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小时候,我亲身经历过一次蝗灾,不过那次蝗灾的规模比较小,发生在我们邻镇上,当时听到消息后,我表哥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拿着一个编织袋子骑行了二十多里地到达了现场。

虽然从小就喜欢捉蝗虫,但是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不由得也头皮发麻,蝗虫太多了,一块玉米地里,玉米东倒西歪,上面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蝗虫。

许多玉米的叶子都已经被啃光,只剩下了一根秸秆,许多村民在扑杀,还有一些拿着袋子装,我跟表哥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装了一编织袋子,然后拿回家油炸了,味道与我们自己去田野里捉的蝗虫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听说,在全镇人民的集中捕杀下,这些小规模的蝗灾被成功扼杀,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的功劳。虽然这次蝗灾的规模比较小,但是也几乎使得邻镇的庄稼颗粒无收了。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的记载,我国从夏商时期开始到封建王朝结束,发生过大规模的蝗灾超过800次,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在大规模的蝗灾爆发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严重的饥荒。那么问题来了,蝗灾时蝗虫量惊人,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关于蝗虫

01 什么是蝗虫?

蝗虫、草蜢、蚂蚱、蚱蜢这几个叫法让许多小伙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在这四个叫法中,后面三个都是一样的,其中蚱蜢是学名,草蜢和蚂蚱都是俗称,而蝗虫则不是蚱蜢。

我们来相对系统地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直翅目下分为两个亚目:剑尾亚目(又称长角亚目)和锥尾亚目(短角亚目),这两个亚目下包含了蟋蟀、蝼蛄、蝗虫、蚱蜢等超过2万种不同的昆虫。

在剑尾亚目下的包含了蟋蟀科和螽斯科,而在锥尾亚目下包含了三个大的总科:蝗总科、蜢总科和蚱总科,其中蚱蜢就是蜢总科和蚱总科下昆虫的统称,而蝗虫就是蝗总科下昆虫的统称了。

剑尾亚目与椎尾亚目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触角非常的长,等于甚至是长于体长,而后者的触角则比较的短,尤其是蚱蜢(两个总科)它们的触角比头都要短,而蝗虫的触角虽然也不长,但起码比头要长一些。

最关键的是能够引发蝗灾的直翅目昆虫只有蝗总科下的成员,比如开始于2019年6月份的东非蝗灾的主角就是蝗总科剑角蝗科下的沙漠蝗,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引发大规模蝗灾的蝗虫;而在我国爆发蝗灾的蝗虫基本上都是东亚飞蝗,这是蝗总科斑翅蝗科飞蝗属下的昆虫。

02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蝗虫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孵化率是相对较低的,毕竟蝗虫产卵需要在相对湿润的土壤下,这样才能保证孵化率较高,因此,大多数时候,蝗虫都是零星出现的很难成群。

但是,在两个极端情况下,它们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虫灾”。首先,我们以东非蝗灾为例,生活在东非沙漠中的沙漠蝗原本孵化率是很低的,而且沙漠中植被较少,也使得许多孵化后的蝗虫被淘汰掉,但是从2019年年初开始,东非沙漠地区频繁的降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潮湿的土壤让沙漠蝗的孵化率大大增加,连续的反常降雨也使得植被增多,这让沙漠蝗的繁殖力大大提升,最终形成了遮天蔽日的蝗灾。

其次,在我国古代就有“旱极必蝗”的说法,这种异常的干旱适用于东亚飞蝗(包括其他飞蝗)的泛滥,因为它们的产卵地也需要湿润,所以它们通常会在河岸两侧的进行产卵,而干旱会使得河水干涸,从而裸露出大量的的河床,这些河床下就是比较湿润的土壤,是有利于它们繁殖的,这样就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蝗灾。

因此,蝗灾是有蝗总科下的昆虫引发的,而它们之所以会集中爆发与正常地区的持续干旱以及干旱地区的异常降雨有很大的关系。

为何古人不吃蝗虫度过难关?

