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为什么英国表面看上去感染人数不是很多,但是我国境外输入缺很多英国的,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新冠疫情控制到现在,我国境内目前每天持续的新发确诊病例,已经绝大多数都是输入性病例了,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境外出入病例来源国中,第一名不是美国,也不是意大利,而是英国,从英国输入到我国的输入病例人数是135例,占了全部外来输入病例的1/3,为何疫情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英国,反而是我国输入病例占比最高的国家呢?今天就来和大家简单的分析梳理一下。

先和大家分析一个最新统计数据,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高达83507例,终于不负众望称为世界第一,而意大利目前的统计数据是80589,明天也一定会跃居第二位,而英国目前的数据是多少呢?英国目前报告病例数是11809例,这个数据相比美国和意大利,好像还差了不少,但这个数据的准确度确实很令人担忧。

多天来,都一直在关注世界的疫情形势和疫情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哪个国家不重视疫情,要不了多久,这个国家的疫情就会爆发甚至变得严重,哪个国家输出到其他国家的病例越多,这个国家的疫情即使初步看起来不严重,但后面也往往会变得严重。我们来看疫情发生以来,关于英国的几个报道,然后在对比其他国家的情况,仔细一分析,就能明白英国目前的形势,是多么的令人堪忧了。

疫情在欧洲爆发之初,只有意大利疫情较为严重,英国当时的数据还不是1.1万,而是几百的时候,英国首相发表讲话,说对于此次的疫情,英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控制时机,下一步将进入“延缓”的控制阶段,而其政府的首席科学家则解释说,其政策是准备让人家普遍感染,从而获得“群体性免疫”,消息一出,一片哗然。本来是放弃抵抗,还说的如此高大上,也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了。当然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也早已改口,不再提群体免疫的事情了,但在疫情初期,本来是可以通过加强控制来防范疫情的时候,没有积极重视,相信英国目前1.1万多的这个数字,还只是开始。

昨天一个新闻消息刷屏了,英国王室的查尔斯王子,确诊了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症状轻微,这样一则消息,在我们吃瓜群众看来,就是普通的一则新闻罢了,可是在当地的英国民众看来,却是不一样的感受,另一则新闻报道显示,英国民众对查尔斯王子确诊新冠肺炎感到愤怒,为什么愤怒,原因并不是王室成员感染了肺炎他们心疼,而是民众认为,作为轻症感染的查尔斯王子已经进行了核酸检测,而我们大批人,甚至是有严重症状的民众,为何还在等待检测。从这则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应该的新冠病毒检测力度,明显不足,因此,目前1.1万的这个确诊数字,与实际感染者数字的差距,估计不会太小。

再加上我国对各个国家输入我国病例数量的统计结果,总体上来看,英国的情况绝对不容乐观。我们再来对比英国的老朋友美国,美国的确诊人数现在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为什么增长的这么快,就是因为美国在最近进行了大量的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根据特朗普的说法,美国在8天内完成了30万例核酸检测,这个速度和数字都是很惊人的,这也是导致美国近期数据急剧增长的原因。

英国在核酸检测速度方面,明显没有那么快,具体是因为不重视,还是因为资源不足不得而知,但想要控制好疫情,除了控制人员流动性,保持有效的“社交疏离”以外,积极的进行检测,排查出所有的感染者并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重要的疫情防控手段。目前英国的输出性病例比例如此之高,而国内确诊人数数量却并不太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他们还没有积极的进行大范围的核酸检测,尽快的筛选出确诊病例,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治疗措施。

因此,虽然目前世界上整体的形式都不容乐观,但英国的情况应该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个数字,而是还要严重,到底有多严重,还需要通过时间来证明。

写这篇文章,心情是沉重的,并没有等着看哪个国家笑话的心情,看着世界各地的疫情爆发,不知道大家的心情如何,虽然有的国家和我们一直不睦,虽然有的国家和我们也算不得友好,但面对这样的疫情,真的希望各个国家的政府和民众,都能够积极的重视起来,调集力量积极抗疫,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蔓延,直接影响的是全球人民的健康,而对于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影响,相信也是不可估量的,看客的心态要不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希望整个人类能够团结起来,通过科学的防控和医疗手段,尽快的控制住这场疫情。

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看了那么多人回答,没一个答对的,人家问的是为何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来自英国输入性病例,很多人洋洋洒洒扯那么多废话,没有一个正面回答的。

先说下数据,究竟目前我们国家境外输入病例中,来自英国的病例有多少?没有具体数据,昨天(3月24日)新增4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英国有多少?没有公布,但我们从各地公布输入性病例,英国有多少,就可以看出英国占据的比例,各地具体数据如下:

上海昨日确诊19例,英国输入性病例达到8例。

天津昨日确诊4例,来自英国的输入性病例为2例

北京输入性病例5例,其中英国输入2例。

江苏昨日确诊2例,全是英国输入性病例。

广东昨天确诊4例,英国占据1例。

四川确诊4例,英国占据1例。

内蒙古2例,全是英国输入性病例。

山东新增确诊1例,为英国。

福建、山东、吉林、陕西等地虽然昨日有确诊病例,但没有英国的。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确诊的病例里,英国确实占据了将近一半,拿昨天来说,确诊的输入47例里,英国占据19例,达到40%,且大多数省份公布的输入性病例里,都有英国的病例,除了少数是留学生回来外,也有去英国旅游的。

严格来说,英国目前疫情在海外国家,不是最严重的,目前只排名第九,确诊病例为8164例,比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伊朗、韩国、法国、瑞士等轻多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境外输入性病例里,英国占比那么高?几个因素:

1、留学生多。从各地上报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留学回来确诊的病例比较多,占据百分之七八十,大多数为回来的留学生,而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达到了22万(也有说是8万),10到17岁的占据1.5万。

2、去英国旅游的比较多。从公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除了留学生外,去英国旅游的比较多,毕竟,英国的旅游业确实发达,国民也喜欢去英国。

3、英国目前还不是疫情最严重国家,因此,部分航班还开着,回来人员多,增加感染风险,自然就增加了境外输入病例了。

4、中英来往密切。除了教育、旅游外,在商贸合作、经济往来等方面,来往密切,增加了这种风险。

5、英国疫情确实严重,而国内疫情已经清零,最安全,大家纷纷回来想免费治疗,所以,宁愿花昂贵的机票,也要回来,而目前英国感染人群太多,回来的自然也就中招了。

6、接回来的人员多。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在海外国家里,陆续返回来的人比较多,而留学生占据很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华人,这里面除了有回国通道还打开外,也跟海外疫情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疫情严重,中国国内疫情消除有很大关系,这些在英国留学、旅游、工作、定居的留学生、旅游者,他们看到了国内疫情稳定,安全,而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疫情越来越严重,只有回到中国,才是最安全的,正是如此,他们趁中英航班等通道还没有关闭前,陆续返回,如此大规模回国,自然增加了风险,确诊病例增多,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也不排除英国确实隐藏了数据,回归祖国的这些人确诊病例比例那么高,不得不让人怀疑,英国就没有好好检测,前面不是搞什么“群体免疫”吗?不闻不问不管民众疫情,自然治愈,因此,英国目前公布的数据,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从目前回来的那些人,在英国没有检测出来,而回来就被确诊,可以看出,英国就没有好好检测,甚至就放任自流,不管不测,按照回来人员确诊病例可以看出,英国确诊病例,何止8000多例?我看8万例都不止,英国一定是隐藏了数据,或者就根本没有检测,数据自然就没起来了。

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我们看看英国的疫情统计图,再结合他们的做法,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下面是英国最新疫情的动态统计图:

昨天,新增确诊病例1427例,累计确诊8164例,病亡423例,治愈140例。累计确诊病例人数排在第九,人数不多也不少。其病亡率是5.18%,不低;治愈率是1.71%,不高。

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病亡率和那么低的治愈率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

  1. 收治的患者危重症比较多。这可能与他们当初的防疫策略“群体免疫”有一定的关系,后来才知道这种办法应付不了这种感染性烈度极强的阻隔病毒,于是,才加大了应对的力度,但是,可能已经错过了处置的最佳时间;
  2. 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因为,面对的是感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人们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没有特效药,没有特别有效的救治办法,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在探究,在总结经验,所以,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会走一些弯路,其实,也是比较正常的。治疗这种疾病,是科学的,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能行的;
  3. 感染的人数基数不会小。当初的应对办法不行,必然会有相当多的人被感染,只是轻微的轻症患者,或者是仅仅是病毒携带者,或者是疑似患者,但是,这部分人很多的都已经有传染性,不仅会感染家人,还会感染与其密切接触者。这个数量一定不小。
  4. 英国的核酸检测条件和能力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医护人员力量有很大的缺口。很多的轻症患者和疑似患者因为没有检测而被要求在家里隔离观察。
这些都是我从相关媒体报道中总结出来的。从上面就可以基本上判断出,很可能要有很多很多的病毒携带者或者是感染者等等并没有被发现。

