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杜月笙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知道他是一个黑帮大佬,在旧社会的上海,干过很多伤天害理的坏事儿,与黄金荣和张啸林并称上海滩三大佬。尽管是齐名的三个人,其实杜月笙的实力还是要更胜其他二位老大的一筹,而且杜月笙属于后期之秀,他起家的时候,黄金荣和张啸林早都成名了。
杜月笙和他们二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坏事做尽的黑帮老大,但是杜月笙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仰,不是这些人喜欢坏人,而是杜月笙虽然心狠手辣,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做了不少收买人心的事情。
比如上海有一次工人大罢工,法国人搞不定就来找杜月笙,杜月笙了解了情况,原来是法国人给的工资太少,工人无法保证生活,这才选择了罢工,于是杜月笙这次没有充当法国人的打手,而是婉言拒绝了法国人,说他杜月笙没本事摆平这件事情。法国人最开始不以为意,你杜月笙不管,我找其他黑帮老大不就好了吗?
结果法国人多次碰壁,因为杜月笙说办不了的事情,其他黑帮没人敢接,于是法国人又厚着脸皮来找杜月笙,杜月笙这次没有拒绝,毕竟和法国人翻脸的事情他还不敢,于是杜月笙说工人们要求工资涨一倍就复工,其实工人们要求涨30%,杜月笙觉得太少,于是就多要求了一些,最终法国人决定涨7成,这件事情才算结束。但是有一个条件,工人罢工期间的工资不会给不,工人们欣然同意了,毕竟涨的钱远超出了预算。
杜月笙一听不发工资,就和工人们说道:“罢工不给工资正常,但是每个人却都要吃饭,他们法国人不发工资,我杜月笙给你们发。”于是,杜月笙那一次拿出了30万大洋给工人发工资,这一次举动,几乎交下了整个上海滩工人的交情。
其实杜月笙在金钱方面确实大气,他也确实有讲义气的一面,敛财杜月笙是一把好手,散财,杜月笙更是顶尖的高手,这一点,在杜月笙还没发迹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早在杜月笙刚刚来上海滩混的时候,在一个水果店给人家卖水果,后来水果店老板苦劝无果之下,杜月笙出去混社会了,加入了青帮,用杜月笙自己的话说,他想干大事,不能窝在水果店。
当时的黄金荣已经是黑帮大佬了,杜月笙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杜月笙的帮派,但是他这种级别的小混混,根本都没机会见到黄金荣,偶然有一次机会进入黄金荣的府里,还是依靠了他在水果店里练就的削梨皮技巧,他削的梨,皮从来不会断,又薄又长,因为这一点,被黄金荣的媳妇看上眼了,于是经常来府里伺候,算是和黄金荣等人混了个脸熟。
黄金荣的媳妇林桂生,是一位黑帮女大佬,没有她就没有黄金荣,所以黄金荣对林桂生一开始很尊敬。有一次林桂生病了,医生看了以后,说需要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伺候,冲冲阳气,于是,这个人选定了杜月笙。杜月笙对于机会的把握真的厉害,在林桂生生病期间,伺候的绝对到位,一个人24小时伺候,从洗脚水到上厕所的盆,只要是他方便做的事情,全部在林桂生还没开口之前就做好了。
等到林桂生病好之后有心培养杜月笙,但是却在之前给了他一个考验,于是,她带着杜月笙去她开的赌场赌钱,林桂生先走一步,杜月笙自己在那赌,在林桂生的安排下,杜月笙一夜赢了2000多大洋,这样的巨款一般人恐怕难以把持,但是杜月笙却如数交给了林桂生,一个大洋都不少。林桂生看到后很欣赏,就对他说,你赢的钱你自己花吧。
杜月笙谢过之后连夜回到了水果店所在的地方,他把钱分给了水果店老板,帮助过他的人,还有和他一起打工的人,借过他钱的人,还有家乡和他一起出来的兄弟,把钱都分给了他们,一个大洋没留。
第二天,林桂生问杜月笙钱都干什么了,林桂生本以为他会投资、买房产,或者找女人,这些都能理解,当林桂生知道杜月笙是如何处置那些钱的时候,林桂生深深地看了杜月笙一眼,她知道,上海滩未来一定有他杜月笙一片天地。
事实上,林桂生也没看错,杜月笙不仅混了起来,在日后还对落魄的林桂生多有帮助,成了这位上海滩黑帮第一女大佬在晚年唯一的慰藉。
诸如此类的事情,杜月笙没少做,也结交了不少人,虽然坏事没少干,但是名声却保持得不错。在他死后,杜月笙的骨灰被他的四姨太带到了台湾,虽然没能完成他葬在上海的遗愿,但是他在台湾的墓葬却面向上海,也算了了心愿。
杜月笙的四姨太死后,坟墓无人打理,逐渐荒草丛生。有一次,一位老人路过,看到了杜月笙的坟墓如此荒凉,一时间悲从中来,伸出援手帮助杜月笙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一打扫就是三年整。原来,这位老人名叫李开明,老家是江苏人,对杜月笙有所耳闻,不忍心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人落得如此下场,于是出于好心帮助杜月笙的坟墓进行了清理和维护。
