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现存最大的蜈蚣最长也只有36公分,它就是秘鲁巨人蜈蚣,尽管如此,它依然成为了蜈蚣中的巨无霸,而且它甚至能把食物链“逆袭”,以青蛙、蝙蝠、蛇这种原本作为天敌的动物为食。由此可见,一条3米的长的巨型蜈蚣的话,加上它的毒液,杀一头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那么,考古学家挖掘出了3米长的巨型蜈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期的生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体型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

石炭纪的“巨型蜈蚣”

考古学家确实挖掘出了石炭纪巨型多足生物的化石,但是它是巨型马陆,并非巨型蜈蚣。因为,严格意义上说,马陆和蜈蚣并非同一物种。首先,蜈蚣是指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唇足纲下的动物,而马陆是指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下的动物。其次,蜈蚣除了头尾以外,每一段体节都有一对足,而马陆除了头尾之外,每一段体节都有两对足。

倍足纲的马陆

唇足纲的蜈蚣

除了分类和形态不同外,两种动物的内部结构和习性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马陆是一种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的动物,而蜈蚣则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因此马陆的头部并没有像蜈蚣那样钩状的颚爪。其次,马陆的体内有臭腺,在遇到危险时,会释放臭液,让天敌瞬间丧失食欲,而蜈蚣体内没有毒腺,它们要么钻缝逃走,要么战斗。

因此,石炭纪被发现的巨型多足类动物并不是巨型蜈蚣,而是巨型马陆,二者的区别非常大,切勿混为一谈。

石炭纪-巨虫时代

科学家从石炭纪的地质层中发现了超过500种的大型昆虫和节肢动物的化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翼展有1米的巨脉蜻蜓、体长可达70公分的普莫诺蝎、体长可达3米的巨型马陆等等。

相比较其他地质年代中的昆虫和节肢动物,石炭纪拥有的是体型最大的,因此,石炭纪才被称为“巨虫时代”。那么,巨虫时代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三个因素:

第一,环境

石炭纪是距今约3.59亿年前-2.99亿年前的一个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有两个“特产”:煤炭和巨虫。根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的煤炭储备中约有50%是石炭纪产生的。而形成煤炭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树木,因此,这成为了石炭纪有大量植被覆盖的直接证据之一。其次,石炭纪的植物主要以蕨类为主,当时的蕨类森林几乎覆盖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由于石炭纪整个环境偏温暖、湿润,才让植物们有了崛起的机会。

植物的繁盛给昆虫和食草类节肢动物们提供了足够的营养,它们不需要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大快朵颐着,这是“巨虫时代”形成的前提。

第二,氧气含量

陆地被繁茂的蕨类森林覆盖,直接导致了空气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大口的吸收着二氧化碳,在光合作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这样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开始不断的增加。到了距今约3亿年前,地球上空气中氧气的比例达到了35%,是如今大气中氧气含量的接近两倍。氧气含量的增加,导致了以渗透方式呼吸的昆虫在形态上趋于巨大化。相信许多小伙伴对科学家得出各个地质年代氧气含量的方法比较感兴趣。其实不同地质年代的氧气含量是一个大概值,它是利用C12同位素测量法,先确定一下同位素的半衰期,在根据不同地质年代中的同位素的衰变情况得出的数值。

第三,天敌

石炭纪是介于泥盆纪和二叠纪之间的一个地质年代。由于泥盆纪时期海西运动频发,导致了许多地方原本被海水覆盖的陆地裸露了出来,使得蕨类植物在陆地上有了栖息地,之后昆虫和海洋生物分别演化。到了石炭纪,昆虫和节肢动物们已经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演化,它们迅速的抢占了陆地上的生态位。在食物和氧气含量的双重加持下,这些生物的体型开始慢慢变大。但是,仅仅是食物和氧气的变化还是不够的,因为如果陆地上有天敌的话,会遏制它们的发展。但是,当时的陆地并没有食虫类动物,这就给了它们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虽然没有天敌,但是昆虫和节肢动物内部的竞争是存在的,因此,许多生物开始了体型的进化,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越吃越大,越大越有利下,一些生物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巨虫时代。

