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1919年1月15日,暖冬,波士顿,气温4度。

位于波士顿商业街529号有一个巨大的糖蜜储存罐,糖蜜储存罐高15米,圆形蜜罐的直径达到了27米,整个糖蜜储存罐容纳了14000吨左右的糖蜜,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在两天前被刚到的糖蜜灌了个饱。在蜜罐的记忆中,这已经是第四次如此饱满的容纳如此多的糖蜜,它还记得,在大量糖蜜灌进它体内的时候,它还曾发出了金属特有的“呻吟”。

灌装糖蜜到蜜罐的工人们,自然也听到了糖蜜罐满足的“呻吟”声,凭借多年的经验,工人们知道这是罐体在承受巨大压力和高温时发出的声音。只不过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声音,因为这个糖蜜储存罐有点与众不同,正常情况下,一个几乎全新的糖蜜储存罐本不该发出这样的声音,因为它的罐体发出的声音,似乎已经是破旧不堪的罐体。甚至,有工人看到过糖蜜储存罐产生过裂痕,裂痕很深,几乎可以成为裂缝,有糖蜜从中渗透出来,还因此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居民来这里接糖蜜吃。但是工人没有在意,毕竟这么点糖蜜不算什么,糖蜜储存罐中储存的数量可是14000多吨。

波士顿的街道上,一个叫安东尼的小男孩正在欢快的跑跳,毕竟冬天里零上4度的气温可极为难得,你要知道,前一天的气温,还是零下17度,如此的温差变化,让孩子在冬日暖阳里格外的开心。安东尼的好心情没能持续多久,就在他还沉浸在快乐之中时,一声巨响传来,像是深渊巨兽的大吼,小男孩惊讶的抬头看去时,一个巨大的浪向他飞速拍了过来,还没能小安东尼有任何反应的时候,他早已被一阵巨大的冲击力和高温给卷入其中,陷入了昏迷。

与此同时,在波士顿的所有人都听到了爆炸声,与小安东尼一样,在波士顿行走的人们,都被突然出现的巨浪给卷入了其中。等到一切平静下来的时候,人们才惊讶的发现,那迎面扑来的“巨浪”不是海啸,而是来自波士顿商业街529号的糖蜜储存罐。

此时的糖蜜储存罐早已因为爆炸被炸毁,14000吨的糖蜜随着糖蜜储存罐的爆炸,犹如脱缰的猛兽一样,以56公里/小时的速度喷射而出,形成了糖蜜大洪水,瞬间将波士顿的大街小巷灌满了糖蜜,等到这场“甜蜜的洪水”停止的时候,整个波士顿城市都堆积了半米高左右的糖蜜,深一些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0公分左右。

刚刚还是一片祥和的波士顿,顷刻间已经成为了人间炼狱,高流速的糖蜜液体快速吞噬着它遇到的所有建筑和生物。房子被冲击离开了地基,地铁被糖蜜灌满无法行使,铁路、桥梁都被这“甜蜜的冲击波”顷刻碾压成废墟。人类和马屁还有狗和猫,在糖蜜的洪流中不停的挣扎,然而糖蜜的高温和黏度都成为了他们自救的极大障碍,拼命的挣扎只会让他们越陷越深。在糖蜜储存罐爆炸后的几小时后,已经开始有人因为窒息而死亡,成为了这一次糖蜜储存罐爆炸的受难者。

随着美国组织搜救工作,将死亡人数控制在了21人,受伤人数控制在了150多人,人员的伤亡固然让人悲伤,但是远远不是糖蜜储存罐爆炸带来的全部恶果。

除了糖蜜本身的损失,还有糖蜜对建筑物的破坏之外,糖蜜的清理工作一项,就让美国损失惨重。大家都知道,糖蜜在街道以及建筑之中极难清理,尤其是在地铁中的糖蜜,更需要大量的精力和物资才能够解决。除此以外,那些灌进了海洋的糖蜜才是最难解决的难题,如果糖分将海洋污染,不能及时治理的后果,波士顿人根本无法承受。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为了能够尽快清理掉所有的糖蜜,美国花费了300多万美元(100多年前的300多万,换成今天的差不多要3亿美元左右),耗时三个多月才完成这项工作,期间更是投入了无数的人员,而且对波士顿经济发展影响也很大,具体损失难以估计。