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蒋介石曾告诫去上海“打老虎”的儿子蒋经国:“我是明面上的委员长,但是杜月笙却是地下皇帝。”
可见,杜月笙的“上海土皇帝、”、“上海教父”等传奇之名的不虚,特别是他会做人的名声更加为世人所称道,就算死后依旧创造了“在香港出殡,盛况战后第一”的传奇,并且涌现了许多尊崇他的“铁粉”。
例如:仰慕杜月笙的万国殡仪馆的老板,对杜月笙用的棺材只收半价,而且还免除三日正厅治丧的场地租金;移居台湾的江苏籍老人李开明,三年来风雨无阻,每周都会为其扫墓,并且还在墓前种下了很多的花草。
那么,杜月笙做人究竟有多么成功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实,只要看看他辉煌时的人脉,就不难理解他曾经的辉煌。
例如:1945年,在美国国防部任职的罗斯福来华,打算策划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并专程拜访杜月笙,请求他对美国的情报工作给予帮助。当时,杜月笙表示:“只要事体对双方有利,随时随地彼此密切合作,应该没有啥问题。”
1921年,曾与身处落魄之时的戴笠结为兄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庆典之时,除了章太炎、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前来道贺外,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等军界大佬,分别送来“孝思不匮”、“好义家风”、“世德扬芬”的贺匾。
期间,张学良在夫人于凤至的陪同下,前来上海戒毒。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遭到许多国人的愤恨和唾弃,而“暗杀大王”王亚樵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王亚樵送去一封信和一颗炸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滚回东北,抗击日本人;二是自杀谢罪;三是捐出所有的家产,支持抗日。”最终,在杜月笙的周旋下,张学良才得以在上海安心戒毒成功。
1949年4月27日,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携带家人乘坐一艘荷兰货轮逃离上海,并前往香港隐居。相对扫大街的黄金荣来说,杜月笙的选择无疑非常的明智,也落得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好结果。
1951年8月16日下午,62岁的杜月笙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但他临终时的遗言却令后人大为称赞。据他的女儿杜美如回忆,杜月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其实,杜月笙生前的愿望是叶落归根,葬到上海高桥父母的身边。因为,当时的杜月笙并不看好国民政府,为此他曾公开说过“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同时,杜月笙在上海隐居期间,蒋介石就曾多次争取杜月笙前往台湾,结果均被婉言拒绝了。因此,他又怎么愿意安葬到台湾呢。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的台湾方面或许出于“返陆”的考虑,随以其生前寄存在宋子安(宋子文弟弟)处的10万美金为要挟,逼迫姚玉兰和孟小冬将杜月笙安葬到台湾。
因此,双方多番交涉之下,最终于一年后的1952年10月,下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下。墓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上海,墓旁有其夫人姚谷香的坟墓为伴。当时,蒋介石为墓园亲笔题字“义节聿昭”、张群题字为“誉闻永彰”。
四年代末,从江苏盐城移居台湾的李开明老人,已有80岁的高龄,本就对杜月笙相当崇拜,而他的儿子又是汐止儿科医院院长。因此,他得知杜月笙的墓址后,每周便会前往扫祭,三年来风雨无阻,直到去世,并且还在墓前栽种下许多的花草。
至于说,杜月笙的坟墓(而不应说是陵墓,帝王的坟墓才称为陵)多年无人问津,应该是虚无的传言,毕竟杜月笙的后人可不少,共有11个子女,其中八子分别是:维屏、维善、维藩、维翰、维垣、维宁、维新、维嵩;三女分别是美如、美霞、美娟。据香港商业电台《摩星岭4号》中引述,杜美如在60年代跟随丈夫到约旦经营餐馆,并定居。再说,每年前往的游客也有不少,又怎么能说多年无人问津呢?
