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首先我们不否认,美联储在3月宣布加息之后,美国股市确实出现了一波小牛。
美联储在3月1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但这个加息跟市场预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加息并没有能够阻挡股市继续上涨的步伐。
从3月份美国股市的实际表现来看,从3月1日到4月初,美国股市整体一直在上涨。
其中道琼斯指数从3月1日的33294.95上涨到3月29日的35294.19,涨幅6%;纳斯达克指数从3月1日的13532.46上涨到3月29日的14619.64,涨幅8%。
而在美联储加息的初期,美国股市之所以逆流而上,不跌反涨这里面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1个是,美联储加息低于市场预期。
3月1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远低于市场所预期的50个基点,所以股市表现平平。
第2个是美联储加息已经在2022年前两个月消化掉。
2021年美国通胀压力非常大,进入2022年之后,通胀水平进一步飙涨,美国通胀水平已经飙到8%以上,创最近几十年的最高记录。
在通胀水平不断飙升的背景下,进入2022年之后,大家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增强,所以我们看到进入2022年之后,美国股市降幅非常明显。
在2022年1月3日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还曾经达到15832.8,到了2022年3月1日,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下跌到13751.4,相当于两个月时间跌幅达到13%。
道琼斯指数虽然跌幅没有这么大,但从2022年1月到2022年2月末,道琼斯指数也从36595.82点下降到3月1日的33294.95点,跌幅7.4%左右。
虽然在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因为加息比预期的还要小,所以美股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涨,但上涨的幅度明显要比前两个月跌幅小。
第3个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之后引起海外资产回流。
但在美国实体经济表现不太理想,美元升值又没有那么理想的背景下,这些资本会进入股市,所以对冲了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影响。
但是随着美联储5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美国股市这一段时间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回落。
按照美联储相关会议透露,预计在5月份美联储会加息50个基点,而且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息。
一旦美联储加息幅度进一步加大,美国股市迟早会下跌的,大家不要那么迷信。
我们先来看一下4月份到现在美国股市的实际表现。
1、纳斯达克指数。
在2020年4月1日,纳斯达克指数还达到14261.5,但是到了4月29日,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下降了12334.64,短短一个月跌幅13.5%。
2、道琼斯工业指数。
在4月1日,道琼斯指数还达到34818.27,但到了4月29日,道琼斯指数已经下跌到32977.21,跌幅5.28%。
3、科技股表现。
从2020年3月份开始,随着美国流动性泛滥,美国股票出现了长达两年多的上涨,尤其是科技股一路高歌猛进,很多股票涨幅都达到两倍甚至三倍以上。
但是在美联储连续加息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这些科技股前面所涨的估计都得慢慢吐回去。
比如随着美联储5月加息预期增强,从4月份开始,科技股的跌幅就非常明显。
其中奈飞从4月1日的373.47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190.36美元,跌幅49.03%;
亚马逊从4月1日的3271.2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2485.63美元,跌幅24.01%;
特斯拉从4月1日的1084.59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870.76美元,跌幅19.72%;
谷歌从4月1日的2803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2282.19美元,跌幅18.58%;
脸书从4月1日的891.98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745.89美元,跌幅16.38%;
微软从4月1日的309.42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277.52美元,跌幅10.31%;
苹果从4月1日的174.31美元下跌到4月29日的157.65美元,跌幅9.56%。
从这些美国科技股的表现来看,跌幅最大的奈飞一个月跌了接近50%,就算跌幅最小的苹果跌幅也接近10%。
所以要说美联储加息对美国股市没有影响,那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而且大家一定要记住,现在只是美联储加息的开端,在当前美国通胀压力不断飙升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剩余的几个月,美联储会有5~7次的加息,而且每次加息幅度都有可能达到25个基点到50个基点之间。
在美联储不断加息的背景下,一旦市场流动性增强了,美国股市迟早会下跌的,只是看跌幅是多还是少而已。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1,中国人的财富主要在楼市,
2,美国人的财富主要在股市,
3,很多中国人觉得北上广深,杭州,成都,南京,苏州,
这些城市的房价,长期来看房价不会下跌,
4,很多美国人觉得苹果公司,微软,特斯拉,谷歌,亚马逊,
这些公司,只要保持好的业绩,长期来看股价不会下跌,
5,2008年我国房地产危机,政府出台了最好的大利好,房贷利率7折,
意味着很多人买房分期30年,原先利息要付150万的,打了7折后,
利息只要105万,利息省了45万,
所以2009年,我国房价大涨,浙江省当年多个城市房价大涨40%以上,
2014,2015年,我国的第二次房地产危机,
政府出台了棚户区改造方案,再一次刺激了需求。
我国过去两次大的地产危机,都及时被救了,
这导致了老百姓们的思维习惯,房价不可能跌,跌了银行怎么办?地方收入怎么办?
