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我可以肯定,一定会更乱,自相残杀导致皇族血脉断绝都有可能。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没有所谓的唯才是举”制度。缺乏明确标准,无法量化,这样难以服众。不要说那些出身贵族的“准皇帝”是普通人。哪一个不认为他老而有权势?谁觉得他不够聪明?
看看市区的乡村广场和花园。在那些“高谈阔论”国际事务和国家政策的人中,谁会承认他们没有政治洞察力?没有管理能力?没有创意?有时,那些“健谈”的人只是闲聊的人。他们会因为“政治观点”而斗争报复。有趣吗?不好笑!
试想,如果这些饭后不做家务、没有孩子的臭男人,手里有兵有马,表现出自己的“本事”,他们也许真的能够落实自己所谓的政治思想,他们会怎么办?自然是“能”,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极端能。谈判?和平共处?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失败。
它不会接受现实,也不会承认失败。你不会打架的。你的手段卑鄙。我心软。我不相信。我来过这里。我没有扮演我的角色!对还是错,谁不认为他有很多把戏!眉头一皱,一颗心就会灵光一现,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如果长江水无止境,战斗会结束吗?谁说,来打仗!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恰恰相反,如果“唯才是举”,不光弟弟杀哥,所有皇室宗亲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参与到继承人争夺中来。到那时候,不用外力推动,皇家就自动瓦解了。
“嫡长子继承制”虽说不合理,但却是客观环境下,“最不坏”的一个选择,它对皇权的稳定,保证皇家利益不被分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为什么要有继承法则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是足够的劳动力,同时农耕社会又具有自给自足的封闭特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古人以“家族”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结构模式,这跟工业文明的今天,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状况截然不同。
家族为了发展壮大,势必注重人口繁衍,因而,成年男子就有了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多娶妻妾多生儿。所以,古代皇帝妻妾众多不是贪图享受,而是义务,辛苦着哩!
可是后世子孙在成年后,又面临“分家”的现实,这就又反过来影响家族的整体实力。物质待遇尚可被分割,政治待遇怎么分割呢?比如龙椅,总不能劈开了兄弟们平分吧?
政治待遇的不可分割性,催生了继承法统的建立,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 其一,集中性
为了保证家族政治待遇保持长期优势,政治待遇必须集中于某一系继承人,不能被分割。这是家族对付外部竞争,所采取的的必然选择。
正因为这个要求,人们将那些妻妾们分为嫡庶两类。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女人,但是“妻”只能有一个,称为“嫡妻”,其她女人都叫妾,亦称“庶妻”。嫡妻所生的儿子们,称为“嫡子”,长子称为“嫡长子”,他们能统称“嫡系”;庶妻所生的儿子们,就称为“庶子”,他们统称“庶系”。
皇权这个天下最大的政治待遇,就永远集中于嫡系一脉,庶系永远不能染指。
- 其二,简易性
继承法则不能太麻烦,而要简单易行,避免歧义,还要兼顾特殊情况下的可操作性。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只有三条规则,非常清晰明了:第一条什么叫“嫡”,什么叫“庶”;第二条嫡庶之间的地位差别;第三条嫡系断绝情况下如何“续嗣”。
- 其三,唯一性
唯一性是继承法所追求的最高指导思想,不管有多少儿子,按继承法都能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人,不存在任何争议。
当然,无论哪一种继承制度,基于实际情况的复杂,往往很难到“唯一性”。比如秦始皇,他就没有嫡妻,又比如嫡妻死后又立新的嫡妻,谁的儿子是嫡子?再比如嫡妻没有生育,等等。
为什么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古代中国的继承制度,最早是家族内部的“民主选举”,这是在农耕文明前夕,游牧文化的遗存,后期只存在于少数民族政权。比如皇太极,就是由八大贝勒选举出来的。
商朝采取“兄终弟及”制度,西周以后,“父死子继”成了唯一法统,“兄终弟及”退位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的“补丁法案”。
“兄终弟及”为何推行不下去?两个理由:
第一人性的自私性,儿子当然比弟弟更亲近。当年窦太后一心想让幼子刘武,做汉景帝的皇太弟,有大臣直言不讳地对窦太后说:您疼爱自己的儿子,皇帝也疼爱他的儿子啊。
第二违背继承法的基本要求,可操作性差。皇帝们的弟弟数量庞大,年龄踩梯子上,如果“兄终弟及”,很可能弟弟刚即位不久,就找哥哥玩儿去了,轮换太频繁,政权很不稳定。
另外兄弟们早晚都会见祖宗,最终还要落到“传子”,传给谁的儿子呢?传给老大的儿子,很可能老大的儿子们熬不过叔叔们,传给老幺的儿子,老二老三的儿子都不答应。
因此,“兄终弟及”是个很不成熟的方案,与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不符。
为什么是“立嫡立长”而不是“立贤”前面我们讲了,“立嫡立长”最符合继承制度的三原则,基本上争议不大,即便有特殊情况,在“补丁方案”里都有相应条款规定。可是既然如此,历史上为何出现那么多兄弟相残的事呢?
