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写的古体诗可以分享吗?
寒烟朦朦没草藤,藤下吟瘦赏花人。
遥思寄情山与川,川川相思川川情。
月下独怜月城月,花人单摘花中花。
谁道真情不常在,犹忆藤下赏花人。
08年之作,赠送一人!有心人应该能猜出“姓名”😄
有自己写的古体诗可以分享吗?
分享一下我在厦门雨中有感二首:
作者:张清义
无题(一)
千里同雨不同天
银丝纤纤洒心田
万里思乡情更长
鸿蒙诗意难述完
残羽充鹏不自量
流浪草泽情满天
遥望桑梓心已往
不揣謭漏仗诗篇
无题(二)
作者:张清义
坐等雨停风云散
不见阳光心不甘
他日若遂凌云志
敢笑燕雀鸿鹄篇
因疫情居家找到了出世归隐的感觉,遂笔走寒夜以达辞淡情浓之心境:
居家有感
作者:张清义
适意安心醉时歌
困来梦想莎茵卧
心仪山野无限意
一壶禅茶留日月
有自己写的古体诗可以分享吗?
游姑苏/吴中印象 五言排律三十八韵(今韵)
十年游古郡,
旧貌竟依然。
俊地推拙政,
名街有观前。
人拥浑似鲫,
车至亦如鲇。
一过光福镇,
再泊渔港湾。
大泽腥带雨,
远渚冷含烟。
云马犹驰阵,
雷鞭已裂天。
擂棚三万鼓,
击牖一千弦。
问渡长阶畔,
扪碑古刹南。
熙熙明月院,
渺渺牧牛庵。
酒暖何妨醉?
花香不忍拈。
米堆横岭侧,
玄墓驻霄端。
茶咏卢七碗,
水夸曹一篇。
风临独啸谷,
雨罢漫听泉。
山市鸟出入,
水国鱼跃潜。
飞霞如远客,
野浦是邻垣。
佛气生金塔,
梵声贯紫岚。
恍惚云上鹤,
真个梦中仙!
多少萧家寺?
有无陶令园?
擎签人橹叟,
荷担者粥嫚。
渔老尝结网,
村童惯把竿。
素笼蒸赤蟹,
青炭炙银鳗。
媪醉涎丝堕,
囡欢涕泡悬。
枕河家几里?
穿巷燕谁檐?
软语柔音处,
粉墙玄瓦间。
寻芳香雪海,
踏翠灵岩山。
越女纱焉在?
吴王剑自闲。
昔时宫赫赫,
今日草田田。
逸事追还远,
乡歌唱不完。
春塘新柳色,
寒径没花颜。
府外繁商肆,
溪头到御船。
高楼忽蔽日,
荒砌不知年。
幺妹花街里,
的哥马路边。
小腰歌座唱,
大腹酒楼喧。
醒醉无晴晦,
短修皆燕环。
廊灯红数点,
穹斗烂千番。
铁笔书兴废,
清茶论佞贤。
蠡帆何处觅?
胥冢几人看?
岭下梅千树,
江东月一弯!