纯度蒸馏公司的监督者美国工业酒精公司(USIA)是这座糖蜜储存罐的拥有者,在事故发生以后,美国工业酒精公司方面马上开始了推卸责任,他们称这些糖蜜80%是用于制作军火,所以他们的这次事故是由于恐怖份子造成。但是经过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恐怖份子炸弹袭击,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美国工业酒精公司在制作糖蜜储存罐的时候,工程师过于大意,为了赶工没有做压力测试,同时罐体中锰金属含量过低,造成了糖蜜储存罐罐体容易在温度变化后造成破裂;第二、正是这两天变化的温度,从零下17度到零上4度,21度的温差让糖蜜储存罐罐体难以承受糖蜜带来的高压,最终导致破裂;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工业酒精公司(USIA)的员工玩忽职守,在发现罐体有裂痕的时候没有上报,错过了补救的时间,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波士顿经历了糖蜜洪水之后很久,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糖蜜的味道,似乎在提醒着每一位波士顿人,如果再有人玩忽职守,蜜糖随时还会再来!后来,在波士顿的兰贡公园出现了一块石碑,记录了糖蜜洪水事件,时刻警醒着每一位路人,又何尝不是在提醒着我们呢?

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1919年1月15日中午时分,波士顿的北端,正值阳光明媚,很多当地的百姓在吃完午饭后,都坐在自己的门外,悠闲的晒着太阳,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和美好。

突然,只听轰地一声,天空突然传来巨响,紧接着,一股七八米高的滔天巨浪席卷而过,当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这股巨浪给瞬间吞噬进去。

这股巨浪共持续了十来分钟,最终造成21人死亡,150多人受伤,数百座建筑物被毁坏,大量的街道被淹没。

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海啸。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这股滔天巨浪并不是来自海上的海啸,而是来自糖蜜。没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甜甜的糖蜜。

据文献记载,在当时波士顿的北端,有一家叫做美国工业酒精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当地兴建了一座专门用来盛放糖蜜的钢结构储存罐。

它的设计高15米,直径27米,可容纳950万升的液体。 这家公司之所以存储这么多糖蜜,是因为这些糖蜜可以用来生产工业乙醇,而这些工业乙醇是生产无烟火药的必备材料。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工业酒精公司依靠大量生产工业乙醇,卖给参战各国,大发战争财。 但等到1918年底战争结束后,公司囤集的大量糖蜜暂时无从使用,所以他们便在波士顿的北端建造了这座大型的钢结构储存罐,用来存放这些糖蜜。

因为这个储存罐只是用来暂时存储这大批的糖蜜,所以它的设计和修建都比较简陋,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

据说,这个储存罐的罐壁太薄,底部范围大约在0.8到1.7厘米,根本无法承受950万升的糖蜜。所以当这个储存罐被装满后,当时就产生了许多裂缝,以至于周围的百姓都可以通过这些裂缝来收集糖蜜,但公司的人员却对此熟视无睹。

这样等到1919年1月15日时,灾难终于发生。当时,在这一天的前一天,波士顿的气温都在零下十几度,但在15日这一天,当地的气温突然就上升到零下4度,正所谓热胀冷缩,这快速上升的温度,让储存罐内的糖浆迅速发酵,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压强。

这巨大的压强很快就将储存罐原先的裂缝给扩大,最终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近900万升(10886公吨)的糖蜜像海啸一样倾泻而出,将周围一切都给瞬间吞噬。由此,人们便称这次灾难为“大糖蜜灾难”。

事故发生后,波士顿的海港都被染成褐色长达六个月,一位目击者报告称,“波士顿人所能感觉到的一切东西,都是带有粘性的。”甚至,在灾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该地区居民仍然声称,在炎热的夏天还能闻到了糖蜜的味道。

后来,当地的百姓将美国工业酒精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其赔偿损失。随后这场审判持续了整整五年,共收集了数千名专家证人的意见,产生了2万页相互矛盾的证词。最终,法院裁定美国工业酒精公司向受害者及其家属支付628,000美元的赔偿金,相当于现在的800万美元,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现如今,这座糖蜜存储罐的位置已经变成兰贡公园,在公园的入口处,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1919年1月15日,位于商业街529号的糖蜜储存罐因压力过大爆炸,21人遇难,40英尺高的糖蜜波浪冲毁高架路,毁坏诸多建筑物,淹没了周边的街区。储存罐的结构缺陷和不寻常的暖冬导致了这场灾难。

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1919年1月15日下午,美国波士顿东北方向一声巨响,随后铺天盖地的“海啸”发生了。

三米高的巨浪,带着热气以时速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袭击了街上的行人,61人当场死亡,150人不同程度受伤,巨大的冲力,摧毁了一些车辆和商店,最惨的是一个在下水道清淤的环卫工人,直接闷在了里面。

液体看似柔弱无骨,发起威来同样令人震撼,亲们脑补一下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情景。

当人们从惊慌失措的状态中醒来时,发现这些黄乎乎带着热气的液体竟然是蜜糖,准确地说是刚出锅热乎乎的蜜糖。

这61位当场死亡的人,几乎是被烫死或者是被粘稠的蜜糖窒息而死的。150个受伤的所幸没被蜜糖糊住口鼻,只是像个糖人一样黏住了手脚。

人们这才明白了,原来不是发生了海啸,而是波士顿城市经历了一场甜蜜的“洗礼”。

袭击波士顿城市的蜜糖是从哪里来的?

