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其对房地产的影响如何?

第7次人口普查已经结束了几个月,大家都非常期待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因为大家都好奇,这次人口普查之后我国总人口会达到多少呢?有没有可能达到15亿呢?

从历年国家统计局以及公安部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总体人口大概在14亿左右,即便第7次人口普查会跟14亿有一些出入,但总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因为目前国家统计局以及公安部所统计的数据都是比较准确的,你要说在几十年前,有些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不上户口,不报人口出生,所以导致人口出现较大的误差,倒是可以理解;但是过去10年时间,我国人口登记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即便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照样能够正常上户口,公安部门不会因为你多有几个孩子了就会遭到很大的处罚,所以很多人都会正常上户口,这就为户口统计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数据。

既然统计局以及公安部统计的数据比较准确,那说明目前我国14亿的人口跟总体人口的差距就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相反我觉得实际的人口有可能比14亿人口还少,这里面主要基于几点判断。

第一、有些人可能存在户口重复的情况。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非常大,全国有几亿流动人口,这些人在流动过程当中户籍也有可能跟着流动,比如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就会把户口转移到学校所在地,但是户籍所在地在统计人口的时候,仍然把这些人统计到人口里面,结果就导致人口出现了重复统计。

再比如有些农村地区居民明明户口已经迁到城市了,但农村的户口簿上并没有及时更新,所以仍然有户籍信息,类似这种现象并不少。

所以目前有可能很多地方都存在户口重复统计的情况。

第二、过去10年,我国总体出生人口是下降的。

第6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国的总体人口是13.32亿人,现在10年过去了,我国人口到底是增长还是减少呢?这里面其实我们可以从新出生人口的增长率来大概推断一下。

比如下图是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具体情况。

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总量达到1.47亿人,而2020年公安部统计的新生儿户籍人口是1003.5万人,据此推算,2020年新出生人口应该在1,200万到1,300万之间。

这意味着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新出生的人口数量大概是1.6亿人左右。

当然在统计新出生人口的同时,我国每年也有一些死亡人数,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死亡人数大概是8579万人,如果把2020年死亡人数计算在内,过去10年我国死亡人数大概是9400万人左右。

这意味着过去10年时间,我国净增的人口大概是6,600万,如果以第6次人口普查13.32亿为基数,那么截止目前我国总人口数量也只不过是13.99万人左右,这个人数跟15亿仍然是有较大差距的。

而且未来我国人口基本上不可能达到15亿的水平了。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中国人口永远都不可能到达14亿,别说15亿了,明后年开始人口负增长,到本世纪末人口减至六亿,下世纪中期人口进一步萎缩至三亿。相比印度人口本世纪未将会增长到二十五亿,美国人口增长到十亿,中国人口到下世纪中期将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永远失去称霸世界的可能性。到时候不解体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有可能14亿不到,那样2020年就是中国人口的顶点。以后人口只会更少,14亿将成为国人永远都达不到的目标。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不会,估计连十三亿都不到了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应该没有那么多。

虽然放开二胎政策,但养孩成本太高,年轻人不太想二胎。

第七次国内人口普查结果会达到15亿吗?

从我国从去年11月1号零时,开始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700多万普查人员走入千家万户,正式开启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目的是主要调查人口数量和住户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国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不包括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但是从普查结果来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速度趋势在放缓:从建国初的5.4亿到1970年的8亿,增加了2.6亿,用了20年;从1970年8亿到1982年的10亿,增加2亿,用了12年;从1982年的10亿到1995年的12亿,增加2亿,用了13年;从1995年12亿到2019年底的13.7亿,增加到1.7亿,却用了24年时间。总体来看,我国人口数量处于增长趋势,但速度在逐渐放缓。

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根据2020年报告,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而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2020年的数据同比下滑14.89%。

但不同的是,公安部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差距较大。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465万,公安部与统计局数据相差了286万,主要原因是偏远地区多生或超生新生儿数量没有及时去登记导致。

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净增长4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创1952年以来人口净增率新低,再度“触底”。而2020年户籍登记新生儿数量为1003.5万,如果我们按照2019年人口死亡数量998万计算的话,2020年我国人口净增长数量仅为5.5万人口。2020年初我国人口数量为14.0005万,因此我们可以推断2020年,我国人口数量为14.00105亿,可能这就是我国大陆人口数量最高值了。因为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增长会出现“临界点”,也就是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相当,过段时间,可能我国人口出生率会小于我国人口死亡率,到那时我国人口便会出现负增长了。专家预测2027年印度人口数量会超过我国,可能这个时间要提前了。

看上图,建国后我国出现的“四次婴儿潮”。第四次婴儿潮是因为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所致,从2010年的“双独二孩”政策,到2014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再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推动了人口生育的“小高潮儿”,也是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后的一次释放,然后人们回到理性和现实生育中来,自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而且人口出生率呈断崖式下降,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也预示着我国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失败。

导致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呈断崖式下降的原因:用专家的话说:“主观原因就是二孩堆积效应减弱、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等因素。”客观原因就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成本,的确是横亘在大多数人面前的“四座大山”。简单说就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恶性循环”。

房价成了年轻人的避孕良药”成了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美国最大房地产网站Zillow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当房价上涨10%时,25-29岁女性群体生育率就会下降1.5%。请看下图,简单明了。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即将公布之前,一篇央行工作论文引发网友热议。该论文认为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应该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文中指出“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改论文间接指出了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佐证了2020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可能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育儿成本过高,住房和医疗成本不低所致。

那么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数量能达到15亿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演示一下未来三十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2020年人口出生率还没有确定,我们暂时不考虑2020年的情况)

看上面数据表。从1998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为1135万到2019年人口净增长仅467万,二十一年间人口净增长率下降了6.55‰。我们可以通过图表,计算一下二十一年来我国的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一个数值:

平均增长率下降值=(1998年增长率—2019年增长率)/年数

S=(9.90‰—3.35‰)/21=0.312‰

也就是说我国从1998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4.0005亿,我们可以用递减法来计算一下,三十年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下图:

算方方法为:

下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净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下降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未来3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变化逐年下降。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至2031年几年间,出现人口数量最大值,最有可能的日期是2030年,然后我国人口数量开始出现负增长现象,出生人数小于死亡人数。保守估计我国人口最大峰值应该在14.23亿至14.25亿之间。准确数字无法计算,只是大概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最大值不会超过15亿,而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更不会超过15亿,可能人口数量仅14.0431亿。当然具体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根据《世界国人口展望2019》,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亿,2035年为14.3亿,2050年为13.6亿,2100年为10.6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结果和笔者个人推算的结果正好吻合。也就是说我国大陆人口不可能超过15亿,甚至连14.5亿都难以超越。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不再是数一数二的了,可能被印度和尼日利亚超越,排在美国之前,世界排名第三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