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王维白居易还是李商隐?其实这三位都是一流的诗人(李杜属于超一流),个人都很喜欢他们的诗作。至于第三把交椅的位子我更属意于王摩羯。那么你们心中的老三是谁呢?

就唐代来说,第三把交椅有争议的三个人分别是王维、白居易、李商隐,但我选白居易。

王维是大伽,精品很多。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城曲》、《鹿柴》、《鸟鸣涧》等等。

李商隐也是大伽,精品也不少,如:《锦瑟》、《无题》、《隋宫》、《马嵬》《夜雨寄北》、《登乐游原》等等。

但两位的作品格局均不如白居易的作品伟大,能反咉生活底层人民的饥苦,如:《新乐府》(卖炭翁等50首)、《秦中吟》10首,当然代表白居易诗最高成就的当属双璧(《长恨歌》、《琵琶行》。)此外,还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暮江吟》、《观刈麦》等等。

因此,我认为白居易应坐唐诗第三把交椅。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唐诗宋词,这是后人随口就能点到当时社会文学的特点。诗歌发展的唐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盛世代,单从诗而言,唐朝确实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光辉时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诗人和流传千古的诗篇,当然被后人尊称为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分坐第一第二把交椅,人们不会有异议。

至于唐朝多如繁星的诗人中谁能分坐第三的位置上,还真不好说呢?正如现在国内人们常评论大学一样,北大与清华属一属二,争议不大。究竟第三的位置应该是谁?没有确切的定论。

根据题目所问这种对古代诗人评座次的问题,本博的看法是没有任何意义。古时候人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尤其是能够选入教材中的可以说都是佳作和精品。

王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山水画诗人,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家。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

大唐王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涌现出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人。唐朝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更是多达近五万首。其代表人物李、杜、高、岑、白、韩、柳等都是出身不同,地位相异,思想性格不同的好朋友。如何对他们进行排座次,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在那胡自瞎想乱弹琴。

所以说,任何一个朝代,只要国家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也差不到哪里。大唐王朝的诗歌,既有描写田园风光的,也有叙述风花雪月的,当然也不乏描述边塞将士艰苦卓绝的军事战争场面的。

对古代文化人的评价,还是要遵充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简单的评说谁是第几没有进步的意义。(2020/08/08)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白居易当之无愧。李杜诗篇万口传,无疑是大唐双子星。纵观全唐,李商隐的诗偏情诗;王维好佛,多人生感悟。杜牧,王昌龄气象足。

唯白居易风格多变,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长诗皆有传世名作,特别是长诗,白居易的长诗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上阳白发人》、《卖碳翁》是唐朝长诗中的丰碑。

个人认为白居易排第三毫无问题。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谢邀。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为文曲星排队,是所有人都爱干的事情。但是正所谓众说纷纭,众口难调,作为主观人文,文字艺术最高峰的诗歌,虽然有水平层次差异,但讲个人喜好,确实很难众口一词。

每个诗人都是独立的人,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人文艺术规范下散发出各自独特的光辉。欣赏他们的后代文人,同样是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境遇下,遵守当时社会环境和传统语言艺术,然后在这些大条件下,再依据自己的本性、学识、人生层次对自己喜欢的作者打分。

仕途通达,沉稳老道,学诗圣;仕途不达,求仙问道,学李白。

这两位同时代诗人正好填满了文化人求天下之仕和求自身解脱的两处空白,加上诗文珠玑,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中华诗坛的冠、亚军。

一二名的排名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就是第三名。

因为唐代诗坛,璀璨亮眼的群星实在太多,但是能达到与李杜抗衡的级别不多。李杜所在盛唐,时代气象是最高点。诗歌作为言志的文字载体,得格律之规范,禀盛唐之气象,中晚唐作品无法相提并论——虽然文学手法、体裁不断进步,却永远无法恢复盛唐的荣光。

中唐诗之巨擘,白居易算一个,他如果坚持年轻时期开创的新乐府走下去,也许会成为另一个杜甫。不过他在贬谪之后就圆滑了,在仕途上取得了至高的地位,在诗文方面也开始走向圆滑——走向民间,追求通俗易懂,开创香山体(白体),顺便取了日本诗神之位。

从文学流向方面来说是对的,但是于诗文本身,无法再与盛唐气象相较。下里巴人虽热闹,却永远无法和阳春白雪相提并论。

晚唐诗歌风格整体走向泥潭,唯有李商隐凭超绝才气脱颖而出,成功改变诗歌文艺走向,成为后世千年诗歌、词牌的艺术发源。相对于白体诗,李商隐的朦胧派开创就是阳春白雪。

放下成见,只论文采,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李商隐在诗坛的贡献和才气,在大李杜之上。

