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谢邀。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腐肉是指已经腐烂或开始腐烂的肉,这种肉大多数的动物是不能吃的,因为腐肉里有大量的细菌,吃了之后,轻则腹泻重则食物中毒。那么,为什么食腐动物吃了腐肉没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食腐动物大自然中的动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性动物。而食腐动物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上面三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因为食腐动物的食物以腐烂的肉类、粪便或是枯枝落叶为主。也就是说,食腐动物并一定只是吃腐肉的,比如蚯蚓就是一种食腐动物,它主要以土壤中的植腐物为食。但是无论是哪种食腐动物都在大自然的生态中充当着分解者或清道夫的角色。
既然题主的问题是腐肉,我们就来看一下,主要以腐肉为食的动物有哪些?
最常见的两种大型的食腐肉的动物就是鬣狗和秃鹫了。
01 我们先来看一下秃鹫。
秃鹫是鹰科秃鹫亚科动物,它是一种大型的猛禽。它的外形非常的有特点,从脖子以上一直到头部几乎没有毛发,而它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成年的秃鹫身长平均在1.1米左右,翼展接近两米,不需多大型的老鹰都要大,但是许多老鹰是食肉动物,而且它们大都是自己捕猎新鲜的猎物为食。但是体型庞大的秃鹫反而是个吃腐肉为生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把这个放在后面讲一下。
02 鬣狗
鬣狗虽然形态和名字都像是犬科动物,但是,鬣狗并不是犬科动物。鬣狗是猫型总科鬣狗亚科的动物。在非洲,鬣狗有着“非洲二哥”的称号,原因很简单,它们喜欢团队作战,而且个个凶猛无比。据研究鬣狗的咬合力能达到460公斤,比草原之王狮子的咬合力都要高出接近100公斤。
在非洲大草原上,无论是凶猛的狮子还是体型庞大的野牛,没有鬣狗们不敢招惹的。它们最擅长的攻击方式就是抓住对方落单的机会,包围起来,趁机“掏肛”。
鬣狗和秃鹫为什么会选择吃腐肉呢?先说一下秃鹫。秃鹫虽然是一种大型的猛禽,但是它的能力却很尴尬。大多数的鹰科动物都有尖利的喙,能够撕开猎物的皮毛,尤其是老鹰,它最喜欢把猎物按在地上一边拔毛一边吃肉了。但是秃鹫却不行,因为秃鹫的喙和爪子相对其他鹰科动物来说非常的钝,不适合捕杀猎物,再加上秃鹫的飞行能力比其他的同科成员要差很多。所以秃鹫干脆就放弃了自己捕猎,专门“捡漏”了。但是,在大自然中食肉动物们都很珍惜自己的猎物,除非开始腐烂,不然很少能留给其他的动物。
最终,秃鹫这种猛禽就不得不沦落到吃腐肉的境地了。
再来看一下鬣狗。鬣狗作为“非洲二哥”有着自己捕猎的能力。当然,通过生物学家们对鬣狗的研究发现,鬣狗的主要食物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捕杀的猎物或者抢夺的猎物,二是吃腐肉。
当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大迁徙时,成群结队的食草动物,对这种体型中等擅长围攻的动物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它们通常会在这个阶段食物匮乏,在食物匮乏的时期,只要是能活命,鬣狗当然也会吃腐肉了。
其次,在鬣狗生活的领域中的食草动物大都以奔跑速度快为主,比如羚羊(80公里每小时)、斑马(70公里每小时)等等,鬣狗光靠群攻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要能追的上食草动物,但是,鬣狗平均50公里每小时的奔跑速度显然是追不上的。
而且鬣狗是机会主义者,只要是能得到吃的,它从不会放弃。当然,也包括腐肉。
那么,为什么秃鹫鬣狗等这些动物吃腐肉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原因有三个方面。
01 生存方式
食腐动物大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比如秃鹫不会捕猎,而鬣狗则是奔跑速度慢,这造成了它无法稳定的获得新鲜的肉。为了生存,它们必须适应腐肉。大自然从来都不同情弱者,如果不足够强,那就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它们的生存方式让它们选择了这样的食性。
