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光良的唱功?
华语T2,音色清冽辨识度拉满,G4弱唱,F#4强咬字,竞技性稍弱。老了机能退化。
光良,这位早年凭借一首《童话》120万销量压着周杰伦《夜曲》的马来西亚歌手,当下也已经五十二岁了。他最后在大陆观众面前的登台是在2017年的《我是歌手》,光良早期和品冠组成了“无印良品”组合,在滚石旗下。但光良和品冠两个人都是中音见长,导致组合解散。
从整体唱功上讲,光良是港台歌手的音色辨识度思路歌手,以开口即是市场辨识度为个人演唱的核心,这种好处是可以快速蹿红拥有市场份额,但是坏处是会因为市场辨识度音色高音难以维持的坏习惯导致音域难以提升。吴青峰、光良、品冠等人都是如此。
从音色上讲,光良的音色也是具有非常完美的辨识度,开口便是一种清冽的青年音色,早期因为年轻具有温润的特质,但是在2017年参加《我是歌手》时,音色开始朝着吴青峰的音色转变,整体程度相比于吴青峰要弱一点,颗粒度非常强,明亮度也不弱,但是厚度较弱。厚度是约束核心。
从音域上讲,光良的常用最高音是G4的弱混点触,不论是《童话》还是《第一次》都是一个G4最高音的弱咬字,强咬字最高音是在F#4童话和《我是歌手》之中的《第一次》G4的升调,这样的能力在当下职业歌手之中算是一个T2较弱的水平,但后期具备一个达到G4的强混强咬字点触。这个音域对于歌曲的演绎会比较偏向于口水歌和套路和弦作品,因为音域很难跨入中高音的层次性。
从腔体上讲,早期光良有一点漏气,这是当年市场环境有关。因为当年对于情歌的演绎,事实就是偏向于陈奕迅的包裹气息提供的拥抱感听觉,而漏气是早期市场钟爱的忧郁性情感音色。但是在2017年时,光良就完成了对于漏气的弥补。但年事见长,整体音色越发和吴青峰相似。
整体上,光良最后的辉煌是传统唱片时代的落幕之战了。在那个时代,音乐的品质由专业唱片公司来审核,整体更高,对于声乐的要求并没有当下这么苛刻和内卷。但那个年代的新人也都已经开始退出舞台了。光良都已经五十多,周杰伦、林俊杰也已经四十好几了。简单从音色、音域、腔体三点分析一下;
1:音色;在音色上,光良属于一个立足于男中音的辨识度音色,以声带谐波在发音点上挂和基础上,稳定高明亮度和高颗粒度。光良和滚石歌手张信哲、以及吴青峰非常类似。追求开口音色的市场辨识度,这样的好处很明显。不管是光良,还是张信哲,还是吴青峰,他们的名字和音乐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这样劣势也很明显——音域能力较低,缺乏了一个拓展音域的可能。因为在光良、张信哲、吴青峰等人的市场音乐习惯之中,会认为维持自己的辨识度音色统一度更重要,而他们的辨识度音色,都存在一个追求中低音稍微抬喉增加明亮度的效果,这会让他们难以越过第二换声点A4,或者只能在F4左右下潜。
单独讲可能有点空洞,我们将林志炫和光良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一个现代混音歌手的正常音色是:低音胸声、中音自然真声、高音混声,超高音头声。这四个音区,音色统一度应该是在真声芯体被声带闭合程度加大的高音压力压缩下的自然变化。什么意思,意思是每一个人低音和高音会有自然的音色压缩听感,音色统一度只是一个基础的真声芯体参与。
但是对于光良、张信哲、吴青峰而言,他们的低音、中音、中高音的音色是一样都是自己的市场辨识度音色,这里问题在于他们将中音音色作为标本,让后让低音音色和高音音色进行模拟,低音模拟中音辨识度音色的方式是抬喉,而高音模拟就会维持抬喉而后代偿咬字造成一定的咬字困难和肩颈部紧张。紧张就无法拓展音域了。
