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和陈友谅相似的真小人,就必须是争霸天下的人,三国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不是吕布。
“大汉忠臣”鲁肃曾经劝孙权早点称帝,但是孙权说他不能称帝,他要固守一方,辅助大汉,等有一天大喊复兴,他还是要忠于大汉的,鲁肃说“大汉不可复兴矣”,孙权摇头不应。后来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孙权也不做“大汉忠臣”了,随后称帝,还说鲁肃当年说的对!其实他不称帝也就是怕把矛头指向自己,等曹丕称帝了,他再称帝就不是汉贼了,还说什么“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狭隘的分封孙权当了皇帝,掌握了皇权,自然是要分封一下,过过皇帝瘾,于是将自己的子嗣都封了王,但是对待他的长兄孙策却不怎么样,只追封了一个长沙桓王,给侄子孙绍只封了一个侯爵。要知道,他的霸业可都是父兄积累下来的,孙策待孙权可不薄,估计孙策也没想到,就算是名义上的追封,孙权也不愿意给孙策封的好一点。
让妹妹守活寡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示好刘备,进行的政治联姻,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快五旬的刘备。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进行联姻,这本来也我可厚非,只是后来孙尚香成为了孙夫人,孙权却还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孙尚香,导致了孙尚香守活寡,郁郁而终,这不是利用完又抛弃是什么呢?
背信弃义杀关羽孙权“进妹固好”,却一直对荆州地界耿耿于怀,这荆州是东吴咽喉,东吴对荆州上心也是说得过去,但是孙权却不直接攻击,美其名曰不破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等到关羽率兵北上,襄樊得利之时,孙权却阴损的偷袭了荆州,随后还斩杀了刘备集团大将关羽,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这一系列事情都是小人所为。
曹操是坏人、刘备是好人、孙权是小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孙权切切实实是一位小人,无论对内对外,对亲对疏,他都做的不够大气,晚期对臣子的迫害,对东吴的伤害更大,说他是小人并不为过。
我是野史日记,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
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悟空先生:我认为是三国战将吕布,吕布其人见利忘义,因利驱为三姓家奴。完全符合真小人之基本要素。简述如下:
第一,真小人的特点是“见利忘义”,其也是小人的主要标志。一提小人二字众人皆知,而且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影象,就是唯利是图,为了金钱利益不惜出卖人格,甚至是人是宝贵的东西一一生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真小人的处事哲学。为了利益他们可以无所不为,甚者可以杀人越货、夺人之妻。其具体表现:首先是一切为了金钱利益。社会生活中人们都知道,小人的第一个特点是眼珠是黑的,而且钱是亮的。他们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四个字:既“金钱利益”。他们脑子里充斥的第一要务,也是那四个字。金钱利益既是他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其次一切围绕金钱利益。小人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彻头彻尾都是围绕那四个字进行。沒有利益的事在他们看来与己无缘,他人的一些善举在他们心中都是“无用功”,在他们眼里统统是愚蠢行为。唯有自己一切向着金钱看,一切围绕利益转才是最实惠、最根本最有用最实际的。当然人们为生活生存,想方设法去赚取金钱,与小人对金钱利益的向往,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同题而论、同日而语。
第二,三国吕布的行为,是标准的真小人。三姓家奴的吕布(其主子及其事件过程,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就其个人能力而言,曾被评述为:一吕二赵三典微四关五马六张飞。可见能力之强。是三国战将中数一数二的勇猛人物,可是,就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人,可以为时局给人类做出杰出贡献。但是,因其德不配位,最后成为人间千古笑柄。纵观吕布生活的全部过程,其成为三姓家奴及结果,为人不耻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才无德。从真小人吕布的故事,其给人以启迪的是,一个人水平越高能力越大,如果缺乏基本的道德水平素养,其行为突破道德底线后,给人类事业造成的伤害就越大。三国中真小人吕布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前车之鉴。它象警钟一样告诉人们什么是事与非,哪些事情是对与错,每个人应该怎样加强休养,锤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彰显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小人。
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三国群星璀璨的各类人物中,用公众的道德观加以具体衡量,唯吕布的所做所为,是小人中的真小人莫属。谢谢邀请!
