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鼠是害虫吗?

提起有袋类动物,许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就是澳大利亚,确实现存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但是,有袋类动物并不是澳洲的特产动物,在北美洲也生活着一种有袋类动物,它就是北美负鼠。这是一种长相与老鼠非常接近的动物,那么,这是不是代表,它跟老鼠一样都是“害兽”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北美大陆上仅有的有袋类动物。

负鼠

在开始我们说过,负鼠是北美洲唯一的有袋类动物,但是它并不是美洲唯一的有袋类动物,因为美洲有两大类有袋类动物,除了负鼠,在南美洲还生活着一种智鲁负鼠,这种有袋类动物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主要分布在南美的智利和秘鲁,其次它曾经被认为是负鼠的一种,但是科学家通过基因对比发现,它与北美负鼠的基因相差甚远,反而与澳洲的有袋类动物更为接近,因此,它并不是负鼠,学名为南猊。

负鼠是美洲有袋总目负鼠目负鼠科下动物的统称,在负鼠科下一共有67种不同的负鼠,其中除了北美负鼠外,其他66种均分布在南美洲。虽然负鼠的种类比较多,而且分布较广(整个美洲地区),但是,它们的形态以及习性都大同小异。因此,下面我们以北美负鼠为例,简单地来介绍一下。

北美负鼠

01 北美负鼠是怎么来的?

负鼠是一种有袋类动物,按理说,有袋类动物的演化地在澳洲,那它是如何飘扬过海来到美洲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有两个解释:第一就是有袋类动物的祖先原本就分布在南美洲,只不过在后来的板块移动中,这里的有袋类与澳洲的有袋类动物一样都被隔离开来了;第二个说法是原本生活在澳洲的有袋类动物,一部分体型较小的靠着大海中的树干等漂浮物来到南美。至于这两个说法,我个人比较的认可第一个,毕竟在大海中随波逐流,能够从澳洲来到南美洲的不能说没有,至少数量会非常少,而基数过少的动物很难逃过近亲繁殖的负面影响。

其实,科学家们在南美洲白垩纪晚期的地质层中就发现了类负鼠的化石,可见,在白垩纪晚期,负鼠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南美了。

而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9000-6500万年前),南北美洲还没有连接到一起,所以当时的真兽类食肉动物仅在北美洲,南美洲缺少食肉动物,才给了负鼠祖先繁衍的机会。不过,后来南北美洲相连之后,北美的食肉动物进入南美,造成了当时的其他有袋类动物灭绝(袋剑齿虎),只留下了体型较小的有袋类,最终有了如今67种负鼠以及另一类有袋类动物南猊,而北美负鼠就是南美洲的负鼠进入北美后独立演化而来的,时间大约在距今约300万年前。(下图为南猊)

02 北美负鼠的习性以及特征

北美负鼠虽然是最大的负鼠,但是它的平均体长也只有45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5公斤左右。有人说北美负鼠是现存最大的老鼠,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老鼠是啮齿目鼠科下的动物,而北美负鼠是负鼠目下的动物,二者没有任何的关系。

不过,北美负鼠从外观上看确实像一只大老鼠,这是因为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其生态位与老鼠接近,这才造成了二者的趋同演化。

作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北美负鼠与老鼠一样几乎什么都吃,不过,它们比较偏好昆虫、蜗牛等肉食,也会吃一定的植物性食物,比如野果,北美负鼠的的四肢都有小且尖利的爪子,这使得它们具有较强的爬树能力,而且一条细长无毛的尾巴还能像猴子那样卷住树枝将自己荡起来。在食物匮乏时,它们甚至会像流浪狗那样翻找人类的生活垃圾。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北美负鼠有趣的行为。北美负鼠是一位“伪装大师”,在遇到危险时,它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躺下、伸出舌头、尾巴夹在一对后肢之间、紧闭双眼,鼓起肚皮,一动不动地“装死”,而且为了确保自己装死万无一失,它在躺下之后还会从肛门处分泌一些绿色的液体,这些液体会发出类似于动物腐烂的臭味。正是这种伎俩,骗过了大多数的食肉动物,这也是负鼠能够在美洲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总结

负鼠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它之所以会在美洲扎根生存的原因可能与有袋类动物的祖先原本就生活在南美洲有关,而且再配合上它们“装死”的绝技,让它们一直生存至今,还有了不小的种群数量。从食性上看,负鼠主要以昆虫为食,兼植食性食物,所以严格来说,它应该算是一种“益兽”。

负鼠是害虫吗?

负鼠是哺乳动物

负鼠是害虫吗?

首先负鼠不是昆虫,是哺乳动物。

然后回答这个问题,负鼠是属于风险生物,它们会在早晨举动,除吃部分虫豸、蜗牛以外,还会吃树叶,乃至会吃野生栽种的果树、蔬菜等,从而形成了部分风险,是不发起豢养的。

而在新西兰,负鼠是畜牧业和养殖业、以及乳制品业的敌人,它们是牛结核病的传播载体,由于负鼠会不停的流窜在各个地方,所以一旦载有病菌的负鼠抵达某个牧场,那么这个牧场的牲畜被感染的风险会非常之高。负鼠在树林中也是有害动物,它们破坏植物的根部、侵害森林中居住的雏鸟并偷吃鸟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