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英国疫情目前的数字确实不能反映英国疫情的真实情况,真实情况要比数字反映出来的严重得多。3月26日为止,国内的输入性病例已经达到600多人,其中差不多半数来自英国。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英国的华人,尤其是留学生比较多,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英国的疫情形势实际上是比通过数字反映出来的情况严重得多的。

英国出现病例同样是比较早的,但英国也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并不重视,尤其是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英国基本上是隔岸观火的态度,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到二月下旬,韩国、伊朗和意大利的疫情开始爆发,并且日趋严重的时候,英国虽然开始关注,但依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耽误了很多时间,也就等于给了病毒更多的传播时间。

英国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些着急了呢?是在3月10日意大利宣布全国封城之后,欧洲各国的疫情都开始出现爆发趋势,尤其是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的确诊病例开始猛增,英国才开始有些坐不住了,考虑对策。但英国当时对形势的判断是严重失误的,所以才会在3月12日提出臭名昭著的“群体免疫”策略,准备让70%的英国人感染一遍,来获得抗体。

这一策略刚一出台,就在英国国内外遭到了广泛批评,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有一部分人为英国的这一策略进行了辩护。到3月15日,英国政府终于宣布放弃了“群体免疫”计划,改为积极应对,对疫情形势的判断也更加慎重了。英国当时之所以做出改变,是因为被意大利的死亡率吓了一跳,但当时意大利的死亡率实际上只有4.%,还没有达到现在10%的水平。

但在开始应对之后,英国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几乎所有的重要物资都严重缺乏,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都严重缺乏,现有储备连医护人员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检测能力也严重不足,许多希望检测的人无法得到及时检测,而得到检测的都是上流社会有权有钱的人,包括各种部长、副部长、著名球星,最新的消息则是王储查尔斯王子也已经确诊了。

英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英国坚持自己开发检测试剂,而没有采用中国或其它国家已经成熟的检测试剂。检测试剂的研发需要完成病毒的基本研究,而且初期的检测试剂在投入使用后,流程也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中国最初需要四天,后面经过努力才提高到了两天就可以出结果,现在更先进的则是声称三个小时可以出结果。

因此,英国目前的检测能力仍然非常低下。3月25日,英国新增确诊1457人,累计确诊9537人,累计死亡466人,死亡率达到了4.9%,已经接近5%,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也意味着,英国在目前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检测出来的患者中,重症比例比较高,所以死亡率也就更高一些。这实际上也是英国目前的检测政策,要求重症患者才检测,轻症患者居家隔离。

按照3月中旬英国首相鲍里斯在公开讲话中所说,英国流行病学专家对英国疫情的估计是,当时的英国处于四个星期之前的意大利的状态,也就是意大利疫情完全被引爆的状态。但现在来看,这个估计可能还是过于乐观了,病毒并没有留给英国这么多准备时间,现在看,英国和意大利可能只差两个星期,也许下个星期英国的数据就要开始爆发式增长了。

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感染者,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爆发态势,随着世界范围内感染人数的增加,我国也面临着大量输入型病例的风险,在众多输入型病例中,英国输入我国的病例并不少见,但根据通报,英国整体的确诊病例并不算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英国虽然报道的累计确诊病例只有2万人左右,但其国内实际感染的人数可能要远远大于2万,因为英国在前段时间宣布了所谓的“群体免疫计划”,并且宣布不再对疑似病例和轻症患者进行核酸检查,只对重症进行核酸检测,这就造成了占感染病例多数的轻症患者没有检查,也就没有进行统计和报道,所以英国报道的确诊人数并不可靠。目前来看,英国的疫情应该也十分严重了,因为其首相和王储查尔斯王子也已经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同时,我国有许多留学生在英国学习,疫情发生后,这部分留学生也开始回国,但他们其中也有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所以,我国输入型病例中也发现了许多来自英国的入境者。英国目前对疫情采取措施并不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其国内感染者增加,但由于其只对重症感染者进行核酸检查,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感染者并没有被确诊,而没确诊的感染者会作为传染源,继续引起他人感染。所以,我们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大家务必引起重视,要做好个人防护。

‏‌‎‌‬‪‮‭⁠‌‪‬‌‮‫‌‌‭‌‫‭‬本文由全科扫地僧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为什么感染人数不是很多的英国,输入我国这么多病例?是不是英国数据不真实?

是!这是因为英国实实在在是隐瞒了本国新冠确诊数据,英国与美国的价值观一样,他们的对外宣传是十分自私的,十分自我的。这一问题恰恰是最好的说明和印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