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只要是能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都怕寄生虫,包括人类,而且只要是寄生虫的寄主,很难完全摆脱寄生虫的寄生,比如螨虫就是一种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寄主和平共处的寄生虫,而且即使我们洗得再干净,螨虫也不会从我们的身上彻底消失。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虫,比如蛔虫,会导致宿主的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吃熟食就是一种规避寄生虫的方式之一。但是,人类可以烹饪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会有寄生虫。那么它们就不怕寄生虫吗?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寄生关系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都无法摆脱寄生虫的困扰。从寄生关系来说,寄生虫与寄主的寄生关系可以分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偏利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没有危害,但对自己有利,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藤壶和大型的鲸,藤壶靠藤壶初生胶把自己牢牢的固定在鲸的体表上,而鲸可以把没有行动能力的藤壶带到浮游生物(藤壶的食物)密集的地方。互利共生则是指对于寄主和寄生生物都有利的寄生方式,比如牛的体内有纤毛虫,但是纤毛虫会分泌消化酶帮助牛消化,这样纤毛虫得到了植物的营养,牛的消化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而寄生则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有害,比如蛔虫就是一种对自己有利,对寄主有害的寄生虫,铁线虫寄生在螳螂体内,也是一种对自己有利,但对螳螂有致命危害。

因此,寄生虫并不是全部都对寄主有威胁,只是那些只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及对寄主有机械性损伤的寄生虫才是有害的。

上图为被铁线虫寄生的螳螂,当铁线虫离开螳螂时,也就意味着螳螂的生命终结

食肉动物是如何接触寄生虫的?

疾病从来就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之一,而导致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寄生虫是一大主要的因素。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也是如此,根据科学家们对野生动物尸体的解刨看许多野生动物体内都是有寄生虫的。一般情况下,食肉动物感染寄生虫主要有两个途径:进食和皮肤。

进食很简单就是吃了已经携带寄生虫的动物的肉,我们以猫科动物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老虎,老虎的主要猎物之一是野猪,而根据2013年四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野猪寄生虫调查报告》显示,在采集的218头野猪(野外意外死亡的个体)中,检测出了36种不同的寄生虫,其中有14种线虫、9种吸虫、5种绦虫、4种孢子虫、1种棘头虫,剩下的都是螨虫、疥虫、蜱虫。由此可见,野猪作为老虎的主要食物之一,身上是有许多的寄生虫的。而老虎吃生肉,这些寄生虫大部分也被老虎吃下了肚子。

其次是猫,在野猫的食谱中,老鼠的占比很大,而老鼠身上的寄生虫也很多,其中对其他动物比较有威胁的就是弓形虫了。当老鼠感染弓形虫后,行动会变得迟缓,一旦被猫发现,它们逃脱的几率几乎为零。而当猫吃下了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之后,猫就会成为弓形虫新的宿主。

而所谓的皮肤传播就比较的简单了,而且危害相比较体内寄生的寄生虫来说要小一些,它们大都是通过皮肤接触的方式传播的,比如野猪身上有蜱虫、疥虫,这些寄生虫会在老虎捕食野猪时跑到老虎的身上。只不过,通过皮肤传播的寄生虫大都是体外寄生的,它们虽然会威胁宿主的健康,但是对生命的威胁不大。

食肉动物怕寄生虫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比如上面我们说的猫吃了带有弓形虫的老鼠之后感染,照样可以出现弓形虫病的症状,而且像野猪身上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也会在老虎等食肉动物体内寄生,同样会威胁老虎的生命健康。所以,食肉动物必然也是怕寄生虫的。

但是,怕归怕,它们也没有办法去避免,吃肉不一定会感染,但不吃肉一定会死,所以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不可避免会通过进食其他野生动物导致自身被寄生虫感染。当体内的寄生虫累计到一个阈值时,它们就会出现各种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而一般情况下,由于食肉动物的胃液浓度较高,对吃进去的寄生虫会有很强的杀灭性。而且大多数食肉动物都有一些兼腐食性的食性,这是为了保证自己在食物匮乏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存活,因此,它们的胃液已经强大的到可以杀死大多数的细菌和寄生虫了,这也是为了生存而进化的一种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它们吃一顿腐肉可能就死掉了。

总结

在野生环境下,动物们没有医生,它们生病了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来对抗,被寄生虫感染了也是如此,而且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不得不吃可能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毕竟在被感染之前,它们也无法辨认猎物是否是携带着。所以,它们要做的不是怕,而且要么打败疾病,要么被疾病给带走,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相对来说,食肉动物强大的胃液是保证自己最大可能不被寄生虫感染的唯一“利器”。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关于这个问题,狮子、老虎会咆哮着问你:我倒是想吃熟肉,关键谁给我煮,你们会用火,我不会呀。

