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熊为什么喜欢盗墓?

盗墓通常是人为的,从我国古代开始,盗墓就已经悄然兴起了,比如三国时期有名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盗墓贼”,当然,为了好听,他们给这个“行业”起了个名字摸金校尉。在古代,战火纷飞的年代,盗墓只是一个为人不齿和遭人唾弃的行当,时至今日,盗墓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这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古迹得以保存。

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在俄罗斯有一对棕熊却干起来“摸金校尉”的勾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简单地来还原一下事件以及其棕熊“盗墓”的原因。

棕熊“盗墓”?

2018年7月,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的一位父亲克罗塔夫(Pavel Korotaev)还没有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走出来(他的子女因故身亡)。这天,他前去子女的坟墓旁看望,当到达墓地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整片墓地都有被翻过的痕迹,而且有超过20个墓已经被挖开,尸骨遍地,而且在有的骨头甚至已经被咬断了。

看到这一幕,克罗塔夫赶紧打电话报警,警方在勘察现场后,排除了盗墓贼的嫌疑,因为在被破坏的墓穴旁边没有人的脚印,反而有很多巨大的脚印,再结合在现场搜寻到的毛发鉴定,发现,“盗墓贼”应该是棕熊。

之后,警方请了几位当地有名的猎人,猎人通过从墓地出发的脚印最终在距离墓地5公里的地方找到了这两头“盗墓”的棕熊。为了不打草惊蛇,猎人决定在棕熊再次外出觅食时,设置陷阱,将两头棕熊一举歼灭。最终这两头“盗墓”的棕熊被猎人成功击毙。

无独有偶,2019年8月,根据英国《镜报》的报道称:同样是俄罗斯,在阿穆尔河上的一个公墓里,同样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一位刚被下葬不久的男子尸体离奇的失踪。根据当地警方的调查发现,“盗墓贼”也是一头棕熊。与上面两头棕熊不同的是,这头棕熊是再次返回墓地准备“盗墓”时,被埋伏在附近的人射杀的。

棕熊为何沉迷于盗墓?

盗墓贼盗墓是为了墓穴中的陪葬品,但是这些陪葬品在棕熊眼中一文不值,反而埋葬的人对于棕熊才是有“价值”的。

首先,棕熊作为一种食肉动物,它们食性非常的杂,几乎没有不吃的东西,无论是新鲜的肉类、植物、果实都在它们的食谱中,而且就算是腐肉,棕熊也不会放过。因此,棕熊之所以光顾墓地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被人们摆放的贡品吸引;第二被埋葬的人吸引。

其次,有些小伙伴会说:现在都兴火葬了,哪来的什么遗体?确实,在我国目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上已经实行了全火葬。但是在俄罗斯不同,俄罗斯在古代主要是以火葬为主,但是从基督教传入之后,就改为了土葬。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俄罗斯的城市里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农村、小镇上依然还是以土葬为主。

而棕熊是一种嗅觉灵敏的动物,在已知的动物中,棕熊被认为是世界上嗅觉最好的动物,因为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猎犬的3倍,人的2000倍,正是因为这样棕熊能够闻到方圆1-2公里内的气味。所以,这些进入墓地的棕熊是被土葬的人的气味吸引的。

既然棕熊是被土葬的人的气味吸引的,为何它只破坏了部分的墓?

在以上两个事件中,两个墓地只有部分的墓被破坏,而且第二个公墓中,只有一个墓被破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埋葬时间。土葬的人会经历一个自然分解的过程,埋葬的时间越长,其散发的气味越小,这就是棕熊为何选择的墓都是近期埋葬的人的原因。

第二:埋葬深度。在第一个事件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刚刚建造好的墓并没有遭到破坏,通过走访墓主人家人,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被棕熊破坏的墓,埋葬深度都不超过1.5米,而那些没有被光顾的,要么是时间很长了,要么是埋葬在1.5-2米的深度。也就是说,埋葬深度小于1.5米时,气味是容易溢出的,而大于1.5米,气味几乎是不会散发出来的。

总结

棕熊“盗墓”事件之所以发生在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的农村地区依然推行土葬,而棕熊作为一种食腐的动物,是会被腐肉的气味所吸引的。因此,棕熊并不是喜欢盗墓,而是喜欢吃肉,而且它们对气味的敏感,也给那些懒得将墓挖到更深的人“上了一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