图片来源网络
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1951年8月,民国帮会第一人,上海滩一代布衣枭雄,临终之时向杜门大弟子陆京士、家属交代了最后的遗愿,死后一切从简,唯要一口好棺材。
杜月笙要一口好棺材,不是为了死后出风头,而是为了落叶归根,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他的后人、门生能将他的尸骨从台湾带回上海滩,落葬在他的出生地,浦东高桥。
8月16日下午,在等来老蒋特使洪兰友,从对方口中听到老蒋宽慰他的口信后,六十三岁的杜月笙留下两行热泪,终于撒手人寰。
虽然杜月笙生前留有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但因为江湖名声太隆,他的葬礼依旧轰动了当年的香港。
当时,许多人都在议论,香港什么时候来了这么一位天下闻名,交口赞誉的江湖“大好佬”?
万国殡仪馆的老板听说杜月笙只求一口好棺材的遗愿,主动提出来,他的殡仪馆正有一口好棺材,愿意自动减价一半,对折只收七千五百块港币让给杜先生使用。除开棺材半价之外,这位老板还自愿报效了杜月笙在万国殡仪馆正厅治丧三日的场地租金。
不少人问他何以要这样做,这位老板正色答说:
“这是我对杜先生表示敬意。”
当杜月笙遗体运往万国殡仪馆,大礼堂外立刻悬挂出“杜月笙先生治丧处”的布招,白底黑字,四周镶以银边白花,一对蓝纸灯笼,“治丧”两个小字托住偌大的一对“杜”字,礼堂正中素白孝帏,匝以鲜花牌架,中间是老蒋给杜月笙盖棺定论的挽额“义节聿昭”,两旁是杜月笙老友、民国元老许世英撰写的挽联:
“班生投笔,卜式输财,历济艰危昭史乘;范式凭棺,伯牙碎轸,忍教生死隔襟期。”治丧期间,上至民国元老权贵,下至社会各界名流,纷纷为杜月笙撰写了挽联,摘录两联——
洪兰友:“亮节皓当今,平生历济艰危,共仰英雄真本色;弥留犹待我,至死无忘家祭,痛哭乾坤一布衣。”吴铁城:“具忠肝义胆,豪侠心肠,好客媲美春申君,不朽口碑载道路;是名流贤达,乡邦泰斗,相我辟大上海,哪堪劫火怅烟尘。”有评论说,杜月笙在香港出殡,盛况创造了战后第一。
8月19、20两天之内,香港各报悼念杜月笙的文字,充斥篇幅,对于杜月笙的为人及其生平,褒扬之辞不胜枚举,舆论一致称颂,具见公道自在人心。
简而言之,杜月笙在世人的心目中,虽出身黑道帮会,但沉入人心的却是他的大义大仁,是能比肩司马迁笔下那些历代仁侠人物的。
杜月笙未死时,台湾方面看他的心态很复杂,对于他残存的民间势力,既想打压,又想利用;杜月笙死后,台湾方面看他的心态似乎简单了一些,这位百年难遇的江湖大佬,是一个牌位,把这个江湖牌位迎放在台湾,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符合杜月笙的遗愿。
但移他这块分量很重的牌位,各方都是无法草率的。
自1951年8月开始到1952年10月,前后一年又两个月,洪兰友、陆京士等为完成杜月笙“先葬台湾”的心愿,策划磋商,奔走联络,最后在1952年10月25日与台湾方面定下了杜月笙移灵台湾的日期。
1952年10月25日这一天,在钱新之、金廷荪、吴开先、杨管北、杨志雄等居港老朋友以及众多恒社弟子的送行下,杜月笙的灵柩在太古轮船公司盛京轮的护送下,耗时两天又两个小时,运抵台湾基隆,随后暂厝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
之后杜门弟子即开始为杜月笙寻求在台湾的落葬茔地。
知名勘舆家祁大鹏,遍历台北近郊各处,几经研拟,最终为杜月笙选择了一处长眠之地——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麓之西,恰与北部名刹静修禅院比邻而居,位置坐东南而面西北,遥遥对着黄浦滩,那个他诞生、奋斗、成长、出道、以至飞黄腾达,叱咤风云的地方。
因地势所限,杜月笙坟茔格局不大,仅有一座庄严壮观的华表,华表不高,上面镌刻着老蒋题颁的“义节聿昭”。通过华表便是登临的石级,石级顶端,便是杜月笙最后的埋骨之所。
1953年6月,墓地竣工,28日安厝落葬。
杜月笙之所以能被称为百年罕遇的帮会大佬、布衣枭雄,有一点很有说服力,他在身后几乎赢得了所有显宦名流的尊重,尸骨正式落葬安厝那一天,于佑任、许世英、何应钦等五百多人,冒着酷暑,亲自将他的灵柩送上了汐止镇大尖山上。
世事沧桑,随着民国人物被埋入历史的尘埃中,本就有争议的杜月笙留存在这世上的也就只剩下了一座无人打扫的异乡孤坟。
然而,只要江湖有人心,就会有江湖佳话。
