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题主这一问题,穆老师有不同见解和看法!
特别说明,因为穆老师是语文老师,所以就从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剖析!若有不当和偏颇之处,还望谅解!
语文学习,从应试教育角度来看的话,语文共考察学生六大能力。依次为A、B、C、D、E、F六个能力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图所示:
在小学阶段,主要考察学生识记能力和简单浅显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能力,至于鉴赏评价和探究则鲜有涉及。因此,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肯努力,基本上都能考个90多分。也看不出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
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识记能力被淡化,其他五大能力考察的较多,因而差距也就被拉开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成绩对中学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代表全部。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成绩很好的,到了初中就下降了。还有小学成绩一般的,到了初中反而提高了!
严格意义上,初中和高中也有较大变化,初中成绩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没有小学那么明显。
但是,穆老师想说的是,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到了初中和高中一样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嘛😄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我是一位高中孩子的妈妈,所以,我更能知道这其中的原委。
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就有学习中等的同学,但上了初中之后却看到了那个孩子的优秀,而有的同学是优等生,在初中的起始阶段还能保持好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下滑,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成绩1、95分与100分的区别
说实话,从分数和知识的掌握上,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尤其是在小学的低段,孩子的一个小错误或者小失误就能造成这样的成绩差别,但成绩“背后”的差别却不是简单的。
2、每次都是100分
有的孩子每次都是满分,这样的满分也不是值得骄傲的,要看这满分背后的故事,他是如何得到的这些满分。
成绩背后的成因1、认真完成作业型
这样的孩子很听话,老师让完成什么就完成什么,不糊弄老师,也不敷衍家长,但学习的状态是被推着前行。所以他们成绩不会出类拔萃,但也在优秀之中。
2、超额完成任务型
这类学生在完成老师的任务后,会听从家长的安排,完成一些课外的习题,而这样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属于“刷题型”,小学段的内容单一,程度也较浅,如果常常这样超额完成任务,常常拿满分,也是情理之中。
3、认真规划任务型
这一类孩子,有的成绩很优秀,有的在优秀的尾巴上,有的甚至是不优秀的,只占个中上等水平。
- 优秀或者优秀的尾巴型
他们能够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且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的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不会有拖拉或者懒惰的情况,即使有,也不是常态。当然,孩子的身心都在发育和发展阶段,他们不会像机器人那样,拥有完美的程序,不犯一丁点的错误,所以,他们的常态是:理想状态和非理想状态是二八或者两三七的比例。
- 中上等型
这样的孩子,因为自律性,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因素,使孩子的成绩基本保持在中上等的水平,偶尔也会冲进优秀的行列。但他们始终会规划自己的学习,也会在一点点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他们自律性的提高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延长,他们的状态将越来越好,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后劲足的孩子。
也许,老师并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秀之处,但有些优点是积点滴而成的,需要时间的累积才可以看得到。
从上面的分述中我们可以知道:
从小让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唯成绩论。
总结:- 正常学习和规划的孩子,成绩优秀是正常的,若优秀的成绩是靠大题做题,补课得到的,孩子的成绩就有了虚假性。相对的,也就让孩子变成了死学习,而没有规划,没有侧重点。
- 升入中学后,学习科目增加,没有规划,没有侧重点的学习,不会带来效果,也没有时间让一个孩子把所有科目的题都超任务的刷完。所以,小学段的成绩,是如何得到的,才是判断一个孩子能力的要素之一。
- 除了学习态度和习惯之外,亲子关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孩子可以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放弃这一科目,就有可能因为和家长的关系不融洽而放弃好的成绩,以报复家长。
成绩不是唯一,好成绩也不单单是智商、习惯、态度,这几点占大部分因素,但小概率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亲子关系一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呢?这是因为很多小学成绩挺好的孩子上了初中之后突然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原本在小学阶段各科成绩能达到八九十分,到初中后就变得不及格了。家长们感到很迷茫,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初中老师的水平不如小学老师,如果让小学老师继续往上教,是不是孩子一直都能够很优秀呢?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个中原因吧。
首先,初中比小学所学的知识量会增加很多倍