当灾难过后,波士顿城市一片狼藉,到处是黄乎乎粘稠的液体。城市街道和居民楼里,人们根本寸步难行。

此时消防员冲锋在前,他们用水枪稀释蜜糖并降温,波士顿的消防中队全部出动尚且不够,还从临近的城市调来了消防队员。

“糖水”被消防车抽运走,前前后后用了6个小时才把所有的蜜糖运走了,波斯顿城市用了近半年时间才彻底清理干净了。

在清理的同时,政府开始调查这些蜜糖来自哪里?

蜜糖是美国人制造甜食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郎姆酒的主要原料,波士顿是美国最大的郎姆酒生产基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解除了禁酒令,美国人喜欢喝郎姆酒,郎姆酒的销量大增,这就造成了酿造郎姆酒的主要原料——蜜糖的紧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郎姆酒工业公司,在离波士顿不远的地方上了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蜜糖。

由于当时还不是郎姆酒销售旺季,生产出来的蜜糖一时用不完,只好储存起来,等旺季到来再用。蜜糖的贮存问题摆在了面前。

通过董事会的研究,朗姆酒厂决定修建一座直径25米,高15米的大型储存罐,这座罐能容纳14,000吨的蜜糖。

祸源终于找到了,造成波士顿城市灾难的就是这14,000吨热乎乎的蜜糖。

美国政府直接向朗姆酒厂提出索赔,酒厂总经理直呼冤枉,声称蜜糖罐是被坏人爆炸的,属于不可抗拒的风险,朗姆酒厂不想承担责任。

为了弄清原因,政府派专家深入调查和研究,最终找到了蜜糖罐爆炸的原因。

原来这是波士顿特殊的气候环境造成的。在爆炸前一天,波士顿的气温只有零下15度,爆炸的当天,城市温度上升到了零上5度。

上下20度的温差,使罐内蜜糖的温度急剧膨胀,最终撑破了罐体,瞬间的压力产生了“蜜糖”海啸,波士顿陷入灾难之中。

原因找到了,造成的灾难必须有人承担。美国政府对郎姆酒厂下达了100万美元的罚单,用这些钱来补偿那些受损的人们,最悲催的就是61位当场死亡的人,赔多少钱也挽不回生命。

结语:灾难是血淋淋的,痛苦是伤心欲绝的,如何避免灾难再次发生值得每个人思考。我认为安全无小事,要考虑到每个细节,比如建立储存罐应该远离城市,或者建在地下,再就是要科学管理,当发现温度急剧变化时,及时为罐体降温也能避免爆炸……

文/秉烛读春秋

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糖不只给你带来甜蜜,或许还会带来灾难!

你能想象到糖蜜带来的灾难吗?或许你想不到,但事实上它真的发生过。

在1919年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就发生了一场“甜蜜海啸大灾难”。

许多人或幻想过“甜蜜海啸”,他或她的爱如海啸一般扑向你,你们沉浸在甜蜜炙热的爱情之中。

但当真正的“甜蜜海啸”扑向你的时候,你得到的既有甜蜜又有炙热,却唯独没有爱情。

事件发生于1919年1月波士顿,某天中午,突如其来的巨大爆炸声打乱了人们的节奏。爆炸地点位于海边糖类制造工厂,一个巨型储存罐被炸的四分五裂,爆炸使得存储在罐中的糖蜜如海啸一样扑向街道、房屋、铁路等任何设施。这些设施被冲得东倒西歪、支离破碎......

你要知道,那可是九百万公升,黏糊糊、甜滋滋、热乎乎的糖蜜,这些甜蜜的浓稠液体以时速50多公里的速度向四外流动,冲毁任何阻挡它们的物体,并将其整个淹没在“糖海”之中。

1月份的波士顿,气温较低,炙热的糖蜜遇到冷空气后开始凝固,陷在其中牲畜和人,犹如黏鼠板上的老鼠一样,想要挣脱,但无法挣脱。可怕的糖蜜造成21人当场死亡,救援人员发现他们尸体的时候,他们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糖人”。整个身体被包裹在已经凝固的糖蜜之中,两者融为一体。

而那些没有死在糖蜜中的人,也因为吸入太多糖浆,而留下各类后遗症。

这场“甜蜜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简直太大了。爆炸发生后,波士顿地方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花费超过三百万美元,要知道这在1919年可是个天文数字。先后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才将这些该死的糖蜜清理干净。

这个教训太大了,人们为此反思,也为此寻找答案,是什么原因致使糖蜜储存罐爆炸?

