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这个问题我还真研究过,今天就简单的给大家总结一下几个主要原因,看看这古代大侠为啥吃饭不算账,拍桌子上钱就走人!

电视剧没时间演这个细节

第一个原因最真实,但是最不容易被接受,因为古代大侠付账后,点小二是需要看看钱够不够的,而且有找零钱的动作,但是拍电视剧成本很高,这些细节对电视剧情节也没什么推动作用,所以就省略不演了。否则,古代怎么可能每一位大侠都吃饭不用找钱呢?

店小二不敢数

“古代大侠”可不都是郭靖,很多古代混社会的那也得尊一声“大侠”,难道你身为店小二看见带刀的刀疤男,你不叫大侠叫大哥吗?这种大哥去你店里吃饭,大刀还在手里拎着,给你付钱就不错了,毕竟小老百姓在古代还是不敢惹事的,身为打工的店小二,如果不是什么大店,没人撑腰,怎么敢惹社会大刀哥呢?

只多不少包含了小费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有钱的主消费后多余的钱就不用找了,这也是店小二不数大侠留下来的银子的原因之一,因为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咱们现在4000块钱左右(每个时期的都不一样,只是举例说明),平时店里吃饭都是拿铜板付款,这突然而来的银子明显只多不少,自然不用傻傻的数了,回头与店里结算的时候没准还能剩下一点小费呢。

大侠算好了价钱

古代大侠点菜的时候是要看菜单的,而菜单是有价格表的,并不是乱点之后乱付钱,有的大侠在点的时候就已经算好了价钱,付钱的时候就直接付款与酒菜价值相等的钱了,店小二结账的时候也对这桌子一共消费多少心里有帐,所以客人付款离开后,店小二看到钱与账单一致,也就不再追究了,收钱即可。

遇到特殊客人了

这里说的特殊客人其实是说的好听一点,说不好听的就是遇到人傻钱多的主儿了,例如郭靖刚刚进城吃饭,安排黄蓉吃了一桌酒菜,直接付了20两白银给店家,付了这么多店小二还数什么呀?赶紧作揖谢恩,收钱了事,可能心中一边乐开了花还一边骂着郭靖呐!

其实古代的酒馆和钱币都是有价格和规定的,老百姓使用的流通钱币主要是咱们说的大钱儿,能用得起银子的那都是有钱人,而且碎银子是要看成色的,还有真伪,需要计算它的价值,不可能如电视剧里那样,除非是客人直接拍桌子上的是银元宝,店家可能验下真伪,就不在细数多少了,因为元宝一般都是定式的,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店家要上称,不过酒馆遇到元宝的机会太渺茫了~~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一起了解历史!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红色包袱皮儿里摆放的这堆灰不溜秋的金属块儿,就是碎银子,古代大侠用来结账的碎银子,表层已经氧化了的碎银子。

它们大小不等,轻重不同,甚至有可能连这一块儿和那一块儿的成色都不同,这块儿含银91%,另外一块儿可能含银85%,如此杂乱无章毫不标准的货币,你让店小二怎么数?数一数有多少块儿吗?

错!店小二该做的,应该是从怀里摸出一把戥子,给这些碎银子称重。

上图这根看起来很像杆秤的东西,就是店小二用来称量碎银的戥子,又叫戥秤。

戥子比平常称米称面称牛称羊的称要小得多,刻度也精细得多。普通杆秤最小刻度是1两,16两为1斤;戥子最小刻度是1铢,24铢才有1两。当然,宋元明清四代,各个朝代的戥子都不相同,在北宋初年,出现过一种无比精确的戥秤,最小刻度是1毫——10毫为厘,10厘为分,10分为钱,10钱为两。也就是说,这种戥子最小可以称出万分之一两的差别。

戥子的用途,就是称量贵重金属(例如黄金和白银),偶尔也用来称量药材。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成为中国的基准货币(明朝以前的中国是贫银国,以铜为基准货币),官府铸造银锭,民间小额交易中则习惯于将银锭剪开,于是重量标准的银锭就成了重量不等的碎银。商贩收到大量的碎银,为了保存和缴税的方便,再将碎银铸成银锭,于是成色稳定的官银就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私银。

这就给日常交易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商家也好,百姓也好,每次收到银子,首先都要用牙齿和手感来判断真伪,然后再用戥子来称量重量。如果一个人竟然不给收到的碎银子称重,那说明买家给付的碎银子已经足够多了,根据经验就知道绰绰有余,不必要再去称量。

顺便再说一下,武侠小说和古装电影中展现的生活场景,都是被艺术化的浪漫场景,过于琐碎的日常细节会被略掉。大家不妨试想,假如一代大侠去喝一碗胡辣汤,扔给小二一点碎银,竟然还要等着小二用戥子去称,两个人还要就银子的真伪和成色问题争论一番,那多没劲啊!

刚才我还看见底下有许多人在信口雌黄地乱扯古代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多少钱,这些人完全没有任何经济常识和货币史知识。仅仅在明朝中后期,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同样一种成色的白银购买力,相差可能都会在十倍以上。拙著《历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和《千年房事:古人安心成家指南》对唐朝到清末的白银购买力有过几万字的论述,根据不同的文献和不同的比价参照物,同样是含银量93.5%的纹银,1两最高可能相当于现在人民币800元,也可能相当于23元。关键看,你用什么朝代什么区域的什么商品作为比价参照物。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关键是数了也没啥用啊,你又打不过他。。。。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如果小二的眼睛不瞎,正常情况下,三两个江湖人的饭量,丢桌子睥银子的购买力只有多的,就好比现在两三个人去一般的饭馆吃饭,结账时,直接扔桌子上扔一万元一个道理,小二当然不去数,可能会瞟一眼真假就可以了,而且还会附送一句:客官慢走,下次光临。

现在去个小饭店切两斤卤牛肉,一个烧鸡,一个花生米,一个青菜,几个馒头,两瓶散装白酒,吃完了丢一万块钱在桌子上,别人看下真假就好了,也不会数的,但是搁古代的话,关键是大侠给少了店小二也打不过大侠,是不是这个道理。

小说和电影电视里讲到店小儿收银除非是重点情节,一般带过,没做得那么湿碎去数去称,有些戏是讲主人公一生几十年里的事,如事事都得很细致,你们做现众的看到头友都发白都末看得完。戏和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浓缩。老人常讲的,难道画公仔要画出肠?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大侠到处花钱,怎么赚钱的不太清楚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碎银子丢在桌上,为何小二从来不数?

应该是“碎银”吧😄唐宋以前的年代太久了,不方便比对,就拿清朝的工资来说:普通的公务员也就二两银子,等于2000文钱。我看《康熙微服私访记》时常常是一文钱可以买两个馒头了。比对现在的馒头是0.6-0.8元,差不多一文钱是现在的1.5-2元吧😊。由此可见,2000文是现在的3000元左右。而“大侠”常常是飞檐走壁、武功高强的厉害角色,身上随随便便都背着成千上万两银票,这区区一二两碎银算个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