总结

古生物家发现的石炭纪的多足类动物是巨型马陆,而不是蜈蚣。当时的昆虫和节肢动物之所以体型达到了历史极值,是因为环境、氧气含量以及缺少天敌这三个因素共同导致的,这就是“时势造英雄”。不过,从已灭绝的生物看,体型越大反而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越差,越容易灭绝。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蜈蚣,有记录的是62厘米,这种蜈蚣可以捕捉鼠类等小型动物。

这么大的蜈蚣在人类看来,已经是庞然大物,不敢直视了。

但远古时期的蜈蚣要比这种蜈蚣大得多,体长可以超过3米,已经相当于一只成年鳄鱼的长度。

你可能很好奇,为什么在白垩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等时期,生物的体型都非常巨大?

比如,远古时期的蚊子比现在要大3倍多,蜻蜓一只超过1米多,简直可以当坐骑用了。

远古巨兽的出现,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早期剧烈的地质活动,将大量的养分从地壳中带到地面,沃土为植被的增长提供了极好的生长条件,为食草性动物的繁荣提供了大前提。

绿色植物(特别是海藻)的大量繁殖,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氧气。

在食物吃也吃不完,氧气有如此富足的情况下,大者为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不二之选了。

所以,出现50米长体重超过50吨的马门溪龙等巨兽,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看完真庆幸,人类没有出现在那个巨兽年代!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考古学家发现石炭纪3米长的巨型蜈蚣,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第一,巨型蜈蚣是古生物学家发现,不是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二,并不是巨型蜈蚣,而是像蜈蚣一样的巨型节肢动物。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个石炭纪的“巨型蜈蚣”。

图注:石炭纪时期的雨林,图片来自网络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距今3.6至2.8亿年前的一个纪元,之前是泥盆纪,之后是二叠纪。泥盆纪的地球气候温暖潮湿,陆地上第一次生长出了连绵不绝的雨林,森林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得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达到了35%,这远远高于今天的21%。因此,石炭纪也被称为“富氧时代”。

谁喜欢高含氧量的大气,当然是节肢动物啦,因为它们是通过体表的气孔呼吸,体积越大需要的氧气就越多。石炭纪的高含氧量恰恰促成了节肢动物的大型化,所以石炭纪还有“巨虫时代”的别称。

图注:出没于石炭纪雨林中的节胸,其他动物赶快躲避,图片来自网络

石炭纪陆地上最大的节肢动物就是所谓的“巨型蜈蚣”,学名其实叫做节胸(Arthropleura),是1854年由迈耶命名的。节胸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多组亚门——倍足纲——节肋目——节胸科——节胸属;而我们熟悉的蜈蚣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多组亚门——唇足纲——整形亚纲——蜈蚣目——蜈蚣科。从分类上看,节胸和蜈蚣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远,现存的动物中马陆与节胸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说节胸是“巨型蜈蚣”倒不如说它们是“巨型马陆”。

节胸并不像常见资料中说的那么大,其体长并没有3米,最大的节胸体长可达2.6米,宽度为0.5米,整个身体有30节组成,每一节上都有相应的背甲,所以节胸看上去很宽。尽管没有3米长,但是2.6米长的节胸依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

图注:节胸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节胸背上有坚硬的盔甲,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节胸的正反面,图片来自网络

拥有30节身体和60条腿的节胸能够在陆地上快速移动,它们四处寻找食物。我们曾经认为节胸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会像蜈蚣一样分泌毒液杀死猎物。最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节胸很可能是以植物为食的,所以习性上也与马陆相似,并不是恐怖的杀手!

图注:英剧《史前入侵》中将节胸描述成一种像蜈蚣一样的可怕生物,图片来网络

图注:在地面上前进的节胸,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图片来自网络

与节胸一起生活在石炭纪森林中的巨型节肢动物还有翼展可达0.8米的巨型蜻蜓,长度超过0.6米的的巨型蜘蛛等等。

图注:石炭纪是巨虫们的黄金时代,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石炭纪的结束,雨林的崩溃,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降低,巨型节肢动物也纷纷消失,地球上唯一的“巨虫时代”因此而结束了。

参考资料:

1.."The Excitement of Discovery". Virtual Museum of Canad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February 4, 2012. Retrieved 2006-04-17.