动物可以吃生肉有5个主要原因:

新鲜,现杀现吃;胃酸多;免疫系统强;嗅觉强;没得选;

新鲜

大草原上野生动物捕到食物往往就地分食。这意味着肉仍然是新鲜的,还没有开始腐烂。

市场或超市买的肉不是现宰的,而且当你看到摊位上苍蝇乱串,不用想你也知道这块肉已经携带细菌,而且从归西、分解、到摊位上,细菌已经有足够时间大量繁殖。

不过,我们也吃生肉,比如:三分熟的牛排,蓝鳍金枪鱼……牛排在到达饭店之前,一般都已经做了零下18度的灭菌处理,并且所谓三分熟的烹饪过程牛排内部会达到62℃,并静置三分钟以上,这样已经可以秒杀掉大多数细菌。

同理,三文鱼也并非从海里直接到餐桌上,它们在上船的第一时间就会放到冷冻室,有非常严格的冷冻灭菌标准,只通过这些流程,最终才会放到你面前。

腐肉

实际上,生肉,甚至是腐肉,以及骨头内的骨髓在人类的演化上,为脑补发育及时提供了所需的蛋白质。其他动物,比如秃鹫,以腐肉为食,这是因为在它们的消化系统中有特殊的酸和酶,还有更强大的免疫系统来处理细菌。远古的人类也有比现在更强的免疫系统与更多的胃酸,更长的肠道,因为我们始于古猿,而古猿是倾向于草食性,草需要更强大的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只不过这套系统随着人类的演化,熟肉的出现成了累赘,慢慢退化掉了,现在的蔬菜只是为了促进肠胃蠕动,我们很少从中获取能量。

胃酸多

大草原上的大型猫科动物胃里有一套特殊的消化酶,并且消化系统中有更多更强的酸,可以杀死胃中更多的细菌。一些动物还会对某些细菌具有天生的抗性,其他动物吃同样的食物会感染和生病,而它们不会。因此,生肉能否吃决于物种,动物有时也会因此挑食。

当然,悲剧并非没有,许多动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因为感染了寄生虫或细菌而死亡,只不过我们通常看不到。有些毒素与疾病并不会立即爆发,由于动物相对人寿命较短,有时候在爆发之前,很多动物就已经寿终正寝了,有的时候是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战死了。

免疫系统更强

野生动物没有接触熟食的机会,因此在人类免疫系统退化时,他们的免疫系统却一直沿着吃生肉的方向演化。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不是所有的野生动物都能吃生肉。狮子也无法像秃鹫那样吃腐肉。有时候狗会吃草,这是为了能把吃到的有害的物质(例如变质的肉),通过吃草呕吐出来。因此,这是一种内在的免疫机制,能够将变质的肉再次排出体外。

嗅觉更好

很多动物可以通过嗅觉来辨别食物的好坏,特别是一些食腐的动物。它们并非饥不择食,而是它们可以通过嗅觉来判断肉腐烂的程度,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些动物好豆腐不吃偏爱臭豆腐,但是如果臭豆腐也变味了,它们就要考虑能不能吃了,而对肉的判断就是通过嗅觉。

除此之外,很多食腐动物可以通过嗅觉来寻找食物,秃鹫在空中盘旋,远远的就能闻到远处地上“臭气熏天”,一种“死亡”的味道。不过,这仍然需要科学家更多的研究,这一点暂时只是一个理论。

  • 没得选

在动物王国中,动物们都遵循着自己的生存法则,这个法则中“避短”很重要,很多动物我们表面上看着健康,实际上它们可能已经吃下了有问题的食物,但它们很善于隐藏。这是因为在动物王国里没有人愿意成为下一个猎物。

养过宠物的都能发现,你很难准确的了解到你的宠物是什么时候生得病,或者生没生病。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马上出现病恹恹的情况。

因此,你可能觉得动物吃生肉都没事,实际上有事的也会装没事!

