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马上就要倒3.15了,每年的315都会爆出关于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却很难杜绝,2018年3月1日,北京市网信办联合辟谣平台等共同发布了《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51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食品药品类谣言的最易感人群。面对那些“套路”,老年人如何有效的防范呢?
李药师谈健康,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更多健康话题与你分享!保健品不能治病!更不能包治百病!保健品,更科学的叫法应该是膳食补充剂,是在膳食以外,用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保持身体健康状态的一类产品。
以下文字摘自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如下:
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请大家注意里面加粗划线的这句话,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凡是宣传能治疗疾病的、特别是那些号称吃了这个百病全无的,都是“大忽悠”!
简单介绍几个保健品营销的“套路”套路1:开讲座,给小礼品,今天给你两个鸡蛋,明天给你一袋酱油、后天给你一包挂面,但是有条件,必须来参加我们的健康讲座,通过一遍遍的重复和心理暗示,最终成功完成“洗脑”,结果是得了几个鸡蛋一包挂面,又买了几千块的保健品。
套路2:免费检查。曾经见识过一个套路,给你扎中指取一滴血,放到一个带显示屏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在里面嗖忽来往,还有盖玻片下形成的气泡,然后开始给你分析病情,说的往往还挺准,但略有医学常识的人就知道,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血,是看不出病来的,但根据一些老年人普遍的身体情况和特征,却可以说出很多问题,比如虚胖的老年人,通常血脂高,一直水不离手的多伴有糖尿病,脸上能看出毛细血管的通常经常酗酒,脂肪肝肯定跑不了,所以不必抽血,他也能说出几种问题。但对着好像非常“高大上”的检测设备,把红细胞说成脂肪粒,当然更有说服力,最终的结果还是,检查虽然免费,买回来的东西却是非常贵。
套路3:电台电视健康讲座。这种情况在省市电视台都非常常见,不知道广告监管部门对于这些媒体的监管都去了哪里?一个所谓的“专家”,一群在下面虔诚问道的“拥趸”,还有不断打入的咨询热线,热热闹闹的就把“保健品”给卖出去了。
这些套路,仅仅是几个方面,其他的关于保健品营销的套路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如果需要补充营养元素,应尽量选择标注有“国食健字”的产品,这类产品最起码是经过国家食药监局审评审批过的,对于那些没有标注的保健品,建议还是千万别买,这些产品,可能连最起码的生产卫生都做不到,更谈不到什么保健功能了。
总之还是那句话,保健品不能治病,治病还请服用正规药品。能治大医院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的都是莆田系,能治疗药品治不好疾病的保健品,都是大忽悠!
感谢阅读李药师的科普问答,更多问题欢迎在最下方留言框留言探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做子女的没事多回去陪陪老人,而不是只是一味地打钱,买东西。
说白了,很多老人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陪伴或者是说说话的人。
保健品销售集团最大程度利用这一点,他们前期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孤寡老人,骗取信任;接着在感情深厚的基础上利用老人害怕孤独,恐惧死亡的的心态刺激他们脆弱的心;最后成功让老人把寄托放在那些没鸟用的保健品上,甚至到最后很多老人都心甘情愿被骗。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为了让更多的中老年人不上当受骗,为了挽救一个行业的尊严,我不得不我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年轻人觉得老人阅历丰富,生活经验会更多,但却很容易上当受骗,怎么告知都很固执,这是我们偏面的认知了这个问题。
防上当受骗手册认知:
医疗环境
1.国家现在处于医疗环境逐渐转型保健营养或者是预防未病预防阶段。
2.医院,药店,保健这个顺序是以先经济为主,后调整为主,医院的资源更倾向于治疗大病,减轻人民痛苦为主,药店更倾向于治疗期间,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治疗的经济负担,而保健品却处于没有认证,渠道的方法方式。更倾向于企业化经济化,利益化。所以保健品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
老人环境解读:
1.老人也是人,老人一生的经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内敛不开放,懂得舍得和放弃,但人都有弱点,例如怕死,恐惧,隐私,而这一点心理诉求,作为子女的却很少关心,所以老人明知不可为,确实需要找到一个渠道的。
2.随着机体的衰老,阅读能力,感知能力都在下滑,对外信息获知能力都在下滑,对内的沟通能力也在下滑。所以当出现了新鲜事物,只要自身有保障的前提条件下,都会被人纵恿而尝试。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更愿意和老年人接触,毕竟有共同的话题,所以老年人更倾向于有老年人的场所和地方,这是目前养老院所不具备的,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需要。
4.老年人这一代,大多数都携带着饥饿基因。在缺吃缺喝的年代,创造出财富,不舍得吃,不舍得花,当然随着机体的老化,消费渠道被逐渐缩小,对自己好一点儿,成了保健品营销的一个痛点。
5.怜悯心,老年人这一辈子经历的痛苦,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子想都没有想过,所以很容易在小辈儿或者会销僵尸的嘴里变成有故事的讲口,得到老年人的同情怜悯,从而产生了帮助别人的一种消费行为。
6.情怀,政治环境情怀,农业学大寨,革命长征路上,山沟沟里的艰苦岁月,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忘怀的一段记忆和历史,而这段历史和记忆有广泛的被这些会销人员所利用。
其实老年人容易被骗,是家庭对于老年人的关爱远远不够,我们可能更在乎的是老人的吃喝和身体状况,但我们应该更在乎的是老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怀。
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
保健品大多数是用一个产品治疗多种疾病,或者是神药来吹嘘吹捧了。殊不知保健品根本不是药。是预防干预,调理养补的一种食品。只能对肠胃,维生素,钙类等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而绝不是能够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这些慢性病或者是机制比较复杂的病因。
所以保健品并不能等同于保健食品,这是一个营销方式的混淆,更是对保健食品行业的一个打击。而这些专业的方法和方式很少被熟知。是因为他确实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没有国家和企业为其正名疏通和疏导,更没有在监管管理方面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保健品保健食品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销售方式的区别。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卖保健品的,抓住老年人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特点,花言巧语,推销保健品,骗取老年人的钱财,实在可恨之极。要让老年人明白生病死亡乃自然规律,也是 件难事。老人孩子,易哄易骗,但也难劝,不管也罢,他花他钱,图个心理安慰,与我何干?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我就是老年人,以前也上过传销的当,想起来后怕!为警示自己,总结了这么几条:
1、到家推销的不开门;
2、路上发单的不伸手;
3、让白领东西不去;
4、要电话号码不给;
5,人多的地方不
扎堆;
6、不熟悉的电话不接;
7、遇熟人推销不碍面子;
8、遇到医疗保健的相关问题,多到网上搜索,丰富医疗保健知识,用科学知识战胜不良传销。
仅供参考。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防范?
提高智商,比骗子聪明就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