2..M. G. Lockley & Christian Meyer (2013). "The tradition of tracking dinosaurs in Europe". Dinosaur Tracks and Other Fossil Footprints of Europ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5–52. ISBN 9780231504607.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所谓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是指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远古蜈蚣虫身体由约30节节段组成,每节段由两个几丁质侧板和一个中心板覆盖,两侧为成对的腿,跟身体的比例约为8:6,与现在的一些千足类动物相似。通常情况下,远古蜈蚣虫死后,外壳就会脱落,只有个别的节段或板块作为化石保存下来。因此,还没有人发现一个完整的大型远古蜈蚣虫个体。德国西南部的一块部分身体化石长90厘米,加拿大发现有远古蜈蚣虫两行平行的脚印记宽50厘米,据估计,这条脚印的制造者至少有1.7米长,美国和苏格兰也发现了类似的轨道。一些孤立的铠甲节段化石的大小表明成年远古蜈蚣虫可以达到至少2米长度。

一般认为,远古蜈蚣虫是食草动物,苏格兰的一个样本中存在肠道内容物分析显示由蕨类植物碎屑组成;在化石记录中还没有发现口器,这表明口器可能没有硬化,支持其主要以植物为食。

在石炭纪时期出现了多种这样的大型节肢动物,而且巨型节肢动物只生活在石炭纪,在石炭纪时期,现今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附近,被大片植被繁茂的沼泽覆盖,这些古老的沼泽是许多大型节肢动物的家园,包括翅膀展开超过两尺的早期蜻蜓和远古蜈蚣虫。

解释这种现象的主要理论是石炭纪时期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较高,达30%-35%,而现在仅为21%左右。

呼吸机制对节肢动物的最大体型施加了严格的限制,陆生节肢动物通过开在身体外面的气管呼吸,气门连接外部环境,然后身体通过特殊的软膜吸收氧气进入血淋巴。如果节肢动物的体型翻倍,那么它的身体需要的氧气供应就会增加8倍,这种几何关系显著地限制了身体尺寸的增长。

远古蜈蚣虫的灭绝可能与二叠纪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关,当时日益干燥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沼泽的消失,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3米长的蜈蚣我是不敢看的!

石炭纪从地质年代来看指的是距今2.86亿年至3.6亿年前,它又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别称:巨虫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印象中的“小虫子”体型都非常巨大。例如翅展一米的大蜻蜓,如人头大小的蜘蛛,还有三米长的巨型蜈蚣。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三米长的小龙虾?远古的巨型蜈蚣体型巨大,但是外形上和现代的蜈蚣是比较相似的,大约在二叠纪时期灭绝,那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地球上96%的物种消失。石炭纪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温暖湿润,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泥盆纪开始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直到石炭纪植物的发展达到顶峰,大量植物不断的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延伸,形成全球大规模的森林沼泽。

这样对于昆虫类的动物生长至关重要,首先大量的植物意味着大量的食物,大量的植物也意味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增长,有了这两个因素昆虫类的体型越来越大,因为它们独特的呼吸系统可以支持庞大的身躯。现在的氧气含量大约是21%,而在石炭纪的氧气含量达到了35%左右。石炭纪气候温暖湿润,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非常高,又有着大量的植物,这几点意味着森林火会经常的发生,地质学家认为现在的煤炭石油储存石炭纪时期占据了一大部分。我们可以庆幸没有跟巨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否则的话很可能它们都会变成人类的“坐骑”,减少驾车出行,骑着三米长的蜈蚣既安全又环保^_^!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欢迎点评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石炭纪史称巨虫时代。因为大量的陆生植物繁盛,比如苏铁,蕨类植物等。因此大气中的的氧气含量比现在的水平要高,如此的环境必然催生生物个体的巨大化,常见物种如,身长超过1米的巨型马陆,虽然长相凶狠,不过确是食腐动物。再比如体长约80公分左右的巨蜻蜓,如同一架小型无人机,还有比如肺蝎这样的动物。石炭纪因植物的繁盛也成为了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成煤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