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些家长明明知道中小学在职老师是不可以有偿补课的,可他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自家孩子,还是厚着脸皮让老师帮他家孩子补课。

老穆认为,这就好比你明知前面有个坑,可你还是要让老师往下跳,真是没有良心啊!

“富贵险中求。”一些老师,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总是幻想着发财,在家长的“强大攻势”下,半推半就,答应了家长补课需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穆认为,靠补课赚取的钱,是非法行为所得,若是被查到,是要被处罚的,严重的还会被开除!

在这个暑期,教育部还曾点名批评了数起违规补课行为,可见国家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一事有多么的重视了。

老穆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为何要这样的钱财呢?

(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杜绝教师补课行为的发生。

【1】严惩补课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2】加大管理、监督与宣传力度,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3】提高教师薪资待遇,让他们有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4】拓宽教师补课举报路径,让补课老师心生畏惧!

(二)作为家长,如果你还尊重老师的话,请你不要再追着老师替自家孩子补课了,你完全可以让孩子去补习班啊!(三)作为老师,要牢记教育禁忌,严于律己,恪守原则,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只要你对家长态度坚决,家长就不会再缠着你了!

就怕你本身的态度就模棱两可,所以家长才会“死缠烂打”……

(四)教师有偿补课有哪些危害?

【1】备课时间得不到保障,影响教学质量。

【2】社会影响不好,不利于教师光辉形象的塑造。

【3】容易给家长及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害怕不补课,会遭到老师打击报复!

【结束语】老穆认为,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只要老师能做到“拒绝”二字,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一刀切”的做法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看看有关部门的用词吧,“全面禁止”“一律取缔”,多么粗鲁和武断。对于题目中所提到的现实矛盾问题,我觉得只有弄清楚矛盾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进行矛盾的解决。

一、题目中所说矛盾产生的根源。

不可否认,教师补课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的,但也不可否认,教师补课或多或少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这一点,相信有关职能部门也肯定是清楚的。如果有关职能部门能够积极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应该是能够慢慢克服或减少教师补课过程中的乱象和弊端,更好更多地发掘出教师补课的积极作用的。如果真是这样,题目中所提到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但想像往往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出力受累还可能担负责任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做。反倒是“一刀切”式的做法,简单快捷不承担责任,谁还会管你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刚性补课需求呢?

二、题目中所说矛盾的解决办法。

大家都知道,很多问题的解决“堵”是不如“疏”的。补课问题以及课外辅导班的问题同样如此,一味的“取缔”“禁止”不但没有取得效果,反而把市场由地上逼到了地下,暗藏的矛盾问题可能会更大。我觉得解决思路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补课诸多问题中的一条就是低质量培训班和一些不具备补课能力的人员误导孩子、浪费家长金钱和孩子们的时间。我们不妨允许有偿补课,但对办理培训班的条件要求现高一些:比如培训班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提高标准;对补课老师的能力要求再高一些,比如,中高级以上职称、20年以上教学经验等。

二是加强全程规范引导。加强培训与补课过程中的监管和引导很重要,补课或办班尽管也是教书育人,但核心目的却是经济利益,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全程的监管引导,肯定是会出问题的。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多出点力。

二是建立行业禁止机制。就像食品药品行业禁入制度、终身禁驾制度等一样,行业禁止制度是拖底的制度,可以保证补课或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或弊端,尽量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有了这一条,不管是对于培训机构,还是对于补课老师本人,都可能会有所忌惮。

三、把解决办法落到实处的思考建议

本来还有一些想法,但写到这儿不想再往下写了。因为,其实很多制度规定是有的,只是没有人抓落实罢了。只希望相关部门、相关专家们,在制定政策或做出规定的时候,能稍微考虑一下确有刚性补课需求的老师和学生的现实情况。比如,一些在校内学习的确跟不上队伍的孩子,家长又没有辅导能力的,要想赶上队伍进行一些辅导培训是必须的。再比如,体制内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优质教育资源是不均衡的,但是享受不均衡教育资源和不同教学质量下的不同孩子们,却要在相同的高考平台上进行同场竞技。一些家长愿意付出金钱、一些孩子愿意付出时间,想请自己信任的老师补下课,打算以一已之力稍稍增加一些翻盘的机会,也是情有可原的和应该给予支持的。全面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全面取缔校外辅导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剥夺了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点书生意气,尽管知道无用,但还是想为情况的好转尽点微薄之力,不对或不适当的地方,欢迎朋友们留主探讨交流。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教师。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很矛盾。意思是家长确实有迫切需要补课的愿望,而教师有偿补课还真是不应该禁止。好像教师有偿补课是合情合理的,应该被允许似的。

