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谢谢邀请。

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三国领袖为曹操、刘备、孙权。首先,曹操、孙权很精明能干,一点不‘窝囊废’。《三国演义》有‘尊刘贬曹’倾向,如果说刘备遇事爱哭是‘窝囊废’,那是为突出诸葛亮之智谋出奇。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一点也不‘窝囊废’,反而是个大英雄。

二、《水浒传》

轰轰烈烈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由于梁山好汉的领袖宋江的‘招安’,大部分死的死,亡的亡,最后剩下少数几人也未能成大事,让人感觉很‘窝囊’,甚至认为宋江是个‘窝囊废’。

其实,宋江并不是‘窝囊废’,‘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他本是一个封建官吏,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局限,反贪官不反皇帝,致使梁山众好汉成了他的陪葬品。

三、《西游记》

唐僧作为‘取经团队’领袖,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不辨妖魔,还错怪孙悟空,看起来很‘窝囊’,像个‘窝囊废’。

这是我们站在书外,做了‘事后诸葛亮’。如果你把唐僧当作我们一介凡人,且是一个善人,也只能做到此了。

甚至在千难万险的取经路上,在‘女儿国’及等等色诱利益面前,我们未必比他更坚定不移。因此,我对他还是怀有深深的敬意的。

四、《红楼梦》

《红楼梦》中重点描写的是‘四大家族’的贾家,贾家的领袖是贾母,亦或贾政,她(他)们都不是‘窝囊废’。

贾府青年才俊中主要就是贾宝玉、林黛玉了,他们在爱情中被动无助,看似很‘窝囊’。但他们的爱情悲剧不能证明他们是‘窝囊废’,他们的个人力量左右不了传统和家族的力量,这是那个封建时代的必然结果。

这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请大家指正。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我不知你所说的设定的领袖的含义,但可以试分析一下:

1、《水浒》,晁盖、宋江、高俅?最有可能的是宋江了,但宋江并不窩囊,只不过根深蒂固的所谓“正统”思想,想把梁山好汉们带入“正道”。

2、《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王煦凤、贾老太君、贾政?没发现有窩囊的。

3、《三国演义》,曹操、孙权、刘备、刘禅?只有刘禅看似窝囊。

4、《西游记》,如来、玉帝、唐僧、孙悟空?最有可能的是唐僧,但他虽经常被妖精蒙蔽,敌我不分,但他不畏艰险,一心到西天取得真经,不算窝囊。

所以我不赞同你的说法。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我们在阅读我国的古籍名著时,都会发现这些著作中所描写的领袖角色有题主所述带引号窝囊废的形象,但是实际上并不窝囊,他们都是符合我们东方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领袖角色特质,德才兼备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我在这里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君子的要求最高境界是“仁”

中国儒家主张领导者要“以德治国”和“以德服人”。领导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又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组以使人。”大意是:能够具有这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君子了。哪五种品德?尊重、宽厚、诚信、勤敏、恩惠。学会尊重就不致遭受别人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可靠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办事效率和成绩,给人恩惠就能使唤别人。所以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作者都受儒家思想影响,那么他们描写的领袖角色必定也是仁君形象,三国刘备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仁者领导。

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待人接物的准则是“礼”

《论语·学而》有这样一句话:“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子认为君子要具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礼”。这五种特质在三国里的刘备、西游记里的唐僧、水浒传里的宋江都具备,特别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百姓经常大哭,、逃亡时带着十几万百姓、为了请诸葛出山三顾茅庐,在困难时期异常节俭,在寄人篱下时忍辱负重等,刘备把这五种美德都占齐了,因此在我们读书时会觉得刘备怎么这么窝囊,做事不利索,其实这正是儒家对君子圣人的要求,这一点与西方价值观下的领袖角色很不同,这里不展开。

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要求是“义”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人间公正道义,小人看重的是自己私利。“义”是公道、正义、大众之利。所以真正的领袖必须做到行公正、公义、正派之事,三国演义里自始至终把刘备描写为匡扶汉室的正人君子,以皇叔自居,举兵讨伐的是逆贼曹操,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为正义的化身,曹操为篡汉的逆贼,孙权是有叛逆心的枭雄。罗贯中在书写时已经按儒家思想价值观给各个人物定性了。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之道,其他的不再展开,因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我们对领袖角色的要求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德是放在首位的,所以我们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显得窝窝囊囊的,实际这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下的君子形象。

