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二年级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究竟难不难呢?

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作文以看图写话为主,字数在100—200左右,说句实话,孩子写出来不是很难,除了有些字不会写外。但是要想写的出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倘若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出众。

二年级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个年龄,让孩子写读后感,无可厚非,关键是方法与写的好与不好问题。

倘若老师布置了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任务,我们的孩子还是可以完成的。

也许这个时候家长就开始着急了,我也不会写,孩子也不会写,怎么办呢?不要着急,老穆为你支招。

读后感,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呢?穆老师告诉各位家长,感触点。

何谓“感触点”?是指作品中让孩子深有感触的点。

感触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典型人物、内容情节、经典语句、主题思想”。

比如孩子读《狼和小羊》的故事,读完故事后,我们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问孩子读完后有什么体会或感悟?

大多数孩子会说:“大灰狼太坏了,总是找各种各样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吃小羊……”

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就可以针对这一点,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最后要引到“人”的层面上,让孩子去思考人性善恶好坏。 如果孩子读完后,没有感悟,也没有关系,我们的家长可以围绕这四个方面的感触点引导孩子,启发孩子。

我们在知晓感触点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写。如何写?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图,大家只要按照上面的步骤写就可以了。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引导时,要多一点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倘若家长朋友再有一颗童心的话,就更棒了!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不会。

二年级孩子他们的识字量不多,所以教师不能给他们过高要求,让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平时上课教生字时让学生会给每一个生字组词、造句,通过这样的训练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并不难。

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简单说说学习的层次。

一:【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是为了分数】。也就是应试,也就是所谓的成绩。处于这个层次大多是为学而学,很盲目,很被功。说白了,是在为成绩而学。

二:【学习的更高层次是为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人的学习过程,从呀呀学语开始直到人生终结,都是在有意和无意的进行着。其目地都是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说白了,是为了生存而学。

三:【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层次的学习,往往更主动,更系统,通过学习、观摩、效仿等形式,获得了知识,得到了能力。比如考试,是一道道题目,通过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再作出答案的过程。在生活工作中非常类似。说白了,是在为人生而学。

至于二年级要求写观后感读后感,同样体现了教育和学习的潜在价值。虽然二年级学生不可能写出多么精人的篇章,也不能给他太高要求和太多条条框框。但看一篇文章后写出读后感意义非凡,因为这种方式比其他大多数人的层次更高,正无限接进学习的真谛。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一个影片后,写一篇观后感,至少不是为看而看。他会带有目地的观看,带着问题观看,也就是说:他是在带着思考去观看。看后写出感想收获,充实了过程,获得了能力。

所以说,条件允许条件下,写写观后感读后感意义重大。与其为看而看不如带有目地兼有收获的用心去看。但也要切记,要求不要太高,频率不要太高,毕竟也才二年级,您觉得呢?

欢迎留言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不会。

七八岁的孩子对于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看法,当他看过一场演出、电影或读过一本书,心里一定会留下些什么,把它写出来即可,并不难。

但是如果教师限制太多,命题人限制太多,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写,则会很难。

二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会不会太难了点?

让二三年级的学生写读后感纯粹是难为孩子。

因为读后感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就是说它必须有叙述,有议论,它是界于议论文和记叙文相结合的一种文体样式。你让一个二三年级的学生去写一篇有一多半属于议论文的读后感,他能不困难吗?

我看过二三年级学生写的读后感,基本都是把文章内容复述一遍,感受部分、议论部分都写不出来。这不能愿学生。二三年级不会议论很正常。

我认为不应该让二三年级的学生去写什么读后感,让他们写写叙事的能把事写清楚就行了!非要写就得放松条件,就别要求那么多,那么高。

我个人认为,读后感到五六年级时再写 ,比较合适。让二三年级的学生去写读后感,纯属难为孩子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