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高中教育,一直沿有尖子(优生)班教育和淘汰制度,以每学年期终考的成绩,各年级的优生班以分数实力论英雄,再重新组班,优者上、"劣"者下,以此促进和调动学生间竞争压力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年我家孩子念高中期间高一年级共有16个班级,1-14为普通班,15、16两班为优生(尖子)班。孩子高一排在普通班,高二又以优异的分数调整到优生班,其间刻苦认真地学习,最终保持住还在高三优生班。高考优生两班的成绩均超一本线,分数最高的张同学上了南京大学,毕业后公费去法国留学深造……
高中三年教育,各中学最终都以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奋斗,搞尖子班很有必要,进尖子班是每位高中学生及其所有家长为之期盼的事情,哪有学生家长不愿意呢?
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高中教育应该分出尖子班和普通班,高中教育是选拔教育,为国家高等学府培养人才。不同孩子,不同培养,这是正确的。有的高中分为平行班,实验班和特优班(超越班)三个等级。有的没有超越班。只分平行班和实验班。
能进尖子班,就特优生。就算在尖子班垫底,只要心态好,高考时绝对有可能逆袭,翻盘。千万不要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
一,我孩子刚上高中时,就差一名进入实验班,在所有平行班中,排名第一。老师让他当班长,孩子想要努力一把进实验班,而拒绝当班长,只当个学习委员,又当数学课代表。一个学期后,觉得学习很轻松,悠闲自在,却在班级排名23名,全班68人。我也不太关心,想等到高二时,我去陪读,再好好看管孩子。孩子还是不愿意学习,我很着急,于是,我放弃很赚钱的工作,提前来到市里陪读,在学校附近租房。孩子学习劲头又提高许多。
二,半年以后,又冲回班级第一名,调整班级后,进入实验班。在实验班学习风气特别好,又经过两次考试,我孩子成绩瑶瑶领先了,这一次杀进了“特优班”,每个班级40人,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我孩子学习劲头更高更足了。最好名次排全校第14名。孩子高兴地跟我说,好班的老师讲题方法就是好,又快又准。
三,如果孩子心态不好,抗打击能力薄弱,作为家长可以疏导,不能放弃自己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故意在考试当中打低分,想被“踢出”实验班。出实验班后,在平行班不咋学习,也是前几名。最后,被甩得越来越远了。当然也有的学生,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也能不错。
普通班的科任老师主要以最基础的知识和解题技能为准,不会给学生选一些拔尖的拐了三四道弯儿的题,训练学生。好题自有好的答题技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总之,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来选择尖子班还是普通班。
(原创回答)
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在当今教育极端功利化、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毋庸置疑,答案不言而喻――高中教育不是要不要搞“尖子班”的问题,而是必须搞、怎么搞的问题。自然,我也会鼓励支持孩子进入“尖子班”学习。
近日,南京一中发布《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对家长因今年学校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围堵学校、要求校长“下课”一事进行了间接回应。其中的一个重要应对措施就是“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
在相关回应中,学校说明学校整体成绩还是很好的,但也承认高分考生较少。对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研究新高考,做好明年新高考应对;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与管理,比如延长晚自习到十点;加强尖子生培优,比如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等。总结来说,就是加强孩子的学习,争取创造机会,让更多学生考上好大学。
南京一中,乃省城名校。为了应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在环顾周遭、总结经验教训后,即将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组建尖子生团队”,可见“尖子班”在应试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到底优势何在?
首先,组建尖子班,可以挑选智力极好、基础极牢固、学习习惯优良的一批学生,交给教学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擅长指导学生应试的教师进行教学,而后,学校再把最好的教学资源予以倾斜,这样的尖子班不出成绩才怪呢。有了尖子班,有了尖子生,还怕高考的时候没有超高分的学生吗?有了超高分的考生,哪怕其他学生成绩平平,也就好向家长们解释,也就不会出现南京一中那尴尬的一幕。
升学率高了,而且再又高考状元之类的尖子生装点门面,学校何愁优秀的生源?何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何愁学校的生存问题?