教师有偿补课确实不能被允许,它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教师把自己所教的学生当作资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不正当行为。是应该彻底禁绝的不良现象。

有偿补课害了教师。败坏了师德(对不补课孩子另眼相看,补习班讲的东西,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再加上高额收费,彻底毁掉了教师形象。人民群众把本该尊重的教师,看作是利用学生谋取私利的生意人。一部分人说起来就想吐口水,真是斯文扫地。

有偿补课害了家长。有偿补课使家长不得不付出大量的资料费和高额的补课费,极大地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不少家长苦不堪言。

有偿补课害了学生。把学生当作机器,整天就是读啊写啊,写啊读啊,没完没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们那里还有快乐的童年!

只有彻底禁绝一切(包括社会上的及教师的)有偿补课,才能使教育回归自然,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才能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才能重塑教师形象,使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家长追,上级禁。三种方法可解困!反正我是不敢碰!

确确实实,在国家三令五申的高压下,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的在职教师,只要参与有偿补课被发现,那么,处理起来肯定会让你刻骨铭心,后悔莫及!

但是,好多好多的家长始终是担心孩子的学习,依然不依不饶的寻求孩子的老师给孩子补课。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的家长迫切的要求,希望孩子在老师的辅导下,成绩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时刻考虑着、担心着被发现、被处理。照顾家长,自己就危险;不考虑学生成绩,自己就没事。

怎么解决当下存在的这种矛盾呢?下面三种方法可破解。

  1. 给学生补课,坚决不收费。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有一种纯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一颗爱心,做出一种志愿者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实行这个办法的时候,也要与之间的家人有一定的沟通,不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产生新的家庭的矛盾,那就不好了。
  2. 坚决不补课。教师给学生家长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一般的家长应该可以理解的。毕竟不能因为某些个学生是补习而让老师受到处理。同时,也可以给家长承诺,以后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一定会多多关注他们的孩子。
  3. 收费补课可以,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家长签定补课责任免除合同,否则还是不能补课。合同里载明教师一旦出了问题,被上级领导处理,应该由补课发起方即家长承担责任,教师的所有损失一律由家长们负责承担。同时,也要有两个第三方证人或者经公证机关证明并不少于两个人的签名担保等等估计像这种办法家长是不会同意的。那么正好,教师就不要参与补课了。
学生是需要补习的,包括平时在学校课后的复习、老师给予的辅导、家庭作业及各种补缺补差等等都是补习。这些都是老师必须面对的事务,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必须要有的办法。老师平时在学校里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抓紧一切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这是教师份内的工作。但是,课外有偿补课就是违反职业道德,违反廉洁从教的相关规定的行为了,是要被严肃处理的。

我知道有偿补课行为就是触犯了教师职业师德师风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家长无论用什么办法求我,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参与有偿补课的。

广大的教师朋友们,你想好了吗?你敢有偿补课吗?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在教育行业中,谁都知道,中国的情况、中国社会的情况,差异是很大的。因而,一刀切的办法, 从来不是好办法,更不是科学的办法。也就是说,这个一刀切的办法,一般来说,肯定不属于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法,是反科学的思维方法。

那么教育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业的那些学者、专家,他们知不知道这个道理呢?我想他们肯定是知道的,而且很可能还是很有研究的。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做出诸如“全面禁止”、“一律取缔”等等这样荒唐的规定呢?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实际上,从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过去很多地区,政府曾经努力防止“学生流失”,基层干部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也就是说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对上学的意义认识上的差异,可能有人会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再加上可能也有其它的原因,所以曾经有一部分学生主动地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这个现象出现后,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进行应对,以防止学生的流失,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可是中国社会太大了,人们的想法的也太多了。其中有一部分家庭就认为自家孩子的前途,主要就取决于自家孩子的学历高度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孩子的前途,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学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学历是要努力读书才能获得的,不好好地读书,不好好地学习,就意味着学历不高,将来很可能是没有前途的。

这个想法对不对呢?应该说不是全对,但是也不能说是不对。因为对于一个普通人家来说,通过读书给自己寻求一个更好的前途,这是最为妥当的人生规划了。

这个想法普遍吗?应该是普遍的。

既然是普遍的,那么社会各界人士就都能够看得到了。于是,不同的人就开始了不同的操作了。

一开始,有人以悲天悯人的造型深沉地发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惊呼,随后,一系列的公办学校老师的劣迹曝光了。再接下去,就是某培训机构头目粉墨登场了,“老师上课不讲补课讲”!大家看看,这操作多顺溜啊!

