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从小在农村长大,夏天没少跟知了猴(蝉的若虫)打交道。那个时候,下午一放学就喊着几个小伙伴去几处树木高大的地方挖知了猴。这是个技术活,因为这个时候太阳还没落山,还没到知了猴破土而出的时候,所以它所在的洞上面的口是非常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呢?最小的孔我见过跟针孔差不多大。找到小孔之后,轻轻地用细树枝慢慢的挑开,洞口一点点的变大,最后变到大约跟成年人食指一样粗。然后,用小树枝深入洞中,一会知了猴就会抓住树枝,我们只需要慢慢的把它提上来就完成了。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这样挖知了猴,比起拿着手电筒去树干上找,更有乐趣和挑战性。
从洞里抓过知了猴,或者观察过知了猴洞的小伙伴都知道,知了猴的洞一般深度都在10-30厘米之间(黑蚱蝉的洞深度大都在10-15公分左右,而比黑蚱蝉小的蟪蛄和蒙古寒蝉的洞要深一些通常都在20-30公分左右),洞的直径非常的均匀大都在1-3公分左右,其中黑蚱蝉的洞口大都在2-3公分左右,而蟪蛄洞的直径大约只是黑蚱蝉的一半,通常在1-2公分之间。
我们以黑蚱蝉为例,一只黑蚱蝉若虫挖一个标准的洞,需要挖出多少土呢?黑蚱蝉若虫的洞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规则的圆柱体,而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以高,也就是说,一个黑蚱蝉若虫挖出一个深度在15公分的洞,大约需要挖出100立方厘米的土,甚至是更多。这些土如果是扔到洞口外的话,足以形成一个小小的凸起。但是,我们在知了猴洞口的周围什么都没有发现,除了一个小孔外,周围平整,没有任何挖土的痕迹。那么,知了猴挖洞时,挖出的土究竟去了哪里呢?
这个问题,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的好奇,所以,对它的洞我有过观察。首先,小时候用开始的办法找知了猴时,见到大的知了猴洞也总是习惯性地用食指探寻一番(万一有意外收获呢),我发现知了猴的洞内壁光滑,平整,而且我用手指头按压过洞的内壁,非常的紧实。这就保证了即使知了猴的洞受到一定的冲击,也不容易轻易地坍塌。
当遇到藏得非常深的知了猴时(一般情况下,太阳落山之前,知了猴都在洞的底部,一旦太阳落山,它们就会慢慢向上爬,在夏季大约6点左右时,它们会爬到离洞口约2-5厘米的位置,此时如果发现知了猴洞,用自己的小手的拇指和食指就能捏住它,然后揪出来)
我们就会带一把小铲子,贴着地面一层层地向下挖(不要斜向下挖,因为可能会被你挖动的土堵住了口,我就有几次被自己挖的土堵住了洞口,之后就很难找了)。
当挖到十几厘米深的时候,当洞变宽时,就到了底部了,此时的知了猴就难逃你的手掌心了。这时,我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知了猴洞底部除了被我挖土时掉落了一些散土外,依然非常的平整和结实。难道,知了猴在挖洞的时候,把土吃掉了?我小时候确实是这么想的。
显然,知了猴是不吃土的,因为它在底下时,营养的补给靠的完全是植物根系的汁液,这也是知了猴的分布为什么会以树木为中心,靠近树木的原因。终于,在上学那会,我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找到了答案。
知了猴一般都是在当年,最晚次年从树上由卵孵化为极小的若虫(此时为白色),若虫随风飘到地上,然后此时的若虫已经长出了可以用来挖掘的前肢,它们用这一对前肢,找到一个松软的地方开始潜入地下,由于此时它们体型只有5毫米左右,所以在整个的挖掘过程中,几乎没有土。当到达地下时,它们所在的位置大都在之后挖洞的洞底的位置。之后,它就开始挖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根据法布尔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知了猴在地下时,一边吸吮着树根的汁液,一边利用这些汁液将挖出的土混合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用的爪子按到内壁上,土壤经过与水的混合之后,体积被压缩,然后在往内壁上涂抹时,一部分也会深入松软的土中。此时,知了猴再用自己浑圆的身体挤压内壁,这样就跟油漆工粉刷房子一样,一点点的把内壁变得更加的坚硬、结实。
当内壁处理完成后,剩下的一些土还是用同样的办法混合成泥浆。然后放到洞的底部,同样用身体压实。这样一个从地下通往地面的甬道就建好了。
“家”建好之后,知了猴开始慢慢的吸吮树根的汁液长大,经过4次的蜕皮之后,这一年的夏天,知了猴会在洞口上方悄悄的用爪子的末端戳一个很小的孔。这个孔虽然很小,但是功能很多,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可以通过透过小孔的光线来判断昼夜,当光线变暗,就是它们的出洞之时;一个是可以通过小孔进入的空气来判断空气中湿气的高低,因为知了猴在最后一次蜕皮,也就是羽化为蝉的过程中,对环境湿度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也是为什么知了猴大都会在雨后的傍晚集体出动的原因。
总结一下哈
蝉的一生比较的短暂,这是因为它的主要生命阶段集中在若虫期,也就是知了猴形态下。从自然的角度看,蝉作为一种防御和攻击能力较差的昆虫来说,如果总是待在树上,那么它们被天敌(鸟类、螳螂等等)捕杀的几率就会变高。所以,它们选择了把自己一生90%以上的时间放在了相对安全的地下。