所以,在当今教育极端功利化、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从学校生存角度看,高中教育不是要不要搞“尖子班”的问题,而是必须搞、怎样搞的问题。
有了尖子班,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我当然要孩子进入尖子班,哪怕求爷爷告奶奶,也想让孩子进入尖子班――进了尖子班,就能够享受到学校倾力打造的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日后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尖子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一心一意地学习,从不跑题,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利于学习,利于成绩提高,利于在高考中胜出。
再功利一点儿说,尖子班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将来都将进入985、211等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也应该都不错,成为社会的精英,具有很多社会能量,这都是孩子以后的人脉,对孩子以后混社会是有极大帮助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里,更显重要。
总之吧,在当今这个教育极端功利化、高考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觉得高中还是要高尖子班。有了尖子班,我也要把孩子送进去。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我想问的是现在还有不分尖子班的高中吗?或者说哪个高考很好的高中不分尖子班?按成绩分班本来就是合理的,老师讲课是要有进度安排的,不按成绩是照顾后边的还是让前边的吃饱?
成绩接近的几十人一个班,老师可以按这几十都能接受的进度讲课,不存在好的吃不饱,差的跟不上。对所有学生都公平,都好。
至于去不去尖子班,要看孩子的成绩和心态。我们这好像都是每学期分班的。如果孩子心态不好,成绩勉强能进尖子班,我会劝他不进,每学期淘汰考试太考验心态,我曾遇到一个因为进了尖子班,怕被淘汰最后轻度抑郁的孩子。所以心态不好成绩勉强的孩子可以不去。
如果成绩很好,稳进,或者心态好不在乎那种。能考上尖子班我肯定是支持的。
最不建议的是高中托关系上尖子班,成绩不够,去了也听不懂。
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 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尖子班?
-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 第一个问题:高中校要不要搞尖子班?
- 答案是肯定的。高中学校必须有尖子班。
- 首先: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现状。中考的区分度,严格讲,并不是很大的。因为中考还是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特别江苏目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比率也有了大的提高。另外,现在江苏不少地方,推行教育均衡发展,各大高中校有70%的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个初中校。这样,高中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非常大。而且高中教学不同初中,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为了有效教学,学校必须因材施教,分为不同层次班级,基本班为创新班,能力高一点的可以叫实验班,能力最高的可以叫强化班、火箭班或清北班等。这是基于学生实际,学校采取的切实有效措施。
- 其次,基于学校的名声或招生考虑。各校非常重视尖子生培养。名校特别注重这类学生培养,因为将来学校的高考最高分和高分段人生或者学校的本一率,所有这些都是社会衡量学校的标准。这关乎学校名声。一般高中校,也有尖子班,这是招生策略,他们想借创办学校的尖子班来把本可以进入名校的学生留下来。也许有些学生可以进入名校,但无法进入名校重点班,所以普通学生的强化班对于这类学生和家长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 第二个问题,你会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尖子班?
- 答案还是肯定的。尖子班,是学校掌上明珠,学校必然尽其所能去提高最好的资源来培养选拔的尖子生。不少学校,专门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发展部。从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竞赛活动等多方面围绕著名大学录取要求,完美对接。可以这样说,进入了尖子班,一般都可以进入大学,而且是可以进入全国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前不久,新高一报到,不少家长围绕老师一直打听强化班录取事宜,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所有人,包括我,都是非常支持孩子能够进入这样的班集体的。
- 当然,尖子班的要求很高的,必须达到相关的选拔标准才可以进。问题,不是家长愿不愿意,而是取决于学生能不能足够优秀达到尖子班选拔标准。
- 虽然我们绝大数人都是普通人,但只要努力勤奋,还是有进入重点高中,进入重点班级的机会的。加油!
高中教育,要不要搞尖子班?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
大家知道,高中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教育,但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最高、最后层阶。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走向社会及发展奠定基础,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根据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定位定性,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是允许学校根据办学的具体类应等可以在校内办快慢班,也有称之为尖子班或重点班,一般是与平行班公存的。
由此来看, 高中办重点班不仅是符合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而且也是切合高中教育性属及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教学、体现差异性的,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学生提供更高标准和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为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发展成长空间。
教育实践也表明,高中学校办重点班效果是可行的,有效的,也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现在,一般的高中学校都在这样作,不管是名校,还是一般高中,基本如此。作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学校的重点班或尖子班。
按照高中教育的要求及学生成长的需求,学校在重视重点班管理教学的同时,应该不能放松对平行班的管理教育,做到即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真正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
你是学生家长,会怎么做?
欢迎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