其实兄弟相残的情况,都是当事人不遵守“立嫡立长”的规则所导致,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比如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如果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根本就没有争议:胤礽就是毫无争议的继承人。假如他犯罪被夺嫡,又没有同母弟弟,同时继任皇后也没有儿子,庶长子胤褆就是法定继承人。胤褆又犯罪被废怎么办,庶次子呗,一路往下排。
康熙废了胤礽后,又不遵从制度及时立太子,才导致“九子夺嫡”发生。你可能说,按制度似乎不合理啊,是不合理,继承制度从来不讲理,面对天下最肥的职业,哪有理可讲,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界定,规定越死板越好。
“立贤”这个看似最完美的方案,就是因为缺乏衡量尺度,导致不具备可行性。
“贤”本身就包含三个维度:学识、品行和能力,学识高低如何区分?自古“文无第一”,你擅长诗书,他擅长易理,你妙笔生花,他通透文理,想分出高低太难了。品行这东西更没有考量标准,还不如学识好评判。能力呢?呵呵,它像雾又像云。
再说了,皇长子胡子都白了,幼子可能还在吃奶,他俩怎么比“贤”?你不能因为年龄太小就认为他“不贤”,也不能因为年龄大身上有缺点就认为他“不贤”吧?没法比。
因此,假如“唯才是举”,以“贤”为目标,恐怕人人都觉得自己很“贤”,谁上位都难以令人信服。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结果,只要是皇家宗亲都会认为:既然我也是“贤才”,我也具备法定继承人资格,所以我必须争取,谁挡我就干谁!
当任何人都符合继承条件是,你能想象将会发生什么吗?弟弟理直气壮地跟哥哥干,叔叔也不用跟侄子客气,甚至发展到七八代远支宗亲都蠢蠢欲动,结果就得被拆家!
“秘密立储”是什么东西从“嫡长子继承制”诞生的那一天起,所有人都知道它非常不合理,可是两千多年都没办法改进。三块五块的利益,没人正眼看;三万五万的利益,需要说道说道;三亿五亿的利益,就得打破头,必须靠法律维护。
利益越大,法律规定越死板,当利益大到无法衡量,条款就必须死板到毫无争议的地步,所谓的“合理性”,就退居二线。直到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立储”诞生,才终结了死板的“嫡长子继承制”。
雍正帝基于“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决定即位之初就立嗣,又担心储君会遭到明枪暗箭所伤,于是想到一个办法,让所有人都知道帝国已经有了皇嗣,至于是谁大伙儿又不知道。做法是,皇帝亲书一份传位诏书,当众密封,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将来皇帝驾崩,大臣们取下诏书当众宣读。
秘密立储的好处就是,继承人事实上已经存在,大家都别争了,同时大伙儿又不知道到底是谁,所以避免了权力斗争。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嫡长子“不贤”的情况,皇帝可以根据个人对皇子们的综合判断,灵活地选择接班人。
综上所述,指望“立贤”,通过唯才是举避免兄弟夺位相残,就是抱薪救火的自焚行为!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这是如今公认最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然而就在人类社会进入国家之后,人才的选拔就一直围绕着“德”和“才”两个方面进行角逐。
选拔人才需要标准,标准需要制度保证。同样皇帝选择继承人也需要标准,更需要制度来保证。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制度很好制定,但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就离不开标准的参考。
皇位的继承制度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另外一种就是唯德唯才是举。
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历史长河,嫡长子继承制度始终占据着封建王朝大半时段,而依靠德才走上皇位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才封建社会晚期相对增多起来。分析原因,主要就在于这两种继承制度的本身区别上。
嫡长子继承制度本身优势就具于很强的先天性。首先就是对长子而言,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任何人想让谁成为长子就是长子的。
嫡长子继承制度具于很强的稳定性。其次就是嫡子身份,主要取决于母系家族的势力,也只有背后拥有强大势力支持的女人,才有可能成为母仪天下皇后,也才可能生出具于继承权利的嫡子。让嫡子继承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以来,联姻双方家族势力的一种妥协,更是两个家族的一种互相融合。
唯德唯才选择继承人,在封建王朝还是存在的,但是主要集中在封建时代的后期。其根本原因就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皇权集中更是达到鼎峰,这样就更加需要一个才能和品德出众的人来执掌帝国。另外,经过封建社会长期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例如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智商堪忧的皇帝,就是因为是嫡长子才坐上皇位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因为是嫡长子,并且在老爸晋武帝司马炎为其找到杨氏、贾氏两大母系家族的支持,尽管这样,这位智商堪忧的皇帝在老爸撒手人寰后,让晋朝陷入了“八王之乱”。
所以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度逐渐被削弱,不再是皇帝选择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题主所说把嫡长子继承制改为唯才是举,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争论,立长还是立贤,这是一个问题。
我的结论是,如果“唯才是举”选皇帝,事情的结果只会更坏,坏透了。
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显然不是最科学的,有些嫡长子跟个傻子似的,因为占了个身份,就被选为继承人,这凭什么啊!
