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风云人物李鸿章
提起李鸿章,对他的评价争议比较大,有的奉若神明,有的贬低的一无是处。那些如雪花一般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是这位李鸿章大人签的字。
李鸿章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些条约反正总是要有人签字的,既然是不好的名声,就可我一个人来吧,所以别人想签字,他都不让,当然了,别人也都不会真心去争抢这份骂名。
据我所知,李鸿章死的时候,慈禧不在他的身边,当时慈禧带着光绪帝正在从西安回北京的路上,那天慈禧心绪不宁,她就有了不详的预感,但是她又不知道具体到底是咋回事,反正一路上都很闹心。
噩耗传来直到一个太监来报,呈上来一份电报,慈禧的心咯噔一下,她知道她担心的事情来了,打开电报,读了上面的信息,慈禧仿佛一下子泄了气,憔悴了几分,整个人都有了几分的呆滞,良久,慈禧才喃喃的自语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 ,更有何人分担”,慈禧说罢,竟然忍不住流下泪来。
当他们到了荥阳,第二封来自京城的电报到来,慈禧的手有些颤抖,她预感到了什么,但是又不敢相信,这样电报,她不敢看,又有点期待,她希望这是一封好消息,是李鸿章病情好转的消息,她有点自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打开电报,白纸黑字,上书“合肥相国,已于今日( 西历1901年11月7日)午刻逝世”。慈禧亲眼看见这样的消息,瘫软到了座位上,光绪帝和其他人知道此事后,也都哀伤不已,国家失去栋梁,众大臣失去了精神领袖。
根据我的了解,后来庆亲王奕劻前来迎驾,慈禧和光绪问及详细情况,这才知道,李鸿章前些日子收到了俄国领事的消息,华俄道胜银行驻京代表提出要控制整个满洲全境,李鸿章当时又急又气,日夜无法休息,病情加重,最严重的时候,咳血居然达到了一碗多。
听了这些事情,慈禧虽然是一个统治者,却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但是为了稳住局面,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委派和任命,让朝廷不乱。但是在没外人的时候,慈禧还是忍不住会伤心。
李鸿章的遗疏我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到,当时的慈禧听到庆亲王奕劻提到李鸿章临死留有“遗疏”的时候,激动的站了起来,并且着急的问其中的内容。
次日,庆亲王奕劻送来了李鸿章的遗疏,主要是说,他身为国家大臣,不能为国争取利益,不能为君主分忧,在他有生之年,无法再看到大清昌盛起来了,深感愧疚。当慈禧等人,读着李鸿章最后的遗疏时,频频抹泪,当慈禧读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的时候,更是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直喊着:“她失去了一个臂膀,国家失去了栋梁啊!……”
随后,慈禧下令,让光绪封赏了李鸿章,并且出钱给李鸿章风光的办了后事,完成了他们“君臣”之间最后的羁绊。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来关注我,您的每一次点赞,对我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您了!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李鸿章在弥留之际,写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呈给远在西安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奏章,另一个是一首诗。
奏折不长,也就四百多字。但这份奏折中李鸿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却引起了共同经历晚清动荡的慈禧的共鸣,让慈禧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为之动容。
李鸿章的遗奏,大意是说:
我知道自己重病难以治愈,大概快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口述这份奏折,希望圣上可以明鉴此事。
我为官四十多年以来,吃苦耐劳,从未请过病假。之前我在马关受伤,大量失血,才导致了眩晕。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泻,身体元气大伤。在回到都城以后,我又因为诸事不顺而日夜操劳,长期焦虑。这使得我胃口越来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复复地发作。后来承蒙太后您的关心,拥有了特别假期。对您的关心和慰问,我非常感激。
和八国联军的合约差不多处理完了,但和俄国的协定还遥遥无期。这些让圣上忧心的事,也是我没有处理完的心事。我每次一想到这些,便觉得五脏六腑都像是有烈火在焚烧。这个月十九日的晚上,我突然咳出大半碗血。几天之内,我都陷入昏迷,医生们束手无策,我知道我的生命难以再延续。