能否吃生肉

如果说东非大草原是世间险恶,那么现在的人类就像处于温室的花朵,我们早已失去对抗“世间险恶”的那套消化系统。因此尽量避免吃生肉,除非这类肉经过了严格的灭绝标准,而且保证不会出现二次污染。

一般情况下也很少有人会专门去吃生肉,比较烹饪才能激起人的味蕾。但有一点的要注意,我们经常会间接吃到生肉,比如生肉和水果容易共用一把刀,或者都放置在案板上等一些方式造成细菌传播。你从超市买的肉通常会感染沙门氏菌或李斯特菌,因此一定需要煮熟了,即使是宠物也不能吃生肉,人类倒还好,但这两种细菌很容易使它毙命。

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吃生肉,动物却能吃。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肉食动物包括人,在吃食生肉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患有寄生虫病,在自身免疫力低下,寄生虫体数量多等情况下,都会引发死亡。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会夺取宿主的营养,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给宿主带来机械性损伤,如蛔虫多时可扭曲成团引起肠梗阻,在肺内移行时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引起出血;在宿主体内产生毒素和抗原性物质,引起宿主的过敏反应,例如侵入肠粘膜和肝时,分泌溶组织酶,溶解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引起宿主的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野生生物大概有66%是死于寄生虫,间接死亡的也许更多。食肉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日积月累,身体越来越差,然后逐渐被自然淘汰。只是对此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而已。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狮子说:寄生虫,我也怕啊,可我要活下去!其实,所有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都是如此,它们与人类的不同点就是没有主观能动意识,利用外物,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它们的生存秘诀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与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等抗衡,看谁耗得过谁。

{各种蜱虫}

各种寄生虫

常见的寄生虫有:跳蚤、绦虫、线虫、金小峰、血吸虫、疟原虫、弓形虫、蛔虫等等。寄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可能被寄生,大到鲸鱼,小到细菌。生物学解剖研究过程中,寄生虫的能力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寄生在体表吸取血液,比如蜱虫;有的寄生在肠道汲取营养,比如绦虫、线虫等等,有的寄生就更加明目张胆了,直接用吸盘吸在大型动物的表面,比如藤壶,自己有触手过滤海中的浮游生物,这就是鲸类动物的噩梦。

进化过程中,寄生虫本身已经丧失了自主捕食获取食物的能力,有的寄生虫离开宿主就会很快死亡,它们有的甚至连消化器官都已经丢弃了,直接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供给自身的成长发育。它们通过大量产卵的方式,等待一切机会被宿主吃下去或者黏附在宿主体表,然后发育成幼虫,钻入宿主的各种组织器官,但并不会让宿主致死。比如金枪鱼,它的体内就含有大量的线虫之类的寄生虫,分布在肌肉各部分,欧洲、日韩等地的民众喜欢吃生冷海洋鱼类刺身,免不了被寄生虫感染。

{藤壶人能够让鲸鱼痛不欲生}

在自然界,能量的传递是十分珍贵的,很多动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食,除了满足自身成长、繁衍的需要,很多营养物质被寄生虫消耗掉了。

有些动物发展出了极其高效的防御措施,利用强大到令人惊叹的胃酸来阻碍寄生虫活体或者是虫卵,比如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它们的胃酸堪比浓盐酸了,估计人类的指头放进去,三分钟就被溶解了。

很多寄生虫业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技能,它们并不是对宿主予取予求,而是有节制地索取营养物质,甚至在动物体内展开自我压制行为,防止数量过多导致宿主提前死亡。比如很多野猪体内,只存在一两条绦虫,占据了整个野猪的消化系统,相安无事,如果突然有几条绦虫进来,强壮如野猪,也是扛不住的。

跨门类寄生

并不是只有虫子可以寄生哦。有些真菌就很狡猾,这样的寄生,目的性非常强,最典型的就是:“冬虫夏草”,这就是一种真菌感染毛虫的幼体,利用毛虫的营养物质生长,形成一种独特的生物状态,既保留毛虫幼体,也有类似于植物的形态冒出来,等待机会冒出土层,展开来释放孢子,完成繁衍任务。

在热带雨林,人们甚至发现了某些真菌专门感染某一种生物的景象,蚂蚁、瓢虫、蚱蜢等等都有可能被这些寄生真菌感染。这些真菌寄生的时候,昆虫还活着,等到一定时机,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干扰到昆虫的中枢神经,使得它们表现怪异,比如有人见到蚂蚁自己离群跑到植物顶端把自己晒干,实际就是真菌干扰了它们。

寄生虫的危害:

第一:吸取宿主大量的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这是绝大多数的寄生虫的危害,比如蛔虫、绦虫等等,它们一般不会致命,在过去,人类就饱受蛔虫的侵害,蛔虫都是粪口传播的寄生虫,人们的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时候,蛔虫卵就会附着在蔬菜、肉类上面,烹煮无法彻底消灭它们,人类吃下这些食物,就会感染,虫卵排出体外,完成新的寄生过程。