02 特殊的消化系统
既然进化中,它们不得不吃腐肉为生。为了让腐肉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我所用,以及降低腐肉对自身的伤害。它们的消化系统也必须跟着进化。通过科学家们对食腐动物消化系统的研究发现,只要是食腐动物,它们的胃液的酸性比正常动物的要高出一倍左右。举个列子,人类的胃酸PH值大约在2.0左右,但是秃鹫的胃酸PH值在1.0左右。这已经属于强酸的范畴了。
这种PH值下的胃液能够把腐肉中的大部分细菌以及寄生虫等等一切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全部杀死,同时也促进了它们对腐肉的消化吸收。
03 免疫系统
仅仅靠胃液是不足以把所有的细菌和致病菌杀死的,还得靠它自身的免疫系统,国外科学家曾经对秃鹫等食腐动物的基因以及免疫系统做过研究,发现这些动物都有着能够免疫大多数病菌的能力。比如动物尸体中常见的肉毒杆菌,炭疽杆菌以及狂犬病毒等等。
(秃鹫的基因和免疫系统示意图,例如图中的TBK1就是指的结合激酶)
综上,大自然中任何的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方式。而食腐动物的生存方式就是以腐烂的动植物为主,为此,它们也进化出了足以把腐肉中有害物质降低到最低的能力。所以,它们吃了腐肉才一点事都没有。就像是巧克力是许多人的最爱,但是确实狗狗的“杀手”是一个道理。
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腐肉确实是很多细菌和病毒,特别是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一旦腐败,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毒素,比如说,肉毒杆菌形成的肉毒素,它的毒性人是受不了的。
有人可能看到《荒野求生》里贝爷对腐肉什么的照吃不误,但是他应该也是要注射疫苗或者服抗生素的……而且有些动物是因为被病毒感染死去,尸体里也会残留这些致命的病毒,但食腐动物吃了好像也还ok。
食腐的动物有很多,像是秃鹫、鬣狗,都是食腐动物,乌鸦偶尔好像也会吃腐肉。秃鹫鬣狗用秃鹫来举例子吧。秃鹫之所以能够耐受住腐肉的病菌,一是因为他们的胃酸非常强大,可以说是铁打的胃了!这样高酸性的环境当中,病毒进去就直接被消化掉了,像是肉毒杆菌,也无法在这种胃酸环境下产生肉毒素。
所以如果检测一下秃鹫的粪便,会发现大部分的病菌都被胃酸溶掉了,只有少数几种病菌还会在秃鹫的肠道和粪便里存留。顺便说一下,这几种残留的病菌对于其他一般的动物来说还是很有杀伤力的,但秃鹫就完全没事。
第二呢,秃鹫体内本身也有对抗这些病毒的抗体,抵抗力比较强。即使是一些病菌没有进入胃之前就被吸收,身体也有足够的免疫系统来应对。
第三,对于秃鹫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杀菌的小方法——撒尿。秃鹫在吃腐肉的时候,脚可能会在动物尸体旁边踩来踩去,身上啊、泄殖腔附近啊也会带上一些腐尸当中的病菌。但是秃鹫可以往腿上撒尿,让尿液分解掉一部分细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
(图片来自网络)
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食腐动物吃了腐烂食物,所至于能不生病,实是大自然艰难生存环境造就。
大自然本就适者生存,动物也有强弱之分,牛、马、羊等食草动物,生存所需遍地都是。而食肉动物维持生命的食物,则必取之其它动物之身。因此造物主为食肉动物都配备强大武器~尖牙利爪,食草动物则被赋于了强大繁殖力。
食腐动物可以说基夲上是生存斗争中的下风落败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食用猛兽抛弃的腐食,或自然死去没被其它动物发现的动物尸体。久而久之胃里便会分泌出抗菌液杀灭毒菌,也就练成了百毒不侵的功夫,並将拒毒的本能基因代代相传。
比如食腐秃鹫,科学家们研究过,其肠道本身就布满了毒菌,甚至体外,特别头部毒菌更烈。
有些印度部落族人,将秃鹫视为天主派来的收尸天使,人死了都会抬上天台,供秃鹫食用,而秃鹫大都嗅到腐烂味方驾临,仿佛食腐成了秃鹫特具的嗜好。
鬣狗虽有尖牙利齿,强大咬合力,但它们奔跑速度,弹跳较差,很多大型跑得快的食草动物不易捕捉。大家给了它个非洲二哥称号,实因它死皮赖臉,胆大妄为。动物世界中,常见的是鬣狗仗着势众去抢别个的猎物,或抢食别个不要的食物。实在无物,遇上腐尸烂肉照吃不误。
鬣狗也是食腐动物,没见它掏肛时,满是毒素的动物粪便都下肚?这也是鬣狗生存斗争中练就的拒菌毒功能。当然,有鲜肉,它自然还是会先吃鲜肉。
谢邀!