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赏识,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时局艰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天,亲眼看到国家的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怀着这样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会死不瞑目。
现在朝廷还在复兴的起点,圣上也没有回到都城。和八国联军的的协议才达成,东边的争端却还没有平息。我们整个国家的根本都受到动摇,处处都潜伏着危机。我想,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我看了近来颁布的多道政令,觉得我们应举行新政,以此来达到自强的目的。庆亲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这次他们更是和我一同面对困境。所以他们一定是可以为国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们继续努力,我就算这么走了,也死而无憾了。而我的子孙,他们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们也会为朝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单从内容来说,一位七十九岁高龄的病重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惦记着国家大事,这该是怎样一位为了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而李鸿章在重病时还能记得清政务,也看得出他平日里是个多么投入的人。
而李鸿章又不是一个普通大臣。他的这份遗奏,是呈给慈禧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之一,领导了洋务运动,掌握着北洋水师。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在局势混乱,各种势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激烈角逐的时候,李鸿章在清朝廷起到了定心丸一般的作用。
无论慈禧惦记李鸿章是因为什么原因,当看到并肩作战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别,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正如慈禧所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晚清重臣。对慈禧而言,李鸿章的离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题主的这个说法,明显是受到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影响。
在《走向共和》里,慈禧从西安回銮,在保定火车站上车之前,一个太监慌慌张张跑过来,递给慈禧一叠纸,慈禧草草看过,悲从中来,踉踉跄跄,痛哭失声,然后观众才知道,李鸿章死了。
这个场景严重失实。
清朝十三省督抚和十四个驻防将军是清朝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一旦出缺,包括病逝、自杀、战死,都关乎属地安危,是朝廷头等大事,几乎高于一切,因此清廷规定有严格的奏报程序。
具体是,驻防将军出缺,由驻地总督出奏,没有总督同城的乌里雅苏台、伊犁、吉林和盛京将军由都统出奏。
总督出缺,由驻地驻防将军领衔,会同属地巡抚一起奏报。巡抚出缺,由总督领衔会同布政史司一起奏报。
这个奏报是清廷头等重要文件,必须第一时间让皇帝和军机处知道。同时,这个文件也是保密级别最高的文件,在发出时,由将军衙署或督抚衙门密押封箴,皇帝或太后看到之前,绝对不可以拆封。
因此,太后和皇帝无论有多少人伺候,至少有一项不能假手于人的工作,那就是拆封六百里加急的奏报,一般都是用裁纸刀,慈禧就有一把象牙的裁纸刀,专门干这事,放在她的寝宫里,有专人保管。
清廷有电报之前,这种奏报要通过最高级别的驿递送到北京,即大家熟知的六百里加急。其实,当时的六百里加急是曾国藩发明的新花样,以前没有。以前最高的是四百里加急,雍正时,军机处明文规定,四百里加急只能用于两种情况,驻防将军、总督和巡抚出缺,以及城池失守。咸同以后湘军崛起,曾国藩手下的湖南蛮子太能干,硬是把最高驿递提高了二百里。
六百里加急的意思是,快马驿递,一日之内必须奔走六百里。而且,为了保密,六百里加急的驿递不能用普通的兵部驿递,而是将军或总督衙门里负责机要的亲兵,一般还都得是有一定级别的,比如把总以上的,一路换马不换人,送到北京,这种驿递差不多是在搏命,曾国藩和左宗棠在前线打仗时,手下送信的戈什哈,每年都累死好几个。
六百里加急到京时,不管多晚,也不管皇帝或太后是不是睡下了,必须喊起来,马上处理。咸丰皇帝一朝,就是拆六百里加急的折子太多,咸丰才落下了惊慌的病根。那时经常有城池失守、督抚阵亡的消息在夜半传来,令咸丰皇帝十分忧心,他的病疑似今天的躁郁症。
慈禧从西安回銮时,清廷已经有电报,两江到北京不需要六百里加急驿递了,当时的电报是通过太平洋电缆,在上海和山海关两个地方上岸,再经快马驿递送到北京。但慈禧从西安一路过来是乘马车,没有电报可用,还是要用传统的快马驿递。
而李鸿章当时是以直隶总督、钦差大臣、特命全权专使的身份住在北京贤良寺,军机处又随扈在外,所以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应该由在京的庆亲王奕劻会同兵部上奏。