第二:毒副作用,有些寄生虫会分泌大量的毒液,造成宿主感染,严重的时候,可以致命,比如蜱虫、血吸虫、疟原虫,它们吸食血液的时候,会排出胃部的液体,帮助消化血液,或者是使得宿主麻痹,减少疼痛感,使宿主不易察觉,但是其中的某些酶、蛋白质大分子会对宿主造成伤害。这些伤害造成宿主的免疫系统超量发挥,让宿主发高烧甚至是神经系统紊乱,导致死亡。

野生动物都被寄生虫调教了

野生动物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我们经常发现家猫、狗狗身上会出现跳蚤、蜱虫之类的寄生虫,人类可以用药物将它们驱离,可是动物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动物对寄生虫只能听之任之,那些经受不住寄生虫侵扰的动物个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早就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对寄生虫有一定抵抗能力的个体。看看寄生虫是多么地厉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过也存在个别现象,某些灵长类会主动杀死或者驱赶寄生虫,我们会看到很多猕猴、猩猩、狒狒等动物互相理毛,就是抓取寄生虫顺便寻找体表的盐类结晶。在马达加斯加岛,人们发现一种狐猴类,居然懂得利用巨型马陆(一种巨大的千足虫类)的体液来驱赶寄生虫,马陆身上有微量的氰化物,会杀死部分寄生虫,甚至对寄生在肠道内的寄生虫也有一定作用,虽然这个昆虫的味道怪怪的,可是狐猴似乎很享受。

寄生虫有时候也帮助人类

大多数人谈到寄生虫都会感到背后发凉,可是寄生现象也可以为人类服务,在林果业当中,很多水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吸引不少昆虫来啃噬,最典型的就是寄生蜂防治虫害,这类小蜂利用长长的尾刺,把自己的卵注入到其他昆虫的身体或者卵当中,幼虫吃掉了卵内的营养物质,发育成熟后,钻出来继续侵占其它的虫卵,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病虫害的作用,可以防止化学药剂的滥施行为,保证农作物产量。

目前的生物研究取得不少进展,已经有很多生物实验室专门培养寄生蜂,比如赤眼蜂、金小蜂,卖给果农,挂在果树上,成峰出来后,四处寻找害虫的卵,一针销魂,并且,这些蜂还自我繁殖,让大量害虫不得安身。保证了林果业的生产、丰收。

总之:

寄生现象是生物演化的结果,所有生物的目的都是为了繁衍自己,至于获得营养的方式,千奇百怪,不要以为人类吃植物、吃动物就比这些寄生虫高贵到哪里去,大家都是能量传递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随着人类生物科技、医药科技的进步,会找到更多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或者防护力度,杀灭那些对我们有害的寄生虫,而不是肆意干扰自然状态,企图消灭它们,一个毫不起眼的物种的毁灭,可能带来生态方面的灾难。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作为一个奇闻作者我来回答您,任何动物吃生肉都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生物学家已经普遍认同,在生物界没有纯粹的肉食动物和素食动物。肉食动物有偶尔吃素的习惯,而素食动物也有偶尔吃肉的习惯。

胆小怕事的雪兔有时候会食用天敌猞猁的尸体,吃鸡肉时候甚至连翎毛都吞进去;食草的小鹿有时候会吃兔子;素食的河马有时候会扯碎闯入领地的斑马,然后分食。

这就是活生生的自然界生物,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素食动物或者肉食动物。

而像狮子、老虎等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它们在吃生肉时候,如果猎物感染了寄生虫,捕猎者有很大几率感染寄生虫。生物学家解剖过许多野生动物的尸体,发现它们的死因大都是因为各类肿瘤和寄生虫带来的并发症。

狮子老虎生存在野外,环境异常的艰苦,所以即使感染了寄生虫,它们也不会表现出来,也没有人去特意关注它们是否感染寄生虫,所以一般这类的野生偏肉食动物生存的年限并不长。

蛔虫和绦虫这类的寄生虫的卵有几率不会被胃酸腐蚀,寄宿在动物们的消化器官内,还有几率进入其他器官内,如肺部,脑部和肌肉中。

寄生虫会夺取寄主的大部分营养,影响寄主各部分器官的正常工作,导致动物营养不良或者其他器官不可逆的损伤。久而久之,寄主就会因为寄生虫导致种种后果死亡。

在这种以肉食为食的动物中,能寿终正寝的动物确实不多,其中正常死亡的野生动物中,有将近一半的动物都是因为寄生虫感染而死亡的,还有三分之一是因为肿瘤导致死亡,其他的部分则是因为各种器官衰竭死亡。

