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什么食性的动物对于食肉动物来说都是肉,这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动物通常只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尽管体型有很大优势的食肉动物,也很少出于食物的目的去捕猎其他食肉动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原因。

食肉动物为什么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食肉动物的偏向选择:

第一,数量

食肉动物的食物就是肉,虽然不同的食肉动物在体型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体型的差异只是决定了它们猎物的大小,相比较而言它们进食的比例几乎是相同的,比如老虎每天要吃到10-15公斤的肉,而花豹则每天仅需要5-10公斤的肉就足够了。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食肉动物,在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占比都是极小的,比如一头老虎的领地范围大概是50-100平方公里,在其领地范围内,除了它自己是大型食肉动物外,没有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如果它们选择吃其他的食肉动物的话,很可能面对的情况就是饿死。

但是,选择食草动物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在所有食肉动物的生境中,食草动物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是很庞大的,如此庞大的基数就保证了食肉动物有着充足的食物来源。

因此,食草动物比食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多很多,是食肉动物选择它们作为食物的主要原因。

第二,风险

在整个食肉目下,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有尖利的犬齿和相对比较大的咬合力,而且虽然有些食肉动物的爪子不太锋利,但相比较食草动物来说也有一定的杀伤力。而无论是尖牙还是利爪都是为了战斗而生的,这些食肉动物们捕猎食草动物的“武器”。

食肉动物的这些特征除了能够针对食草动物外,对其他的食肉动物也是一种威胁,相比较那些只有蹄子和适合吃草的牙齿的食草动物来说,显然威胁性更大一些。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头哥”蜜獾虽然体重平均不足10公斤,但是它能够让一群狮子头疼不已,原因就是它有着利爪和尖牙。还有老虎捕猎200公斤的野猪相对轻松,而野猪还是具有很强攻击性的杂食性动物,但是如果换成200公斤的熊的话,即使雄性的东北虎都不敢轻易的与之交手。

并且食肉动物捕杀食草动物,最多就是放走对方,但是两种食肉动物如果互相捕杀的话,受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受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死亡。

因此,从风险的角度看,食肉动物选择食草动物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三,食肉动物的“技能”

对于食草动物来说,它们虽然也有逃命的技能,但是在群居食肉动物的围攻下,或者是独居食肉动物的偷袭下,它们也只能束手就擒。但是,食肉动物就不同了,它们通常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所以无论是对于群居型的食肉动物形成围攻之势,还是对于独居型的食肉动物偷袭都是极其不利的。

除了这个因素,不同生态位的食肉动物都有着自己的“技能”,除去老虎和狮子这种体型庞大的大型食肉动物外,其他的食肉动物体型中等的大都用群居的习性来弥补个体战斗力的不足,比如灰狼。体型更小的食肉动物则是用爬树、或者远离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来规避生存的风险。

相比较而言,食草动物会的也只有逃跑了,而且它们大都在陆地上,更没有像食肉动物那样敏锐的嗅觉和听觉。

因此,从动物的“技能”角度看,显然也是食草动物更容易捕杀。

第四,习性

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的,在演化的过程中,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当一种动物习惯了吃肉之后,如何获取肉,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因此,它们也在不断的尝试捕猎其他动物,在捕猎的过程中,它们也会将猎物根据捕猎难易度划分等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有的习性。而这恰恰也是大多数食肉动物不吃其他食肉动物的原因,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杀死花豹等食肉动物后,通常是扔到一边不吃的。

当然,也有食肉动物吃其他食肉动物,比如鬣狗,但是这样的动物并不多,而这个食性的形成也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和自然选择的原因。

因此,食肉动物根据食物获取的难易度确定自己的猎物,一旦形成后很难更改,也是食肉动物选择食草动物的原因。

有没有不挑动物的食肉动物?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食肉动物对食物没有任何的挑剔,它们既吃食草动物也吃食肉动物,比如我们上面说的鬣狗就是代表动物,这一类动物被称为“机会主义者”。