而知了猴在挖洞时,也表现得非常的聪明,它们采用了“混凝土浇筑”的方法,既解决了把土放到外面可能暴露自己的问题,又解决了土壤比较松弛,易坍塌的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
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知了猴对于农村而言都是非常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或者是叫昆虫吧。有的地方把知了猴叫做姐溜猴,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方法。一般在夏至前后知了猴爬出地面变成知了,在树上依靠吸收树枝的汁液为生,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里成长交配产卵。知了把卵产在当年生长的嫩树枝条上,然后把枝条的水分吸干致死,一旦到了秋后,雨水比较多的情况下,苦死的枝条就会在狂风暴雨下腐烂掉下掉在地面上,或者是在苦死的树上的枝条,知了卵遇到合适的温度孵化成为幼虫,然后掉在地下面鉆入大树根地下,继续吸食树根的的汁液。知了猴的幼虫一般在地下生活3~7年,在我国知了猴的地下生活的时间为三年,然后爬出地面成为大的知了猴。近两年知了猴的价格比较贵,可以说每年价格都在不断的上涨,现在野生的知了猴每一个平均在0.8~1元。知了猴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含高蛋白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随着每年大量的捕捉知了猴,野生知了猴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与知了猴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有关,毕竟现在原始的树林越来越少,都是一些经济林更新的速度特别的快,所以使得知了猴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当然现在也开始了人工养殖知了猴,效益是非常不错的,现在每亩的效益平均在7000到1万元,只是养殖周期比较长一些。总之,对于地下的知了猴随着身体不断的上涨,而且在地下挖的洞也越来越大,为的是容纳自己的身体。那么对于地下知了猴挖的洞的土弄哪去了?不像老鼠等其他动物挖的土扒到了地面上去。其实大家都知道土壤当中是有空气的,而且土壤之间是有缝隙的,比如说比较松软的土壤,在随着知了猴身体不断长大的时候,会把土壤向身体的两边进行挤压土壤,腾出自己容纳身体的空隙,对于呼吸的氧气就靠土壤缝隙当中的留下的空气中的氧气,这些足够提供自己的生存需求。一旦知了猴到了爬出地面的时候,就会把慢慢的往上爬,把所扒的土慢慢的向身体下面挤压,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知了猴洞,尤其是含水分比较高的土壤,而且粘性比较高的土壤知了猴洞越深越大。
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夏天的傍晚,我经常在院子里发现许多小洞。它们在大树荫下一些光秃秃的地方特别明显。这些洞不到1.5厘米宽,而且周围一般没有土堆。我不知道它们有多深,但它下面肯定有树根。 这些是由今年这一代周期性蝉出现造成的出口孔。
这些昆虫在地下觅食的数年间变得相当大。所以,当它们出现时,会留下一个很大的洞,挖洞的土一般被蝉抛到了身后,就是洞的下面,所以看不到土堆。反正这是一次性住宅,蝉也没有用了,填了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旦蝉若虫从地面出现,它们经常爬上附近的树干,抓住树干。背部裂开,成年蝉出现并飞上树冠。晚上你听到的巨大嗡嗡声是雄性蝉在呼唤雌性蝉。
雌蝉在小树枝和树枝间产卵。大约六周后,这些蛋孵化出来。蝉若虫落在土壤上,在地下打洞。它们以树根、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汁液为食。一旦进入地下,所有蝉的若虫都会经历四次蜕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蜕皮发生在地面上,当它们出现在它们特定的周期时。
蝉若虫以树根为食(树木能很好地忍受伤害,没有理由担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大树荫下有很多洞。在那些因为太阴而不能长草的地方,裸露的地面会使这些洞更加明显。没有必要担心,也没有必要采取灭害行动。
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马上就该立秋了,树上的知了叫声也是越来越少,仿佛宣告着夏天的即将结束。曾几何时,知了的鸣叫是夏天的标配,配合着一声声的知了叫声,一个快乐的夏天也就展开,上树摘桃,下河抓鱼,然而如今知了成了夏天的网红美食,不光农村人吃,就连城里人食用知了猴也成为了一种潮流。
从前没人吃的知了猴,硬是吵到了如今的七八十一斤,即便是如此,很多地方知了猴还是供不应求,因为知了猴是越来越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桐树,杨树下面特别喜欢生知了,每到夏季知了猴大量上市的时候,你就会看到树下会有好多的洞口,洞口不大直径大约一到两公分左右,但是特别深,这个洞就是知了猴破土而出造成的小洞,那个时候就比较好奇,知了猴那么的柔弱,这么硬的土地它是如何打洞出去的,打洞的土又去了哪里?
