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摔死和淹死都是非正常死亡,没有一个是不难受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显然是淹死更加难受。虽然没有人会知道摔死和淹死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因为知道的人都死了),但是我认为可以将濒临摔死和淹死做一个比较,而这两个我都经历过,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淹死更加难受?
首先说一下淹死。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对于这句话我非常的赞同,因为不会水的(游泳)很少会下水,而且即便下水也有游泳圈做保护,很少会发生意外,而恰恰就是觉得自己水性不错的人。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单单是差点淹死就有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夏天的暴雨过后,离学校有二里地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水池。我跟几个同学一起去洗澡(其实水完全是浑浊的),当时还没有学会游泳,之所以选那个小水池是因为它非常的浅,最深的地方也就能够没到肚脐。
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小水池中有一个废弃的机井(农村灌溉用的),而我在水里走着走着恰好就掉到了这个井里。(就是类似下面这种小泥潭)
掉进去以后,我都不记得喝了几口泥水了,当时以为自己要死了,因为被水的非常难受,关键时刻,我用手一摸,摸到了机井的内壁(是用砖头和水泥砌起来的),然后我用双手的手指使劲的推着内壁,向上走,也不知道挣扎了多久,猛地一抬头,我出来了。几个小伙伴都吓傻了,把我架到了岸边。当时我的鼻子、嘴巴、耳朵、头发,反正整个头部几乎被黑色的淤泥糊住了。上了岸之后,我开始剧烈地呕吐,把鼻涕眼泪都带了出来,在岸边缓了半个小时后,我才能够走动,回到家之后,还不敢跟大人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再次吐出了一些黑色的淤泥。这是我觉得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提醒小伙伴们千万不要去野外游泳)
第二次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已经学会了游泳,而且在众多的小伙伴中,自我感觉水性最强。这一年的夏天,我跟两个哥哥去邻村的一个水池游泳,这个水池的水特别的凉,水也非常的清澈。就在我在水中要大显身手时,腿突然抽筋了,而且另一条腿像是被什么拽住了一样,感觉一直把我往水里拖。当时,就以为是遇到了大人们口中的“水猴子”。虽然会游泳,但是因为恐惧和抽筋,已经完全丧失了判断能力,身体不停地下沉,上浮(挣扎导致的),好在此时被两个哥哥发现,他们赶紧过来把我救了回去。事后才知道我一条腿确实抽筋了,而另一条腿是被水草缠住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那个水池游过泳。
第三次是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救人的事情,从上次差点溺水后,我就不再下水游泳了。就这样到了高二那年的夏天,我跟一个很好的朋友去我们附近的一个大水库钓鱼,在钓鱼的过程中,小伙伴忍不住要下去凉快凉快,他不会游泳,所以选择了在浅水区,而且还找了两个长竹竿一手一根准备支撑着在水里行走。结果,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深水区,此时的竹竿恰好断了,之后我就看到他一浮一沉的求救。当时我也没多想,连衣服都没脱就跳了进去(夏天短裤背心,也没手机),重点来了,朋友看我游了过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手拼命的拽着我,注意不是抓,是拽,我大声的说:抓住就行,别拽!
