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谢邀。
就目前来看,犀牛仅分布于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还是某一地区独有的物种。其实,早在20世纪以前,我国就分布着三种犀牛的亚种,而且数量还不少。那么,为什么这些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现存犀牛的种类以及分布犀牛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在陆地上,它是体型第二大的哺乳动物,仅次于大象,但是由于大象是哺乳纲长鼻目动物,所以,犀牛是现存体型最大的奇蹄目动物。
犀牛属于哺乳纲奇蹄目犀科动物,在犀科下又分为4属5个种,它们分别是:白犀属下白犀、黑犀属下的黑犀、独角犀属下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以及双角犀属下的苏门答腊犀。
其中白犀是现存野生状态下数量最多的犀牛,数量约有2万头左右。它仅分布于非洲,但是它们在非洲的分布较广,在非洲的中、南、东部都有分布。
黑犀牛是现存野生状态下数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仅分布于非洲,与白犀一样,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广,也是在非洲的中、南、东部都有分布,但是由于黑犀在非洲南部数量较少,所以它的数量不如白犀多。
印度犀是一种濒危的犀牛,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500头,它们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以及尼泊尔。
苏门答腊犀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犀牛,它仅分布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野生种群数量不足300头
爪哇犀是现存犀牛中数量最少,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种,现存野生数量已经不足60头,它们全部在印尼爪哇岛上的国家公园和越南的国家公园中,其中越南国家公园中的爪哇犀数量不足10头,剩下的全部在爪哇岛上。
从上面5种犀牛的分布和数量看,犀牛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野生数量已经达到了极危(CR)的保护级别,如果再没有有效的保护,它们极有可能成为灭绝动物。曾在中国生活的犀牛们人们习惯将曾经生活在中国的犀牛称为“中国犀牛”,这让许多人误以为这是犀牛的另一个不同的种,其实,中国犀牛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境内的苏门答腊犀、爪哇犀以及印度犀这三种犀牛的总称。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这三种曾经生活在我国境内的犀牛,在其他的地方依然有存在,这些犀牛的种并没有灭绝,只是在我国境内灭绝了。因此,我们称这种灭绝为:区域性灭绝。
从这三种犀牛的现存分布看,它们依然在我国的东南(印度)以及南(印尼)还有存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三种犀牛应该是曾经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从三种犀牛的历史分布上看,也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大半个中国。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种犀牛在我国的灭绝时间
从1916年开始,在我国的野外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苏门答腊犀,经过数十年的寻找无果后,终于在1970年,苏门答腊犀被认定为灭绝。
爪哇犀早在20世纪以前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印度亚种和印支亚种,其中印支亚种早在1885年就已经从中国消失了,而印度亚种则是在1922年在我国灭绝的。
印度犀则是在1920年从我国灭绝的。
犀牛为什么会在中国灭绝?从以上三种犀牛在我国的灭绝时间看,大都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灭绝呢?它们灭绝如此相近的时间是巧合吗?
许多资料显示,中国犀牛的灭绝与气候变冷有关。但是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这些犀牛都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而且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地区,而我国的南方地区向来就是以温暖适宜的环境著称,不像北方有着极其寒冷的冬季。因此,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与气候关系不大。那么,与什么关系最大呢?
种种的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人类。
首先就是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我们通过简单的一组数据来看一下,在1866年的中国,当时人口总数约为2.56亿,到了1911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3.68亿,也就是说在55年间,我国的人口增加了1.12亿。这还不算,到了10年后,也就是1921年,我国的人口数就变为4.43亿。
也就是说在19世纪,人口增加1.12亿用了55年时间,而在20世纪初,增加0.75亿人口仅用了10年时间。
人口的增加无疑就需要更大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而增加了人类的栖息地,无疑就等于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是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类的猎杀。翻阅史册,早在宋朝,我国就有用犀牛角入药的记载,也就是说至少从宋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猎杀犀牛。到了清朝,清政府开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策,也就是说只允许官家猎杀犀牛。尽管如此,也难以避免民间的偷猎行为。
之后再到了近代,捕杀犀牛的行为依然存在,最后导致了犀牛的灭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总结中国犀牛的灭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栖息地减少和为了利益猎杀,而这两个原因的“罪魁祸首”都是人类本身。其实,不止是中国犀牛,原本遍布我国境内的华南虎作为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都在疯狂的“打虎热”下野外灭绝了。
因此,如果再滥杀野生动物,我们的后代了解动物可能就只能通过书本了。
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气候逐渐变冷:何业恒与人合著的《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一文指出,气候逐渐变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
从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到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唐贞元年间那头得到最高礼遇的犀牛,白居易诗中描述的生活情形是“驯犀生处南方热,秋天白露冬无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旧唐书·德宗纪》记载,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这头犀牛就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
此后,唐人放生驯犀一般都要送回原产地去,如东南亚送来的带回东南亚去,渠州(今四川广安一带)送来的也带回原籍放生,而不是就地放生,这正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冷,已不再适合犀牛生存。