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食腐动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能够清理腐烂的动物尸体,使物质和能量更快地循环,而腐肉中通常有很多细菌、蛆虫,食腐动物以此为生却不会生病,它们的肠胃和免疫系统适应了腐食。
食腐动物只是对有食腐习性动物的总称,并不是基于结构相似性基因相似性的生物学分类,所以食腐动物有很多种,陆地动物中几乎每一个类别中都有食腐动物,鸟中有秃鹫、爬行动物中有科莫多巨蜥、哺乳动物中有鬣狗等等,它们具有食腐的习惯,主要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关,食腐动物通常是捕猎能力稍微差一些,但是生活环境中却有其它大型猎食动物,而大型猎食动物在捕猎吃饱喝足后,会留下动物的尸体残骸,仍残留有不少的肉和骨髓等,在野外环境要不了几天就会烂掉。而食腐动物会食用这些残骸,即能节省自身捕猎所要消耗的能量,又能从腐食中获得生长发育生存所必须的能量,算是一种比较取巧的行为,是生物演化历史中形成的食性特征,也说明了自然界的残酷,生物死后就是被分吃、分解的命运,代表的是自然界和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流动。
食腐动物吃烂肉不会生病自然是适应了这样的食物特征,它们的肠胃内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本身就会和外类的微生物竞争营养,算是协助了动物免疫的作用,而且它们的胃肠液更强悍,胃酸更多更浓,肠道的微生物种群也适应这样的食物,可以杀灭绝大多的微生物,使得它们吃烂肉都不会生病。这是进化史中获得的能力,试想一种动物捕猎能力较差,只能在野外拣点烂肉吃,而烂肉会导致生病,这就造成不适宜这样食物特征的动物个体都死亡了,使得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向着适应吃烂肉这个大致方向演化,最终成为食腐动物。而因为它们的存在,动物遗骸在自然界的消失很快,它们也就被称为自然界的清洁工。不过有些食腐动物也不是绝对地食腐,鬣狗甚至会从活着的动物身上直接撕咬下一些肉就地吞食,也会和别的动物抢食物,狮子碰到鬣狗群也要避一避,它们是真不挑食,能吃狮子的时候估计也会吃。
食腐是自然界残酷的一面,因为食物的不足造成了竞争,其它动物的捕捉下就造成动物更难捕捉,那些捕食能力不大行的动物就干脆吃现成的,在野外找烂肉吃。
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都知道肉放久了会臭,不小心吃了,还会生病,但有些生物却乐于吃这些发臭,甚至腐烂的食物。甚至肉之所以会腐臭,本就是一个关于“抢食”的故事。
一天,青蛙王子由于没有等来公主的吻,郁闷至死。它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顿时失效,微小的分解者就开始入侵青蛙的身体。这些分解者大都是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
虽然这些微生物觅食能力一流,一般只需要5分钟,就能入侵这只可怜的青蛙王子,不过它们实在太小了,无法像大型动物那样一口吃掉目标。为了防止被其它生物抢食,在进餐的过程中,这些微生物会产生一种毒素,比如炭疽或肉毒素,同时给予发臭的警告。
这些毒素只要一点点,就足以对大多数动物们造成伤害。然而,一些食腐肉的“清道夫”们,却对此毫无顾忌,WHY?