拿我稍有了解的唐朝来说,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唐江山几乎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来的,于李世民来说,他如果不能继承皇位,就有几方面问题:
1、手下不干,我们辛辛苦苦保你打江山,不就图个来日荣华富贵吗,你不能登上宝座,我等又不是太子党,辛辛苦苦一辈子公益事业,这谁干啊,所以房玄龄等人都怂恿着李世民下手搞点事;
2、李世民自己不干,我出生入死十来年,江山打下来了,拱手让人,就因为你比我早出生几年,这事儿显然不划算;
3、李建成会不会让李世民好过?李世民功劳太大,历来掌权者最怕的就是功高震主,连李渊面对李世民的绝世功劳,都不知道赏他什么官好,更何况李建成。
从历史来看,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傻太子,他也有自己的智慧和功劳,也有自己的势力,放在别的朝代,他继承江山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无奈前面有个李世民啊!
同样的,李世民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也纠结了很久,本来皇长子是李承乾,从小就被立了太子,这娃也很聪明,但自己不成器,一路作死最后真把自己作死了,李世民最宠爱的李泰也是一样,仗着自己受宠,还编撰了《括地志》这么一本当时奇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动了歪心思,后来也把自己作死了。
李治能当上皇帝,多亏了这两位哥哥的神操作,自己躺在家里就当上了皇帝。
立长还是立贤?要知道,自中国皇权诞生之日,继承者就是一个大问题,立长虽然不科学,但却是争议最小,并且最明确的继承方式。
因为这种继承制度有明确的标准,谁是大哥,并且嫡出,谁就是继承者,这一点任你手段通天都改变不了,即便你有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把老大哥赶回娘胎里重生。
如果要立贤,问题就大了,这个“贤”怎么定义,有什么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像我们前面所举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问题,在武功方面,李世民是最贤的,而且文治方面也不差,李建成呢,自从被立为太子起,他就守在李渊身边学习怎么治国,武功方面自然不能和李世民比,但治国方面,在当时来说,估摸着会比李世民强一点,这样看来,李建成又是贤。
后来李泰和李治也一样,李泰能编书,《括地志》在当时来说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地理著作,其以州为单位,把各地的沿革、名望、山川、神话等各个方面,都记录在书中,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国家地理百科全书”,这够贤了吧?可李治也不差,他凭借孝心这一点(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就算不当皇帝,也足以被历史铭记,唐以孝治天下,李治可谓贤。
照这个标准,那些种马型皇帝,儿子大几十个,不杀得天昏地暗啊,康熙就因为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犯了错误,最后搞出个“九子夺嫡”。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并不能独绝争权夺位这种事,但在道义上至少能对后来者进行打压,古代皇帝最终正统性,立长就是正统,夺位篡权就是叛逆,所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立长为标准,而是选择立贤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继承方式,只会更乱。
当然了,历史上真正由嫡长子继位的例子其实也不多,历史选择了你成为嫡长子,却不意味着你能当上皇帝,像明嘉靖帝,他明明不是皇帝的儿子,在地方上当王爷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了大明朝的皇帝呢?