蝗虫在曾经的农村是最长的昆虫之一,笔者小时候到了夏秋交集开始就喜欢去田野里捕捉各种各样的蝗虫(还有蚱蜢),那个时候,蝗虫和蚱蜢的种类不下几十种,捉一下午就能炸一盘,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而且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它们的营养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它们不但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所以,吃蝗虫度过蝗灾后的难关从营养的角度上看是可行的。

其实,吃蝗虫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在古代人们就早已经有了使用的记载,而且在史书上,还有许多皇帝吃蝗虫的记载呢,所以古人不是不吃蝗虫,而是靠吃蝗虫根本就无法度过蝗灾后的难关,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

01 蝗虫的不确定性。能够发生蝗灾的蝗虫都具备一个很大的特点:擅长飞行,而且蝗灾一旦形成,由于它们数量太多了,所以在区域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毕竟数量如此之所,很快就能将区域内的植物啃光,它们会继续飞往下一站。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捕捉太多的蝗虫。

02 蝗虫的饱腹能力太差了。蝗灾爆发时,它们吃掉的是庄稼,而庄稼才是饱腹的食物,而体型小的蝗虫最多只算个菜而已。举个例子,人吃一盘子馒头就吃撑了,但是吃一盘子蝗虫也就只能打个底。

而且蝗虫单纯的吃也不好吃,它需要油和盐,尤其是油,而古代人想吃动物油很难,他们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才杀头猪,所以油的来源都是菜籽和大豆,蝗灾爆发将这些农作物都吃掉了,单纯的吃蝗虫太难满足生存需求了。

03 持续性太差。要知道,我国的数百次蝗灾都是在大旱之后爆发的,而大旱之下,人们的收成本身就很低,经过蝗灾的肆虐后,更是几乎颗粒无收。而蝗虫属于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爆发时虽然数量惊人,但是一旦到了秋天就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随着入秋,蝗虫逐渐的死亡,人们也就没有了食物来源。

同时,人们秋天要播种小麦(对于北方来说),蝗虫将小麦都吃光了,没有种子来年的人照样会经历严重的饥荒。

总结

干旱是蝗灾的诱因之一,而一旦爆发了蝗灾,在原本就干旱收成很差的前提下,就会形成严重的饥荒,所以在古代蝗灾是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而且尽管到了现代,蝗灾的破坏力依然惊人,这一点可以参考东非蝗灾。

至于古人为何不吃蝗虫度过难关,主要是蝗虫想要大量捕捉并不容易(飞行),而且它无法作为一种可以支撑人度过半年甚至是一年之久的主粮。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个就是非常著名的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连皇帝都吃蝗虫,古代百姓为什么宁可饿死不吃蝗虫呢?

其实真到饥荒时连树皮草根,观音土都吃,更不要说蝗虫这种富含蛋白质的美味了,真要有一顿蝗虫吃,那是要开心死的。只是现代人没有经历过,历史也很少记载这些细节,一般又不会有人细致的去读史,不知道而已。

“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唐)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

所以真的不是古代饥民宁死不愿吃蝗虫,而是有难言之隐。

第一,蝗虫迁徙能力极强。蝗虫虽然不是速度最快的昆虫,却是最擅长长距离飞行的昆虫。一旦成年,它可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连续飞行10小时。我们现在可以开车去追,古代百姓又如何追得上。加上蝗灾之前必有大旱,经历过大旱的百姓往往已经饿的头昏眼花了,又怎么追得上。

第二,蝗虫的进食能力非常强。蝗虫的进食速度非常快,而且速度又多,往往如乌云盖日一样扑来,一夜之间就能把当地所有的草木粮食都吃光。第二天可能就已经飞到数百里之外了,短时间内捕捉的蝗虫根本弥补不了损失。

第三,蝗虫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我们都说秋后的蚂蚱蹦不长,蝗灾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基本上一场雨,或者气温略下降,就会全部死光。如果实在粮食没被吃之前是幸运的,但如果粮食被吃后,整个秋天和冬天都没有粮食也没有蝗虫,甚至第二年春播种的种子都可能没有,这时候吃什么?