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在现实生活中,伪君子要远比真小人更为可怕,真小人的花招用在明处,让你明知道他道德低下,但最起码给了你防范的准备。但伪君子则不然,他们有着华丽的伪装,处处以仁义道德自榜,最后在你最信任他的时候背后捅刀子,让人防不胜防。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可谓把真小人左冷禅和伪君子岳不群刻画的淋漓尽致,左冷禅属于全天下都知道他是坏人,而且他自己也丝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为了达到一统江湖的目标不择手段,令天下英雄所不齿。
而岳不群忍辱负重了几十年,处处以“君子”之风处事,但最后的质变却让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说到心计和坏水,十个左冷禅也不抵一个岳不群。
陈友谅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当然,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陈友谅经历了鄱阳湖大战的失败后,在历史上就注定不会留下美名。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和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一样,在元朝,这是汉人取名的标配。陈友谅从小读过两年私塾,稍微有点文化,成年之后,为了混口饭吃,他到了当地的县衙做了一名衙役,生活也还算过得去,但陈友谅从小便胸怀大志,显然,一个小小的职位满足不了他的野心。
后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动摇了元朝统治的根基,此时不甘平庸的陈友谅决定在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当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经略沔阳时,陈友谅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之中。
陈友谅作战勇敢,每次攻城必身先士卒,慢慢的得到了倪文俊的赏识,以战功升为了元帅。但后来倪文俊生了反心,他想取徐寿辉而代之,而陈友谅则面临着人生的两条道路,要么跟着主人造反,要么维护最高统帅。
不得不说,陈友谅的判断是正确的。倪文俊造反不成,最后败亡,陈友谅此时则坚决拥护徐寿辉,与倪文俊决裂,诛杀了倪文俊后得到了徐寿辉的赏识,不但令其取代了倪文俊的位置,还让他担任了平章政事。
凭借着多年的征讨,陈友谅逐渐成为了徐寿辉部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军阀,后来陈友谅干脆把徐寿辉接到自己的老巢江州,徐寿辉刚一入城,就被陈友谅实现准备的伏兵杀死在城内。
不但吞并了徐寿辉的队伍,而且在江州自立为汉王,从此,陈友谅成为了江南最炙手可热的农民军首领。作为一个真小人,陈友谅从来不曾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两次杀害自己的主子,他野心勃勃,娇纵膨胀,唯我独尊,有统一天下的大志,然而现实很无奈,他碰上了千年不遇的帝王朱元璋,真可谓“既生谅,何生璋”。
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在和刘伯温的聊天中都对陈友谅盛赞不已,朱元璋说道:“消灭了陈友谅,天下就不难平定了”。而刘伯温则说:“陈友谅胸怀大志,相比较于偏安一隅的张士诚,实在是我们的最大敌人。”
三国中谁人与陈友谅相像?说起陈友谅被后世最为诟病的无非还是他的两次弑主事件,可以说他能走到后来的汉王,是一步步通过内部的政变而达到的。
想到于此,我不禁想起了大名鼎鼎的吕布,吕布刚开始跟随并州刺史丁原,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闹得不可开交,袁绍便给何进出了个馊主意:召外将入京,诛杀宦官!
无脑的何进果然相信了这些鬼话,可无奈还没能等到自己的勤王部队,就被太监们合谋杀害了。而袁绍等人立即率兵包围皇宫,把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全部诛杀。外戚与宦官的两败俱伤导致京城洛阳立即陷入到了权力的真空。
而董卓入京,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这个大馅饼,同董卓一样,丁原也是奉召入京的外将。为了吞并丁原的队伍,消除自己的隐患,便差人收买吕布,诛杀了丁原。《三国演义》对这一段描写的很到位,说董卓用赤兔宝马换的了吕布的效忠。
后来吕布拜董卓为义父,跟随董卓战关东诸侯,不过董卓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因吕布与自己的婢女有染而向吕布掷戟,父子俩产生隔阂,后来在王允的离间下,吕布将董卓杀死,短暂的恢复了汉朝的天下。
作为乱世枭雄,吕布实在没有忠义可言,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出任何事,实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过吕布有勇无谋,实在和陈友谅的雄才大略无法相提并论,不过他们弑主的本领倒是有的一拼。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元末红巾红军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军农民起义差不多类似,引发天下大乱,顿时群雄并起,诸侯林立,你攻我伐,风生水起。
在这其间,陈友谅从一个倒插门的渔家子弟,用了仅13年的时间,成长为雄据江南的一哥,建立了大汉政权,虽然只过了4年的皇帝瘾,好歹也是大火了一把。
纵观陈友谅的的发迹史,基本上可以用“多反复、好弑主,多猜疑、难容人,多勇力、寡谋略“来形容,与楚汉相争时项羽,三国时期的吕布有许多类似,特别是弑主、寡谋方面与吕布非常类似,都是不能成大事的角色,注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下面,就将陈友谅的特点与吕布作个比较。
一、多反复,好弑主这个估计是陈友谅和吕布一直被后世诟病的地方,他俩也因此落下了反复无常,不忠不义的小人名声。
吕布我们知道,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曹操攻邳城擒吕布,本有意收降吕布,刘备一句:“不可,公不见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结果吕布丢了小命。
这也不怪刘备多嘴,实在是吕布此人对旧主下手太狠。吕布一生先后投靠丁原、董卓、袁术、袁绍、刘备,又先后反丁原、董卓、袁术、袁绍、刘备,特别是先后认了丁原、董卓俩干爹,结果这俩干爹都被吕布这个干儿子给干掉了。