有一位从江苏移居台湾的老人李开明,与杜月笙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有一天,当他见到杜月笙的坟墓已成无人打扫的孤坟时,顿生恻隐敬重之心,从那以后,每个周末,他都要特意来为杜月笙扫墓,而且还在坟墓前种了很多花草。
李开明老人这一扫,就是三年,直到他辞世。
有人曾问过李开明老人,为什么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帮会头子扫墓?
李开明说,我听过很多杜先生的事迹,他一生做过许多雪中送炭的事,帮过很多陌生人,他的大义不该蒙尘,应该受到尊重。
这大概是杜月笙“义节聿昭”最好的注脚吧。
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杜月笙作为曾经在上海滩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结果晚年却非常凄凉。
在1949年4月,上海即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曾单独召见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台湾,此时共产党也通过秘密渠道会见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
但是,杜月笙考虑到自己反共20余年,尤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还亲手杀害了包括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内的众多共产党人,可谓血债累累,所以不敢不走。
同时对于蒋介石,因为上海市长事件以及蒋经国上海打虎事件,他已经将蒋介石父子都给得罪。 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杜月笙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同时也谢绝了共产党的挽留,他带着家属以及众多金银细软来到号称自由之都得香港避难,租住在坚尼地台18号底层。
当时,国共双方还在继续争取杜月笙,我党特意派出章士钊,以及杜月笙的一个已加入共产党的儿子赴港,劝说他返回上海。国民党方面,也不断派人赴港,拉拢杜月笙去台,但最后杜月笙还是以身体欠佳,无法远行而婉拒掉国共双发的邀请。
等到1950年,北京中国银行准备在京召开董事会议,因为杜月笙曾经是北京银行的董事,所以在中共的极力邀请下,杜月笙表示自己尽可能会亲自去趟北京,即便自己不能去北京,但也将委派代表去北京参加会议,也算是对中共的一个积极表态。
消息传出后,台湾方面如遭雷击,对杜月笙极为不满,蒋介石更是震怒,将在台湾的杜之老友,如张群、王宠惠、严家淦、洪兰友等人,召到草山别墅大加训斥,骂得狗血喷头,史称“中行事件”。后来杜月笙病逝香港,蒋介石迟迟不做表态,也与此事有关。
此时的杜月笙,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生活多年的上海,毕竟这里算是他的故土家乡,人在死的时候,谁都希望能够落叶归根。但可惜的是,后来杜月笙看到老友黄金荣正在扫大街的消息后,便彻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头。
两年后,杜月笙在香港因病去世,他的姨太太姚玉兰在杜月笙死后去了台湾,走的时候还特意带走了杜月笙的骨灰,因为姚玉兰不想让杜月笙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留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来到台湾后,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台北县的一个小学后山上,这是姚玉兰和杜月笙的子女精心挑选过的地方,墓地望着上海的方向,也算是成全了杜月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的愿望。
其后,蒋介石政府因为当年“中行事件”的缘故,对杜月笙仍然心怀恨意,所以对其安葬事宜及家属都不闻不问。
由于杜月笙生前去香港时并没有带走多少财产,因此他死后,其子女都开始为各自的生活奔波,没多少时间常去台北为其扫墓。与此同时,杜月笙虽然在上海是大名鼎鼎,但是在台北,却没人知道这个曾经一手遮天的黑帮老大,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刻意忽视,慢慢的,杜月笙的墓就被人们所遗忘。