小学里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到了初中,突然增加了好多门课程,文化课就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七门课程。小学时候语文数学几乎把一天的时间包圆了,而到了初中,语文数学一天就上一节课,内容又比小学增加了好多。如果这个时候,还是按照小学的那种节奏学习的话,学习成绩肯定是好不了的。
第二,初中知识比小学的知识难度增加了好多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抽象,与生活经验越来越远。如果小学里没有很好开发智力,只是在简单知识之间来回重复,养成一个简单的大脑,那么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就跟不上了。就这么简单。
第三,小学的考核缺乏梯度
一次考试成绩如果全班都上90分以上或者接近满分,那是不正常的。因为不可能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的智商都是这么高。人的智商的分布应该是纺锤形,高智商的人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是普通智商,还有极个别的低于普通智商。
考试必须把人给区分出来才客观,才能够反映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全是100分,就是欺骗,就是虚假。使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实不然,是分数欺骗了家长的眼睛。
考试题必须是高难度的、中等难度的和难度适中的题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考出来的成绩才具有参考价值。一味的将简单题作为考题,甚至有的老师将反复练习过的题作为考题去考,这些都是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
第四,将宝贵的时间运用在了简单无用的重复上
现在,有小学一二年级晚上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的,这么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是不是学好了?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都做了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无用功,就像蚂蚁一样,整体忙忙碌碌的,其实它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做着无用功。
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写生字,学第一课的时候,写第一课的生字,学第二课的时候,写第一二课的生字,学习第二十课的时候,要从第一课写到第二十课。天天这样做着无用功,这些生字到底都会写了没有?不知道,或者会写了,或者不会写。谁也不知道。
如果孩子们把这些无用功的时间用来阅读或者做其他有益的事情上,孩子们的智力会得到很大的开发,一定会变得更聪明。就不会出现到初中之后,成绩一落千丈的情况了。
第五,辅导班把孩子们弄成了不愿意动脑的木偶人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一是像上面一条一样,继续做着简单重复的无用功,二是让孩子养成了不需要动脑的习惯,反正不会可以问辅导老师的。长此以往,脑子就会越来越笨,到初中差不多就和砖头差不多了。
这样的孩子,到了初中怎么能不变差呢?
如果不变差,那才是真的奇了个怪了。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吧。
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菲凡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不一定还是一样优秀。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不是一定的。这种情况受几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第一,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相对来说,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大都是记忆型的知识。孩子一般用点功,成绩都不会太差。另外,小学的功课,大部分的父母都还是可以在家里帮孩子辅导一下的。对于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去辅导班的家庭来说,父母辅导是最经济实惠的。而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这样辅导起来孩子的功课自然也不会太差。但是,如果到了初中,很多父母可能就跟不上了。毕竟,已经毕业这么多年了。而且,很多孩子记忆力不错,但是思维却跟不上。初中不仅仅学习科目增加了,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慢慢的改变了。不仅仅需要记忆,还需要更多的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孩子去慢慢摸索的。第二,孩子的心态产生一些变化。升了初中之后,原来学校的学生,不一定还会一起在一个学校。而且,会认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扎堆出现。原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发现,原来不仅仅自己是天之骄子,还有很多人都很优秀。甚至,还会有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个情况,是孩子长这么大,可能从未遇到过的。老师的关注焦点不再是放在自己身上了,学习的功课变得多且更难了,昔日的好友不能再在一起讨论 功课和玩耍了。等等这些改变,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以及疏导,很可能也是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不会哪个小孩会是一直优秀的那个,不会哪个小孩是一直很差的那个。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而这个点,需要家长的发现,呵护和培养。你们小学和初中的成绩相差的多吗?
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最近刚考完期中试,学生的成绩陆陆续续的出来了,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网上晒出了考卷和分数。看到一波波又一波的高分,很多人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成绩好好好啊,门门都在90分以上。
之前在网上就有报道,一班的成绩都非常好,考了90分的学生成绩竟然是倒数,真的有些太不可思议了,现在的教学质量真有那么好吗?也未必见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小学生的成绩会会出现很多的高分段呢?