吕布这操作,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可叹吕布至死都没弄明白,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待见接纳他,都想要杀了他呢。
陈友谅和吕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出身比朱重八(朱元璋)稍强点的陈九四,也就是后来的陈友谅,搭上红巾军将领倪文俊的提携下,从一个渔夫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好不威风。
但为了自己的前途,陈友谅毫不留情地把自己这位领路人的首级,当成见面礼,直接攀上红巾军总舵主徐寿辉,迅速成为徐寿辉天完政权的实权派人物。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翅膀硬了的陈友谅,为了掌控整个红巾军,竟然也玩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挟徐寿辉,自立为汉王,后干脆下狠手杀徐寿辉,自己上位当了皇帝。
更可笑的,靠这种手段上位的陈友谅,竟然把自己的年号改为大义,内心也真够强大。
二、多猜疑、难容人吕布和陈友谅都曾风光过,吕布反戈一击诛杀逆贼董卓,完成了十八路诸侯无法企及的壮举,成了大汉王朝的救星,进封温侯,任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与王允同掌朝政,好不威风。陈友谅则在权力角逐的游戏中,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然而两人最后都一步步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身首异处,一败涂地。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多猜疑,器量小,不能容人。
号称"双刀赵"赵普胜是红巾军的老人,后受陈友谅节制,朱元璋使计离间陈友谅,说赵普胜看不起你这位从火箭上来的干部,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乘其不备直接杀了赵普胜,自折一员大将。
吕布则更甚,且不说因为一个貂蝉就向自己的义父下毒手,手下好不容易有一个脑子清白又有谋略的谋士陈宫,吕布却因为听信妻子之言,疑而不用,结果白门楼被斩。
难怪曹操的谋士程昱评价道 :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同样清朝大学士张廷玉评价陈友谅也是如出一辙:"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三、多勇力、寡谋略历史上,评价吕布和陈友谅时,都喜欢将其与项羽类比。
明代史学家高岱道:"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也将吕布与项羽类比: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可见,世人都将吕布和陈友谅归于项羽这一类型的人物,当然也都一致认为,这两人都不如项羽。
吕布和陈友谅,的确都有着与项羽同样的个性好勇力,善带兵,打起仗来,但却勇猛有余,谋略甚至少,经常沦为被吃豆腐的角色。
吕布本有意与袁术结为儿子亲家,亲上加亲,曹操恐惧。结果被曹操巧设离间计,吕布得罪了袁术,又被曹操所攻伐,两边不是人,还丢了身家性命。
陈友谅则凭借下手果断,作战勇猛,迅速壮大实力,成为江南一哥。在直接与机智老练的朱无璋对垒时,其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的特点显露无疑,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之战,朱元璋利用陈友谅喜欢图利,急于求战的弱点,设计以康茂才诱陈友谅中计,大败陈友谅于采石矶。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过于自信、偏激固执,不听属下劝告,执意将60万水军连成楼船,一字排开,甚上威武,《明史》载,陈友谅的船“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可惜陈友谅忘记了当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赤壁之败的历史教训,重蹈覆辙被朱无璋20万大军巧施火攻击败。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夺悟空问答:陈友亮应为陈友谅吧?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汉族。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家世业渔。年青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薄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趁机袭击杀倪文俊,并且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转手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大汉将士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最后在潘阳湖中陈友谅中流矢身亡。
终其陈友谅的所作所为只能评价为乱世枭雄,野心膨胀,是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他跟伪君子不沾边。
如果陈友谅与三国中人物相比,有一个人物与其相识,这个人就是孙权。
有人说在三国时期第一真小人是曹操,第一伪君子是刘备。细读《三国演义》第一真小人和伪君子的“荆棘桂冠”,还真戴不到这二位头上,因为很多时候曹操都很正派、刘备都很真诚,而且是打心眼儿里的正派和真诚。只有江东那个孙权,算得上三国时期第一伪君子真小人,我们从下面五件事,或者说对五种(个)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孙权的人品了。
第一、对汉献帝或大汉王朝的态度。当年鲁肃就告诉孙权“大汉不可复兴”,并力劝他早早“建号帝王”,连“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奉天子以令不臣”都不肯干。但是孙权却假模假样式地推脱:“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这时候的孙权表现得真像一个“大汉忠臣
”,但是等他真正称帝了,却不打自招:“当年鲁子敬就曾跟我这么说过,他可真是个明白人呀!”