首先捡尸体吃,并不一定等于食腐
对于一些捡尸体吃的家伙们,学会如何分辨腐肉和好肉是一项重要能力,狼和狐狸都有这样的本领。在觅食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被其他捕食者杀死的猎物,狼和狐狸都能巧妙地略过变质的肉,而吃好的部分。也就是说,只要把好质量关,吃啥都不怕。至于它们到底如何分辨?还没人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
有新鲜的肉可吃,谁又愿意跟微生物们抢食物吃呢?即使有这种名声的鬣狗也更愿意食用新鲜的肉,减少和细菌、真菌、微生物的接触,但对于一些捕食能力不强的生物,严重腐烂的肉是仅有的可选食物,比如食尸虫和秃鹰。
真正贪吃腐肉的清道夫,如何抵御毒素?在残酷的大自然中,腐尸是比活生生的小鲜肉更容易找到的食物。对于捕食能力不是很强的生物,大自然给它们关上了一面窗,就会给它们留下一道门,进化出属于自身的生存之道。
比如食尸虫,为了在美餐时和一些微生物对抗,它们会在开动之前 往尸体上涂布一些抗菌黏液,以此作为对抗微生物的武器。而像秃鹰更愿意选择餐后服用“抗生素”。秃鹰的胃酸是攻击微生物的强力武器, 这个酸性比人类的强上十倍有余,甚至足以侵蚀一些钢铁制品,但是一些比较顽固的病原体,比如导致肉毒中毒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也能比较好地避开腐蚀性环境,在肠道中找到合适的地方存活下来,所以秃鹰这些清道夫,并不是完全不会被毒素影响。
但这些清道夫却是自然界中天生的“生物杀毒软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们的杀毒能力是能升级的。我们现在不确定秃鹰这个物种,在最开始接触毒性食物时,是如何存活下来。但我们知道它们在每一次接触毒素之后,其免疫系统都会生产出更多的免疫抗体,从而对毒素形成了更强的抵抗力。
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有时就如同打疫苗。有研究发现,群体社交可以帮助动物提升免疫力。举个例子,土狼和狮子就是这样。它们相互之间打理身体、进食、甚至打斗时,会传播一小部分的细菌,同时也帮助提高了一系列对毒素的免疫力,比如炭疽。
这就像我们人类打疫苗一样,通过接触控制剂量的病毒,来提高对该病毒的免疫力。曾经肆虐人间的天花,就是这么被消灭的。接种疫苗也成为我们现在对抗一些病毒的主要方法。
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治疗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和炭疽。或许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清道夫”,以获得它们的免疫能力,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
但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清道夫获得免疫力的背后机制,或许真能打造出“百毒不侵”的体质?就基因来看,毕竟我们和它们之间的相似度,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要多。
欢迎关注@想法捕手,读科学,聊宇宙。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
谢邀!
食腐动物为何不怕细菌病毒,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达尔文告诉我们,生物会对所生存的环境发生适应性变化,那些具有更好适应性的生物才得以存活;相反,那些没有“作出”很好适应性改变的生物就被淘汰。
因此,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物种都是对环境很好适应的品种。
食腐动物之所以不畏惧腐食中细菌病毒等,吃了腐肉一点事也没有,也必然有其克制食物中这些微生物的“道道”。
“道道”可能不止一个方面。但是,研究发现,食腐动物不畏惧食物中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甚至是主要机制是:
具有极度低PH值的高酸度胃来作为食物中微生物的“滤过器”。
比较生物学研究发现,动物胃内酸度与其食性高度相关,腐食动物具有极度低PH值的高酸度胃已知,不同动物具有高度差异的胃酸度。
曾经认为,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通过激活胃蛋白酶原启动蛋白质的消化,并通过蛋白质的酸变性来帮助这一过程。
研究发现,食物中蛋白含量更高的食肉动物通常就比食草动物具有更高的胃酸度,也为这个说法提供了很高的证据。
但是,研究更发现,食腐动物有着比其他食性的动物更高的胃酸度。
而且,食腐动物的食物并不比食肉动物的食物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更难消化。
同时,我们知道,维持任何一种极端的生物特征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恒温动物维持37度甚至以上的体温,虽然可以获得诸如抵御寄生虫微生物感染,更高的能量利用率,更高的神经传导速度及由此带来的更快的反应速度;但是,维持高体温代价也非常昂贵,比如,需要持续不断“浪费能量物质”,非常不良的低温和高温适应性,更容易被冻死热死等。