惜败于气象。平心而论,李商隐是大唐诗坛第三把交椅及其有力的竞争者。

可是在李杜时代,还有一个连李白都看不上的贵公子王维。

很多人认为王维是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是对王摩诘了解太少。

早在青年时期,大唐诗坛上的宗师级别人物,唯王维一人可数。

他出名的时候,李白还在山中修道,杜甫还没出生。年轻时期的王维,诗意纵横,精通音乐,领域开阔,后期唐诗所有角度和方向,都能在王维作品中找到。他和李白一样,对格律也是知而少用,随心所欲。

只不过他的仕途太顺,除了安史之乱中服务于伪政权的黑点导致后期思想入佛,一生再无逆境。是以王维无法像李白那样至死还保持着愤青的气势,死在投军的路中,也不像杜甫那样至死还流离颠沛,死在回乡的船上。

王维的作品后期渐入“诗佛”境界,虽然别开生面,却决定了不可能像如李杜般保持创作的激情——所谓“文章憎命达”,杜甫是写给李白的,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嘲讽?

王维,就是命达之人。

我们如果抛开情感方面的判断,直接看盛唐时期诗文的创作,王维和李白、杜甫比起来丝毫不逊色,而且同样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整个王朝命运与共。

盛唐诗人李杜王三人实际上是整个唐朝诗人的第一梯队,这是王朝命运所决定的,不是文采、技巧、文字流派决定的。

这三人,是盛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至于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看法都不一样。我们要真地去评价一个诗人,不能仅凭那些被后人称赞的作品来判断,需要大量地的、全面的去阅读诗人所有作品,才有资格作出结论。

这个问题问到的第三人,既然李杜已成定论,那么剩下的这个位置非王维莫属。

至于为何称王维为盛唐诗坛真正的大宗师,我们另开图文再讲。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而初唐、中唐和晚唐时期,也有很多重量级的诗坛大咖。如初唐四杰,岑参,孟浩然,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元稹等等。

如果非要排出个一二三来,除了李杜以外,我个人觉得白居易和王维可以并列第三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左拾遗。他曾处皇帝的高位,为人处世耿直敢言,又深知百姓生活之苦,文学作品厚重有深度有温度,其代表作为《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有“诗魔”之称。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和李白同年出生。30岁时进士及第,唐肃宗时期任尚书右丞。他一生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乐,有“诗佛”之称。其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王右丞集》。苏东坡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果李白杜甫是唐代灿如星空的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那么谁能坐上第三把交椅?

谁能坐第三把交椅,众说纷纭,很难定论,我们只有从其名气、创作数量、诗歌影响力等方面去评定。

我们知道,诗人李白,一生可收录的诗约有982首,为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诗句优美,浪漫超然,被人们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诗情画意。

再说杜甫,一生共创作1400余首诗歌,与李白不同,他的诗兴多数来源于生活事物和感受感想,为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作品意境深远,焦永秀丽,很难被人超越,故被人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包括《望岳》、《登高》、《春望》、《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浣溪沙》等等。

李白、杜甫双子星的地位璀璨夺目不可撼动。还有一位唐代诗人,名叫白居易 ,一生共作诗近3000首,正式收录2741首,为唐代诗人创作之最,被人称为诗魔和诗王。先不论其声誉抵近诗仙和诗圣,单说其思想主张、文人追随和作品的张力等,坐拥第三把交椅应该实至名归。

首先,思想决定地位。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他的作品大多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状态,诗词意象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的作品富含真情实感,容易与有识之士和社会大众产生共鸣,加之其创作诗歌数量可观,这也正是其被称为诗魔和诗王的主要原因。

其次,影响决定高度。因其思想主张规避政治,明哲保身,加之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作品善于反映大众疾苦、讽喻当时朝廷㢢政,这种思想文风不仅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的追随,也为当时日本人民所推崇。因此,从其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影响力来看,应当给予其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

第三,诗情决定水平。从我们了解和背诵的名诗来看,白居易的诗堪称经典咏流传,至今信口吟来,回味无穷。如《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以莺的“争”和燕的“啄”形象地反映了春的短暂珍贵、勃勃生机和鲜活美丽;《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暗示了自己坚不可摧的意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黄昏和夜间两个时段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去杭州赴任的解脱释然心情;再如《卖炭翁》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前段描写了卖炭翁的辛苦,后段刻画了黄衣使者的专横跋扈和一车炭只获得”半匹红绡一丈绫”收入的悲惨。全诗深入浅出,老少皆懂,深刻表达了其同情劳苦大众、憎恨朝廷盘剥的分明立场和政改愿望。读来不禁为白居易的高超笔力和高尚情怀所打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