年下来板凳少了好几只。
放电影前干部要讲几声的。我们结婚后,也就是六三年十月开始,凡来放电影,正片之前总要叫我老婆唱几段戏曲的。因为她是戏校的,学的是苏昆。但她昆曲,苏剧,越剧,锡剧,沪剧和黄梅戏都能唱几段的。唱得有板有眼确实很受欢迎的。这对她后来被推荐当民办教师可能起到作用的。因为那时农村过春节各大队都要有文娱节目的,老婆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当时有一个老民师缺额,很多人想当,最后大队推荐,公社批准了她。这样看来当时的露天电影对我家也有点小帮助的,否则老婆不当教师,后来去专业归队我们夫妻就要分居两地了。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谢邀!记得。提到露天电影,简直是记忆犹深,六七十年代,那时的乡叫人民公社,公社有一个电影院,有一名放影员,我们公社有十个生产大队(现在的村),电影是一个村放一场,放影时间都是安排在晚上,那时候没有车,放影设备都是靠人工抬或背,要放到哪个大队,就由哪个大队安排劳动力去抬机子,放影的当天下午,在大队公房(社房)门前的露天坝的一面,栽上两根木杆,挂上宽尚的大荧布,另外,在适合的位置安放好放影机,由其那时没有电,还得把发电机安放在避到点的地方,免得噪音影响放影效果,天快黑之前,四面八方来看电影的群众朝各条小道走来,上有百岁老人,下有背着的小孩,除本大队的群众外,还有其他大队的也来了,来的人多了,露天坝站不完,有的年轻人直接爬到树枝上去等待看电影,简直是人山人海,当放影开始,人们简直是鸦雀无声,目光直盯荧屏,那时爱放的电影有《渡江侦查记》、《白毛女》等,不管电影放到哪个大队,邻居们都会约好一同去看,就是要走十多里山路都去,有时候晚饭来不及吃,饿着肚子都要去把电影看好,看电影应该算是当时最好最开心的一种文化生活了!以上回答,如有不当之处,敬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小的时候一听说晚上放电影,早早就吃完饭拿着小板凳去占地方。[呲牙][呲牙][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