知了的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地下的,一般的知了至少需要在地下生长3~5年时间,特殊品种甚至需要十到八年才能从一颗知了虫卵长成一个知了。只有到了产卵期才会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树上产卵,而从蜕变成蝉到产卵过后,一只知了在地面存活不过十天半月左右。所以知了爬到树上就会拼命的叫唤。
当知了产卵过后生命就开始逐渐消亡,直至死去。产过卵的树枝也会掉入土中,重新孵化成虫卵,遁入土中周而复始。虽然知了看似柔弱,但是没有退壳之前,全身武装的盔甲加上两只强有力的前肢,让其有很强的破土打洞能力,所以不要小看知了,如果不小心被它的两个大钳子夹到的话,还是会疼的。那么知了打洞的土都哪里去了?
有人说这土都被知了猴给吃掉了。其实这个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知了作为半翅目昆虫,主要以吸食树体植物的汁液为生,怎么可能会吃土呢?
之所以我们看不到它打洞的土,主要是因为知了是一边打洞一边回填作业的。确切的说,知了应该是自己钻出来的,它的土还在洞里面,所以我们是看不到它打洞的土。关于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出来,它打洞的土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我从7岁的时候就在农村抓知了猴,那时候在农村可是一比一的美味佳肴,一次抓回家里30多只,可以做成烤串,也可以油炸,上了餐桌配上一些椒盐和辣椒粉,打开一罐冰镇的可乐,真是令人难忘的童年,是我无法忘怀的幸福时光。
经常和知了猴打交道,渐渐地就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知了猴在地下孵化的时候,周围土壤是十分稀疏的,当它从土壤中开始向外爬的时候,就会挤压周围的土壤,这一部分土壤仍然留存在地下,只是土壤密度加大了。随着向上攀爬的过程,上方的土壤就会自然掉落到洞的底部。我们看到洞依然存在,而看不到挖出来的土,实际上只是洞中土壤被挤压了,而土并没有减少。
知了的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大部分时间都栖息在地下,一般的知了至少需要在地下生长3年时间,特殊品种甚至需要十到八年才能从一颗知了虫卵长成一个知了。只有到了产卵期才会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树上产卵,而从蜕变成蝉到产卵过后,一只知了在地面存活不过半个月。所以知了爬到树上就会拼命的叫唤。
在农村抓知了猴就是在它从土里爬出来到上树的过程中去抓捕,之所以这么多人去抓捕就是因为有市场,因为知了猴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优质食材,在北京已经卖到了3元一只,如果去晚了,没多一会就卖完了。吃货喜欢吃它,是因为它的口感很棒,而且还传说它是高蛋白的昆虫。不过在这里我为大家普及一个营养知识,类似知了猴、蟑螂、蛆虫等确实富含高蛋白是不假,但这些蛋白对于人体所需的蛋白来说属于“异蛋白”,也就是无法被人体吸收。
如果再这样吃下去,恐怕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纪录片或百科全书里看到知了的模样了,亲爱的朋友们,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是一名农林作业的空中农夫(女飞行员),我看问题的角度不会随波逐流,会带给大家全新角度和思路上的信息增量,如果我的回答有那么一刻帮助或打动了你,欢迎点一下关注呦,带你了解更多的三农知识。知了猴从地里面打洞爬出来,谁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
知了猴是金蝉还没有发生变化之前的称呼,天义记得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如现在好,吃顿猪肉羊肉都是比较奢侈的幸福。一到夏天晚上,大家就会拿着手电筒,提着小水桶,在果树下面,或者是杨树林柳树林附近,去捉知了猴,一晚上运气好的话,能捉到满满的一盆。
回到家洗干净,用粗盐搓起来,放在油锅里一炸,炸熟之后,咬一口美味的不得了,恨不得整个都填在嘴里,全是肉汁,可好吃了。现在人们天天大鱼大肉,农村里捉知了猴的人也少了,反而越来越多的听到蝉鸣的声音了。
看到题主的疑问,知了猴打洞的土去哪了,其实原来小时候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探讨过,为了弄清楚那些土去哪了,我们甚至将知了猴爬出来的洞往地下挖了很深。最后明白了:
其实,在洞的最下面有些落土的,也有一些新土,而知了猴在即将出土的时候,每天会往上面挖一些土,这些土会落下来,知了猴会踩在下面,这样周而复始的重复动作,直到够它爬出地面的时候, 就不在挖洞了。所以当我们捉到知了猴发现身上全部都是泥土,也说明了在地下的土的去向。
大自然还是很神奇的,包括像金蝉这样的动物,从卵到幼虫到知了猴出土再到变化成蝉,3到7年的时间,在我们人类看起来有些漫长,但对于它们来说却是适应着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让我们看到了知了猴的勇气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