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扫墓人,一连三年年年都会为杜月笙扫墓,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李开明。他与杜月笙非亲非故,两人生前并不认识,但是李开明是从江苏移居到台湾的,对于杜月笙的事迹有所耳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开明发现了杜月笙的陵墓,当他看到这个曾经呼风唤雨叱咤江湖的老大,竟然在死后连个扫墓的人都没有,便心生恻隐之心。
于是此后每个周末,李开明都会特意来此地为杜月笙扫墓,并且还在陵墓前种了很多花草,好让这个墓看起来没有那么凄凉。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直到李开明去世。
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说到上海滩黑帮,人们立马想起阴险、毒辣、残忍这些字眼,岂不知黑帮也是三教九流分等级的。
有的只知道打打杀杀对谁都横眉冷对、残酷无情,像梁山的李逵那样;有的仗义疏财,不欺负弱小,像意大利的黑手党一样,这就是盗亦有道。
以前我们老家有个所谓老大,不仅敢对比他厉害的人出手,也敢对弱小的人出手,不分对象。有一年春节他去岳父家拜年,到村里一个台球厅打球不付钱还骂骂咧咧,最后操家伙打了起来。
这厮从屋里一直打到大街上,凡是劝说的,拉架的都照打不误,连老大爷、老太太都不放过,他过去之后,躺倒一大片。
我们村里还有一个在外面混的,名叫小刚,人长得非常斯文,都知道他在县城开KTV,还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运输公司,他的名头不仅在当地很响就是在省内外也非常吃香,省内那些滥罚款的人,只要看见标有【小刚的车】的车队,都要礼让三分。
但这个人在家乡从不乱来,对长辈非常客气,对相亲非常豪爽,只要村里谁家办红白事或者家里遭难了,都要过去送钱。谁出门遇事给他打电话,他都要妥善处理。这样的大佬手黑心不黑,杜月笙就是这种人。
杜月笙文质彬彬,不像黄金荣那样冷眉冷眼煞,也不像张潇林那样凶神恶煞。相由心生,杜月笙跟一般黑道上的人不一样。
首先声明,这里没有洗白杜月笙的意思。
杜月笙在黑帮林立的上海滩能够混出模样,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他从一个做小买卖的小瘪三混成上海滩呼风唤雨的黑帮大佬;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业的实业大亨;如果他不懂厚黑学、不心狠手辣、不奸诈阴险是不可思议的。
不过杜月笙在为非作歹的时候,确实也做了扶危济困的事。你可以说他居心不良,也可以说他为了收买人心,但毕竟也为下层百姓做了点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
杜月笙之所以给其它黑帮人物有所不同,跟他的出身有关。
杜月笙四岁的时候就失去父母,尝尽人间冷暖,十四岁就到水果行当学徒,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底层劳动人民。比起那些劣迹斑斑,生性恶毒的李逵们来说,杜月笙入道有一点情有可原。因此他比一般黑帮的人更同情或者说更懂穷苦人,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杜月笙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悲悯。
通过下面一件事,就能证明杜月笙跟其他黑帮人物的与众不同。1931年,上海法租界纺织工人请求涨工资资方不理睬,因而发起大罢工,水电和环卫工也立即响应。
整个法租界断水断电,一片狼藉。
法国人托市长找杜月笙出面要他动用青帮强硬摆平此事,杜月笙一看对方来者不善就婉言拒绝:不行不行,我拿不下。
法国人只好再去求告其它黑帮,但没有杜月笙的首肯谁都不敢插手,法国人只好再次登门求杜月笙,杜月笙装作非常无奈的样子说我试试吧。
过了几天,杜月笙告诉法国人,大家只是要求涨工资,没有违法,我的手下不愿意出头。
杜月笙给管事的法国人打电话:"工人要求工资上涨一倍,你们看着办,不然我也解决不了。"
"他们要求涨多少呢?"