第二、孙权称帝后对孙策后人的态度。孙权称帝后,却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侄子孙绍只得到了一个侯爵,而孙权自己的儿子却纷纷封王。
第三、对自己妹妹的态度。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年进五旬,而孙权只有二十六岁妹妹,因为有点害怕刘备,就“进妹固好”,把水灵灵一颗好白菜送给刘老爷子拱了。而且孙权最后又把妹妹偷了回去,还指使妹妹连刘备的继承人阿斗一起偷,这让妹妹妹夫彻底决裂,最后孙小妹孤独终老。
第四、对刘备的态度。“进妹固好”已经说过了,但是孙权一直在坑刘备,孙权嫁妹其实是想让刘备拿荆州当聘礼——所谓“借荆州”是不存在的,荆州本来就是刘表的,后来“谁打下来算谁的”,被曹刘孙三家分了,刘备就是想借也借不到。孙权拿下荆州后,完全可以把被擒的关羽释放,或者拿来当人质换取刘备不打东吴的承诺。但是孙权毫不客气地杀了关羽父子,这才激怒了刘备伐吴。而此时孙权居然怂了:“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等到夷陵之战胜利,听说刘备住在白帝城不走了,而且正在聚拢人马准备再战东吴,此时孙权再次认怂:“孙权闻先生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生许之。”如此可知孙权就是个能惹事儿又不能平事儿的反复无常的真小人,伪君子。
第五、孙权对曹操曹丕父子的态度。作为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就因为怕刘备要报杀弟、夺城、夺妻之恨,孙权就上表劝曹操代汉称帝,结果被曹操嘲笑:“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呀!”我们再来看看孙权被曹丕打怕之后“卑辞上书,求自改厉”的内容:“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鸣交州,已终余年。”
这五种态度,或者这五件事,曹操和刘备都不肯做也不屑于做——枭雄也要有枭雄的骨气和底线,而这样的骨气和底线,孙权恰恰没有,所以要说孙权是三国时期第一伪君子真小人,丝毫没有冤枉了他……
这样回答不知各位智者有何异议,请斧正。
陈友谅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感谢邀请,历史问答各抒己见,无甚不妥,但是看了一些答友的回答,总觉得诸君审题不全,有失偏颇。并非是问三国的“真小人”,重点在“伪君子”。
首先此人应给大家“君子”之表,同时又有人怀疑此“君子”有伪,之后观其一生言行,断定为“真小人”。此人,非刘备莫属。
刘德曹奸?在普遍认知中,刘备乃是汉室宗亲,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联孙抗曹,志在匡扶汉室、克复中原,实乃天下一等一的明公贤主。然而在现代,随着网络文学的井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刘备的为人,为曹操“洗白”,给刘备“抹黑”,对此尹禾无甚异议。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毛主席对魏武帝的推崇,抛开《三国演义》,本人最喜爱的三国人物也一直都是曹操。至于刘备,某一直认为没有绝对单纯的历史人物,靠满嘴大义、哭哭啼啼就能谋得三分天下,实在是小觑了当世英雄。在某看来,刘备乃是三国时期最成熟、最成功的政治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输乃祖刘邦之风范,在公关层面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可惜对手太过强大,否则必能建立一番伟业。
所谓枭雄者,不分忠奸,只论成败。识时务者为俊杰,汉室已经土崩瓦解,想要力挽狂澜无异于痴人说梦,此时只有天下苍生、子孙荣华,不该有誓死愚忠。
君子欤?小人欤?乱世枭雄无君子。刘备一路走来,靠的是人格魅力、抉择与隐忍,以及强烈的求生欲望,借此躲过第一轮诸侯洗牌,吸引了一众草台班底,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其中,自然有“君子”的部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熟知的仁德。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养狗驯马、音乐华服,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在研习“礼乐”。时人言,刘备家徒四壁,却独重华服礼节,这是天子之术,古代学习这些的一般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大鸿胪的官员,一类就是皇帝,因此稍有见识的人都会被刘备种行为所震撼。
