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杂交产生很多新物种,不符合自然进化,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动物的杂交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少见的,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动物存在各种隔离机制,但是在人工饲养下,动物的隔离机制就可能被打破,比如骡子、狮虎兽等动物都是人为干预下的种间杂交种,这种行为显然是不符合自然进化的。
那么,人为的让动物杂交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野生动物存在哪些隔离机制?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之间都存在隔离机制,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地理隔离,也就是说两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没有重合。
除了地理隔离外,野生动物常见的隔离机制还有四种:时间、生态位、形态以及行为。其中时间通常是指两种动物的发情期不同导致的隔离,生态位是指两种动物的生态位不同导致的隔离,比如非洲豹和非洲狮虽然有着相近的发情期以及分布,但是二者是敌对状态的,因此也不会发生繁殖行为。
至于形态是指两种动物的长相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它们即便彼此看到对方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最后是行为,行为是指动物吸引异性的行为不同导致的隔离,比如雄性孔雀开屏只能吸引同类异性,其他鸟类看到会被吓跑,再比如不同鸟的叫声不同,所以只能吸引同类。
正是因为这种种隔离的存在,自然界中动物杂交几乎是看不到的,也正是因为不同物种不会杂交,物种才能保持基因的独特性,如果没有这些隔离机制的话,物种就乱套了,因为几乎不会存在纯正的物种,都是杂交种。
人为何要让动物杂交?其实,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不但不会杂交,就连近亲交配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规避,比如大多数群居动物都会在雄性后代成年前将其赶走,独居动物的后代在长大后,会主动的远离“父母”的领地等等。那么,人为何要让动物杂交呢?
人为的让动物杂交分为两种情况:无意和有意。
其中无意的代表动物就是骡子了,这是因为人类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前和6000年前先后驯化了驴和马,驴被驯化后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而马被驯化时是主要的骑乘工具,二者有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它们经常被放在一起饲养。
这样在一公一母的情况下,一旦到了发情期,它们就找不到可以繁殖的对象,而且最关键的是马和驴的发情期还高度重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驴和马悄悄的繁殖了。
虽然驴和马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由于二者基因相似度高,所以是有一定几率产下后代的,只不过是后代几乎不具备繁殖能力而已,它们的后代就是骡子。
其次就是有意为之了。有意的代表动物就是狮虎兽和狮虎兽,这两种动物都是狮虎杂交的产物,二者的区别是狮虎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而来的,虎狮兽则是由雄狮和雌虎杂交而来的。
从目前的记载看,虎狮兽是先被杂交出来的,原因是18世纪末,英国殖民印度时,殖民者想到的一个主意,当时在印度既有大量的亚洲狮,又有大量的孟加拉虎,所以这个实验很快就实施了,经过多次的实验,虎狮兽产生了。
有了虎狮兽,将狮子和老虎的性别转换一下,狮虎兽也就出来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因上狮子和老虎的差异要比驴和马更大,所以无论是狮虎兽还是虎狮兽,其数量都远少于骡子。
狮虎兽和虎狮兽产生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此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动物园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始让狮子和老虎大量的杂交。
因此,狮虎兽(虎狮兽)是人们好奇和利益的产物,而骡子虽然开始的产生是无意的,但是当发现骡子集合了驴和马的优点后(比如耐粗饲、抗病能力强、耐力强、善于奔跑和走山路等),人们也开始有意的杂交骡子了。
人为的让动物杂交会带来什么后果?动物的杂交是比较困难的,比如上面说到的狮虎兽,狮子和老虎精卵细胞结合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而且即使结合了,成功发育成受精卵并长大的狮虎兽也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
而且杂交产生的动物几乎都不具备繁殖能力,所以它们也就能活一世,是留不下后代的,从这个角度看,人为的让动物杂交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人为的让动物杂交最起码有两个弊端:
第一:杂交动物的噩梦。人为的让动物杂交产生了杂交后代之后,对于杂交后代来说它们的一生就是一场噩梦。举个例子,骡子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原因是它们体内缺少了促进精卵细胞成熟的激素(主要方面),但是它们依然有发情期,而在它们的发情期,马和驴对它们是没有任何的好感的,所以,骡子的一生既不能生育,也不会经历繁殖行为。
而对于狮虎兽来说,它们体内因为缺少控制生长的基因,所以身体会逐渐地变大,并且没有终点,这就导致了狮虎兽活的时间越长,体型越大,同样的体型大带给骨骼的压力,身体的病痛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大多数狮虎兽是被自己活活压死的(最大的狮虎兽死前体重为500公斤)。
第二:于动物本身是公平的。
虽然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万事万物都要尽量地遵循其自然规律。我们还是以狮虎兽为例,全世界许多动物园让狮虎杂交,而狮虎杂交成功率本身就低得可怜,所以这种实验的频率是很高的。
此时,无疑就导致了狮子和老虎都无法与同类繁殖,从而留下正常的后代,因此,这既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对于动物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最后人为的让动物杂交必然是对人类有利的,因为人类通过动物杂交得到了集驴和马优点于一身的骡子,得到了可以赚足眼球和门票的狮虎兽。但是,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弊端的,首先就是杂交种的高度不育和一些天生的缺陷(比如狮虎兽的生长不受控制),其次逼迫两个物种繁殖,本身就不符合自然规律。
人为杂交产生很多新物种,不符合自然进化,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植物之间的杂交,是很普遍的,但在动物之间,杂交并不常见。
众所周知,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是不一样的。
就拿人来说吧,总共有23对染色体,而黑猩猩是24对,狗则是39对。
遗传物质,就是整个机体的“领导者”,指导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不同物种之间因为喜好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不会跨物种结合,即使双方不小心看对眼,也会因为遗传物质的不同,产生生殖隔离,不会有下一代。
但也存在例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也有可能产生下一代,例如骡子和狮虎兽。
为什么不同物种之间会杂交?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为因素。
典型案例,就是骡子。骡子是马和驴的后代,而且分两种,一种是马骡,另一种是驴骡。
如何区分呢?简单来说,妈妈是谁,就姓什么!