"一倍。"
"这个。。。怕不好说。五成怎么样?"
"不行,至少七成。"杜月笙说。
"那好吧。"法国代表说。其实罢工领袖交给杜月笙的底线是涨工资三成。杜月笙说,你们劳师动众一场,就涨三成,成本也太高了,我给你们多要点。就这样,杜月笙一句话,工人们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杜月笙后来又把罢工领袖召集过来说,资方答应涨七成工资,可是罢工期间的工资他们不管,你们看怎么办?罢工领袖们说,这个结果已经不错了,出乎我们的意料了。但杜月笙说,大家都是出苦力的,上有老下有小,不容易,罢工期间的工资他们不付,我来付。
杜月笙把手一挥,手下拿来了一张三十万的支票。
大家想想,杜月笙又帮工人争取权益,自己又掏腰包贴钱,工人能不念着他的好吗?
杜月笙对手下说,对于到他到府上求告的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还是小老百姓,一律不能拒之门外。而且杜月笙有时间就亲自接待,对他们几乎有求必应,杜月笙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侬的事,吾晓得了!"
杜月笙一生仗义疏财,尽管他的钱不那么干净,但总比那些一毛不拔的人要好得多。几乎买了整个上海滩的交情!
民国前任大总统黎元洪专门为杜月笙写下一副对联:"春申门前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由于杜月笙情商高,什么人都看得起,所以他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连蒋介石都敬重他几分。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让杜月笙去台湾,大陆方面也透露出挽留杜月笙的意思,杜月笙两边都不得罪,去了香港。
可是中国有句话叫叶落归根,杜月笙晚年的时候也想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可是国民党特务拿出一张黄金荣在大陆扫大街的照片,说你要回去也没有好果子吃。杜月笙一想我一大把年纪了,扫大街肯定吃不消,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
杜月笙后来在香港得了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享年63岁。杜月笙的姨太太姚玉兰在杜月笙死后去了台湾,临走带走了杜月笙的骨灰,那是跟自己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男人,姚玉兰不想让老杜一个人留在香港。
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台北县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坟头向着上海的方向。
人走茶凉,在台湾没有人能记得起杜月笙这个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更没有人到他坟前去看一眼。但却有一个老人默默陪伴杜月笙,为他扫墓。
老人名叫李开明,一个国民党的退伍老兵,老家是江苏的,2006年的一天,李开明老人偶然间路过杜月笙的陵墓。
老人跟杜月笙非亲非故,也未曾谋面,但老人听说过杜月笙。
看到昔日上海滩的大佬已经作古,坟前一片荒草,凄凄惨惨,不由感慨万千、顿生恻隐之心,就把陵墓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一坚持就是三年。
佛教讲究因果,也许是杜月笙曾经的因,换来了今日老人扫墓的果。无论如何都要给守墓的老人点一个大大的赞,祝老人幸福安康,好人好报。
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杜月笙在香港临终之前对家人朋友说过,他活着的时候因为气喘到不了台湾,等他死了,也要将他葬到台湾。
他不是不想落叶归根,也不是不想葬在上海,可是,蒋退到了台湾,后来又看到了黄金荣拿扫帚扫街的凄凉晚景,他实在是不敢回上海呀!