到1050年前后,似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也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犀牛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 栖息地不断缩减:以犀牛在商周之际的1800千米的北界作一条边,以最西北端屈吴山作原点,由原点向南与云南西南端连一条线、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弧形之间围成的扇形区域,就是中国古代犀牛分布的总面积。
根据这个扇形面积的缩小速度,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振堂教授等人进而提出,三千多年来,中国犀牛栖息地北界线一直在以每年500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动,直到当代归零,造成这种改变的外力,不仅是气候改变和直接大量捕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压力增加,无形之中就一直改变着犀牛栖息地环境。
“人口压力较低时,人口种群的生活地区与犀牛生存地带相间交错分布。犀牛只因直接捕杀而减少。但栖息地与人类交错的野生动物,都会承受一定的人口压力,因为人类数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必然焚烧山林、薮泽,开垦丘陵及湖畔,永久性破坏其生存环境,大面积占据其栖息地。”
犀牛也是如此,在气候与人口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生存空间遭到永久性破坏后,便出现了地域性灭绝。
王振堂研究古文献后得出,古代犀牛在最适生境区内最高密度可达每100平方千米6-7头,但在古代州郡建制的大范围内,只能达到每600平方千米l头。结合犀牛的被捕杀频率,以及犀牛近两年才产一仔的繁殖率,他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犀牛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压力为4人/平方千米。
王教授还统计分析了唐代34个产、贡犀或犀角的州郡,发现其中除连州人口压力为3.17人/平方千米、玉林为3.03人/平方千米外。其他各州皆小于2.90人/平方千米,且有10个州郡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
400年后的宋代,唐代曾有犀牛生存的各州,除云贵高原外,其他州郡的人口压力皆已在4人/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除2个州郡尚偶有犀牛记载外,其他各州已无犀牛生存。
到明清时期,中国犀牛已仅在云南省有残存了,此时云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都在5人/平方千米以上,甚至15人/平方千米,只有普洱府、镇元府、沅江府人口压力低于4人/平方千米,当时尚有犀牛记载的州府,也正是这几个。
人类的猎杀: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救人无数,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士兵皮甲制作,这加速其灭绝速度。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
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极少能捕到了。
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因为大家不保护,吃野味的人太多了。
在清朝就有官方捕杀,所以灭绝了
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因为钱,因为人类。
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中国已经没有犀牛了,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7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
现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濒临绝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万到3万头。这些居住于亚洲与非洲的犀牛面临原生栖地破坏,东亚的犀牛角买家与欧美狩猎观光者的威胁。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亚洲犀牛都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一中。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2018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严格禁止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所有出售、购买、利用、进出口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的活动。
为什么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
说起犀牛,大家第一印象总是会想到非洲。
所以,总觉得犀牛离我们很远,以为中国没有犀牛。
但在古代,中国本土是有犀牛的。
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众多犀牛造型文物,就证明了这一点。
青铜器犀牛 战国晚期
在殷商时期,也就是几千年前,不仅青铜器有犀牛的造型,甲骨文里也时常出现殷商贵族狩猎“兕”的记载。
商周之交及春秋战国,北方长年兵戈纷争,犀皮被大量制作成铠甲,据《越语》中载:“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而犀角又被用作雕制各种器皿酒具,犀牛遭遇到空前的疯狂捕杀。
至秦汉北方犀牛已成稀兽,唐代之后犀牛仅存于华南小部分区域。
图错金银犀牛铜带钩 战国
那么,那时的犀牛有多珍贵呢?
据《神龙草经》载:“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可见犀角价值之昂贵由来已久。
小臣艅犀尊
据说,唐贞元年间,宫里养了一头犀牛,已经被当作宝物了。
但是,当时西安气候到冬天很冷了,已经不适合犀牛生活了。
白居易有诗说:
驯犀生处南方热,秋无白露冬无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
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
所以,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在唐贞元十二年冬天,这头犀牛就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
宋朝时,犀牛的形象已经基本被人们淡忘,所以还发生了一个趣事:
宋仁宗嘉佑三年,国外进献两头犀牛,非说是麒麟,满朝大臣议论纷纷。
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认识这两只“怪物”,以至于北宋的大学者沈括竟然说犀牛是神兽“天禄”......
到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千年的犀牛在中国彻底的绝迹了。
今天,尽管人们仍然可以从中国的动物园内目睹和观赏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野外环境里的犀牛,却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犀牛,它们依然处在濒危状态,仍然急需我们人类的保护。
所以马先生作为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就去到非洲,宣传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宣传“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理念。
在非洲之行中,马未都一行人还意外受到了犀牛“友好”的攻击,差点把马先生坐的车顶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