再者刘备沉默寡言,却又善于与人结交,表明他掌握了驭人的技巧。喜怒不形于色,几乎就可以打破其“爱哭”的谣言。刘备自小就偶尔被一些人看好,至少可以说明他的两个特征:一是低调,实力上是,家境上也是,所以他不是年少成名;二是有志,金子总会发光,有些识货的人总能看出刘备的与众不同,其志不在织布贩履,也不在求学谋官,而是大的难以让人想象。
才学高吗?品德美吗?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算不得传统意义的君子。他只是用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人,徐州也好、荆州也罢、益州更甚,刘备一直在致力于维护人际关系,拉拢人心,并借此一步步走向成功。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刘备一生,也做过许多狠戾之事。“抛妻弃子”不在话下,叛主跳槽更是常事,他不像二袁那么骄傲,也不像吕布那样不自量力,乱世纷争,活着才是硬道理,如果顺便能够拉上虎皮扯起大旗,那便是赚了,哄骗来的家业,守不住就丢了,也不可惜。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如是说来,似乎与诸君了解的不同,与“携民渡江”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况且按照演义中的刻画,刘备不该是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吗?其实则不然我们且说几例:《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刘备人心所向的,莫过于三让徐州和让荆州、益州,然而这三件事都有隐情,事实与演义皆不符。
让徐州:
救援徐州之时,是陶谦求救于田楷,田楷带刘备同往徐州,陶谦确实对刘备高看一眼,将四千丹杨兵交付刘备,于是刘备就弃田投陶,直接易主。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也是在是无奈之举,一来手下人难以控制,二来外来兵难以抵御,实在是不折不扣的乱摊子,因此刘备心里想要徐州,但又着实不敢接手。果然,随后便引来诸侯的讨伐。
后事在此不多说,单说入徐州的过程,刘备先是作了顺风车,又暗中结交了陶谦,后续又拉拢陈登等徐州土著,一步步将徐州揽到怀里,待守不住时,又毅然抛弃,思路清晰、处理果决,不拖泥带水。
让荆州:
《三国演义》中似乎刘表巴不得要留下刘备,其实则不然。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刘备去了荆州,不干别的,又搞起了小动作,结交英雄豪杰。好在刘表没有陶谦那么无助,手下兵精将广,还有俩大儿子,怎么也不能让刘备占了荆州,于是对他防范有加。后来刘表去世,刘备趁刘表的两个儿子反目,辅佐刘琦,在刘琦病死后被表荆州牧。
虽然荆州牧不过是个名分,荆州实际上并不属于刘备,但这已经暴露了他的战略意图,也为后续夺益州奠定了基础。
让益州:
益州之事,乃是刘备经历前几次失败和取舍之后,确立的势在必得之地。手段十分相似,先是投奔,然后结交当地豪杰,然后抢班夺权。前两次之所以没坐稳,一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占了也守不住,二是时机不对,曹操如日中天,势如破竹,大有荡平北方一吞天下之势,可谓锐不可当。但是益州不同,天下可争之地唯有荆益和汉中,再不有所作为,只能一生甘于人下,于是在经过一些列谋划之后,刘备退无可退,悍然出手,剑指刘璋。
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三国志》此战并非义举,于是也必须用极端手段,这就是刘备。
算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不算,只能说他是以为成熟的政治家。
与陈友谅的相似之处刘备与陈友谅的相似之处其实很多,其一,二人少年时都十分清贫,可谓是白手起家的典型;其二,其二,两人都在湖北发迹;其三,两人都败于火攻;其四,两人都建号大汉;其五,两人都有一班拜把子的兄弟;其六,两人都败于吴国。
这些只是事件上的相似,其实深挖人物内心,他们也有共通之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这一定律在乱世之中更加适用。春秋战国纷争百载,可有哪个国家纯粹以道德称霸?道德不过是一项手段。三国乱世更是如此,冲动的人活不到最后,好人活不过两集,没有远虑的人也不会有善终。唯有曹操这样“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才能纵横一隅;唯有刘备这样隐而后发,闷声发财,才能坚持到最后;唯有孙氏,几代经营,偏安江南,才能立而不败。
至于所谓的仁义,在治世安抚人心有大用处,在乱世要保人命还是有些困难。
因此,三国最像陈友谅的,莫过于刘备。并非贬低,实在是乱世所迫,时事所造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