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在自然界中,往往越美丽的事物越危险,比如大多数剧毒的蛇类都是五颜六色的、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青蛙却有着最致命的毒性等等。当然,这句话往往也适用于植物,而且在现实中,有一些看起来无害的植物却有有着很强的毒性。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几种普遍存在却含有剧毒的植物。

第一种:美洲商陆

你有没有在野外或者是一些人的庭院中见到过一种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红色小果实的植物,这种植物非常的漂亮,常作为观赏性植物种植,它就是美洲商陆。美洲商陆是原产北美洲的一种植物,它是石竹目商陆科下的物种,成株后,茎秆呈紫红色,高度1-2米,花比较小呈粉红色,果实呈扁圆状,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逐渐变红最后变为紫红色。

美洲商陆最早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从北美引入我国的,当时引入的目的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在庭院中种植。但是,随着种植的越来越多,许多鸟类将它们的种子带到各个地方,目前,美洲商陆已经成为了一种入侵物种。它的生命力比较强,根系发达,种子成株率也比较高。

最关键的是美洲商陆全株有毒,包括茎叶果实,尤其是它的根毒性最强,而且美洲商陆的根系酷似人参,容易被误食。美洲商陆的毒性可以导致误食的人轻则产生腹泻、呕吐,重则引起心脏麻痹,有生命危险。

因此,如果大家在野外发现这种植物,千万不要吃它的果实,也不要把它的根当成人参,最好的方式就是铲除,以绝后患,尤其是附近有小孩子的地方。

第二种:夹竹桃

夹竹桃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观赏性植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茎部像竹子那样一节一节的,而且开的花与桃花特别的像,它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夹竹桃是龙胆目夹竹桃科夹竹桃属下唯一的物种,夹竹桃的分布非常的广,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都有分布,不过,对于我国来说,夹竹桃也是一种“舶来品”,它的原产是伊朗。

虽然夹竹桃有较长的花期,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夹竹桃与美洲商陆一样都是有剧毒的。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夹竹桃的茎叶均有剧毒,而且其中含有多种毒素,其中以强心甙类和罗沙尼林毒素为主,其中强心甙类心脏毒素。而且与大多数有毒的植物不同的是,夹竹桃即使干枯了毒素依然存在,而且燃烧后毒素也会混在烟雾中,如果吸食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有些毒性强的夹竹桃一片叶子就足以导致一名孩童死亡。可见其毒性之强。

第三种:蓖麻

蓖麻可以说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了,而且还是一种经济植物,它的茎属于高纤维,能够做麻绳的原材料,种子也能够压榨成油。不过,正是“浑身是宝”的蓖麻却被称为“生化武器”。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蓖麻是原产印度、埃及的一种经济型作物,由于其种子的出油率比较高,所以被世界各地广泛的引进。在我国蓖麻的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它与我们常说的巴豆其实是同科植物(大戟科)。

蓖麻之所以被称为“生化武器”主要原因是其种子内含有蓖麻毒蛋白,这是一种稳定性和毒性很强的蛋白,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8颗蓖麻种子中的毒蛋白含量就足以使成年人有中毒症状,它的半数致死量(LD-50)数值为4.1微克每千克,也就是说仅仅0.2毫克的蓖麻毒蛋白就能导致一个成年人死亡。

不过蓖麻之所以被称为“生化武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毒性,在一战期间,美国就曾经把蓖麻毒素放入武器中,制成了“生化武器”,这才是它“生化武器”的由来。

总结

以上三种就是我们常见但是却有剧毒的植物,不过,常见且有剧毒的动物却非常的少,这是因为人类是不允许有剧毒的动物生活在附近的。在以上三种植物中,毒性最强的就属蓖麻种子中的蓖麻毒蛋白了。

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男女热恋时,头脑昏昏然,假作真时也深信。

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其实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带有剧毒物:塑料制品,包括塑料帒,洗洁净,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塑料玩具等?人们接触过的东西含毒成份不少,但需要科学去验证才是!

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这个蘑菇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吧

这个蘑菇就是世界上最毒的,吃进去基本上没有解药的、人送外外号“死亡帽”的鬼笔鹅膏!

这个东西有多致命呢?

只需要三十毫克就可以导致一个成年人死亡,三十毫克啊,还没有小指甲盖大。

我们来看看今年七月份的一个新闻

今年七月份,广西贺州一名村民在自家房顶上发现生长了几个“蘑菇”,他就把他摘下来吃了,结果很快出现了肾脏功能衰竭、心肌受损等中毒症状

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三天,耗费十余万元,还好,这次算幸运,发现及时保住了性命,但是也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人和钱都受了罪。

每年因为吃野生蘑菇中毒的案例有数百起

因此,大家一定要小心啊,对于这些野生的蘑菇,如果自己不认识,那么千万不要食用,很可能就含有剧毒

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居然没人回答亚硝酸盐,这不科学!

毕竟要说起普遍存在,这玩意儿不仅隔夜菜、酱腌菜里有,蔬菜放久了也会有,甚至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你说是不是无处不在?