胃内高酸度的维持也不例外,代价也一样昂贵。这包括,需要更多的能量支持,还需要投入巨大资源来预防高胃酸带来的潜在危害。
既然,不能单纯用食物蛋白含量来解释食腐动物与食肉动物胃酸度的差异,食腐动物高昂代价的极端高的胃酸度必然有其存在的另外的生物学意义。
正如本问题所涉及,一个显而易见道理在于,腐食动物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微生物,面临更大的“病从口入”风险。
我们还知道,高酸度是可以用来杀菌的。食腐动物不惜代价维持胃内的高酸度,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就是为了杀灭食物中的微生物,预防这些微生物带来的感染风险。
当然,要证明这一点,需要更大量和可信的证据显示,动物食性,食物中含有微生物的数量,与胃内酸度存在很好的关联性。
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对此作了专门探讨。
研究者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获得了来自7种不同食性的68种(25种鸟和43种哺乳动物)动物胃酸度的数据。
结果发现,不同食性与胃pH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
总体上,相比于草食动物(无论前肠和后肠),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食腐动物(无论专性还是兼性)有着更低PH值的胃酸度。
具体来说,不同食性动物胃PH值分别为:
专性腐食性动物平均1.3,兼性腐食性动物1.8;通性食肉动物2.2,杂食动物2.9,专性食肉动物3.6;后肠食草动物4.1,前肠食草动物 6.1。
我们知道,食草动物食物中通常含有较少量的微生物,而食物中含量很高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由需要微生物来发酵才能被吸收利用,尤其是前肠食草动物(反刍动物)。因此,胃内不仅不需要高酸度,相反,在反刍动物还需要相对的碱性环境避免微生物被杀灭,才更有利于发酵。
如上所述,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食物中蛋白含量高,需要更高的胃酸度。食物中微生物含量虽然高于植物性食物,却显著低于食腐动物的食物,消毒杀菌的压力不大。因此,这些动物胃酸度介于食草动物和食腐动物之间。
即使是在食腐动物,专门吃腐食的专性食腐动物的胃酸度也高于兼性食腐动物。
当然,有一些动物具有更宽的胃内PH值范围。
其中,在杂食动物和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食虫动物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动物的食谱本身存在很大差异,而食虫动物所进食昆虫甲壳质含量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有趣的是,在一些例外中,胃酸度也与食物的微生物含量高度相关,更进一步证明胃酸杀菌的作用。
比如,海狸虽然是食草动物,但是由于经常在水下活动存在暴露于原生动物寄生虫贾第虫感染的高风险,因而具有非常高酸性的胃。
再比如,兔子也是典型的食草动物,却也有极酸的胃。这是因为,兔子经常通过吃粪来补充胃肠道内的微生物——一边补充所需要的微生物,一边还通过高胃酸来过滤致病性微生物。
总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以有力的证据证明,胃酸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是杀灭食物中的微生物;食腐动物具有极端高的胃酸度,因而具有更高强度的杀菌能力,这些动物才可以天天吃充满微生物的腐食而安然无恙。
人类胃酸度的进化意义,以及医学意义研究还发现,成年人的胃内具有与杂食食性不相称的高酸度(最低pH值= 1.5)。
尤其是,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胃pH值唯一更接近于食腐动物的物种。
比如,食性最为接近于人的狒狒,胃pH值一般在3.7,远高于人类的1.5。
一种解释是,人类祖先在某个阶段开始大量捡食腐食动物获得动物蛋白质,可能是促使脑“爆发”发育,突然领先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进化成唯一智能生命的重要原因。
而进食腐食食物的一个代价就是面临更大风险的病原菌感染;接近于食腐动物的高胃酸正是为了适应腐食行为而发生的适应性改变。
另外,在婴儿、高龄老年人,以及接受显著降低胃酸度的胃肠旁路减肥手术和奥美拉多等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细菌感染的事实,也进一步证明胃酸在食物杀菌中的作用。
就是说,人类研究的证据也可以进一步验证胃酸在杀菌中的意义。
综上所述,动物的食性与胃内酸度高度相关。食腐动物胃内极端的高酸度是它们天天吃充满微生物食物却可以安然无恙的主要保护机制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