[注释]
路人先向文友们简单解释一下《游姑苏∕吴中印象》 这首诗中涉及的到的地名、人名、典故。这对于不十分熟悉苏州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帮助。
“古郡”—指吴郡。吴郡,从汉至隋的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拙政”—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
“观前”—观前街。观前街是苏州的繁华闹市区。给街巷取名,在某某标志性建筑后面,加上一个“前”或“后”字,在江南并不鲜见,但如苏州人那样喜欢,恐怕无出其右,卫道观前、玄妙观前、镇抚司前、申衙前、范庄前……不胜枚举。其中声名最为显赫的是玄妙观前,约定俗成的称呼是“观前街”,或者干脆叫“观前”。它的盛名,如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天桥,是一个集商业、娱乐、食、文化于一处的大众消遣场所;也如同夫子庙有孔庙、城隍庙有豫园一样,观前街是因为有玄妙观而闻名。
“光福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苏州光福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光福古镇位于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是体验太湖风情与农家生活的好去处。每年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故名“香雪海”,成为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光福湖岸线漫长,太湖渔船多集于此,形成了“中国内湖第一渔港”的太湖渔港,渔汛开捕时节,千帆竞发,场面壮观。
“渔港湾”—指太湖渔港。港边有渔村名为渔港村。详见“光福镇”一注。
“大泽”—指太湖。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笠泽”、“五湖”。
“远渚”—指东渚镇。东渚镇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的苏州西部,南接苏州吴中区,滨临太湖。
“明月院”—指木渎明月寺。在苏州吴中区木渎镇。“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清李果的明月寺诗曾传颂一时。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木渎镇著名古景之一,但梨花现已不存。今天,明月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附近村镇的老百姓平时喜欢到明月寺去寄托自己的祈盼。
“牧牛庵”—见前注。早已为岁月湮没。路人几年前重游苏州木渎古镇后,曾心生感慨:“明月寺,朱栋黄垣,香烛仍盛,只梨花不再;牧牛庵,残风遗响,草木正秋,唯诗句垂存。”于是有了“熙熙明月院,渺渺牧牛庵。”之句。
“米堆”—米堆山。在苏州吴中区光福,玄墓山左侧。山形似米堆。详见“玄墓山”注。
“玄墓”—玄墓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玄墓山位于著名邓尉山的西南面,与邓尉山相连不断,本属一山。东晋时青州剌史郁泰玄隐居并墓葬于此,因此得名玄墓山。玄墓山地势佳绝,环境优美,背倚联绵起伏的邓尉山,左边是高隆陡峭的米堆山,右边是蜿蜒曲折的长圻山,面临碧波浩瀚的西太湖,形成一只畚箕湾,故有“玄墓势形,三龙三凤,胜绝天下”之誉。明唐伯虎“玄墓山纪游”一诗写到:“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转迟……”云云。
“金塔”—“塔”,此处指光福塔。光福塔位于苏州光福镇的铜观音寺后面的龟峰山巅上,建于梁朝大同年间。塔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高25米。夕照之中,黄色的塔身金彩炫目,很远就可看到。乾隆帝在“香雪海歌叠旧韵”一诗中也曾写道“虎山桥春水碧涨,光福塔舍利光舒。”看来下江南也没忘来此一游。
“香雪海”—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邓尉山畔。这里自古为江南赏梅佳处,“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称。每当二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香雪海”三字声名远扬。“香雪海”泛指邓尉山与对面吾家山之间的山坳,北靠西崦湖,南至玄墓山,到太湖去的公路穿香雪海而过,香雪海公园在公路的边上。光福诸峰连绵,重峦叠翠。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凌寒开放,舒展冷艳的姿色,倾吐清雅的馨香,令人怡情陶醉。梅花在邓尉山一带,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生情,题下千古绝名“香雪海”,其石刻至今仍在吾家山的崖壁上。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据光福志记载:乾隆帝以香雪海为题的诗,不下十首。真是无愧于高产诗人之名了。其诗曰:“不舟而泛香雪海,较之牙樯乐有余。”兴致之高,可见一斑。
“灵岩山”—灵岩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山距太湖约 1.5 公里 ,山高 182 米 。灵岩山向来有“灵岩秀绝冠江南”、“灵岩奇绝胜天台”和“吴中第一峰”等美誉。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驻跸灵岩山行宫。 有苍翠迎人、落红夕照、越女遗踪、太湖在望、秀峰古刹、灵岩塔影、萧寺钟声、吴宫遗址、山顶花园、修廊响屧、等十八景。历代名人李白、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范仲淹、范成大等均曾登临,留下了 400 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灵岩为“山不甚高,而幽奇甲于吴中。”