所以这只是在我国现在已经成功治蝗,蝗虫成为稀有零食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觉。如果真的有一天爆发蝗灾,粮食吃完后,所捕捉到的那点蝗虫够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蝗虫,又叫蚂蚱!

是绝佳的烹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质松软,鲜嫩润滑,其口感如虾蟹,回味无穷。

蝗虫是高营养的美食,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包括钙、铁、锌等各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亲访友之必备佳肴。

在中国北方的烧烤摊儿上,炸蚂蚱乃是比小龙虾更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国,东亚飞蝗制作的“油炸飞虾”乃是当地特色。

总而言之,在东亚,蝗虫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虫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虫是神灵,蝗灾是天灾,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他们的,吃不得、也赶不得,只能看着自己的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沦为“祭品”。

面对蝗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灵,跪求老天爷。

蝗虫由是无法无天,肆意洗劫庄稼,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百姓们饿殍遍地。

直到他们遇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

没错就是唐太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所载吃蝗虫的人,而且还是生吃。

话说在贞观二年,长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灾也是蝗灾。唐太宗巡视灾情,顺手就抓了几只蝗虫。为了摒除百姓对于蝗虫的神灵恐惧,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唐太宗吃蝗虫之后,蝗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人们纷纷开始对蝗虫动手,由是开启了对蝗虫的一场美食盛宴。

当然了,这仅仅是燃起了老百姓们对抗蝗灾的希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解决蝗灾。

蝗虫依然是农民的天敌,治理蝗灾,也不是撸几串儿蚂蚱就能解决的!

首先前面咱们讲过,逢旱必起蝗,有蝗灾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处闹饥荒,逃难的逃难,造反的造反。老百姓们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然后是蝗虫不易捕捉,每当蝗灾起时,往往都是铺天盖地压过来,没等你抓几只蚂蚱,他们已经完成了觅食,很难阻止他们糟蹋庄稼。

最后是蝗虫不管饱啊,如果说庄稼没了,咱可以吃蝗虫。但是时间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当个零食吃一下,起不到当粮食过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历史上,即使唐朝之后已经开始来大规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灾一起,必然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启、崇祯年间陕西、河南一带的蝗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起来造反,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古代蝗灾无数人饿死,人们为什么不敢拿蝗虫充饥?

其实并沒有什么迷信,也不是因为没有油去炸蝗虫,人恶狠了什么都吃。我小时候,70年前,就见过天津市有油炸蚂蚱,很香。

真正的原因是大群蝗虫到来时,弊天遮日,黒鸦鸦一片,几十分钟,所过之处,寸绿不留,连最爱吃蝗虫的鸡都吓得满地乱飞,当遇到大河时,蝗虫自动滚成大铁锅大的团,利用浮力过河,满河都是青色的蝗虫。

过境的速度极快,一日之间,赤地千里,事后沒有几只蝗虫了。

那时都是小家小户,沒有预警,突然而来,一轰而去,庄稼就都沒有了。人们还在惊吓中,来不及反映,蝗灾已经形成,蝗虫也无影无踪。

人们逮不住蝗虫,是不能以蝗虫为食物的主要原因。

解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有了一些灭蝗的方法,如挖沟掩埋,火烧。现在更是用无人机预警,从幼虫开始就送大批鸡鸭去吃,在真有蝗灾时可以用飞机喷洒杀虫剂,所以建国后,沒有见过大规模的蝗灾。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吃的,但是不能吃多,而蝗灾的蝗虫,却是有毒的,能不吃尽量不吃,正如古话有言:蝗吃粮、人吃蝗,匆匆忙忙又一茬。

关于吃蝗虫,古人、现代人都没有什么忌讳,甭说蝗虫会破坏农民的作物,所以该杀,就在蝗虫没有破坏人类成型的作物之前,人已经踏上了吃蝗虫的历程了。

古人早就发现蝗虫可以吃了,但因为蝗虫所长的样子,还有它的肉体结构,人的食欲第一时间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所以蝗虫最早大量被食用,是作为“药用”的。