除了鬣狗外,鳄鱼也是典型的不挑动物的食肉动物,只要是能够捕猎的,它们向来是来者不拒的。不过,这两种动物都属于机会主义者,它们的主要猎物还是食草动物。

不过,在猫科动物中,有一种大型的动物,在它的食谱中,食肉和杂食性动物的比例超过了食草动物,它就是南美洲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美洲虎。

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动物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食草动物也很多,但是美洲豹对水里和水边的动物却情有独钟。在美洲豹的食谱中,除了水豚、鹿也树懒是食草动物外,其他的猎物要么是杂食性动物,比如野猪、灵长类动物等,要么是鳄鱼、龟类以及食蚁兽。

当然,以上只是说了一些食肉目下的动物,在动物界许多昆虫纲下有许多食肉动物对食物也不挑剔,比如螳螂,螳螂是一位危险的“杀手”,在它们面前只要是小于等于自身体型的昆虫都是它的猎物,对于猎物它从不去区分目标是吃素的还是吃肉的,甚至饿了,它们连自己的“丈夫”都不会放过。

总结

从整体上看,食肉目下的动物大都以食草动物为食,这是因为捕猎食草动物的风险性较低,而且食草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导致的。因此,在食肉动物的生境中如果有足够的食草动物储备,它们是很少去捕猎其他食肉动物,但是如果食肉动物的生境中,它的生态位最高,而恰好生境中的食肉动物较多,那么它们也是会对食肉动物下手的,比如美洲豹。

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在非洲大草原中,其实有很多“欢喜冤家”的,比如狮子和鬣狗就是最典型的一对,狮子和鬣狗共同生活在大草原上,而且它们的生活区域几乎是重合的,可以这么说,有狮子的地方,基本上就有鬣狗,它们之间,只有“相杀”,没有“相爱”。千百年间,狮子与鬣狗的斗争可以说是从来没有休止过,今后也不会休止,这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

鬣狗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捕食者,属于鬣狗科里面的一员,我们常说的鬣狗单只斑鬣狗,因为其他的鬣狗都不具备和狮子争夺的本事。鬣狗的体型只有40-86千克,前脚长后较短,这样的体态注定了它们跑不快,平均时速在40千米左右,最高的时候能够达到60千米,但是鬣狗耐力极好,能够长时间追逐猎物而不会感觉到疲倦,这一点是非常恐怖的。

狮子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它是猫科动物家族里面的一员,也是第二大的猫科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亚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不过却是属于不同的亚种了。狮子的体型比较庞大,雌狮能够达到180千克左右,雄狮体重在230千克上下。狮子虽然说在力量上比不上同级别的老虎,但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肉动物里面,它是最强的。

按道理说这么小的鬣狗,怎么能够对付这么大的狮子呢?这里面就要从鬣狗和狮子的生活方式说起了,它们虽然都是群居动物,但是狮子的团体状态要松散得多了,或许是仗着自己本事大的缘故,狮子经常会单独行动,一旦狮子落单了,那么鬣狗的机会就来了。鬣狗虽说没有狮子厉害,但是一旦成群的话攻击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它的偷袭技术,简直令人闻风丧胆。

平均三头鬣狗就能够袭击一头雌狮,但是当成群的鬣狗遇上雄狮的时候就会躲着走,这就是鬣狗的生存态度,另外,鬣狗袭击雌狮的时候,往往是在它捕猎之后才行动的,这样雌狮因为捕猎的时候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等到鬣狗再来袭击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能量与之一战了,只能眼睁睁看着食物被抢走。既然狮子与鬣狗积怨极深,那为啥狮子不把鬣狗捕食掉呢?

首先狮子是会捕杀鬣狗的,而鬣狗也会捕杀狮子,它们同为食肉动物,在生活环境上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一旦抓住机会,就会让对方置于死地。也正是因为同为食肉动物,所以它们之间互食的情况很好,有学者认为,食肉动物与食肉动物更为亲近,因此传播疾病的概率也更大,因此它们主要捕食食草动物,这是生物自我保护机制中的一种。

另外猫科动物的肠胃都比较弱,养过猫咪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如果突然换猫粮或者给其他东西猫咪吃的话,估计会闹肚子。对于狮子来说也一样,如果突然改吃鬣狗了,狮子们的肠胃可能也会受不了,毕竟它们长期以来都是以食草动物的肉为生的。这里面还涉及到捕猎成功率以及难易程度的原因,捕食鬣狗要比捕食蹄类动物危险的多,也要难得多了。