于是大量培训机构出现了,同时有的人的收入就成了他自己幸福的源泉了。

司马迁说:“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就有了现实版的例证了。因而就有了关于老师不能补课的禁令。学校老师不能补课了,培训机构可是连水缸都满了!厉害吧?

那么如果撇开这些肮脏的利益争夺中的让人恶心的操作,冷静下来想想:补课究竟有什么罪?

这时候可能才会有人惊奇地发现:补课根本没有罪!

人的学习过程是有差异、有快慢的,在不能完全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政策的时期,补课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补充形式,这是必然的,是不以某些部门或者专家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说:补课是当今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这是“刚需”!是不是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个需求呢?应该满足吧?而且这个需求又说国家的发展相互适应,就更应该满足了。

这样看来,补课并没有罪,专家们限制的是“有偿补课”。那么也就是说,专家们只允许无偿补课了?应该不会有其它解释了吧?因为补课就只有有偿补课和无偿补课的分别了,还有其它形式的补课吗?没有了吧?

那么好吧,补课是刚需,而补课又只能是无偿补课!所以无偿补课就成了强制的无偿补课了,对吧?

这样一来,所有补课的行为就必然的变成了无私奉献了。老师们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了,以此为范,学生们将来很可能也会这样做,也会无私奉献了。这多好啊,原来专家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啊!看专家就是专家,伟大的专家!

然而我还是想问一下,专家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所以说,补课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是谁去补课,而在于整个教育的格局。再明确一点来说,高考的格局不变,中小学阶段的补课肯定就会继续下去。除非学生自己不在意成绩的好坏,否则就会有补课的需求。不过我还是要建议学生和家长们要适可而止,不要盲目攀比。尽量做好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学生自己要努力,特别是课堂学习,不要放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最重要的。至于高考成绩,可以不要太在意。其实将来无论上了什么大学,都是会有前途的。

总的来说,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重要的。至于补课的问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来判断,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家长却又追着老师,矛盾该如何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清楚上级已“三令五申”禁止有偿补课,又岂能存在“矛盾"心理呢?不管是谁,以什么理由和利益加以引诱,在禁令面前,作为一名老师,除了遵纪守规,还有别的选择吗?

就在这个暑期刚放假时的那几天,曾有多名家长找到我的一位同事,请她给几位孩子补补作文,她问我,她该不该答应这些家长的要求?

我知道,她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只要她公开办辅导班的消息,那么,来报班的学生绝对就不止几个了!

我问她:你到底是想补呢?还是不想补?如果想补,那么,你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做好隐蔽工作;如果你不想补,担心受处罚,那么,只需用″禁令"为由即可推脱家长的请求。二者之间是“原则”的问题,而不是“矛盾”的问题。

坦率讲,将家长“补课请求”当成一种矛盾心理的老师,大多是放不下“补课利益"的诱惑。

同样是这个暑假,有位学生的家长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孩子所在班的一位数学老师,将她班里的10多名学生带到了她乡下的老家补课,学生吃住老师家里,周日才回家一趟。我只能讲,这位老师隐蔽工作做得真好(不过还是被学生家长传出来了)!当然,胆量也够大的!

至于这位老师是否“强迫”学生,我们不得而知!一般情况,我认为,在“禁令"如此高压之下,老师是不会也不敢强迫学生去补课的。只是,学生或家长自认为:别的学生去补课,而自己没去补,可能会受到老师的排挤。

家长或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很正常!如果老师办的补课班,别的同学去参加了,自己不去的话,就担心老师“有二心",因此,无论想不想补,都得去补!这就是家长所讲的“强迫”吧!

也正是这个原因,上面才“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是“三味聊教育",感谢您的阅读、关注和点赞,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