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为文章说明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谢谢邀请,如约赴席。

我也有同感,潜心分析,他们貌似窝囊,实则都是隐忍不发,擅于创业的成功大神。

第一先说说水浒传的主角,宋押司一区区刀笔小吏,居然敢和皇帝大佬公开叫板讨价还价,在当时的社会实属大逆不道,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罪名是坐实了的。只不过这厮活的也是矛盾纠结,既要替天行正道除暴安良,替政府代劳。却又反政府腐败, 满口的忠义道德又经常杀人越货,黑吃黑。最终投降叛变成政府的打手,自毁长城饮鸩自尽。然青史留名却不如打柴出身的樵夫方腊,人家虽败犹荣,毕竟坐过金銮宝殿登过基。

再说说取经西天的三藏法师,面对妖魔美女的恫吓与诱惑也是心猿意马被佛祖的教诲生生困住,只能念经以求自保。只能按部就班的演戏,最后发一金色毕业证了事。窝囊废也能再塑金身。成为励志的典型。

再说托名为汉中山靖王之后的玄德,凭借远祖盛名显赫的背景和自己的异像,大耳垂轮双手过膝,现在来说就是跟残疾差不多。得益于卧龙辅佐,一切军务大事全凭孔明作主,自己也就一傀儡木偶,三分鼎立。也是结拜的二弟不给力不明白建国立国的战略,犯傻似的非的和碧眼紫髯的孙仲谋较劲,让人暗算了。老大正愁没机会吞吴呢,心高气傲的也被火烧了八百里,托孤白帝城咽了气。一个卖草鞋的贩夫走卒居然也当上了皇帝,草根也出英雄啊。

宝玉小哥,比不得韦爵爷风流潇洒,爱恨交融,出家走人。试想现在哪个美女喜欢娘娘腔的假爷们。

在家不做主,吃软饭只会风花雪月,又没有事业心象个爷们闯天下,只能在女人堆里厮混,会有啥出息?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是谁?这个概念说明“领袖”在《西游记》和《红楼梦》中没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倒是有所谓的“窝囊废”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中蜀国刘备,一个是起义领袖宋江。

三国演义(网络图片)

再一个就是对“窝囊废”的理解。从有关资料查找解释是:“窝囊废”是方言,亦作“窝囊肺”,泛指怯懦无能,甘受屈辱的人。

通过看书对刘备和宋江人物形象的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们不愧是领袖人物,只有像他们那样有胸怀,能忍,才能把周围的人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对敌,完成大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为什么提问题者会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原因很简单,在认知英雄问题上出现偏差。

什么是英雄?在人们习惯的脑海中,英雄就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就是英雄。例如张飞,李逵等等这些武将。可是,对刘备和宋江遇事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然后才决定如何处置却产生偏见,认为他们这是怯懦无能的表现,是甘受屈辱的“窝囊废”。

水浒传(网络图片)

说实在的,历史上领袖人物个性鲜明,各有千秋。但是,作为作者罗贯中和施耐庵写《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要塑造人物的。他所塑造的刘备和宋江都是遭遇非同一般,值得他人信赖的领袖人物。但是,他俩的思想境界与秦始皇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与他们的出身和思想境界,理想追求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也只有他们这样的性格,刘备才不可能统一中原,宋江只能被招安。假如,把他两人刻画成秦始皇,那么,刘备就能统一中原,宋江就能推翻宋朝自立门户,建立新的朝代。

张飞和李逵武将英雄直率性格不能与刘备和宋江的胸怀和忍让性格相比较。其实刘备和宋江武艺比起张飞和李逵来也不差。曾经张飞被吕布围困,关羽助阵也没解决问题,后来刘备杀到才救了张飞,这事又该怎么解释呢?

如果把刘备和宋江的领袖角色换成张飞和李逵,那么,张飞能带领大家建立蜀国吗?李逵能带领农民起义成功吗?后来宋江被招安,这与农民起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局限性和软弱性的性格有直接关系。

刘备,关公,张飞(网络图片)

总而言之,领袖不是英雄们能干的事。当领袖要具有“肚子大”的胸怀和甘受屈辱的性格,同时,会知人善任,头脑灵活。而当英雄却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这几部书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位是窝囊废,领袖人物软的一面恰恰是政治手腕的一面,他们偶尔露下獠牙都是吃人的,而且他的手下都是虎狼人物,没有两下子是控制不了局面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