慈禧当时如果收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绝不会是写着李鸿章遗言的一叠纸,而是一个密封的大信封。送信的太监如果像电视剧里那样慌张,一定会被怀疑泄密而被杖责打死。
还有,李鸿章的遗言正规的称呼是遗折,不是一页一页的纸,而是折片,每页纸都是粘连在一起的,以防做手脚,那是一种严格而固定的格式,格式如果不符是一种很重的罪。
大臣平时给皇帝上折子,外面的封套要用皇帝专属的明黄色,而遗折要用白色的封套以示区别,过年或是国家大庆典时的请安折子还要用红色封套。
遗折一般在出缺奏报以后很久皇帝才会收到,因为遗折不着急,走的是普通驿递的路线。对于李鸿章这样的大人物来说,遗折是非常重要的文件,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最后一件大事。
在1901年初冬的北京,李鸿章的死是一件天大的事,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天灾人祸。
实际上,李鸿章出缺的消息,是由庆亲王奕劻单独出奏的,由兵部六百里加急送到慈禧手里。
奕劻那时是京城里清廷的全权代表,那几天他差不多是在当皇帝。此前,太后和皇帝匆匆逃走,八国联军进城,除了崇琦和徐桐之流自知是祸首免不了一死、自杀殉国之外,剩下的大小官员均作鸟兽散,所有的衙门都瘫痪,连印信都找不着了。奕劻奉旨回京,瓦德西下令,全北京除了庆王府和李鸿章住的贤良寺,都不归大清国管辖。
等到合约一签,瓦德西元帅向清廷移交京城的防务,只能向奕劻移交。那几天的庆王府是大清国两百多年最风光的王府,幸存的大小官员都来走门路,连丫鬟老妈子厨子都有人大把塞银票,京城里六部九卿,九门提督衙门,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五城兵马司,数不清的差事,仅凭奕劻一句话。奕劻一辈子的风光都不如这几天,庆王府的侍卫们在京城横着走路,比军机大臣还牛掰。不过奕劻第一件要办的事是刻一枚临时的兵部关防大印,否则出了北京没人认他。
慈禧得到消息那一天是在回銮的路上,只不过不是在保定,而是在河南辉县。慈禧拿到六百里加急,盖着兵部部堂大印的大号封套,心中就咯噔一下,全身的血液似乎都要凝固了。那绝对是个不祥之兆,辛丑条约也签了,罪魁祸首也惩办了,所有的大事都办完了,奕劻却送来了一个六百里加急,凭经验就知道李鸿章出缺了。
慈禧当时嚎啕大哭,不顾黄河岸边的冷风吹乱她的头发。身边的李莲英见状赶紧打发人去请已经病入膏肓走不了路的荣禄。慈禧是真的悲恸。这种悲恸不是做样子,而是兔死狐悲。以前曾国藩和左宗棠死的时候,慈禧都哭过,但那两次都不能与眼下比。
庚子之乱的祸事其实是她惹的,半年前八国联军惩办祸首的187人大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她。是李鸿章殚精竭虑把她从名单上剔除,并且还获得了列强的谅解。一个行将就木、老病侵夺的七十多岁老翁,顶着卖国贼的骂名和全中国人民的口水,硬是完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一场近乎亡国的大祸乱之后,得罪了全世界的列强,却没有以往的割地和无法接受的丧权辱国,仅仅是赔款了事,而且赔款的数额从最初的十亿两降到了四亿五千万两银子。
戊戌以后,后党表面上看威风凛凛,实际上核心的人物只有三个,那就是李鸿章、荣禄和奕劻。李鸿章替她挡了半辈子的枪,现在他驾鹤西去,眼看着荣禄也不行了。剩下一个奕劻,听话倒是听话,但是难以服众,才具也远不及李、荣二位。看来今后的她要独自面对那些千难万难了,想起这些,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由得愈加悲从中来。
在辉县的黄河岸边,慈禧与荣禄泪眼相对,什么心情也没有,只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李鸿章的谥号。
其实就是想办别的事也办不了,李鸿章这个级别的大员病殁,如果銮驾还在西安,至少要辍朝三天,以示朝廷优隆。现在逃难一切从权,但该有的程序不能免,起码要设个谯,让皇帝或者年轻的亲贵王公代表太后奠酒祭祀,銮驾在外无小事,如此一来,又是一番手忙脚乱。
瞿鸿禨代表军机处把他们商量好的谥号写给慈禧看,是文襄二字。慈禧不满意,问还有没有更好的,瞿鸿禨说那就只剩下文忠了。慈禧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文忠,李鸿章当得一个忠字。然后就让军机处找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问李鸿章在家事上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还有让军机处商议李鸿章世袭罔替的爵位由他哪个儿子来承袭,慈禧知道李经方不是李鸿章亲生的,李鸿章儿子一大堆,说不定他想让别的儿子袭爵。
文忠在文臣谥号中仅次于文正,差不多是清廷的最高谥号了。瞿鸿禨当言官时与翁同龢走的很近,与李鸿章不是一路人,他真心反对给李鸿章这么高的谥号,无奈李鸿章帘眷不衰,没办法做手脚。
半个月以后,慈禧才收到李鸿章的遗折。遗折全文如下: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李鸿章年轻时以文笔见长,多次挽起袖子,拿他那只笔替老师曾国藩在皇帝面前争短长。可临到他死前,已经拿不动笔了。他的遗折是他口述,由盛宣怀替他写的。虽寥寥数语,却颇有深意。那时全国人民痛骂李鸿章,唾沫星子淹死他,正如他事前预料的那样。