在《本草纲目拾遗》里面,就记载过治愈“百日咳”的配方,里面就提到了蝗虫,蝗虫的性甘,易晒易保存,是作为药材最好的选择,这个配方起源时间已经不可考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蝗虫这个族群,已经被人吃到连药用价值都发掘出来了,不是陌生的食物了。

蝗虫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大害”,每每蝗虫过境,作物十之八九受到摧残,时人闻“蝗灾”是变脸色的,一旦闹了,那么下半年很有可能就挨饿,因此蝗灾,跟雨灾、水灾是并列的存在。

而蝗虫这种生物吧,你要在闹灾前抓住来吃,那样是可行的,可要在蝗虫刚刚好啃食作物的时候去吃,那就非常不现实了。

第一,蝗虫群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但出现一次,就会给作物造成一个周期的伤害,通俗地讲,就是蝗虫来一次,粮食庄稼就没了,但蝗虫也是来一次,人抓不到多少蝗虫,接下来的时间里注定挨饿。

第二,关于蝗虫也不能生吃,而制作蝗虫食物的成本很高,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现实。

其实以前能吃“炸蚂蚱”的人家,那是真的有钱的,说到了“炸”,肯定需要油。可要知道,拿出那么多油就为了炸蝗虫的人能有多少,如果不炸,别的制作方式经过时代证明了,都不好使,除了生吃下去,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生吃不如饿着。

因此人类即便站在食物链最顶端,在摆脱了“茹毛饮血”之后,还是会受到有如蝗虫这样的生物的侵扰。

对于蝗虫过境,大部分百姓的心里想的都是“今年又白干”了,也有些百姓底子就是狠人,就地取材,逮着蝗虫就啃,比如元朝末年,就有过这么一个记载:

"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遮天蔽日的蝗虫飞驰过境,草木都被蝗虫啃完了,人和马都走不动道了,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蝗灾了,而当时的饥民干脆就抓住蝗虫来吃,有聪明的人,就抓住蝗虫“暴晒”干了然后再积累保存,这就是解决了蝗虫无法一次性大量食用的弊病。

可惜的是,人来抓蝗虫,又能抓多少,而且古人还有言:

“凡过境蝗三分毒,宁饮鸩也别食虫”。

简而言之,限制古人抓捕蝗虫来粮食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境蝗虫有毒。

古代没有微观的生物学,但现在,科学能给出这个解释。

要知道蝗虫为什么“落单”的时候看起来更加“温顺”,可一旦成群了,就会变得狂暴呢?

在蝗虫的大腿部分,其实是有一个“刺激部位”的,这个刺激部位,被蝗虫的同类经过摩擦之后,蝗虫会迅速变得亢奋,然后这些蝗虫会不停地继续寻找同类刺激部位,这就造成了大量蝗虫聚集在一起,飞行的速度更快了,也更疯狂了。

为什么蝗虫一般肆虐过一阵后就会死掉,正是这个原因,也不得不说,蝗虫的生命结构,好像就是为了伤害人类的作物而形成的,吃完了就跑,跑着跑着就死了,它啥也没捞着,反而让人挨饿受冻。

而蝗虫聚集在一起不是重点,重点是,蝗虫聚集的时候,身体为了生产出“自我保护”的抗体,会顺带生产出一些“毒素”,是属于“化合性苯乙腈”,这种毒素,一般家禽就会敏锐的嗅到,所以过境之后死掉的蝗虫,鸡鸭根本不吃。

这种“毒素”以气味的形式散发出来,人未必能闻到,可是鸡鸭是肯定闻得到的,估计人对蝗虫最早的“提防”,也是从鸡鸭这些家禽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以前有人将过境的蝗虫尸体混合着其他东西一起喂养家禽,但无一例外,鸡鸭在一段时间之后,都慢慢地死去,这也就意味着过境蝗虫是百分百有毒素,只不过对人而言,这种毒素是微量的,不会那么快毒发罢了。

这可以说是卑微的蝗虫生命中,最奇妙的设计了,因为蝗虫小小的个头,却能在聚集的时候发生这么强有力的自我防御,严格来讲,这种“化合性苯乙腈”,本意是蝗虫防着同类和益鸟的,如果是一开始就防着人,那人类就麻烦了。