所以,他又说了一句,将来上海“光复”,你们可得起出我的棺材,将我的尸骨带回上海,然后葬在高桥。
只不过,杜月笙的这个意愿至今也没实现,从1951年8月病逝于香港,后来他的棺材被用船运抵台湾,后于1953年6月安葬在了台北汐止的尖头山麓的墓地中,已经过去了68年,他的尸骨仍然还逗留在台。
杜月笙泉下有知,恐怕心中也会又心酸又无奈又凄凉吧!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杜月笙虽然有好几个儿女,可是,他死去这么多年之后,坟头上竟然长满了杂草,最后却是一个曾经素不相识的人为他辛辛苦苦扫墓数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时,他的门生和朋友为他操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出殡之时更有千人冒雨相送,葬礼所花费的钱竟有十万港币之多,无数人纷纷为他撰写悼文,香港媒体报社也纷纷刊载他的生平事迹,可谓一时盛况。
可是,谁又能想得到他的坟墓竟然会破败至此,纵然他叱咤风云数十年也终究逃不过人走茶凉的结局。
为杜月笙扫墓的人叫李开明,这是一个和杜月笙一样怀着遗憾和憧憬来到台湾的人。
李开明偶然来到了汐址的尖头山,突然想起几十年前在纵横上海的“海上闻人”杜月笙便葬在此处,所以便想去祭拜一番,谁曾想当他找到杜月笙墓的时候,入眼的却是一座没人打理的破败不堪的坟墓。
他抬头一看,看到了坟头上深深刻着的四个字——义节聿昭。
李开明恍恍惚惚想起了杜月笙曾经的所作所为,顿时为这四个字所感染,于是决定为杜月笙扫墓,让杜能够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在此长眠。
那么,杜月笙究竟有何作为,竟然能够让蒋介石在他死后为他亲题“义节聿昭”四字挽额,又能够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扫墓呢?
杜月笙一生事迹颇多,虽然他曾经也只是社会底层中的一个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是一条泥鳅,可是当他崛起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却能够令无数自诩上层人士、文化人士汗颜。
在此,便说说他的两桩让人热血沸腾的旧事,看看他能否当得上“义节聿昭”四字,又值不值得李开明为他扫墓。
1932年1月18日,日军突袭驻沪的蔡廷锴地是八路军,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当时,日本为了能够尽快打垮蔡廷锴,从而控制上海,制定了一个计划,派一部分日军借道法租界,绕到第十九路军的右后侧,打蔡廷锴一个措手不及。
杜月笙第一时间获知了此时,他一方面将消息告诉蔡廷锴和吴铁城,让他们做好防备;一方面又怕国民政府外交部的照会还没抵沪,日军的阴谋便已经得逞了,所以他迅速出面召集各国领事开会商讨日军借道法租界一事。
各国领事原本已经在日本人的威吓下默许了日军借道一事,但是杜月笙却气得拍案而起,怒吼一声:“好,东洋兵可以进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国人。你们尽管通过这个议案,不过,我杜月笙要说一句话:只要议案通过,我请日本军队尽量的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
杜月笙这句狠话一出,各国领事纷纷被吓住了,哪还敢让日军借道?
他用了一句话,便化解了第十九路军的危机,他敢说这么一句话,也可见他爱国之心之赤诚,这句话很燃!
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在即,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从日内瓦返回日本途径上海的时候,突然决定下船去拜访拜访杜月笙。
永野修身如此高位,为什么会专门去拜访杜月笙呢?自然是想拉拢杜月笙,然后利用杜在上海的威望和影响力去操控和统治上海,同时也能利用杜捞钱的本事为他们捞钱。
所以,他一见到杜月笙,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投资三千万日元,和你合作开一家“中日建设银公司”。
永野修身抛出这块鱼饵的时候,认为杜月笙也抵挡不了这诱惑,谁知杜月笙却摇头说道:“我是中国老百姓,无钱无势,永野部长先生未免太抬举我了。”
他听完杜的话,又以为是杜月笙嫌鱼饵太小,所以急忙改口说:那么银公司由你一个人开,我们出钱,如何?
对于这三千万的诱惑,如果换成了张啸林的话,恐怕早已经点头答应了,可惜杜月笙不是张啸林,所以杜月笙还是摇头拒绝了永野修身。
后来,日本人一看杜月笙太不识相了,日本特务头头土肥原更是干脆派了一架战斗机飞到杜公馆上空盘旋,想以此胁迫杜月笙向他们低头,但是杜月笙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杜月笙更是在日本特务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然后一头扎进了为抗战提供后方援助的事业之中,可谓倾尽家财矣。
这样的杜月笙,当不起“义节聿昭”四个字?当得起!
这样的杜月笙,值不值得李开明为他扫墓?值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