看李鸿章的遗折,核心就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心迹,我李鸿章顶着枪子给你签了《马关条约》,这次又吐着血签了《辛丑条约》,尽力了,别人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吧。二是庆亲王奕劻也不容易,各位有幸活着的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请高抬贵手。
李鸿章在遗折中,一句不提袁世凯,一句不提谁来接替自己的职位,这是很反常的。那个时候,李鸿章其实是万念俱灰,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这个曾经签订了那么多丧权辱国条约的晚清老人,写了一封什么样的绝笔诗,让铁石心肠的慈禧太后放声大哭?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李鸿长章写绝命诗的社会背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李鸿章签署了太多的卖国条约,其中《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最让国人痛恨。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出任日本议和,不幸遇刺。在强大国际舆论压迫下的日本,赔偿款从3亿两降到2亿两。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时间国内群情汹汹,“卖国贼”的标签毫无争议地贴到了李鸿章的身上!
李鸿章签后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最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一个抱病的垂暮老人,在北京一张冰冷的长条桌上,一个人面对11国的洋鬼子。
他用颤斗的手代表清朝廷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共12款,19个附件。
签完后的李鸿章彻底倒下了,回家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在他逝世前的一个小时,俄公使还在他的病床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李鸿章艰难地对家人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
良久,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这个晚清肱骨之臣,一生为晚清尽心竭力,多次力挽狂澜,救晚清与水火之中的老人,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临死前的李鸿章,给慈禧太后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并留下一首诗。
泣血的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死不瞑目的李鸿章,离开这个不堪回首的人世,留下这首泣血诗。这个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晚清一大重臣,面对摇摇欲坠的国家,极度的悲哀,心酸,无奈。
"临事方知一死难",李鸿章不怕死,国难当头,他不甘心死去。只可惜帝国黄昏,孤臣一哭,大树飘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难怪慈禧太后看到之后,痛哭流涕!
断臂之痛,慈喜失声痛哭当天,慈禧在读了李鸿章的绝命诗之后,向来冷血无情的老佛爷,情难自已,当场落泪,悲戚地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其实,无论后人对李鸿章怎么诟病,老佛爷自己是最明白,李鸿章对于清朝,对于自己的意义的。
地大物博的中国,乌烟瘴气的晚清,哪个朝臣不是欺上瞒下,一心在为自己打小算盘?有谁如李鸿章对朝廷,对老佛爷本人安前马后,忠心耿耿?
李鸿章是晚清之重臣,他组建淮军,创办洋务运动,七十年代起,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他建设的北洋水师,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这个千夫所指的卖国贼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个濒临崩溃的王朝!
李鸿章这一生,为清朝、为慈禧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打仗,谈判,对于积重难返的清朝,李鸿章都能独自扛起晚清的半边天,每次承担的都是帝国最不堪之事。
那些签订的、卖国的、耻辱的、一个个条约,正因为李鸿章的存在,才使得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在割地赔款上,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李鸿章的去世,于大清王朝等于折了根粗大的支柱,于慈禧等于断了条手臂!
危危可及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慈禧,这个清朝后期的统治者,虽然她有很多不耻的一面,但是,她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清朝在自己手中灭亡的。
此后,摇摇欲坠的皇朝,偌大的一个乱摊子,大清又少了一个能够替慈禧太后分担压力的人,她怎么不能哭?