但是在肉食动物中,绝大部分的还是由于其他动物的相残或捕食而亡,例如鬣狗和狮子这对宿敌。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为什么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古猿进化为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的现代人,特别是在学会保存和使用火种之后,人类对食物的进食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草食性为主演变化草食和肉食并重的杂食性、从吃生肉演变化吃熟肉,伴随着进食方式的改变,人体的消化系统也同时发生着改变,比如肠道长度逐渐变短、胃液的酸性逐渐降低等,而在食物加热变熟的过程中,食物内部原来可能存在的寄生虫也基本上被杀灭,所以现在的人们一旦吃了生肉,就有较大的几率感染上寄生虫,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而在自然界,大量的野生肉食性动物,它们并没有人类使用火烹饪食物的能力,所吃掉的肉食都是生的,为什么感觉它们不怕寄生虫呢?实际上,无论是人类也好,野生肉食性动物也罢,没有哪一种动物是不害怕寄生虫的,只不过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拥有着一些规避性的“本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寄生虫的危害而已。而长期被寄生虫影响、体内寄生虫数量过多的个体,也会致使动物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的还会慢慢衰弱死亡,只是从人类的视角,我们很难发现它们是由于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而死亡,更判断不出因寄生虫过多而死亡。

在自然界中,随着生物种群的演化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复杂的影响关系,其中有一种关系就是2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生”。根据共生过程中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程度,人们将共生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共栖关系,对一种生物来说通过共同生活而受益,而另一种生物不受益也不受损,也被称作片利关系。二是互利关系,在共生过程中,营养物质对于双方来说都有输送渠道,两种生物都会受益。三是寄生关系,营寄生的生物在此过程中受益,而宿主则受损。我们通常所说的寄生虫,就属于上面的第三种关系。

在寄生虫的一个生命周期以内,它至少有一段时间或者至少一个发育阶段,是在宿主的体表或者体内的特定部位生活的,在寄生的部位,通过摄取宿主的营养物质供自己身体所需,在摄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则会对宿主的身体健康造成或重或轻的伤害。比如寄生在人体皮肤上的虱子、螨虫等,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蛔虫等,寄生在大脑中的弓浆虫、黑热病原虫等,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也完全不同。

那么,对于像老虎、狮子、鬣狗、秃鹫等这样典型的食肉动物来说,由于它们所进食的动物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寄生虫,这些动物尸体被食肉动物吃掉以后,同时吃进去的还有这些寄生虫,可能有一些寄生虫在寄生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后会死亡,但是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寄生虫,会重新适应食肉动物的体内环境,从而稳定地在食肉动物体内相应部位存活和发展起来,像线虫、吸虫、绦虫、原虫类的寄生虫最为普遍。

由于这些食肉动物就是以肉为食物来源的,它们本身根本没有能力来辨别肉里是否有寄生虫,如果不吃肉自己则活不下来,所以在长期进食肉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食肉动物的某些生理特征都逐渐适应了肉食性,比如消化道变得很短、肠道内的纤毛比较发达以便于更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胃液的酸性很强而且具备大量的泌酶腺体等等。而强度很大的胃酸,则既能有效杀灭肉类中的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同时也能有效地消灭寄生虫或者抑制寄生虫的繁育。

如果说胃酸是肉食野生动物阻挡寄生虫的第一道关口,那么这些肉食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越来越强大的免疫能力,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关卡”。在人类从吃生肉向着吃熟食的进化过程中,对于生肉以及由生肉所带来的致病因素的免疫能力越来越低,而这些野生动物则不然,其免疫系统一直向着适应吃生肉而且增强吃生肉能力的方向演化,所以独特的免疫系统,也对肉食野生动物吃生肉而少生病加了不少分。

不过,我们仍然要看到,即使肉食野生动物,拥有着人类所不具备的适应吃生肉的特殊能力,但是其体内仍然会存在着众多寄生虫,多数情况下这些寄生虫对宿主健康产生的影响有限,处在一个安全的阈值范围之内,然而一旦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或者消化系统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寄生虫的数量过多,也会引发野生动物出现相应的疾病,而这些得病的野生动物由于无法自行诊治,往往是默默承受病痛的折磨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从而成为其它肉食动物的食物,或者被自然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