马骡是母马公驴下一代,而驴骡是母驴公马下一代。
马的染色体64条(32对),而驴的染色体则为62条(31对),导致骡子的染色体有63条,多出来的一条染色体无法成功配对,直接导致骡子无法正常生产。
但也不是绝对的,现实中也有骡子产下后代的案例,只不过这个概率极小。只有当骡子的生殖细胞比较纯粹,染色体单一来自父本或者母本,而且另一半是马或者驴,才有可能生育下一代。
从这个角度来说,骡子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通过不断杂交才能稳定存在,非常复杂。
那为什么人们还为此孜孜不倦呢?因为利益!
骡子是人类最好的帮手,相比于它的父母,骡子吃得少,干得多,而且不容易生病,能走崎岖的山路,也能走不平整的石头路,因为不会生育,不用费尽心思找伴侣,所以更踏实肯干,最关键的是寿命还长,可以说是农民朋友最好的役畜。
除了有意为之,人类无意间的干预,也造成了不同动物之间的杂交。
狮虎兽或者虎狮兽,都是因为不同动物被囚禁在一定区域内,不能找到同类伴侣,最终不得不选择其他物种结合。
当然也有人把狮虎兽和虎狮兽作为赚钱的噱头。
其次,杂交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发生。
金冠侏儒鸟就是杂交而来的,它是亚马逊地区已知的第一个杂交鸟类,它的父母就是雪白冠侏儒鸟和猫眼石冠侏儒鸟,最大的差异就是头顶羽毛的颜色。
科学家曾对其进行基因检测,发现金冠侏儒鸟有20%的基因来自于雪白冠儒侏鸟,剩余80%来自于猫眼石冠侏儒鸟。
灰北极熊的出现,也是因为气候原因,北极熊和灰熊的活动范围重合,机缘巧合下才生下灰北极熊。
杂交,会带来什么后果?很多人认为,杂交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尤其是对稀有物种。
常见物种和稀有物种产生的后代,遗传物质是随机的。
如果后代中常见物种的基因比例更高,那么稀有物种的基因得不到遗传,处境反而会更差,再加上后代极有可能是不可育的,只会进一步减少稀有物种的数量。
换句话说,在极端情况下,稀有物种会因为杂交而灭绝。
但也有好的一面,前面说的骡子,就结合了马和驴的优点,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样的“杂种优势”,有时也会被认为是一种进化方式,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
或许,它可以吃亲本物种不能吃的食物,可以适应亲本物种不能生长的环境,不断努力自成一派,成为新物种,就像金冠侏儒鸟一样。
最后我认为,杂交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新”,尤其是种间杂交(马和驴产下骡),结果并没有这么可怕,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发生!
人们之所以如此忧虑,主要还是担心影视作品中那些夸张的“怪兽”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人类的贪婪是不可估量的,万一真的有人别有用心,创造了危险物种,那该怎么办?
人为杂交产生很多新物种,不符合自然进化,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世间万物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相互依存、平衡的。人为杂交制造的新物种带来的最大隐患是有可能打破这个平衡,进而失控。
人为杂交产生很多新物种,不符合自然进化,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根据适者生存的原理,杂交会不会是物种进化的动力之一呢?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同上述说法,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杂交的出现概率很低,顶多算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噪音”,肯定很快就被“正统”的亲本后代淹没了。可惜的是,两种假说都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谁也说服不了谁。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生物系教授、向日葵专家罗伦·里斯伯格(Loren Rieseberg)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向日葵属(Helianthus)一共有11个种,其中有两个种分布最广,学名分别叫做H.annuus和H.petiolaris,其余9种都只在特定地区才能找到。里斯伯格研究了11种向日葵的基因组,发现有3种向日葵都是以H.annuus和H.petiolaris为母本,通过杂交后得来的。其中,H.anomalus生长在犹他州的沙丘地带,H.deserticola生长在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H.paradoxus则只在得克萨斯等地的盐碱地上才能找到。
里斯伯格教授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认为杂交确实有可能是进化的一种方式,原因在于杂交后代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亲本没有的优势,可以在亲本没办法生活的地域扎下根来,开辟新的疆土。久而久之,便进化出一个新种。
不光植物界有这种现象,动物界也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布鲁斯·麦克法荣(Bruce McPheron)研究了一种北美果蝇的基因组,发现它竟然是另外两个古老品种的杂合体。原来,这两个古老的果蝇品种分别喜欢蓝莓和雪浆果,多年来一直固守在各自领地,相安无事。200多年前,北美引进了一种与蓝莓和雪浆果有些类似的观赏植物忍冬(Honeysuckle),那两个古老的果蝇物种都很喜欢忍冬,纷纷前去采蜜,一来二去“勾搭成奸”,生出了“杂种一代”。久而久之,一种专门以忍冬为食的新的果蝇品种诞生了。
种间杂交是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植物系教授詹姆斯·马里特(James Mallet)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杂交的综述,分析了这个问题。文章认为,动物界很可能有10%的物种曾经有过杂交行为,植物界这个比例更高,甚至有可能达到25%。换句话说,杂交很可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是进化的动力之一。
人为杂交产生很多新物种,不符合自然进化,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是一件违背自然规矩的,对我们来说是科学,对自然界来说,我认为是灭頂之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