调查人员进行了大量调查,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举行听证会,得出的愿意是由于巨型储存罐结构问题所致,导致内部压力分布不均。爆炸前,热乎乎的糖蜜被灌入罐中,高低落差大的气温加强了储存罐内部的压力,结果发生了灾难。

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实际上在启迪着我们:甜蜜会不经意间扑向你,但带给你的不一定是幸福,有时候也会是场灾难。甜蜜的糖浆会如此,甜蜜的爱情亦会如此!

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甜蜜,有时候并非都是幸福的,还可能带来灾难。

100年前的波士顿背部就遭遇了一场堪比洪水一般被“甜蜜包围”的灾难。

1919年1月15日正午,波士顿北部居民刚要准备享受一个浪漫的午后时光,却突然间传来了一声巨响,紧接着一道足有8米高的巨浪向人们涌来。

这一次突然袭来的“海啸”在人们还未反应过来时就已经奔向大街小巷,巨大的冲击波冲毁了大量的建筑,而来不及躲避的人们和小动物被“甜蜜巨浪”紧紧地包围着无法挣扎,最后都窒息而死。

糖蜜巨浪从何而来?

反应过来后的人们想起了城市北部有个工厂,工厂里面有个巨大糖蜜储罐。这个储罐有15米高、27米宽,里面装有大概1.4万的糖蜜,而发生爆炸的就是这个糖蜜罐,爆炸生后,罐子里面的糖蜜流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这种甘蔗和甜菜制成的食糖经过发酵后还可以产生乙醇,因此它也是制作朗姆酒的材料之一。而这家工厂其实是乙醇生产公司,罐子存在的目的并非制作食糖,而是作为化工原料,用作装备武器的无烟火燃料。

当时之所以把糖蜜罐放置在波士顿的目的主要是那边的温度经常低至0℃一下,然而他们机关算尽也没想到,那一天的温度高达4℃,这个温度突破了往年同期的温度,正当人们高兴可以睡个暖洋洋的午觉时,却不知道一场灾难即将袭来。

中午十二点多,糖蜜罐突然爆炸,罐子里面飞出的深褐色糖蜜犹如洪水般冲向人们,高温让涌出来的糖蜜融化,粘度也有所降低。但它们落到障碍物上时,因气温原因,糖蜜迅速冷却,这时糖蜜的粘度极速增加,如果不行被糖蜜包围就会瞬间凝固,造成窒息而死,整个人或动物就成一个标本固定在那里。

糖蜜罐为何突然爆炸了?

有人认为糖蜜管爆炸的原因是因为当天的高温使得糖蜜罐发生炸裂,因为在高温下糖蜜罐中的大量糖蜜会自发发酵形成乙醇,其中包括副产物二氧化碳的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断膨胀,而储存罐的体积有限,当达到极限后气体撑破糖蜜罐发生爆裂,里面的糖蜜也随之涌了出来。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当时美国还在战争中,国家又发布禁酒令,而乙醇公司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将糖蜜大量储存,为的就是发酵后贩卖给军火商。但贪心不足的乙醇公司在明知道罐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还大量的存储糖蜜,这就造成极大的潜在危险。

而储存糖蜜的罐子建筑质量也不过关,要装在1.4万吨的巨型糖蜜罐是用钢材做成的,这种材质反而无法保证能够承载这样的重量。

事实上,糖蜜罐其实早就出现过糖蜜泄露的问题,而乙醇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维护,故意把裂开的部分刷成褐色,来掩盖质量问题,欺瞒人们眼睛。

糖蜜罐爆炸的原因很多,各种可观和主观原因形成了这场“甜蜜灾难”,所以光是收集证据的过程就花了五年时间,并听取了超过3000位证人的证词。最终法庭宣判美国工业乙醇公司承担这次灾难的主要责任,并向受害者家属赔偿62.8万美金,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00万美元。

此次灾难共造成1亿美元的建筑损失,21人在糖蜜粘液中丧生,150人受伤。在灾难过后,政府在这个地方重建了一个公园,并在入口处设立一块牌匾,上面简述了当年那场让人匪夷所思的灾难。

1919年的大糖蜜灾难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教训?