但是明显他已经听不进去了,就这样我差一点就被他拉进去,好在离岸比较近,最后是我用最后一丝力气使劲的把他推到了浅水区,此时的他依然在挣扎,我喊了几声“可以站起来了”,他才惊魂未定的站了起来,然后迅速的跑到了岸边,趴在岸上疯狂的咳嗽。
上岸后,他带着哭腔颤抖着说了一句:我差点死了。之后,我们两个就抱在一起哭了起来。(重要的事再说一遍,不要私自下水,救人时也尽量要多人和选择工具)
我们再来看一下摔死。至于摔死就简单一些了,我没有过真正摔死的经历,只是玩过一次蹦极,我相信第一次玩蹦极的小伙伴都知道,跳下去的那一刻,整个人是失去知觉的,直到落到底,绳子吃力把人往上带,此时的人才会被拉回现实。因此,摔死的过程就是脑袋空白,然后砰的一声,人就没了。
总结一下根据个人的经历,淹死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因为肺部进水感受到痛苦,之后是拼命的挣扎,想要吐出水,结果喝的更多,最后几乎是被活活的呛死的。而摔死,通常在身体失重后,大脑会空白,然后不等大脑反应过来,人就落地,然后死亡了。
因此,淹死要比摔死更难受,不过,摔死比淹死更难看,最后希望大家珍爱生命,不要下水,不要轻生。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这个问题,很难准确地回答。因为同样是摔死和淹死,有很多种变化,因此痛苦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1、摔死
第一种情况,在很低的高度意外摔下,因为脑干受损,瞬间死亡,这种情况,实际上没什么痛苦。
例如某甲在宾馆住宿期间洗澡,因为卫生间地面湿滑,仰头摔倒,后脑勺磕在地上,经查系严重脑外伤,当场死亡。
第二种情况,高坠死亡。这种情况,当事人从高处坠下时受到剧烈摔伤,也是当场死亡。与第一种相比,就是多了从高处坠下到落地之间,有一个极度恐怖的感觉,但是落地后人基本是摔碎了,不会再有什么痛苦。
例如某乙为了挣五万元钱,承包了一个25米烟囱的拆除业务,结果开工不久,失足从二十多米高处坠下,当场死亡。
第三种情况,严重摔伤,当场没有死亡,但是经历复杂的治疗以后,最后还是死亡,实际上这种事是最痛苦的。
例如某丙,在干维修时,从高七米的架子上摔下,全身多处严重骨折,腰椎断裂,骨盆粉碎性骨折,肝肾脾等有挫裂伤伴严重出血。送医后,先后做了六次手术,最终因腹腔严重感染死亡,摔伤后又活了十余天。从摔伤到死亡这十多天,每天都是炼狱般的,可谓是生不如死。
2、淹死
淹死,实际上只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从落水开始,逐步呛水,直至肺部全部被水灌满,然后大脑因为缺氧导致脑死亡。这个过程大约有五到六分钟。如果说感觉的话,是比较痛苦的。
例如某丁,在泳池不慎滑入深水区,然后溺亡。从监控看出,从进入深水区溺水到死亡,大约经历六分钟时间。
少数情况,溺水者属于过敏体质,溺水后呼吸心跳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在一两分钟死亡,与前述情况相比,痛苦程度差些。
例如某戊,在公共泳池内向前趴倒,面部着水,在一两分钟因为胸部剧烈痉挛死亡。
比较一下前边列举的五种情况,可以看出,应当是第三种情况最痛苦。
溺水
溺水
溺水
跳楼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从科学上来说,这两种致死方式被称为坠落致死和溺亡,至于那种方式更加痛苦,要看具体的死亡过程是怎样的,胆大的读者可以跟着半桶一起探讨下这个问题。
稍微搜索了一些数据,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95%以上是未成年人,尤其每年的7、8月份,学生暑假溺亡事故频发。而高空坠落摔死的,没有找到太多相关数据,不过多数是施工现场发生的坠落事故,每年轻生跳楼的也不少。那么这两种意外,哪种死亡方式的过程更加痛苦呢?