而这还不算完。

在蝗虫的体内,这种“化合性苯乙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蝗虫在闹蝗灾的过程中,蝗虫被攻击了,蝗虫体内会自动催化这种毒素,又再次蜕变,变成一种更毒的化合物,名为“氢氰酸”。

这也就意味着,本来去捡闹蝗灾闹完死在地上的蝗虫来吃,已经是风险了,可一旦抓住活蝗虫,让蝗虫产生了应急反应,那么就更加危险了,这一口蝗虫吃了,那代价就大了,可能不会把人毒死,但绝对不舒服。

如果不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或者对蝗虫恨之入骨,都不会对正在闹灾的蝗虫下手,这也是为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面对蝗灾,古代农民的反应往往都是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和作物被啃食。

小小的蝗虫,成为“农业流氓”,也真的是机缘巧合,谁能想到蝗虫自己的体内那么多防御机制,它把人的庄稼给霍霍了,但是人还不能吃了它,说反抗把它们打死吧,还有更毒的等着,这比蜜蜂还难缠。

不过也不是完全无解,关于蝗虫的制作方式,逐渐古人摸索出来了,比如用“油”炸,再比如下入大量的辣椒或者是盐巴调味,这既是为了调味,也是为了去掉蝗虫身上的毒性,一般来说,都是很有效的。

所以为什么一直到现在,“炸蝗虫”、“椒盐蝗虫”一直是美味,却没有“清蒸蝗虫”、“蝗虫刺身”这样的制作方式,那都是古人研究过的法子了,确实也是炸的方法更有效。

可还是那个根本性的限制,古代的油、盐都不是什么便宜的东西,让人们处心积虑去研究怎么吃蝗虫,怎么吃才没有毒,这并不是现实的办法,总而言之,古代政府积累粮仓,这才是抵御天灾的最好办法。

若果把古代应对粮灾的方法分几个等级,那么不需要怀疑,吃蝗虫绝对是下策的,莫看炸蝗虫到现在都还是风味小吃,在古代,那是关乎温饱的问题,是不可能随便乱来的。

这也导致了在古代社会中,常吃蝗虫的反而是贵族人家,因为人家有资本把蝗虫做得好吃,而蝗虫也是一个“双刃剑”,当它没有毒性的时候,本身的营养价值就很高,譬如它的蛋白质含量,就非常地高。

有人吃蝗虫越吃越胖,有人越吃脸色越黄,就是在于这个制作方法上了,而那么应对蝗灾的灾民们,往往都是为了生存而把蝗虫抓进嘴巴里面充饥,实属非常无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古人是否吃蝗虫,恕我孤陋寡闻,所见资料甚少,只说蝗灾重,赤地千里,民相食。但我发现了今人吃蝗虫的记载。

1942年1943年连续两年的大旱灾,殃及太行,冀南,太岳及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是一场百年难遇的旱灾,蝗虫如飓风暴雨,遮天蔽日,每群有二三里宽,几十里甚至百余里长。蝗虫一旦落地,庄稼全部吃光,树头大多压折。不仅吃光庄稼,野菜,野草也啃完了。整个边区陷入浩浩的蝗虫世界中。

边区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指导人民救灾抗灾。一是采摘野菜(蝗虫没到过的地方),二是打蝗虫。政府发动各界群众,像打日本人一样打蝗虫。129师官兵,政府主席,厅长,教师,学生,绅士,连小脚老太太也来了。不少人惊奇地发现:蝗虫可以吃。有人发明了多种吃法。把烧死的蝗虫磨成面,烙饼,蒸窝头……虽然有一股异味,但总比光吃野菜强。不少人因吃蝗虫得救。有人饿得不能动,吃蝗虫后能下地了;有人快饿死了,吃蝗虫后能担水了,还有人攒了两大缸蝗虫面。

事实求是地说,1970年代,我们村里还有人捉蝗虫烧着吃,他们说挺香的,只是吃时,掐去头尾。

我想古时人们饥饿到人相食,吃观音土,如果有蝗虫吃,是饥不择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