不是他想当皇帝,是满朝文武选择了他。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嫡长子只能是超不过300年的周期率。最好的是宗室选举制,再加上任期限制,就像英国1500年的时候皇帝没有实权,但是可以永远在位1000年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皇帝继承制度乃是一国之根本,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如果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制改为在所有儿子中唯才是举的制度,那么围绕皇帝的继承无疑将是一部血腥的杀戮史。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时期由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中的一项关于最高统治者和整个宗法社会的继承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哪怕是普通的老百姓家中的财产继承,都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整个社会的继承制度,标准明确,清晰可操作,对皇帝来说,规定了皇帝之位由他的嫡长子来继承,对诸侯、士大夫及所有平民百姓来说也是如此,从而形成整个社会一整套的规则,如同今天的法律制度一样。
“嫡”是嫡系的意思,就是正妻所生的后代,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无论古代地位多高的男人,哪怕是皇帝,他的正妻永远只有一个,而这个正妻所生的儿子就称为嫡子,如果这个嫡子正巧是长子的话,那就是嫡长子。
皇帝的正妻叫皇后,皇帝的小妾叫贵妃、淑妃、嫔妃、美人、夫人、才人等等五花八门的称呼,虽然皇帝的小妾很多很多,但正妻永远只有一个。同样的道理,诸侯、士大夫们也是如此,小妾较多,正妻同样只有一个。
因为正妻只有一个,所以就能保证准确无误的分辩嫡子和庶子,也就能保证当面临继承人选择时的合法性,在选择继承人时,就不会产生过多的争议。
与“嫡”相对应的是“庶”,嫡出是正妻所生后代,那么庶出就是妾所生的后代,嫡长子继承制明确规定了皇帝的继承人就是嫡长子,原则是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而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则为第一顺位法定继承人。
嫡长子继承人制度保障的整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和身份地位象征,由于清晰明了、简单可行,所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合法继承人制度。
如果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改为所有儿子中唯才是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所有儿子在理论和法理上都有继承权,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就规定了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不存在争议,现在好了,皇帝的儿子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皇帝,那么各种争议、各种阴谋、各种野心家都来了,皇帝之位谁不想抢?
原本固定的位子,一下子成为了竞争激烈的政治斗争,虽然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但问题是才能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谁的才能最高?
才能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如何来评定皇帝的儿子们谁的才能最高,本身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一百个人对才能的理解可能有一百个标准,那不是乱了套?
别说选择皇帝的继承人没有办法准确地评定才能,就是每个朝代选择官员都会误入岐途,打个比方,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原本是考核人才的德与才,但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官僚集团的互相推荐。
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到了后来变成了以出身论人才,变成了士家大族掌控了官员的晋升,还有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八股文毫无意义的选拔。
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办法对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使到了现在也是如此。
既然无法准确地定位才能的定义,那么如何唯才是举?谁的才能最高,谁说了算?在一整个考核皇帝继承人的程序上,绝对会产生大量的腐败和冲突,甚至是血腥的政变和杀戮。
原本继承人之位早就被法律定好了,现在好了,你改成唯才是举,就得通过一系列程序来选拔,原本皇帝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儿子,是不会参与这事的,现在改成唯才是举报,这些理论上的继承人都会参与进来,来的人多了,天下就会乱了。
就算皇帝的儿子们不想参与,但他们背后的野心家也会利用这事蛊惑他们参与,到时会有数不清的麻烦,国家需要的是稳定是团结,现在改为唯才是举,就会产生数不清的内乱。
如果真改成唯才是举的制度,那么皇帝所有的儿子都是利益冲突者,既然产生利益冲突,就会有流血事件,到时候真的就是兄弟相残、骨肉相逼。
继承人的选择与皇帝本身息息相关,如果前任皇帝是个明君,而且在位时选好了继承人,那么争议可能会很小或者没有,如果前任皇帝在位时没有选好唯才是举的继承人,那么后来的选择继承人程序将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
而且皇帝的儿子们在竞争继承人职位时,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整个皇宫,朝廷,政府都会随着政治方向而选边站队,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分裂。
即使是英明的皇帝,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也会犯下错误,往往由于个人喜好而立继承人,历史上由于皇帝废长立幼,而发生动乱甚至亡国的例子,大有人大。
比如赵武灵王,立小儿子废长子,导致自己活活被饿死,还有晋献公,废长立幼,导致晋国几近动乱,还有秦始皇,没有立长子,让赵高这样的阴谋家拥立了胡亥,导致亡国,等等,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时那些手握政权,有决定新任皇帝人先权利的人,是不是能够公平、公正地按照制度来选择继承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问号,按照 历史 的惯例,大多数人会优先考虑新任皇帝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将来要新政府中的地位。
所以,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简单明了、操作性强,远远胜于标准不明,操作困难的唯才是举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