最后一点就是鬣狗的肉不好吃,其实不仅仅是人,很多动物,包括食草动物都是会挑食的,当它们有更多的选择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更好的。鬣狗是食腐的,而且很不注意卫生,因此鬣狗身上皮毛是有很大的腥臭味,肉质偏酸,相对于食草动物的肥美,只有饿极了的狮子才会吃它们,平日里也只是咬死就行,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坚决不会吃鬣狗的肉。

我想从这对“冤家”的故事里面,应该能够知道为何食肉动物间不怎么互食了吧?

(喜欢动物的朋友请点赞并关注,每天为您带来动物知识,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因为食物金字塔的结构:食草动物更加充足。动物当然是选择更容易找到的作为食物。

·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食草动物更容易捕杀。

·食草动物遇上食肉动物,一般会选择逃跑,而不是反抗。哪怕食草动物与猎食的食肉动物旗鼓相当,它们通常还是会选择跑,而如果对手是食肉动物,它们往往会选择反击,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最后,食肉动物也不是完全不吃其他食肉动物的。比如鱼。在鱼的食物链中,基本上是“大鱼吃小鱼”。

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广义上来说食肉动物泛指一切食肉的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上食肉动物是哺乳动物纲下单独的一个目,包含260多个胎生物种,当然其下的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把自己混成了国宝,主要吃竹子,而同样熊科下的成员也多是杂食动物。食肉动物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拥有尖牙利爪,攻击速度快并且身体强壮,在野外属于绝对的王者。

草食性动物就相对简单的多,它们数量众多主要以草植为食,天性温顺大部分无攻击性,当然也有性情暴躁的成员,靠着自己庞大的身躯,很多猎食者都会礼让三分,例如非洲草原上的大象、犀牛、野水牛以及河马等等,如果暴躁起来非洲狮都要跑路的。

目前已知地球上有数百万个物种,大家都处在一张食物网里,既有天敌的存在,同时自己也可能是其它物种的天敌,正是这种错杂的关系让地球生态系统变得稳定,所有物种的成员数量处在稳定的阶段,这种关系并不是造物主的规定,而是在生物发展过程中自主形成的。

那为什么食肉动物只选择食草动物?

首先草食性动物数量众多,对生物学稍有了解的应该很清楚,在食物链上越处在顶级的成员,它们的数量就越少,而草食性动物一般都被称为一级消费者,它们的数量是最多的。例如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年的6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上迎来旱季草木枯竭,草食性动物们没有了食物来源,因此只能进行迁徙寻找食物。

它们要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进行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塞伦盖蒂公园南部迁徙至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这一次动物大迁徙的主角就是上百万头的角马加上数十万头的斑马以及羚羊等等,以及在周围虎视眈眈的猎食者。

在草原上穿行,中途会路过狮子和豹埋伏的陷阱,同时还要时刻提防着豺狼鬣狗的骚扰,当然还要经过遍布鳄鱼的马拉河,就是这样一趟往返的路程,会折损掉将近70%的队伍成员。但就是这百分之三十的成员也会带回数十万只艰难旅途中诞生的幼崽。其实可以看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它们的基础数量,即使被猎食者吃掉大部分,但也可以尽快的恢复过来。

就是这样的道理,放着几乎没有攻击性的草食性动物,并且数量难以估计,食物的选择也就很明显了,相对于肉食性动物之间的竞争对抗,它们还是喜欢吃草食性动物。

能量金字塔模型,地球上的能量追踪到最初的来源就是太阳,太阳通过不断的发光发热把能量带到地球之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进行能量合成,因此植物被称为生产者。

而地球上的一些动物,它们以草植为食,被称为一级消费者,这样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小部分会向上传播,大部分被草植消耗,当然肉食性动物会猎杀草食性动物,它们成为二级消费者,这个时候少部分能量继续向上流动,按照这样的机制最终形成能量金字塔模型,食物链上层动物总量会越来越少。

