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农村,经常会听老人们提起“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这两句谚语,是人们根据观察蛇在春秋季节,苏醒与冬眠的特点,来表达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特点。

我老家在四川,每年三月份天气转暖开始,柴房屋里总会遇见那么几次蛇,每次都吓的我一蹦八丈高,奶奶说柴房里出现的都是菜花蛇,没有毒,一般不咬人,而老家有风俗,家里出现的菜花蛇,不能打, 只能请走,如果打了它,这一年都不会太平。

说也奇怪,我每次都是在家里见这种菜花蛇 ,在外边地里,或者山上,看见的都是红蛇,、草腹链蛇,白条锦蛇这几种。

每年3月份开始天气回温的那几个月我晚上都不敢出门走夜路,就怕踩到蛇,等9月份天气降温了,慢慢的就不见蛇的踪影。

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三月份到九月份间,出门一定要注意,就怕蛇在那个地方蹿出来。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是一句农村的俗语,而农村俗语中的月份一般指的都是农历,这句话中的"三月三"和"九月九"指的也是农历。如果按照阳历来算,农历三月也就是阳历四月,正是万物复苏,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这时候的蛇开始苏醒,出来觅食,就印证了"三月三蛇出山"这句话。农历九月份也就是阳历十月份,这时候天气开始转凉,准备进入冬季,所以蛇准备冬眠,就开始钻土了,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九月九蛇钻土"。

总的来说,几千年传下来的俗语,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人用浅显的三言两语解释了大自然的规律,"三月三"和"九月九"指的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段,所以说"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的说法还是准确的。

希望上述的回答能够帮到您,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谢谢!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这是句以观察动物蛇而总结的气象谚语,是有很强的地域时效限制的,不会放之皆准,但在一定的地域内是时的。蛇是会冬眠的冷血动物,对气温高低是特别敏感的。这个谚语反映蛇苏醒与冬眠的季节时令。表示春深春暖了及秋凉秋冷了。

三月三对九月九,这实则是虚指与为了对仗押韵易记。三月三是春季最后一月,时令是三月,春嘻花开,三月已是春灿烂了,春寒已去,春暖也真的到来,万物早已复苏,惊蛰一声雷,就已惊醒冬眠之物,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蛇就出山了,表示完全春深春暖了,接着就要入夏了。九月九,是秋季最后一月,要凉白露后,九月就寒露霜降,真的秋深秋凉而寒了,接着就入冬了,蛇对气温是极为敏感的,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动弹不得,要进入冬眠状态了。所以说九月九呢钻土,是表示秋深秋凉寒了,蛇又要进入冬眠状态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秋山气冷蛇早识。季节变化,天气冷暖,些动物比人更敏敢,通过观察物象,是以察觉到的,气象谚语里就有许多是观察动物反应而得的。如蚂蚁上高天将雨,蜘蛛添丝晴无碍,蜘蛛结网雨必晴,蚂蚁搬家雨必下。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这句农村俗语还是比较准确的,说的是北方季节变换的自然规律。

农历三月初三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北方有谚语“三月三曲麻菜钻天”的说法。这是个万物复苏的节气。

在北方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农历三月随着气温的回升,蛇也从严寒中逐渐苏醒了。这时节许多鼠,蛙类和迁徙的鸟类也全都活跃起来,它们都是蛇类喜欢捕捉的食物。“三月三蛇出山”也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九月九蛇钻土”,农历九月初九是接近寒露节气,这个时候已经万物萧疏的晚秋景象。

蛇和蛙类体温是随着季节温度变化的,外界温度降低时,为了维持身体正常能量,则进入一个睡眠状态,减少体能的消耗。

所以蛇在地还没封冻之前,就钻入地下,不吃不动睡到第二年春天,地温上升到适宜的时候,才会苏醒出去觅食。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虽然日期不是十分的准确,但大致是差不多的。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三月三,九月九都是虚指,可能是为了押韵,但说法是有道理的,可能会随纬度的不同,时间有所提前或延后。

春江水暖鸭先知,动物对气候的变化比人要敏感得多。三月寒去春来,地面温度回升,蛇作为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极为敏锐,而且经过一个冬天的冬眠,也急需补充食物,三月开春,万物复苏,也是蛇捕猎的好时候。

九月进入秋天,一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会下降,这个时候蛇类往往提前四处觅食,吃得膘肥体壮,在体内积蓄了充足的营养以后,才选择干燥、温暖的洞穴居住,进入冬眠。在初蛰时,如果天气回升转暖,仍会有部分蛇出洞,在洞口附近活动。

“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准不准确?

这是蛇出眠和进入冬眠的农谚,与时令节气和蛇的生活习性相关联。也说明了农谚的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