再说它对人的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22毫克,每日摄入超过0.07毫克每公斤体重就会产生慢性危害,长期摄入有致癌风险。

这样算不算剧毒呢?至少在日常容易摄入的化学成分里,毒性算得上数一数二了,无论急性还是慢性。

为什么亚硝酸盐这么毒,我们还要把它添加到食品里呢?

如果你常吃香肠、火腿、午餐肉的话,应该不难发现配料表里经常出现有「亚硝酸钠」这四个字,亚硝酸钠其实就是一种亚硝酸盐。

我们都知道亚硝酸盐有害健康,明明应该想尽办法减少摄入,很多人隔夜菜和咸菜都不敢吃了,你现在又加在这些肉肉里是几个意思?

确实,亚硝酸盐被世卫组织归为2A类致癌物,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用于加工肉制品中。

▲食品伙伴网截图

如果不使用亚硝酸盐行不行?

可以,代价就是和预包装加工肉制品永别。

因为肉制品很容易感染肉毒杆菌,并产生肉毒素这种致命剧毒,它对人的致死量为10微克,是亚硝酸盐的10000多倍,甚至曾经被用于制造生化武器。

为了防止加工肉制品吃一口死一个的悲剧发生,人们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了亚硝酸盐,用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

可以说没有亚硝酸盐,就没有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业,我们也就再也吃不到香肠、火腿、午餐肉、腊肉、腊肠了。

而且作为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的使用量是极低的。

按残留量限值最高的西式火腿来看,即便残留达到上限(70毫克/千克),成年人每天也要吃50到100克才会产生慢性危害,一次吃两三公斤才会有急性风险。

但西式火腿咸的可以齁死人,真要吃那么多,在中毒之前可能已经变成一条咸鱼了😂。

火腿肠里的亚硝酸盐是人工添加的,那隔夜菜和泡菜里面的又是咋回事?

隔夜菜和泡菜都是“蔬菜”的一种形式,甚至就连完全没有烹制过的蔬菜,放久了都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是不是没有想到?

这是因为氮(N)元素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蔬菜吸收土壤和氮肥里的氮元素,主要是以硝酸盐(NO3-)的形式存储于体内。

硝酸盐多了,无论是长时间储存还是腌制,都会被酶和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这就是为什么“菜”是亚硝酸盐的重灾区。

亚硝酸盐这么可怕,那隔夜菜和泡菜是不是一口也不能吃了?

那倒也不至于。只要你注意以下两点,还是可以放心吃的:

  • 不论生菜熟菜,吃不完赶紧放冰箱,越快越好。只要细菌繁殖慢,亚硝酸盐产生就慢,放冰箱隔一夜完全没问题。
  • 泡菜、咸菜不要刚入味就吃,一般20天之后亚硝酸盐含量会降到最低。不过泡菜、咸菜盐都太多,还是少吃为妙啊。

如果你们想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两个回答:

  • 【难道韩国泡菜就不含亚硝酸盐吗?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aXd98k/
  • 【隔夜菜能吃吗?隔夜的肉类、蔬菜类、米饭类哪个吃下去伤害最大?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aX6xhf/
亚硝酸盐虽然很毒,但是有“解药”,在生活中同样随处可见

亚硝酸盐这么毒,我们又很难避开它,所以聪明的人类早就开始研究怎么“解毒”啦!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C和植物多酚可以清除亚硝酸盐,当然前提是它们必需同时存在于你的胃里。

所以如果你怕吃的东西里有亚硝酸盐,可以同时多吃一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者喝一大杯茶(有茶多酚)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关注一下食品配料表,看看里面有没有维生素C或者带有“抗坏血酸”这四个字的物质。

因为在蔬菜、肉类腌制的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或者植物多酚也可以有效降低亚硝酸盐残留量,这样你就可以吃的更放心一些了。

手握“解药”,心中是不是瞬间就不慌啦?你妈平时叫你多吃水果没说错,别再找借口不吃水果只吃肉啦!

总结:加工肉制品、酱腌菜、隔夜菜里的亚硝酸盐,只要制作、储存和食用方法得当,都是安全的。但安全并不代表健康,我们最好的选择,还是少吃或者不吃。

看到最后的朋友你好呀!我是喜欢研究“能吃多少”的大熊,一个深耕食品安全领域8年的科研熊,日常工作涉及到各类食品的安全检测、标准制定、风险评估、方法开发。除了专业科普文章外,我还会经常发布美食测评、营养分析、食品安全、生活科普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大熊吃喝研究所,每天给你科学、专业、实用、有趣的食品安全指南!

参考文献

[1]王晓婧.多酚提取物与维生素C对泡菜发酵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9,44(10):105-107+111.

[2]詹秀环,王子云,苏亚娟.模拟胃液条件下维生素C对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2):312-314.

有哪些很普遍存在,却带有剧毒的东西?

指甲花学名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会致癌。当然,用来然手指甲是没事的。

相思豆:其根、叶、种子均有毒,种子最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