首先应该要归功于教育减负了吧,一直倡导教育肩负,减轻学生的压力,教育改革,明显感到现在小学生的考题简单了,很多比较难一点的知识点竟不在试卷中出现,题目简单了,出现大量的高分就很容易说得过去了。
改卷尺度也能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方面有很多的主观题,给分很自由,很多老师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对作文跟阅读题目的给分不合理。昨天翻开一个学生的试卷,发现作文字数明显不够,书写也不规范,这样的作文竟然只被扣了2分,感到很惊讶。
现在虽然在六年级毕业时都有升学考试,但这成绩并不会作为很多学校招生成绩,大部分都会自己命题组织考试,选拔那些基础好,学习有潜力的学生,很多学校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去参加重点学校招生考试都感叹太难了,压根没学过。
成小学阶段聚集了大量的高分学生与学习内容和题目难度有关,当然还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没问题,稍微踏实和勤奋些,成绩就不会差的,对方法和思维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训练。
这就出现问题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主要取决与方法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在小学阶段如果不能让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初中之后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就给孩子报课外补习,一方面是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也想对孩子的思维做以训练,以便能适用之后的学习需要。
如何来看小学的成绩呢?成绩不好肯定是没有学好,那么成绩很好的话,只能说明考的都会。当然了,如果学生次次都能考满分,就说明真的学的很好了。
小学的学习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基础,一方面需要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思维基础也要打好。
现在小学的学习和考试都太重基础,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影响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数学在分小混合运算方面基本一带而过,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一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后就犯难了,分小混合运算是初中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运算就是在分小运算基础上引入了符号,如果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视和注意分小混合运算练习,到了初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就会轻松很多。
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看分数,要重视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方法的养成和思维的训练。
为什么有人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有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最后考入名牌大学。整个学习过程看似非常轻松,家长根本不用费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很多孩子的成绩8岁前就定型了。父母在8岁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但不可否认,有些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确实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以我为例。我们姊妹四人。我是家中老大。父母对我期望最大。在小学阶段,我的成绩在姊妹中是最好的。小学5年,我一直是班里的班长,学习成绩每次都稳居第一。
那时候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很多父母对孩子学习不重视,更是没有上辅导班之说,学习全靠自觉。
我之所以小学学习好,主要原因是我小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上课听讲极其认真,从来不会开小差。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吃饭或者玩。
当然,我小学五年级时也有过数学应用题不理解的情况,因为我爸爸是小学数学老师,他给我讲过几次题。所以小学一直没落下。
但是上了初中后,随着科目的增加,难度的加大,我感觉学习起来有点吃力,虽然学习还是很努力,但方向性、目标性不强。在年终报告册上,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学习努力,埋头苦干,但要注意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才知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但当时懵懵懂懂,不知道有效的学习方法到底是什么,所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中,还是没有改变。最后,我只考了本地一所专科学校。
姊妹四人,小学学习成绩最好的我,只考了个专科。而其他姊妹三人,均考上了本科。
所以,当儿子向我提起,他班有个女同学,小学成绩每次班里第一,学习也很认真,可是上了初中后,成绩节节败退,最后中考的时候,只考了班里20来名,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我想这个同学可能和我一样,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反,儿子初中时,班里一个男同学,和我们同小区,有时一起吃饭,他妈妈说,孩子很大了都不会数数,别人一叫他数数就跑,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一般,最多就是中上,英语小学考过70来分。
但是父母很注重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和对学习的求知欲。家里的电视永远只有一个台,那就是科技频道。孩子想看电视只有看这个频道,也就只能多了解科技知识了。
这个孩子在初中一直是全校第二名,自称“千年老二”。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结果第一学期,不小心考了全校第一!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所以,小学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功课别落下了,能多阅读就多阅读,能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就培养求知欲。当然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还是要有的。
孩子初中能不能发力,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孩子遇到了欣赏的好老师,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孩子天生好强、不甘落后、精力充沛。孩子学习效率高、做题速度快,孩子喜欢竞争、喜欢挑战等等。
学习优秀的孩子确实也和父母的引导有关,父母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父母适时的放手、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激励。这些都是孩子向上拼搏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