音色没有一个生理性自然闭合程度变化,会导致混音音域难以提升,因为在A4之后,音色的展示就无法具有一个市场辨识度言语,而上升道一个声压质量、共鸣质量的自然泛音音色。换句话说,光良对于音色统一度的执着程度太高了,对于芯体的把握缺乏一个混音的科学认知。音色统一度并不是指所有的音色完全一样,而是指所有的音色都在真声胸声芯体的前提下发出。他会有一个自然压缩的听觉变化。
早期的市场,对于音域的要求不高,大部分歌手都是在第一换声点以下,在第一换声点以下的确音色可以高程度做到统一。但是随着市场进步,人们更追求一种音高提升的猎奇美感。如此音域提升造成的自然音色变化是可以接受而且更能打动人的,自然真诚才是情感的核心。
而第一换声点一下造成的问题是,作品偏向于一个八度半之内的创作,这对于作曲人而言,流行作曲的形式会集中在套路和弦之中打转,因为对于优秀的作品而言,一个半八度属实不太够。当如此的市场经过十年的沉淀后,大众对于音乐的审美会有一个疲劳现象,尤其是对于从事音乐行业,以及音乐爱好者们而言。
审美的提升,会要求作曲音域广度的提升,而音域的提升,同样会对音色造成审美提升。如此音色的审美提升,便不再是由张信哲作为T0级别的年代,转而张信哲的音域能力过低暴露的比较明显。而光良仅仅是比张信哲好一点。当下的市场概念,是以自然音高造成的闭合程度下音色完成自动压缩密度的改变,从胸声到强混金属芯,音色都是在真声芯体参与的前提下。
所以本质上,不管是光良也好、张信哲也罢,他们还是属于传统唱片行业的音色理念,追求开口辨识度,而不是一个市场化自然演唱情感流露的随性化。其实这类歌手现在也很多,比如:李克勤、薛之谦、毛不易、许嵩、以及大部分的HK歌手,他们都是基于一个传统辨识度音色的理解。这是他们的生存经验提供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实际上兴起的职业顶级歌手,不管是周深,还是张碧晨、还是单依纯、还是李健、王力宏,乃至于已经倒嗓的周杰伦、陶喆,他们的音色理念是跟着音区音高自然变化走的。辨识度不辨识度,实际上在你跟随音色的时候,提供声带闭合,就会有非常大的展示了。
这里可以说一下,林俊杰和林志炫两个人,林俊杰和林志炫两个人就是典型的从,传统唱片辨识度音色理念,改变为更随音区音色的混声理念代表人物。
很多人还是喜欢林俊杰早期的音色,说那样的音色更好听,但实际上在音乐专业内,林俊杰现在的音色才更符合成熟性的审美。林志炫同理,我看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的演唱时,年龄还比较小,当时我只觉得震撼,但形容不出来。
而震撼的本质,是因为跟随音高的自然音色压缩想是一个经典艺术品,具有内涵和层次度,以及高度的表演情感统一性,不管你是那个年龄段,你成熟后审美会有一个提升而且长期的确定。而跟随音区声带闭合程度自动压缩的音色理念,才是我们最终欣赏的归宿。
换句话说,当下最顶级的音乐歌手,他们的音色是需要多变性的,而不是二十年前一招鲜吃遍天的套路了。光良代表的时代并没有过去,只是出现新的声音,当下喜欢辨识度高的朋友也不少。
2:音域;光良CD音域:D3-G4;一个八度+四度。
光良Live音域:D3-G4;
光良质量音域:G3-F#4;七度。
整体而言,光良的唱功是非常合格和职业的,但奈何市场迭代了,而当下他又年事已高了,但他依然再坚持发布专辑,可以去听一听他2020年的专辑《绝类》,希望有更好的作曲、音乐制作作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