我们准备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首先是关于死亡的概念,说一说哪些器官的损伤会导致死亡;其次是简单介绍坠落伤致死的情况,也就是题目所说的摔死;第三点看看溺亡的过程是怎样的;最后我们再对比一下两种死法哪种更痛苦。
1、科学上有关死亡的概念科学上关于死亡的定义是这样的:死亡是指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生命终结就是单细胞个体死亡,而对人体这个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的生物体来说,即使人体的某些细胞、器官死亡,甚至个别功能系统死亡,人的个体还可以存活。
如果人体的大脑、心脏和肺脏这三大核心器官之一出现功能障碍,就可以引发个体生命功能的终结。所以在医学上有心性死亡、呼吸性死亡和脑死亡三种死亡方式。
但在生物学上,人体三大核心器官失去功能之后,人体细胞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只有当人体的细胞也都完全消亡,才能算生物学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既然讨论的是哪种死亡方式更难受,那么细胞消亡这个过程我们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心性死亡是指心脏疾病或者心脏损伤而导致的心功能严重障碍或者衰竭,进而导致心搏停止先于呼吸停止的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会感受到心绞痛等一系列与心脏有关的疼痛,死亡过程并不轻松。
呼吸性死亡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肺脏功能损伤导致的呼吸停止先于心搏停止的死亡。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呼吸不畅、窒息而亡,死亡过程比较痛苦。
脑死亡也很好理解,就是大脑发生永久性的功能丧失,中枢神经不再控制身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正常工作,进而导致个体生命的死亡。脑死亡对当事人来说经历的痛苦最少,意识瞬间消失,也就无法感知痛苦了。
知道了三种死亡方式,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了,这要看两种死法过程中当事人都经历了什么。
2、摔死摔死也叫坠落致死,人体从高处坠落时,重力产生的势能转化为动能作用力以及与地面撞击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同时作用于人体,强大的冲击力和震荡作用,会造成人体广泛性的损伤,严重的会致人死亡。
由于坠落地面时的体位不同,造成的伤害部位也不同,致死的原因也是有所区别的,而且坠落高度和地面的硬度也会影响当事人受伤的程度。
既然是摔死,那么坠落的高度以及地面的硬度都足以对当事人造成无法救治的损伤。如果是双脚着地,双侧根骨会发生对称性的骨折,膝盖会出现嵌入型骨折。
如果是身体横卧位着地,当事人不仅会出现多处肋骨骨折,肺脏会被刺穿,心脏也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发生破裂。
头不着地就不用多说了,一般会出现颅骨广泛骨折或者全颅崩裂,说白了就是脑袋爆了,这种情况会瞬间失去意识。
当然了坠落致死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坠落高度够高,地面够硬,摔下来瞬间死亡;另一种情况也是没有马上毙命,但由于伤势过重无法救治而亡;这两种情况死亡时的痛苦是截然不同的。
3、淹死淹死也叫溺亡,是由于液体阻塞了呼吸道和肺泡,阻碍气体交换,体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发生窒息死亡。
其实溺亡也分很多种,除了人们想当然的河里淹死以外,油、酒、血液、尿液、羊水等等液体,都可以导致溺亡。只要将头或者口鼻浸没在液体中就能溺亡,俗话说运气差时,洗个脸都能淹死就是这个意思。
一些突发疾病或者醉酒之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晕倒在水坑里,都可能造成溺亡。不过我猜测题主所说的淹死,应该指的是在河水里发生意外溺水而亡。
溺亡的主要死亡机制是缺氧,大量的河水被当事人吸入到呼吸道和肺泡当中,导致人体缺氧致死而亡。这个过程对当事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从溺水到失去意识起码有三分钟左右的过程,也就是说他至少要忍受三分钟呼吸困难的过程。
当然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一些神经敏感体质的人,入水后因冷水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或喉头黏膜,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心搏骤停和原发性休克。这种死亡非常迅速,水甚至都没有进入当事人的呼吸道,他很可能就已经失去意识了。
4、摔死和淹死哪种更难受?看完以上内容,摔死和淹死哪种更难受的问题,相信读者朋友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1、先看看摔死时的两种情况:
如果摔死的人足够高的位置坠落,地面也足够硬,或者头部先着地,也就是说这位摔死的人是瞬间失去意识的,那么他就不会经历痛苦的死亡过程。
如果摔下来的人没有瞬间失去意识,而是深受重伤,这种情况就比较痛苦了。当事人会因多处骨折而感到全身疼痛,肺部因为被刺穿而呼吸困难,心脏也可能被冲撞破裂而绞痛。
2、淹死也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逐渐溺亡的过程,从溺水到完全失去意识,至少有三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当事人会感受到明显的呼吸困难、呛水等痛苦。
另一种情况就是前面提到的敏感体质者,落水后很快就因为休克而失去意识,这种情况就不会感受到窒息的痛苦过程。
所以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痛苦是要分情况的,哪个死亡过程的时间更长,哪种死亡方式就更难受。
但无论是摔死还是淹死,当事人在死亡之前的那段时间都是非常难受的,比如从高空坠落着地前的瞬间,在水里还没淹死的时候,这种难受主要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从科学上说,摔死的人更难受。摔死的人虽然时间上要比淹死的人快1到2分钟,但是摔死的人太惨不忍睹了,有些摔死的人甚至是体无完肤。没有人敢正面去看摔死的人。
但是淹死的人没有流血,有一个完整的尸体,更没有摔死的人难堪。
显而易见,摔死的人要比俺死的人更难受的多!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肯定是摔死的更难受。
从人的感受上来说,其实摔死更可怕。
如果距离足够,摔下来马上就死掉,那么从悬空到落地这个过程就很难受。
你看影视剧里,人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喊“啊~~~”——假的。
刚开始还能喊出声,但是之后重力加速度产生的风压,导致人根本就喊不出来,也无法呼吸,无法变换姿态,强大的风压还会导致皮肤像被刀割,毛发像在被人拔扯,这种短时间的难受加疼痛,就算不摔,人都好不到哪去,也被折磨得半死了。
不知道你看没看过空难纪录片。空难摔下来的尸体,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全都是光溜溜的,因为高风压把所有的衣物饰品全部吹飞了。在这种超强的风压下,衣服被吹得脱离身体,人的感觉不啻被活活剥了一层皮。
所以说,高空运动必须装备特制的护具和服装。普通的服装根本受不了。
不要以为摔就一定是死无全尸。你去看看空难纪录片,摔得粉身碎骨的还真没几个。但是,这些人外表虽然完好,内脏却全部破裂了。为什么?
压力。
重力加速度到了一定程度,内外压不平衡,低压下,人的内脏承受不住,就会破裂。
所以你看,高空客机,3万英尺,机舱肯定是密封的,要控制压力,就是这个原因。且不说其他,就算起飞降落,你耳膜都很难受。换成内压,低压下,内脏出了问题,你说那得多难受。
而且这种难受,你还不能靠自我意识去调控。因为人在悬空失压失重的情况下,你是无法调整姿态的,就算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都费劲。你在半空时的状态,是身体既不听你使唤,你又不会彻底昏迷,你就只能活活承受各种痛苦,直至摔到。
其实我讲的这些,你可以参考伞兵、高空跳伞运动员他们的情况。为什么他们的装备一定是特制的、特殊的,为什么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为什么身体稍微有点毛病都干不了这行,这不明摆着的事吗?
至于溺水,你呛两口水就昏迷了。比起活活承受折磨,昏迷要好得多了。
从科学上说,摔死和淹死哪个更难受?
我觉得应该是淹死更难受一些,因为相对于摔死,显然淹死的过程要稍微时间长一些,而这时的时间哪怕是零点几秒都是极其痛苦的煎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跟处决犯人是用枪还是用刀一点点地折磨死一样。我们看过许多特工类的影视剧,几乎百分之百的叛徒都是受不了敌人的酷刑而选择变节的,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经历了小小的折磨后就扛不住而选择了投降,如果敌人不是残忍地反复折磨让他们感到恐惧,彻底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而用子弹一枪将他们结果了,那他们连变节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是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致死的过程越长,人就越难受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正象临终前有人选择安乐死一样,也是用一种极快的方式来缩短死亡来临造成的痛苦过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志人在临终前虽然很难受,但相比于至爱他的亲人来说,他们的痛往往是终身的,甚至有人为此郁郁而死,那个过程就是活生生的生不如死的过程。
写到这儿忽然感觉有点跑题了,不知友友们阅后感觉如何,欢迎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