肉食者之间也存在天敌关系,但更多的是竞争,例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和鬣狗,都算是顶级掠食者,它们的食谱大体上相同,只要有狮子存在的地方必然有鬣狗,它们相互之间会抢夺猎物,但彼此并不是天敌关系,狮子的战斗力很强,但成群的鬣狗战斗力也并不弱,相互之间更多的是对抗,如果说要以对方为食物,必然是难以填饱肚子的。

跟难以猎捕的鬣狗相比较,数百万的角马难道不香吗?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食肉动物种类和总量都少于食草动物,这是由自然界能量流动决定的,而且食肉动物相对更凶猛,捕猎食肉动物代价更大,自然选择使得食肉动物共同对付食草动物,相互之间的斗争相对较少。

自然界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完整的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分解者,生产者绿色植物因为光合作用固定了部分太阳能量,这是整个生物圈能量的来源,而食草动物直接吃植物,所以能获得最多的能量,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很丰富的,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时候,每经过一个食物链层级,能量减少85%,只剩15%,所以越是顶尖的猎食动物能获得的能量总量很少,于是数量和种类就比较少,猛兽们为了更多地获取能量、保证种群的生存繁衍,当然是向最大的能量来源出手比较好,食草动物群体足够庞大,恰好成为猎捕对象。

因为摄入能量难以程度的差异,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进化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食草动物由于能量的获得更加容易,所以它们进化的主要是生殖方面,小型食草动物一窝能下十来只,繁殖周期也比较短,一年能下几窝,大型食草动物虽然一窝一两头,但是由于种群基数比较大,依然有非常强的繁殖力,而食肉动物因为杀伤力强,数量若是过于庞大整个生态会崩溃,所以它们种群基数比较少,因为体型比较大,所以繁殖能力相对比较弱,一胎3崽就已经比较多了,而且食肉动物生殖率也比较低,一头雄狮在繁殖季节,不断操劳,一年到头整个种群也不过添三两头幼崽,虽然交配频繁但是成功率很低。

食草动物因能量充足,在生存选择中为了避免被捕食有的长出了角、有的就靠体型,并没有演化出食肉动物一样锋利的爪牙,是因食肉动物的捕猎活动导致的,本身食草动物没能产生盔甲那样的性状,食肉动物的捕食这个自然选择条件只能从已有的性状中选择,于是体型小、跑得慢、角无力、力量小的更容易被捕食,整个食草动物种群又非常大,所以选择的结果是某些小种群天赋异禀体型更大,有些却依然是老样子,种群大就代表着基因更多样,依旧是被捕食的对象,反正食肉动物不可能把它们吃绝种,随便长长赶快繁衍就得了。

食肉动物的共同特点就是跑得比较快,爪牙锋利,为了生存繁衍都需要占据一定的丛林或者草原面积,只不过有些动物的领地观念不像大猫那么强,但是在其生活的中心地带,闯入也意味着大战。食肉动物相互制约的办法就是保护领地,比如雄狮巡视领地期间,若是发现了猎豹藏着的幼崽,它们很可能毫不留情地将猎豹的幼崽咬死,避免潜在的对手,而成年个体之间的打斗却很少,猎豹显然打不过狮子,而狮子也追不上猎豹;虎和狼也差不过,虎对上单头狼碾压优势,但是对上狼群却可能把自己玩死,反过来也一样,狼不会因为一时的饥饿去捕捉老虎,那样代价会很大,自己种群的有生力量也会被消耗,会造成在接下来的捕食活动中不占优势,得不偿失。

自然界生物的运行是因自然选择的结果,食肉动物生来就被母亲教识别危险、捕猎的技能,危险的识别主要是针对其它野兽,捕猎技能主要是针对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无论是种群还是数量都比较大,自然选择起作用较慢,且环境对食草动物比较友好,植物的量更加庞大,在优渥的生活中,食草动物并未进化出强大的战斗力。

为什么食肉动物选择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

除了人类可以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对野生动物来说,生存就是一场永远的战争,雨季食物充足,还可以选择好捕,味好目标,旱季不死就是胜利,吃腐尸再平常不过,哪有什么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