1919年1月15日,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刚刚度过了寒冷的冬天,气温从零下十几度,快速向零上温度上升。这天中午,久违的阳光终于像害羞的姑娘般,露出了他“灿烂”的笑容,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着这久违的温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灾难正在悄悄接近他们。

只见大街上行人如织,一边享受着明媚的阳光,一边不紧不慢地在街道两边闲逛。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的好时光,心情也像冬天的积雪般,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消融,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街区不远处,豁然可见一个庞大的圆柱灌体,他通体由钢铁拼接组焊而成,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般矗立在那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栩栩生辉。

这是美国纯净蒸馏公司放置在这里的糖浆储藏罐,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对此并没有多少其它不好的想法。毕竟它的存在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还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而且大家都知道,这个罐子里面装的是糖浆,并不是危险化学物品,危险系数几乎没有,所以人们也就听之任之了。

只是人们在这个温暖的天气里,都没有发现,这个巨大的罐体里面有着很多气泡破裂的声音,而且随着大量气泡的产生、破裂,糖浆开始翻滚发酵,罐体中的压强开始急剧升高,罐体外形也随之变形,膨胀。

突然,罐体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人们看到了极其壮观的一幕,只见一股琥珀色的滔天巨浪,如海啸般从远处的糖罐方向兜头袭来。此时的人们大脑处在了“当机”状态,在这温暖的天气里,怎么会有“海啸”呢?甚至还有人在想,是不是怪兽“哥斯拉”来袭?在人们做出躲避反应之前,巨浪已经落下,覆盖了整个街区,这时大家才知道这股“巨浪”是糖浆。

这是从哪个罐体中如火山爆发般喷射出来的糖浆,这股糖浆巨浪给人们造成了毁灭性后果,冲毁了高架铁路,毁坏了多座房屋建筑。人们与动物们被糖浆覆盖,就像苍蝇落在了“苍蝇贴”上面一样,越是奋力挣扎,被粘连得越深,有些人甚至连挣扎都来不及做,就被大量的糖浆掩埋,导致窒息而亡,大多数人则是艰苦挣扎出了一条活路。

这股糖浆巨浪持续了十多分钟,最终造成了21人罹难,数百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整个城市很多区域被糖浆覆盖,狼藉不堪,到处都是粘稠的糖浆液体,给人们的生活、出行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事后,政府对此事故进行了调查,得出了造成事故的真实原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火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而糖浆是生产工业乙醇的主要材料,乙醇又是无烟火药的必备材料。美国纯净蒸馏公司看准机会,大量储存糖浆,制造乙醇,售卖给参战各方,大发战争横财。指导1918年,一战结束,乙醇的需求量迅速降温,公司就遗留了大量的原料糖浆。于是他们在波士顿市区建造了这个储藏罐,用于储存这些剩余的糖浆。

这个罐体高15米,直径27米,容量达14000吨。但是这个巨大的储藏罐在设计建设时就存在着巨大问题,罐体的壁厚不够,底部甚至只采用了1厘米左右厚度的钢板,周围的加固装置也严重缺乏。建成后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压力测试,和防渗透检测,就开始投入使用。当糖浆装满罐体后,就已经使得罐体出现裂缝,开始发生渗漏。

美国纯净蒸馏公司依靠大量生产工业乙醇,售卖给参战各方,大发战争横财,然而到了1918年,战争结束了,公司囤的这么多糖浆便无从使用,于是就建造了一个巨大糖罐,用于存储糖浆。然而这个糖罐是草草建成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渗漏检测和安全测试,当糖罐注满糖浆时,就已出现了裂缝,而且不时有糖浆溢出,甚至有附近的居民,拿着碗过来接渗漏的糖浆。

1919年1月15日这天,波士顿的天气尤其的好,气温由前一晚上的零下14摄氏度,到15号的中午时就升到了零上4摄氏度。原来糖浆在零下低温的情况下会产生凝结,很有利于储藏,但是15号这天气温太过反常,温度急剧升高了20度,使得糖浆跟着快速消融发酵,在密封的罐体中产生了强大压强,这个质量不过关,又缺少监管的储藏罐终于承受不了压力,“轰隆”一声爆开,罐中的糖浆形成了5米高,50米宽的糖蜜巨浪卷向人群,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损失。

事后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糖浆进行清理,对美国纯净蒸馏公司处以628,000美元的罚款,用于对受害家庭的赔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会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起“大糖蜜灾难”就是资本运作下的一起安全事故,人们为了节省成本,忽视了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一切从利益出发,抱着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丢弃一边,最终酿成了这起惨重事故。安全生产必须循规蹈矩,防患于未然,切不可肆意妄为,明知有危险也去为之。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