“宫赫赫”—“宫”,此处专指馆娃宫。灵岩山是吴越争霸的见证人。相传春秋时期,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后,深得宠幸。吴王夫差为了讨取西施欢心,便在灵岩山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馆娃宫。至今灵岩山顶馆娃宫遗迹尚多,也留下了诸多佳话传说。
“府外”—“府”,专指座落于木渎镇的榜眼府第。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溪头”—“溪”,指流经木渎镇的香溪。香溪也是条与西施有关的小河,据说是因西施及其他宫女在灵岩山下的小溪里洗澡,香浓的脂粉长期积淀,使得小溪香气氤氲,这条溪因而得名“香溪”。香溪边有御码头,为乾隆皇帝南巡时,舍舟登岸处。
“花街”—指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上的花苑街。花苑街灯红酒绿,遍布餐馆歌厅,今人称之“小香港”,为吴中有名的繁华地。
“岭下”—“岭”,泛指吴中光福诸峰,如邓尉山、玄墓山、吾家山等山峰。
“江东”—“江”此处指胥江。胥江最初是吴王阖闾运兵送粮,命伍子胥负责开凿而成,它东起苏州胥门,往西经木渎,过太湖,出宜兴,入长江, 全长230多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水有桥曰西津望月,为木渎十景之一。
“卢七碗”—“卢”,卢仝。卢七碗,指卢仝的七碗茶诗。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曹一篇”—“曹”,曹雪芹。曹一篇,指《红楼梦》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章节。
在《红楼梦》这一回中,妙玉第一次露面,里面的情节大家也很熟悉。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这里提到了玄墓蟠香寺,《红楼梦》中曾多次交代过妙玉是“苏州人氏”。那么《红楼梦》里说的玄墓,是否就是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境内的玄墓山呢?是否真有个蟠香寺呢?百闻不如一见,路人曾就此事专程去了一趟光福玄墓山。记得当时在玄墓山上看到只有一座古刹圣恩寺,占了几乎整个玄墓山正面,不可能再有别的庙宇,历史也无这方面记述。
没想到,在圣恩寺,居然不期而遇,见到了圣恩寺住持真法法师。寥寥数语,竟然解开了一个我早就想知道的疑团:真法法师坚信,这圣恩寺,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蟠香寺。感谢寺内的妙亘师傅赠送了我厚厚一本 《邓尉山圣恩寺志》。回去一翻閲,我才知道,与我聊天的是真法法师。志中记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初九日,清圣祖特旨钦命江宁织造曹頫、苏州织造李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存礼、布政使杨兆麟,将赏赐的一千两帑金、一五零一挂数珠及衣帽鞋袜各一五零一件于二十二护送至圣恩寺,并在寺饭僧三千四百余人。这里说的曹頫,正是曹雪芹的父亲;李煦,是曹雪芹的舅舅。
圣恩寺寺院历史上规模宏大。相传全盛时期有庙舍5048间之多,僧生1000余人。圣恩寺布局精巧,殿堂楼阁,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山上古木参天,梅树成林,初春满山千顷一白,梅花扑鼻幽香,洁白如雪,繁花似海,故有“香雪海”、“众香国”之美名。清朝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曾写道:“邓尉山,一名玄墓,西背太湖,东对锦峰,丹崖翠阁,望如图画。居人种梅为业,花开数十里,一望如积雪,故名曰‘香雪’。”真法法师说,历史上圣恩寺里外到处是蟠枝虬干的老梅树,花开时,香气沁腹。路人曾想,或许曹雪芹说的蟠香寺之名,就由此而来,也未可知。实际上,外界早就有这种说法。路人诗中的“水夸曹一篇”,就是在这种姑妄信之的心情下,随手写出来的。
“萧家寺”—寺之别名。源于梁武帝,造寺多以姓为名。释氏要览上曰:“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李肇国史补曰:“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至今存焉”。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
“陶令园”—“陶令”,陶渊明。
“越女”—西施。
“吴王”—夫差。
“燕环”—赵飞燕、杨玉环。
“蠡帆”—“蠡”,范蠡。蠡帆,《越绝书》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或有范蠡功成身退,带西施西出姑苏,载舟而去,出没于太湖的传说。
“胥冢”—“胥”,伍子胥。胥冢,伍子胥墓。位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
(上面所列的注释,大部份是从旅游网页上摘抄而来,因基本上都是些比较公开的资料,故未注明出处。但路人仍对叨扰过的这些网站表示感谢!)
有自己写的古体诗可以分享吗?
《师生情……教师节感怀》 东风化雨荷香清,湖畔飘荡琅琅声。喜读庐山千丈瀑,乐诵北海万里鹏。门生方今成才俊,良师业已从儒政。三十五年堪回首,比翼共铸中国梦!
有自己写的古体诗可以分享吗?
无题
晓雾春江旧楼台,寻常树,叶漪澜
多情自古安常在,玲珑豆,幻云台
为将痴心付明月,挂长帆,寄江南
竹笛一声肝肠断,山海尽,梦君来
李奕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