她哭李鸿章。
她哭满清政府。
她哭自己。
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晚年的李鸿章曾说:“我的后人,永世不得为官!”这句话里有多少深刻的为官的无奈!
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国力赢弱,清政府腐无能,在弱肉强食的侵略者面前,谁愿意一次又一次签下遭世人痛骂的字?
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这句话有没有同感呢?欢迎留下你的感悟。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清代重臣在临终前给君主所上的遗书似的文件,称为遗疏,李鸿章临终前也有遗疏,但谈不上什么临终绝笔,因为李鸿章在生命的最后,早就无法书写,甚至也无法说话。李鸿章的遗疏,实际是在他生前尚能言语时,以口授的形式,由儿子李经述记录誊写,而后封印,待到李鸿章去世后而上奏朝廷的。
至于说慈禧太后看到之后嚎啕痛哭,这个过于夸张和戏剧化,目前所见史料中的说法,只是说皇帝、太后听闻之后十分悲痛。
李鸿章遗疏的具体内容如下: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
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谨奏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李鸿章去世前,给慈禧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在李鸿章去世后,送到慈禧的手里。慈禧看到这道奏折后,一时老泪纵横,痛苦不已。
那么,李鸿章在奏折里写了什么?慈禧为什么为这样失态呢?
(悲伤的慈禧)
李鸿章死前,正遇“庚子之乱”。
当时,几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围攻各国领事馆。之所以义和团敢这么做,就是因为慈禧暗中支持,想利用他们的力量,把西方列强赶出中国。
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为戊戌变法后,她一心想废掉光绪,但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这无疑是对她权力的挑衅,因此她不管不顾,向列强发起了宣战。
这样一来,洋人立刻组建了八国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进了北京城。
慈禧眼见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丢下紫禁城,带着光绪一路西逃。
捅了这么大个窟窿,得找人来补啊。
有家不能回的慈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
于是急命他为清政府全权大臣,入京和列强谈判,看怎么赔偿合适,只要把这事给摆平了就成。
其实,这事谁都知道是个吃亏不讨好的事,李鸿章更是吃过一次亏。
当年签《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身负使命,在谈判中尽力维护清政府权益,据理力争。但无奈国家羸弱,面对日本列强的傲慢羞辱,最终还是少不了割地赔款。条约签定后,国人纷纷痛斥李鸿章是卖国贼。
(李鸿章旧照)
所以,当慈禧的任命下达后,李鸿章的家人一万个反对。再加上李鸿章身体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劝阻,让他推辞掉这个职务。
但李鸿章没有听家人的劝告,还是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分别拜会了各国使馆。
一路舟车劳顿,再加上与洋人斡旋时的心理负担太大,李鸿章病倒了。
李鸿章这一病,本想漫天要价的洋人们沉不住气了。
毕竟他们想要的,无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块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出了10亿两白银的赔偿。
李鸿章拖着病躯,强打精神,和洋人据理力争。尽管途中吐血数次,但他依然坚持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终将10亿白银,降到了4亿5千万两,并称中国当时有4亿5000人,一人赔一两,表示羞辱。
李鸿章想,只要能降低赔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于是经得慈禧同意后,最终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入京处理北京事务的李鸿章)
条约签定后,八国联军退出了北京城。
慈禧打点行头,准备起驾回宫。
李鸿章却咳血数升,病倒在了贤良寺。
李鸿章自知命不久矣,于是提笔给慈禧写了最后一份奏折,然后才穿上寿衣静静地等着那一刻。
然而想着国难当头,还有许多事情未办,终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两行清泪来。不久卒,卒年78岁。
很快,庆亲王奕劻,便将李鸿章的遗折呈给了还在回京途中的慈禧,并将李鸿章病逝的消息一并传达。
慈禧听闻后,眼睛湿润,待看完遗折,更是泣不成声。
原来,李鸿章在遗折中依然担忧清朝国力凋敝,时局艰难,苦劝慈禧和光绪能“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要知道在清末,官员腐败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尽管慈禧多次向封疆大吏拍电报,希望他们能进京勤王,但有动静的几乎没有。所以,此时李鸿章的鞠躬尽瘁,让慈禧感动不已。她当时一边哭,一边说了一句:“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没有人分担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李鸿章这样好用的大臣,再也没有了……
(参考资料:《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