所以中国人不喜欢储蓄,不喜欢买股票,不喜欢买债券,喜欢买房,
买房存房,等着涨价赚钱。
而我国的股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从2007年4月到2022年4月,
整整15年时间,熊市长达13年以上,牛市两年不到。
6,美国刚好与我国相反,美国的牛市从2009年3月,到2022年4月,
牛市已经13年了,美国政府在每次股市危机的时候,都会使用各大措施,
让股市立刻躲开熊市,美国的牛市时间长,熊市短,
而美国的房地产是从2006年的房价高峰,跌了好多年,
直到最近几年,房价才超过2006年的高位。
7,所以美国加息了,表面是对股市利空,但美国政府不会让股市大跌,
最多是让股市回调一下,回调的目的是为了明后年继续上涨。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美股里是美国人民的钱,不允许跌的,他会想方设法去外围搞事情,让外面的钱去替美股撑盘,比如俄乌冲突。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提这个问题是对美国资本的了解。美国资本理论和中国金融认知是两回事,你的认知是国内老师教的,加息了股票就跌,这水平不如说没水平,美国最厉害的是高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那么美国这两种霸权的金主就是股票,那么美国政府最关注的必须是股市,股市的涨跌政府要看两种霸权的脸色行事。
如今,美国在拚命压制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且还要对科技霸权大量的投入资本来保持创新,你说美国加息美国股市能跌吗,?当然了有振荡是正常的,但是,美股指不断创新高是必须的事,没有例外,也就美元回流根本的原因,股市是美国命根子,纳斯达克有多厉害知道吧?如今那个美国科技巨头不是它养大的。
所以,别说加息股市就跌这种幼稚话了,在国内最好别信讲金融的话,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世界,美国是金元帝国,也是战争策源地,美国没有金融手段能行吗?你能判断美国股市涨跌还了得。中国股市好判断,牛短熊长。哈哈哈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美联储如果持续加息,那么美国股市可能也有点扛不住了。
昨天,4月30日,美股三大指数开始出现大幅下跌,道指跌2.77%,标普跌3.63%,纳指跌4.17%;大型科技股全数走低,苹果股价下滑3.66%,微软股价下滑4.18%,而原全球首富贝索斯创立的亚马逊公司更是收跌14.05%,股价创下自2006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道,这样一来,意味着未来如果美国持续加息,那么美国股市可能未来也不见得能够扛住。
加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美国经济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有利的一方面是,利息增长,对于资本吸引力增大,可能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美国进行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加息对于美国整体经济可能是比较有利的。但是不利的一面是,加息以后,广大中小企业本来现金流就不太充裕,如果需要贷款,那么可能就要付出更多的利息,这样一来,未来美国不少中小企业可能成本会增加不少,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经营来说,可能困难更大,更难以盈利了,而这个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的。
而对于美国股市来说,如果继续加息,那么美国股市也可能会扛不住。
1、加息以后,美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较快增长
美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美国比较好的企业,也基本上反应了美国的经济情况。如果美国加息以后,有超出预期的资金进入美国进行投资创业,那么美国经济就可能更好地增长,那么显然股市就可能继续增长,那么股市就可能会表现比较平稳一些。但是反之,如果加息以后,并没有预期中的大量资金回流美国,那么美国经济可能就会比较难受了。
2、美国高科技企业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增长
如果加息以后,美国高科技企业苹果,英特尔,微软等公司利润继续增长,那么这些公司股价就可能继续增长,从而可能带动美国股市继续上涨。但是反过来,如果由于加息,这些公司遇到增长瓶颈,股价下滑,那么就可能带动美国股市出现下滑走势。
3、是否有更多资金进入美国股市
加息以后,有利于全球资金回流美国,那么如果美国股市中有更多的资金进入,那么就可能推动美国股市继续上涨,但是如果资金回流没有达到预期,或者回流的资金并没有进入美国股市,那么美国股市就不见得能够继续上涨了。
4、结论
综上所述,美国加息就是一把双刃剑,加息有利于资金流入美国投资创业,这个角度有利于美国经济更好,有利于美国股市向好。但是加息也会造成企业贷款成本加大,可能造成企业利润下滑,这个角度不利于经济,也不利于股市。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了,美股还在上涨,不应该是下跌吗?
美股也在跌!只是没有象我国A股这样大跌、急跌,跌得这么惨烈!请仔细看看美股三大指数截止上周五(4月22日)的截图数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